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阴阳圆运动观
一朋友下雾天开汽车,打开冷空气导致雾气变成水珠,后改开热空气才使雾气散开。中央电视台在解释下雨原因时,也说是受冷空气到来的影响造成的。
前几天电视上介绍说,德国研究出一种可以在沙漠中利用空气中的水分制造饮用水的机器。
根据这种水汽随温度而转化现象,结合三七先生的太极阴阳图、悠然子的至简论和彭子的圆运动理论,似有所悟,于是写了下面几句感言:
太极圆运动
人身一太极,视作卦坎离;
坎为汽降聚,离为水升散。
水汽本一物,区别在温度;
下温水化汽,上凉汽化水。
黑鱼肝肾脾,阳化汽而升;
白鱼肺心胃,阴成水而降。
脾随下焦升,胃随上焦降;
四轮带轴转,五六合成一。
升降有异常,表里寒热反;
里寒气难升,表热气难降。
三七生:开合枢以四时划分,与四象对应。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此为四象。阳明与厥阴分别对应夏至与冬至两个极点:从冬至到夏至,是太阳展开的过程,厥阴为起点;从夏至到冬至,是太阴展开的过程,阳明为起点。少阴与少阳藏于太阳与太阴之中,为阴升阳降的推动力。
刘文澄:此图(太极阴阳图)左侧的太阳、少阴与阳明组成一个离卦,右边的太阴、少阳与厥阴组成一个坎卦,坎离交媾合成一气,无病,一气分之为六,六气升降出入异常则病。
准此,如图:
太阳——肺
少阴--心
阳明——胃
上为离卦,对应太极图白鱼——上焦心肺+胃——汽
下为坎卦,对应太极图黑鱼——下焦肝肾+脾——水
太阴--脾
少阳——肾
厥阴--肝
这样看,太极、阴阳、五行、三焦、六气,则合为一体。
黑鱼左旋,下向上升,少阳推动厥阴,厥阴带动太阴,少阳为动力-真阳-先天气-白鱼眼;
白鱼右旋,上往下降,少阴推动阳明,阳明带动太阳,少阴为动力-真阴-后天血-黑鱼眼。
也可以这样看:
少阳枢——厥阴升——厥阴带动太阴升,黑鱼变白鱼-阳载阴升-地气上为云;
少阴枢——阳明降——阳明带动太阳降,白鱼变黑鱼-阴覆阳降-天气下为雨。
水汽的升降运行,好比接力赛,相互承接。太阳之气升上来了,黑鱼变成为白鱼,少阴负责转向——由升转降,阳明在前(在上)先降,给太阳下降让道,并承接太阴,也符合木火土金水五行顺生顺序,降下来,白鱼又变成黑鱼。整个变化过程,温度为控制水汽转化的主宰。温度就是人体阳气,水就是阴液,阳气由肾精所化-气聚为精,精散为气。
气液的运行,好比接力赛,相互承接。太阴之液升上来了变成太阳之气——黑鱼变成为白鱼,然后少阴负责转向——由升转降,阳明在前先降,给太阳下降让道,并承接太阴,也符合木火土金水五行顺生顺序,降下来,白鱼(汽)又变成黑鱼(水)。
附: 智叟123的《中医之魂》节选
从“炁”元深入理解阴阳划分,五行定位,三阴三阳,十二经名称流向。
一、阴阳划分
“炁”是古人创造的一个象形字,它非常形象地表明“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边是水,上边是从水中生出的无形无象的气,下边的四个点,又是火字的变形,表明下边的水里包含有火,所以这个水中才能生出无形无象的气,而且生出的气里也带有火。这就是“炁”字的真实含义。
古人造出的这个炁字,是对于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现象的抽象。可以这样理解,地球上的生命就像地球一样,都不过是一包水,这个水不是一般的水,是含有生命活力,生物热能的水,由于有这个热能的存在,这包水和它产生的气在不断地进行着水气循环,生命因此才能不断地生长发育。
对于“炁”的含义理解之后,我们仿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生命都抽象定义成一个“炁”系统,由于这个“炁”系统和现代系统论的机械系统有很大不同,我们把它称之为“炁”元。用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理解,就是生命太极。
我们可以作一个形象的比喻,把“炁”元看作一个装有三分之一或一半水的中空的玻璃球,玻璃球下面有一个小酒精灯,对下部的水加热。玻璃球下部的水处于微开状态,不断地向上散发热气。当然这个小酒精灯实际上应该在玻璃球内的水中。这就是一个炁元模型。
1,从质从形分阴阳
“炁”元的上部,为阳,为气,为离卦,为火。
“炁”元的下部,为阴,为水,为坎卦,为寒。
这样划分很容易理解,不多说。
2,从气水生成过程分阴阳
炁元下部水多于气,而炁元下部的水是生于上部的气中,上部气中的微小水珠,便是下部水的根源。炁元上部气多于水,而炁元上部的气是生于下部的水中,下部水中含的气,便是上部气的根源。
