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1110号东湖宾馆7号楼
上海东湖宾馆7号楼,位于东湖路7号(淮海中路1110号),建于1925年。主楼是一幢三层法国式的别墅,二十世纪50年代苏联驻沪商务办事处曾设于此,现为东湖宾馆别墅区。
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建筑二层,南立面原为二层廊道,带有巴洛克式、双壁柱等装饰。部分立面为清水红砖墙,窗檐和窗台出装饰为水刷石制作。
该建筑体量较大,室内装潢考究,建筑南面有宽广的花园。据说该建筑原为亨利地产公司老板的住宅,五十年代前苏联驻沪商务代办处曾设于此,现为东湖宾馆7号楼。
该建筑双壁柱,清水红砖,法国制式。它是法国文艺复兴式的花园住宅,原为两层,后来加了一层变成三层.是上海市重点保护的文物。
主楼是一幢三层法国式的别墅,坐落在一座三角形的大花园内,并有酒吧、中西餐厅、舞厅等;七号院内设有室内游泳池、健身房、桌球房等设施。宾馆内环境幽雅,花木丛生,景色宜人,处处显示出高雅和温馨。
1972年,它是上海公报的秘密谈判场所之一,尼克松和周恩来在此会晤。APEC会议时,菲律宾总统阿罗约选择在此开派对。2002年5月29日,高级会所餐厅“大公馆”重新开业。
有几幢副楼
记者 杭晓琳 实习生 余幕佳 上海报道
20世纪30年代,
上海滩大亨杜月笙收到了一份厚礼,
|
门人送他一栋东湖路上的公馆,
如今这段历史却同时被安在两个老洋房上。
两个不同的公馆拥有同一个身世,
但,真相只有一个。
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上海的“申遗”纪念日(申请世界遗产)。今年6月10日,作为主要的纪念活动,上海市房地局将在这一天展示一本名册,内容为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此次终于榜上有名的东湖宾馆,其建筑特色不算很出彩。它的胜出,完全仰仗了那段历史:1934年,一位承包航空奖券获取了暴利的生意人,耗资30万美元兴建了这座花园住宅,赠于当时在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杜月笙。
杜月笙是旧上海黑社会的头号代表人物,而东湖宾馆的前身,便是这“杜公馆”。
不过,除了研究建筑的专家及一些热衷于老洋房的人之外,绝大多数的上海人有些犯晕,因为同样的一段历史被完整地用到了两座建筑上——东湖路70号的东湖宾馆和东湖路7号的大公馆。
许多上海人为“大公馆”这个名字给出了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由来,在上海本地方言中,“杜”与“大”同音,所以,这“大公馆”自然就是“杜公馆”。
一个前世,两个今生
上海的东湖路,长约三四百米,“大公馆”位于路的南端,东湖路7号。这座藏于高墙浓荫之中的公馆,异常神秘,谁住在里面?谁是它的主人?无人知晓。
四年前,这扇沉重的铁门被徐徐开启,“大公馆”以高档餐厅的姿态,开始了每天迎来送往众食客的生涯。至此,人们才得以视其全貌,并对它的历史略知一二。
在“大公馆”的官方网站上,明白无误地记录着:1921年,一位常年从事跨国经营与贸易的犹太商人RayJoseph出资兴建了“大公馆”。据传30年代初,当时上海闻名的大亨——杜月笙手下的门人因承包“航空彩票”获得暴利,便以重金购下“大公馆”献给杜月笙(时称“杜公馆”)。
记者与所有的上海人一样,从“大公馆”开张之日起,便对此深信不疑,直至遇到了薛顺生老先生。
薛顺生原是上海市房地局的高级工程师、社科院的副研究员,十多年前,他作为房地局的代表,参与修订了《上海住宅建设志》、《上海房地产业志》等行业志。此后,他又编著、合著或独立著述了二十多本书籍,内容均与上海的老建筑有关。
拜访薛老先生前,记者曾表明,希望了解东湖路上那座杜月笙公馆的历史。见面后,薛老拿出一份早已准备妥的资料,交与记者。
资料的第一段写着:金廷荪承包航空奖券获取暴利后,花30万美元建造了这座富丽的花园住宅,为讨好杜氏而赠送。
而资料的最后一段写着:1950年,改作中共华东局东湖路招待所;1954年改为中共上海市委招待所;1982年改为东湖宾馆。
东湖宾馆坐落于东湖路70号,与“大公馆”隔街相望。两所房子有着同一个前世?金廷荪到底将哪所房子赠与了杜月笙?
