陆生作:第二期微童话作文教学的三个重点
第二期微童话作文教学
第一课《乌云是怎么变乌的》破题
文/陆生作
以下内容手机打字。
大家现看看文档。(即《微童话的平常与特别》,2017-12-09微信公众号“陆老师的聪明作文法”发文。)链接:陆生作:写作文怎么把平常的东西写特别
微童话是童话的一种。写童话,有一个特点:童话里什么东西都可以讲话,花草树木,云山湖海,把每一样东西都当人看待。这叫万物有灵。越在古代,这个特点越突出。古人无法解释自然现像,又必须要给出一个解释,只能是误解,于是神话诞生。童话也是如此,它来源于对一个个现象的误解。我们现在讲“拟人化”,也对,但这终究是置身事外的视角。如果身临其境地去写,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写童话,需要在现实世界与童话世界进行切换。
童话是文学作品,文学的任务是塑造形象。从现象到形象,这中间有一个抽象。现象是复杂的,而写作讲究线条清晰,所以,要从现象中抽出(抽丝剥茧拼凑出)一条线,然后再去写。
比如,乌云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给出非常科学的解释。
它为什么会乌?误解它!——它生气就就乌了;它擦拭天空就乌了……我们生气,脸色发青,表情也有阴晴;我们打扫教室,擦玻璃窗,白布也会变黑的……就是说,这种童话里的误解还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就像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鬼怪画像,总还是生活中人与动物的各种影子。
童话是天马行空的,但是,哪怕是写童话,它也是有边界的。边界就在人的认知。人是以感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童话是写给人看的(人有时候是知道自己知道,有时候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时候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有时候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就像“打一个比喻”,我们要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东西去比喻一个大家陌生的东西,如此,才能起到效果作用,读者才能通过这个比喻形象地用熟悉的东西去了解陌生的东西。如果反过来,读者就读不懂了。
所以,这期微童话作文教学主要从了解自然现象到编写微童话,需要学生去“误解”自然现象,然后发挥合理想象、根于生活的想象,塑造出童话形象。第一次课的题目,就是“乌云是怎么变乌的”。老师上课的时候,自己找个乌云图,给学生直观印象。课上,一定要追问,多问为什么和怎么样,写作要用好因果关系:
因为乌云生气了,所以他乌了。他为什么生气呢?因为被大风吹疼了,被捉弄了……因果关系,能顺畅地生成故事的情节,而且线条非常清晰。
课上,多发现学生在问答中的亮点,不要去轻易去否定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观点,而非人云亦云。而且,童话是一种自圆其说,它包容性很强。当然,作文教学有德育功能,文学是一种点化,所以,记得在微童话作品中表现真善美。这个真善美,不一定是立意上的,更重要的是微童话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味道、传递给读者的感觉,就像寓言一样,最后那个寓意尾巴,不一定要有的。
以上匆匆用手机打了这些话,供大家参考,也算布置了第一次作业,第一次课的题目就是“乌云是怎么变乌的”。
以下内容微信语音。
大家好!
这一期微童话作文教学,第一个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选材,懂得生活中写作材料随处可见,看到任何一个现象都可以拿来写作,我们只是以微童话的方式来写。
第二个重点是,让学生尝试,怎么样才能把现实生活跟童话世界联系起来。这个桥梁就是“误解”——我称之为误解。这样方便学生好理解一点点,刚才,我已经举过乌云的例子了。
第三个重点是,写作的从现象到形象。现象是一个个自然的现象、生活的现象,形象就是一个个文学作品里的角色,微童话里的人物。它们之间需要一个抽象连接。抽象有很多内容好讲,——比如,我们在生活当中看到有一个人动作很慢腾腾的,他是一个人,要是写一个童话,以这个人为原型来创作,我会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合适的角色,与这个人比较匹配、相似的童话角色来表现他,比如选择了树懒,它本身的特点就是慢。这也是一种抽象,从现象到抽象,然后再去塑造一个形象,以后再与大家交流。
还有,这一期的微童话作文教学题目,与第一期有所不同,角度不大一样。去年,主要是看图写微童话,给一张具体的图或照片,每课有一个具体的微童话写作技法。今年换一个方式,没有图,没一课一技法,而是指向更多的写作上的东西,偏于写作整体上的“现象、抽象、想象、形象”这样一个过程,虽然写的是微童话,但也有益于微童话之外的写作。
我最近实在太忙了,所以第一课微童话作文教学就这么简单地给大家布置一下。辛苦大家!
2017.12.6夜微信文字+音频
2017.12.23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