从炁元的下部水产生气开始,到气升到炁元顶部,这个过程定义为阳。
从炁元的上部气中凝结水开始,到水降到炁元底部,这个过程定义为阴。
3,从气水生成过程进一步细分阴阳
从炁元的下部水产生气开始,到气升到炁元顶部,这个过程定义为阳。也就是气上升的过程为阳。但是这个过程由于炁元的旋转,有了一个木升的中间过程,所以从木到火为阳,而火为阳中之阳,木为阳中之阴。
从炁元的上部气中凝结水开始,到水降到炁元底部,这个过程定义为阴。也就是水下降的过程为阴。但是这个过程由于炁元的旋转,有了一个金降的中间过程,所以从金到水为阴,而水为阴中之阴,木为阴中之阳。
4,三阴三阳
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起初只有阴,阳两个方面。后来由于只分阴阳,觉得还不够,也不能说明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又把阴阳各分为三,便成了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是说:阴阳虽然能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不同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阴或阳总是有偏多偏少的不同,因而它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又分为三阴三阳。
太阳者,盛阳也,是为二阳。阳明者,两阳合明也,是为三阳。阳气初生。故为少阳,是一阳也。
太阴者,盛阴也,二阴也。凡阴阳之初。皆含生于少阴,少阴为一阴。厥阴者,至阴也。阴气至此而极,是为三阴。
注意:岐伯的回答。气有多少异用也。说明三阴三阳主要用在半定量的描述水气热的综合量的多少。
三阴三阳的起源。有位网友(河北省固安县曲沟乡曲东村 傅瑞年)作了这样的分析。
“这种阴阳又各自化分为三的成式,不是古人的硬性规定,也不是出于古人理性的思考,而是有得于对天象的观察所收获的副产品。(当然主产品是历制)。月亮是众星朝拱的对象,三阴三阳说就是古人通过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而得出的结论。标指得月,将我们的目光也投向月亮,以识其庐山真面目。
农历的月份是朔望月,是按月亮的变化周期而制定的。每月随着月光的多少,月象有新月、上弦、月望、下弦、月晦等变化。月光为“明”,月黑无光的部分叫作“魄”。在《尚书》中,就是以月体明魄代替日序以纪日。每月的月体明魄呈现六种变化:
初三至初七日,阴极阳生,由月体全晦而至月光初萌,一阳始生之象,即为少阳。少即小。
初八至十二日,月明壮大,由一阳升至二阳,即为太阳。太即大。.
十三至十七日,月光全明,三阳俱现,阳极将欲生阴之象,即为阳明。
(太阳、少阳、阳明,三阳体现了阳中育阴,阳长阴消,阳极生阴的变化规律)。
十八至廿二日,阳极阴生,由月光全盈而至月光初缺,月魄始现,一阴初生之象,此即少阴。
廿三至廿七日,月魄壮大,由一阴升至二阴,即为太阴
廿八至初二日,月魄全晦,三阴俱现,阴极将欲生阳之象,即为厥阴
(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体现了阴中含阳,阳消阴长,阴极生阳的变化规律)。
这就是三阴三阳的由来,是六经的本体。
一分为三的化分方法,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是一致的。世界万有皆由三生,以三统类,三是最大的变数。因而三阴三阳说是将阴阳互含、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具体为阴阳量与质的变化。至此阴阳底蕴,春光尽泄。将三阴三阳说移理至医学,用于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差异和析理疾病以定性、定位、定量,更符合人体的实际。这与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月亮对地球、对生物、对人类的影响作用是分不开的。”
我们将在后面结合用炁元旋转结合五行,推演出三阴三阳在人体的分布。
二、五行定位定性
1,人常说世间万物都处在运动当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那么这世间万物到底在作什么运动呢?思来想去,只有升降运动和旋转园运动是绝对的运动,其他运动都是相对运动。