真版杜公馆
弄清楚这个问题,费了不少时间。记者表明,需要了解的是东湖路7号的“大公馆”,而非70号的东湖宾馆。薛老则坚称,东湖路上的杜公馆就是东湖宾馆,“那个'大公馆’,与杜月笙没有关系。”
随着薛老的叙述,东湖宾馆的前世,像一部倒带的老电影,缓缓呈现。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为开发财源,趁着“航空救国说”盛行,推出一种“航空奖券”,并交由杜月笙包办发行。而杜又将这机会送给了自己的门人金廷荪,并帮助金包销航空奖券,让金发了横财。金廷荪知恩图报,耗资30万美元,于1934年在杜美路(今东湖路)建造了一幢花园豪宅,送给杜月笙。
新公馆主楼陈设均为法式家具,餐厅、客厅、宴会厅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中国南方的庭院建筑风格,恰好与爱穿长衫的“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杜月笙的身份相吻合。
杜月笙接受了这份厚礼,根据他的设想:底层客厅平时做会客用,宴请兄弟时可容纳50桌筵席,而东厢房做账房用,西厢房做大菜间。
“杜月笙这个人,非常喜欢请手下弟兄吃饭。”薛顺生与杜月笙是同乡,都出生于上海浦东的高桥镇。在那里,但凡上了年岁的老人,都能说些杜月笙的轶事。而杜月笙在高桥镇人的心目中,是个功大于过的了不起的人物。
杜月笙本人非常喜欢这座花园住宅,并打算举家迁入,他甚至将四位夫人的居所也安排妥当:二楼供二夫人陈帼英居住;三楼给大夫人沈月英居住;主楼西边一幢小洋楼供三夫人孙佩豪居住;东边一幢小洋楼给四夫人姚玉兰居住。
可惜,当杜月笙准备搬入新公馆时,恰逢“八·一三”事变爆发,杜月笙逃往香港,所以,这幢新公馆,他的主人一天也未入住。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汉奸吴绍澍曾在此处小住。
抗战胜利后,杜月笙以60万美元的价格将这栋楼卖给美国新闻处,并一度作为美国领事馆。而他自己则住到了华懋公寓(今锦江饭店北楼)。
1949年5月1日,杜月笙携五夫人孟小冬迁居香港,两年后客死异乡。而这栋他来不及住上一天的楼则被收归政府所有,成为日后的市委招待所,并与其他三处招待所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的国内外政要。
既然东湖宾馆的前身,才是真正的“杜公馆”,那么,这座位于东湖路7号的“大公馆”,又有着怎样的前世呢?
大公馆的冒牌之嫌
东湖路7号的“大公馆”,早在1993年7月,已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这栋由法国设计师建造的洋楼,仅从建筑特色上,就已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根据上海市房地局档案馆的资料记载,“大公馆”建于1925年,是一幢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建筑的南立面中部,为层叠式的敞廊,两端略前出;二层廊道,带有巴洛克式、两壁柱等装饰;而东立面主入口为塔什干柱式门廊。
建筑的室内,以古典式木装饰为主,线脚、纹饰反复细腻。室内各房间门户相通,西面的餐厅里,设置了两个相对的壁炉,上方的卷涡木装饰花纹,带有巴洛克风格。
花园住宅的南面是一座三角形的大花园,园内在当时设有游泳池和网球场。
这座公馆,在当时的法租界里,也算得上豪华气派,而它为犹太商人建成之日起,到1949年,一直作私宅之用,此间的历史,没有任何记载。1949年,市政府接管了这栋洋楼,并用做公途,关于它的历史,才有了零星的记载。
查阅1962年上海市处理外人房地产情况清单,其中记录着东湖路7号的情况如下:
户名:汉娜·约瑟夫
国籍:英国
类别:私人
估价:11.4961万元
其他资产:家具一批约值三千元,一并代管
处理方式:代管
处理日期:1962年10月29日
处理简况:以“无主管业”为由,登报公告代管
“像这种没有业主管理的房产,一般政府登报公告一年,若还未有人来认领,就由代管转为正式接管。”上海市房地局档案馆副馆长邵晓春说,抗日战争期间,诸多外国人舍弃房产逃离上海,解放后,市政府虽然在上海本地的报纸上登了公告,但房屋的主人通常已经回国,看不到公告,所以这些房产最终都由市政府接管。