前面第二节中我们已经分析过炁元内的升降运动,并定义了水气阴阳。现在由于炁元的向左旋转,便使炁元内的升降运动,变化成了左升右降上浮下沉的园运动。炁元下部的水,也随着园运动,发生了一定偏转,呈现出左偏高,右偏低的倾斜的格局。
再用我们前面的空心玻璃球作比喻,当我们向左不停地匀速转动玻璃球时,内部原来的水气升降运动,就会发生变化,形成左升右降上浮下沉的园运动。而且玻璃球下部的水平面也会发生一定的倾斜,呈现左偏高,右偏低的倾向,这样玻璃球内部的水气热组合,便形成了五个不同的区域。
这样由于炁元的向左旋转,在炁元内部便形成了气水热不同组合特征的五个区域,就是上火,下水,左木,右金,中间土的格局,这就是五行学说在中医炁元中的定位。(五个区域的气水热不同组合特征,详见第二节。略去)
2,五行配五脏六腑
炁元的五个区域就是五行,这里说五行就总括了气水热的组合特征。
所以肝配木,心配火,肺配金,肾配水,脾配土。这种搭配完全是根据五脏的功能与炁元的气水热组合特征分析后定位的。五脏的功能结合水气热特征,有机会另外专门讨论。
六腑是五脏之表,其五行属性与五脏相同。于是有,胆腑配木,小肠配心,大肠配金,膀胱配水,胃腑配土。三焦配相火。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五脏六腑的五行定位属性是规定死的,是需要记死的,是不变的。
三、阴阳配五行
1,五脏都为阴,六腑都为阳。
2,五脏再细分阴阳,前面已经说过,木火为阳,即肝脏,心脏为阳。金水为阴,即肺脏,肾脏为阴。脾脏为阴。这种划分都是基于炁元中气水生成过程的划分,并不代表真实的气水数量或阴阳绝对数量的多少。
所以要真正描述和把握五脏六腑的阴阳二气的绝对数量,也就是说要真实把握五脏六腑中的气水热量组合状态,就必须引入三阴三阳。
再次提醒注意,引入三阴三阳,主要是对脏腑阴阳气之多少进行定量并把脏腑阴阳气化的状态与天之六气联系起来。与脏腑的定位属性无关。
四、三阴三阳配五行、五脏六腑,十二经
1,三阴三阳配五行
由于炁元的向左旋转,在炁元内部便形成了气水热不同组合特征的五个区域,就是上火,下水,左木,右金,中间土的格局。因为木主生发,所以先假定左木为一阳,即少阳,那么上火为二阳,即太阳,因为炁元下部的水面,由于炁元的旋转,向下发生了倾斜,使右边金容纳气的空间扩大了,所以把右金便成了三阳,即阳明。炁元的下部为水,但是由于炁元旋转,下部的水向左倾斜,原来水的绝对量便减少了,所以把下水确定为一阴,即少阴。湿土在中间区域,水量没有减少,确定为二阴,即太阴。由于下部的水向左上倾斜,使原来左木的区域增加了水的水量,所以左木又被确定为三阴,即厥阴。这样的排列是非常自然的,而且非常符合炁元中水气热组合状态。唯有一个缺陷,初始的一阳和结尾的三阴重叠了。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三阴三阳是六位,由于炁元的左旋,便掩盖掉了一位,变成了五位。这样木就有了两个标准数量,从阳的角度,木是一阳;从阴的角度看,木又是三阴。
木为少阳,火为太阳,金为阳明,水为少阴,土为太阴,木为厥阴。这就是五行配三阴三阳。
2,五脏六腑配三阴三阳
有了五行配三阴三阳,自然,胆腑配少阳,小肠配太阳,大肠配阳明,膀胱配少阴,胃腑配太阴,三焦腑配厥阴,心脏配太阳,肺脏配阳明,肾脏配少阴,脾脏配太阴,肝脏配厥阴,增加一个心主(心包络)配少阳。
请特别注意,这是五脏六腑真实的阴阳气数量。一定要牢记。
3,五脏六腑再次配三阴三阳(相对阴阳气数量或称表观阴阳状态)
人体胸腔,横膈膜以上整体划分为阳区。心脏,心包络,肺脏在这个区域。与它们表里对应的腑,小肠,三焦,大肠也划分在这个区域,主要是为了与手六经对应。
脏为阴,腑为阳是第一原则。三脏比较阴气的多少,结果心脏配少阴,肺脏配太阴,心包络配厥阴。三腑配三阳,为小肠配太阳,大肠配阳明,三焦腑配少阳。
人体胸腔,横膈膜以下整体划分为阴区。肾脏,肝脏,脾脏及膀胱,胆,胃被划分在这个区域。主要为了与足六经相对应。
脏为阴,腑为阳仍是第一原则。三脏比较阴气的多少,结果肾脏配少阴,脾脏配太阴,肝脏配厥阴。三腑配三阳,则为膀胱配太阳,胃腑配阳明,胆腑配少阳。
请特别注意,这是五脏六腑分区后相对的阴阳气数量。其中有真实的,有表面的,要学会鉴别。
4,三阴三阳六气阴阳名称
三阴三阳本身就是天之六气,天之六气历经节气阴阳名称如下:
第一步气风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厥阴风木
第二步气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少阴君火
第三步气暑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少阳相火
第四步气湿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太阴湿土
第五步气燥秋分-寒露-霜降-立冬阳明燥金
第六步气寒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太阳寒水
经过2,3,4,三步工作,我们运用炁元分析,确定了综合把握五脏六腑阴阳状态的一个绝对指标,即五脏六腑真实的阴阳数量,医家称之为中气。一个相对指标,即表观阴阳状态,医家称之为标气。还有三阴三阳对应的天之六气,医家称之为本气。有了这三个综合指标,我们把五脏六腑阴阳状态和经络和天之六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便于我们把握人体疾病的状态和进程。
5,手六经名称、流向
手太阴肺经湿土,手少阴心经君火,手厥阴心包经风木。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消耗能量散热故向下。手阳明大肠经燥金,手太阳小肠经寒水,手少阳三焦经相火。手三阳经由手走头。提供转输气热故向上。
6,足六经名称、流向
足太阳膀胱经寒水,足阳明胃经燥金,足少阳胆经相火。足之三阳经由头走足。消耗能量散热故向下。 足少阴肾经君火,足太阴脾经湿土,足厥阴肝经风木。足之三阴经由足走腹。提供转输气热故向上。
五、怎样理解伤寒论
1,陈修园在《伤寒论浅注注》中开篇便说:“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我们通过上面的工作,已经推演出了这三个综合指标。把握这三个指标理解这三个指标,是我们理解伤寒论的钥匙。
2,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专门作了一篇“六气解”,论述了六气从化,六气偏见,本气衰望,等等,可以借鉴。
3,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列出了伤寒六经提纲病情,简而精,易于掌握。
4,祝味菊提出了伤寒五段论,指出“伤寒五段,为人体抵抗邪毒之表现,其关键在乎元气,而不再于病邪”“五段之对象为抗力”非常值得体悟。
5,恽铁樵说,《伤寒》第一重要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然而对于其三阴三阳的实质,古今医家争议很大,计有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气化 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合说。
黄 帝 医 学——范维乾
黄帝们创造了中华医学,后世称为中医学,它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体现着天人合一、阴阳升降等哲学内涵。可是现在有些权威们用他们手中的权势,在创新发展弘扬中医的旗号下,隐蔽地干着消灭中医的事情,严重背离了党中央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中医学的道路。
一、伪中医大行其道
自从“西学东渐”以来,西化派渐成气候,左右着黄帝医学的命运。从表面上看,俨然是正宗的中医学,是中医学的发言人,但他们的立场和观点站在西医学一边,骨子里是钱学森所说的“用西医来化中医”,根本出发点是西医先进科学,中医落后,要用现代科学破解中医之玄奥。首当其冲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给藏象用解剖学的脏器定位安家。心肝肺胃等都在胸腹部有了“家”,唯藏象脾与脏器脾毫不相干,无家可归,这就是今天被权威们界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称为脏腑理论。脾藏象不能用脏器去定位,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脏腑学说站不住脚。黄帝们创造的藏象理论不复存在,面目全非,故笔者称建立在脏器基础上的脏腑理论及其中医学是伪中医。比如,至关重要的系统科学的藏象胃变成了解剖学的脏器胃,藏津液的膀胱变成了贮藏尿液的脏器膀胱……“凡斑皆胃家血热”,白虎汤之阳明胃热中的“胃”博大精深,涵盖西医学的多种病变,现在被捆绑束缚在上腹部,只做消化食物的工作。