根据这份清单,至少能够说明一点,在上海市政府正式接管东湖路7号之前,它的最后一任主人,是位名叫汉娜·约瑟夫的英国人。
而根据“大公馆”官方网站的记载:1946年杜月笙将“大公馆”转赠横极一时的军统特务戴笠,后戴笠又将大公馆转于当红明星胡蝶名下。如果上述这段记载属实,那么,即便东湖路7号的户主不是杜月笙,也应该是胡蝶。
大公馆的前世今生
在“大公馆”的官方网站中,此处洋楼一度作为苏联驻华文化代表处的驻地,以至于查阅大量关于“大公馆”的介绍,说法都如出一辙。
但是,最为确凿的上海市房地局档案馆资料显示,从1952年5月5日,至1962年12月26日,东湖路7号一直作为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上海分处的驻地。
1952年5月5日,东湖路7号房主的代理人鲁宾·达维特·阿布拉罕姆先生与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上海分处签订了租约后,东湖路7号于1954年转由上海市房地产经租公司管理。由于性质是代管,房屋内外一切设施的变更、修理都要提出正式的申请报告,也因此,拆除一个水箱和淋浴处的过程,都能在档案馆内找到详细的记录。
1962年12月6日,代表处处长依·杜金向上海市房地产经租公司发去了正式的信函,表示因代表处已经关闭,将停止租用东湖路7号。
而后,一场围绕房屋财产的清单纠纷又再度展开。
12月8日,经租公司派人前往东湖路7号清点家具与设备,代表处的加达索夫同志接见后,委派一位苏方工作人员及一位华籍职工刘同志陪同清点。最后的查询结果是,根据1957年制成的清单,缺失了十件家具,分别是些凳子和壁镜。对此,苏方表示,可能是实物上的编号被磨损了,因为屋内奇怪地多出了三十件清单上未曾列出的家具。
另外,清点人员发现三楼的马桶角缺了一块,像是被敲坏的。而底层南大门外的一只装饰用石制盆也不见踪影,经查是几年前苏方职员的孩子到石阶上玩耍时敲碎了,当时没补好,现在也找不着碎片。
经租公司发给上海市外事办公室的情况说明中,对此表示,这两样物件难以估价赔偿,即使赔偿,数目也很小,为了向对方表示友好,已经说明不用赔偿。
苏方走后,东湖路7号闲置了一段时光,直到1963年12月租给日本工业展会作接待之用,第二年的3月,又调拨给上海市国际俱乐部使用。而此时,由于一年的公告代管期已过,“大公馆”已正式由政府接管,房屋所有人为上海市房产管理局。
但是,此后关于东湖路7号的记录,房地局档案馆内却无迹可寻,房地局安改处的工作人员表示,只有东湖集团可能保留着。
东湖集团也是东湖宾馆的经营方,根据1995年7月11日沪房市字第30629号件,东湖路7号由东湖集团公司经理出任代理人,担出申请房屋所有权证。但奇怪的是,此文件又于1998年7月注销。
记者随后向东湖集团求证,该集团办公室一位女士含糊地回答,“大公馆”就是我们的。而记者提出查询“大公馆”历史资料的要求,也被一再拒绝,这位女士先提出采访申请必须得到市委宣传部认可,而后该集团办公室主任说,关于“大公馆”的人文历史有些敏感,尤其是它曾接待过哪些重要人物,或是成为了哪些重要活动的举行地,不方便透露。
上海市房地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东湖集团的谨慎情有可原,因为当年那些被接管的老洋房的主人,其后人近年来都回到上海交涉房屋产权,这些老洋房,日子过得并不平静。
相关专题:南都周刊
-
(2013-06-28 19:29:01)
-
(2013-06-27 20:17:56)
-
(2013-06-25 20:10:51)
-
(2013-06-24 20:37:03)
-
(2013-06-23 20:02:00)
-
(2013-06-22 18:32:51)
-
(2013-06-21 19:24:22)
-
(2013-06-20 20:20:38)
-
(2013-06-19 18:52:03)
-
(2013-05-22 20: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