人体生命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东西方各研究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人体生命科学或医学。但具有结合能力的是黄帝医学,伪中医已经丧失了结合能力,只起着阻滞、干扰、破坏中西医结合的作用。人体的宏观中涵盖着微观,比如心主神明涵盖着精神意识思维等脑的功能,但心是巨系统,还有广泛的内涵。比如,人体小天地中,心属火而在天,肾属水而在地;心火宜降,肾水宜升;动脉血灌溉细胞组织及体表四肢,属于心火之降,如太阳普照大地。如果动脉血不能由中央到周围、由里达表,心火衰微,阴寒生矣。为了保障心神明及心阳普照,藏象心的另一个功能是心主血脉。心血脉的充盈与流通靠后天营养物质及水液的运化为源头,故又有了脾主运化巨系统。在上述宏观理论中,宏观涵盖微观显而易见。黄帝医学从来都没有离开微观,从来都建立在分子细胞的科学的基础上。那种把宏观与微观对立起来,把哲学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假做真时假亦真,目前,除了民间仍坚持真中医外,伪中医大行其道,取代了黄帝们的真中医,故笔者为了拨乱反正,称真中医为黄帝医学。
笔者在多篇论文中讨论了人体生命是一个社会,黄帝医学实质上是人体的社会科学。人体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及其形成的巨系统,表达此种联系的人体社会科学的专用术语是藏象学说。人体的宏观与微观是统一而不是割裂对立,微观上升为宏观,宏观涵盖微观,称为“宏微规律”。黄帝医学具有拿来西医的先天本能,因为它的宏观理论即藏象学说本来就涵盖着分子细胞的生命活动。
从建国以来,花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毫无突破,根本原因是立场观点方法大错特错,钱学森已经指出应该“用中医来化西医”,也就是把西医的微观成果拿过来,拿到黄帝医学中去。但是,这些所谓的权威们,至今仍坚持错误立场,不承认宏微规律、不承认脏腑理论是错误的,不承认“用西医来化中医”是错误的。他们不敢说水谷精微就是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因为接下来脾主运化就要面对血糖与细胞之间的出入升降、细胞内的糖氧化过程等等问题,这是脏腑理论要竭力回避的。如果讨论这些问题,伪中医就要露馅。为了维护伪中医,他们编造了要剥去中医哲学外壳、中医研究主要是从临床中上升理论等荒谬说法。
二、大胆革新创新理论
与西方在微观方面的杰出贡献一样,黄帝医学的宏观成果也居于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与西方是平起平坐的。自古以来,黄帝们就渴求了解人体的“内景”,但其解剖学只达到了粗浅模糊的脏器层次,笔者称为“血肉模糊”的微观认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反而使其创造出了人体的宏观理论。但黄帝医学的宏观理论中包容着微观的分子细胞,必须借助西方的微观成果,来完善自身理论。西学东渐传人了西方的微观成果,这正是具有拿来本能的黄帝医学吸取新鲜血液,发展完善自身理论的大好时机!
黄帝们说:“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天气通于肺”,“人皮应天”,“包覆万物,天之象也”,认为人体分为表里(内外)两个层次,凡与大气相通者谓之表或外,属于肺,也就是肺主人体之表(盖)。
因为肺主表,是人体这个“肉皮囊”的“皮”,上有“孔窍”,乃外环境与人体物质交换出入的通道。清代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后人对“上”的解释是口鼻。古人限于肉眼直观,不知道有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皮肤、血行等六个与大气相通的六淫侵入人体的“门户或孔窍”,故叶氏之“上”应改为“外”,温邪外受,首先犯肺,甚至可以说六淫外受,首先犯肺,更为科学。黄帝们说:“形寒寒饮则伤肺”,寒飮入胃,但不说伤胃而伤肺,说明黄帝们认为寒邪外受,首先犯肺。今天人们所说的风寒感冒、暑伤肺气,都是首先犯肺的。
这改“上”为“外”有以下意义:
第一,黄帝医学处于发展之中,《黄帝内经》只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提出了辨证施治;后世医家不断地创新发展,使之更趋完善。但自清代以来,中医理论没有跨时代的大发展,坐吃山空,越吃越空。党中央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刀阔斧提出创新中医理论的时代已经到来!
第二,西医学关于分子细胞的发现是人体的事实。中医前辈们如果有显微镜,绝不会不去看细胞,闭上眼睛硬不承认,让中医学永远停留在“血肉模糊”的落后水平上。当我们遇见了从血行感染的艾滋病、败血症,从前阴侵入的急性泌尿系感染和宫腔感染,是否要“理直气壮”地告诉病人,老祖宗只有口鼻感染之说,我们的中医学是“动不得”的“科学”,从而拒绝接诊与治疗?
第三,这一字之改不是乱改,黄帝医学之肺为盖为表为外的理论不仅没有丢失,还得以完善发展,使“宝贝”更“宝”了。把西医学的微观所见补入到“血肉模糊”的中医理论中,使模糊变成了清楚。
第四,这一字之改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思辩法,立足于中医的宏观理论,把微观拿入到中医学里来,就是钱学森所说的“用中医拿来化西医”,“拿来”西医。遵循了黄帝医学的自身规律,不但没有被西医吃掉,反而在输入了西医新鲜血液后焕发了青春。同时也不干扰西医,西医仍然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去研究去发展,我们只是把它的成果拿过来而已。而且,西医关于病邪侵入人体的六个途径的说法也升级了,从微观走向了宏观,走向了“肺主表”及卫气营血等藏象理论的系统科学中去了。
以上,仅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为例,说明了黄帝医学亟需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黄帝医学的特色与优势是宏观涵盖微观,注定了要走“用中医来化西医”的道路,前提是首先对要对黄帝医学大胆革新,只有创新才能拿来!
在黄帝医学里,此类问题很多,比如,血在脉中,称为血脉,有营养和滋润作用,但现在的理论只有藏血统血之说,没有血脉如何由里达表由中央达四周从而起到营养作用的说法。血不出脉如何营养?只说肝藏血,有藏就有释,比如银行藏钱还释钱,笔者提出了肺释血。在肺气宣降下,血脉在络脉{微循环}处释血出脉。在凝血过程中,肝藏血主凝血,肺释血主抗凝。肾主骨,肾上连肺,“肺主皮毛,应金之坚而保障全体”,肺金既坚,何不主骨?肝喜疏泄条达,肺气向到体表皮肤四肢宣发时,在微循环向细胞组织灌溉时,在肾小球滤过产生原尿时,其中有无肝疏泄因素?风寒在表,用柴葛麻桂解表散寒时,是否同时在宣肺疏肝?“阳明者表也”,胃主受纳,受纳之器是“皮”,是肺胃共主表主皮主受纳主肃降。如此等等,笔者另作深入讨论。因此,不是说国家提出了中医现代化,我们就盲目跟进,而是黄帝医学自身正处于发展阶段,急需要吸取现代科学知识,补救自己缺乏微观的先天不足。
世界上绝没有不创新不前进,拒绝与时代同步的科学!
三、遵循人体生命的的规律性
王旭高说:“肺主一身之气,又曰水出高源,古人开鬼门,洁净府,虽从太阳,其实不离乎肺也”。王孟英说:“肺受火刑,气失清肃,而短促于上,则水源不生,自然溺少便泻矣”,“治节不伸,二便涩少”,“盖肺气受病,治节不行,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即水精四布亦赖清肃之权以主之,气即逆而上奔,水亦逆而上溢矣”。唐容川说:“发汗须治肺,利水亦须治肺”“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关于尿的生理,到了清代,才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降则水液下行,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据此,笔者提出了肺主利{排}尿之说。
微观升华宏观,宏观涵盖微观,人体中绝没有孤立的相互割裂的宏观或微观,这是人体生命的规律性。黄帝医学的宏观理论中涵盖着微观,建立在微观也就是分子细胞的基础上。或言之,西医学之微观成果庞大杂乱,急等着有一个提纲挈领的系统科学的名称进行归纳,才能升华到高级的宏观的层面上。有了“肺主排尿”,尿(肾)小球、尿(肾)小管,及其它种种影响排尿的因素(如前列腺素之利尿作用)都对号入座地概括包容在“肺主排尿”巨系统中去了。中医药之宣降肺气的利尿治疗方药,必然通过上述分子细胞而起作用,只需要进行实验室研究予以证实,肺主排尿的“血肉模糊”立马就实现了现代化。同时,西医学关于排尿的种种药理与药物如何“宣肺降肺”,中西医有机结合,异性相吸,走向对方,优势互补,强强结合,诞生了一个非中非西、亦中亦西的具有杂交优势的新医药学。
为什么说肺主排尿是巨系统?因为人体生命是一个互联网,每一个生命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普遍联系的,都建立在与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相联系的“人体社会”的基础上。以人类社会为例,今天人们的高节奏高品味的生活,必然会影响包括排尿在内的所有的人体生命活动。比如,膏梁厚味、烟熏酒蒸、性欲常亢,导致慢性前列腺疾患,出现排尿不畅之患,于是,“痰热窒肺,肺气不行,故二便涩少”“治节不伸,二便涩少”(王孟英、石念祖语)。和自然界的关系,如六淫对排尿的影响,更是中医学说了几千年的话题。当“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天气寒冷时,排尿多;天热汗多则排尿少。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高海拔与低海拔,北极与赤道,潜水与陆地,地球与太空,这些地理、物理因素对排尿的影响,更说明肺主排尿是一个巨系统,从这个立场出发去考量排尿问题,较之局限于人体说排尿的局部分析的观点,是先进的科学的,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一大进步。
中医学只用了心肝脾肺肾胃六个主题藏象,就把复杂地人体生命概括完了,这些藏象都是巨系统。就说这个“肺”,涵盖着卫外防御(如血脑屏障、免疫系统)、三羧酸循环、氧化系统、生物转化、排尿排粪排汗排脓排胎儿、降糖降血脂降血压、合成代谢、微循环灌溉、血液稀释、抗凝血等等方面,用了肺主肃降四个字就予以高度概括了。所以,当我们把排尿纳入了“肺”巨系统后,就和“肺”的其它方面都联系在一起了,和。从尿量的多少,颜色的深浅,通畅与否,加上望闻问切的其它资料,综合分析,辨态(生命态)施治。肺气肃降的一个涵义是排除体内的“痰湿热”毒邪,比如细胞氧化不全时的代谢废产物、免疫反应异常时的毒副物质。
以上以排尿为例,谈了宏微规律问题。古人创立中医学时,尚无西医学,现在有了西医学,既然中医学必然涵盖微观,涵盖分子细胞,双方只隔着一层纸,只需要轻轻一点,这层纸就破了,宏观与微观就见了面。作为严肃客观、实事求是的中西医人体科学工作者,有什么理由将这层纸加固加厚,人为地使之神化而动不得呢?
四、中医现代化的拦路虎
上世纪五十年代党中央就提出了创造新医学也就是中医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医学仍然是一个老大难的玄学,中医与西医各是各的理论,只是中西医并用而已,权威们用“并用”取代了“结合”。今天,一些决定中医学命运的权威们说中医学是哲学与自然科学或医学的混合物,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剥去中医理论的哲学外壳,破解其科学内涵,还原其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属性。鉴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战略还原转移到战略创新阶段还需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段话反映了三个错误观点,一是西医先进科学,中医落后,要用西医使中医变为科学;二是只有剥去中医里的哲学,才能使中医科学化。三是这个工作遥遥无期,还要继续花费国家大量的人力财力。其实质是对中医现代化目标的否定。
黄帝们说:“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形即精也,精即形也”,明确告诉人们,人体生命是物质的,称为“精”。这有力地驳斥了权威们说西医讲物质的形态结构,中医不讲物质,只讲功能的错误说法。我们说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以蛋白质为主的有机物及其构成的细胞,“精”是生命物质基础即蛋白质和细胞的代名词。每一个细胞本来就是一个生命个体,当众多的细胞聚合在一起而形成了一个人体生命整体时,绝不是杂乱无章的乌合之众,必然遵循唯物辩证法,发生“普遍联系”,从而成为一个人体生命社会。什么是社会?目前尚无确切地定义。笔者认为,社会指同类生命个体群聚并发生普遍联系时的存在状态。如鱼群、马群、猴群、蚂蚁群、人群等就会形成社会。因为社会是生命群体的存在状态,故可以称为生命社会。凡生命社会必然具有物质性、矛盾性、统一性、系统性、有序性、层次性、时空性、凝聚性、社会性、恒动性、可变性等十一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性。几千年前的黄帝们早就把人体看成了社会,提出的藏象理论中就用行政官员去阐述它们的职责。用藏象去体现与运用十一个规律性。他们说精是形的物质基础,精成形是一种生命状态{生命态},它在系统科学里的位置称为“肾藏精”,这里的“肾”是内涵非常广泛的巨系统。这里的精与肾是人体生命社会的专用术语,黄帝们称之为藏象。肾精是生命原动力即元[原]气的载体,当其由静态变为动态时,也就是肾精释放出它负载的原动力或元气,称为“精化为气”,肾精就不复存在了,变化成了另一种生命态——元气。人体是一个小天地,与自然界一样,地气升为天,天气降为地。精化为气是一种由地向天的上升性运动,变成了另一个巨系统而称为“肺主气”。这是说,人体的原动力或能量,源头是肾精,运用是肺气,故有“肾上连于肺”,其根在肾,其用在肺之说。因为肾精化气时而消耗,必须要从自然界界获得补充,即从食物中获得能量与结构物质,把食物变化为肾精与元气的生命现象称为“脾主运化”。在脾主运化中,将重浊的食物中的精华变成了人体的结构物质肾精和原动力肺气,是消耗能量的上升性运动,由属于肾精的细胞及相关的酶系统?神经内分泌等组成的“脾主运化”生产线去完成,即肾阳鼓舞脾土,命门之火生脾土。脾主运化属于后天,肾阳资助脾运化属于先天或命门。黄帝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葡萄糖等水谷精微在细胞内运化时,必须依赖属于肺藏象主呼吸的来自“天”的阳气{氧气}, “凡上升之气皆属于肝”,在天地之升降中,有一个升降枢纽,即肝升肺降,脾主运化总体上是上升性运动,肝升则脾升,故是肝肾肺脾共同参与了运化。
血脉中的血糖与细胞组织形成了一个小天地,血脉在天,细胞组织在地,肺气主降,肺气肃降则血糖进入细胞;肝气主升,肝气上升则糖元分解并释入血脉。ATP 与ADP也是一个小天地,前者在地,后者在天,前者为阴,后者为阳。蛋白质、脂质的合成运化是由天降地而属阴,分解运化是由地升天而属阳。主动脉血灌溉四周是天降地,静脉血回归右心室是地升天。吸入氧气到达细胞内是天降地,细胞内的二氧化碳从肺气道呼出是地升天。黄帝们提出了肺布津,津是一大类小分子物质,是肾精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及肽类物质,如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三羧酸循环中的各种酶,与精一样,津也是原动力的载体,但精重浊而成形,属于肾:津则形体小而轻清活泼多变,是元气或原动力的直接释放者。前说精化为气实际上是精升为津,津化为气,换言之,肺津代肾精化气。如此等等,人体中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小天地,总纲是肝升为阳,肺降为阴,升则水变火,降则火变水。
以上所述,人体生命是物质的,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法,藏象是其具体运用。在具体运用中,离不开阴阳升降等哲学名词。人体生命离不开哲学,哲学是黄帝医学的核心骨,是黄帝医学科学性的体现。如果剥去了黄帝医学的哲学,就是消灭了中医学,也消灭了中西医结合,消灭了中医现代化,消灭了宏观涵盖微观。社会上有人要消灭中医,但此种“废医存药”的阴魂不但未散,却变成了废除中医哲学的模样,以正宗、权威中医的面貌,以实现科学发展观使中医现代化的口号,花人民与国家的钱,大摇大摆,理直气壮地干着消灭中医的事情。说什么“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应该在积极吸纳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主要集中在用传统方法,总结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而取得的成果。”他们不敢面对前辈们从临床中上升出来的水谷精微、精、阴阳升降阳明胃热等等理论,并要以剥去哲学的名义取缔它们,现在又说什么上升新的理论,美其名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岂非一派胡言?黄帝医学至今不能和现代医学及科学见面接轨,就是因为这些权威们在作祟!
周易与伤寒论——王药师
[……观现在的中医,虽然在医院势微,但是网络上却是百花齐放各呈异彩尤其是理论领域。今天开始也写一些东西,就从伤寒写起吧。因为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只能随写随贴,欢迎拍砖,交流进步!……]
仲景大牛写伤寒论,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和神鬼莫测的验方。后人都知道熟读伤寒论398条397法112方,可以对症下药,效如桴鼓。即是常说的方证辨证。后世很多伤寒学家/经方派,其实是按伤寒论照葫芦画瓢,把伤寒论中的证认清,开出对应的经方,如此而已。of course, 这的确能够解决问题,而且非常有效,特别是比起很多并未掌握中医精髓/但是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咳嗽+半夏,头痛+防风,胃涨+神曲……)的思路开方的中医师来说(客观的说,时方派容易有这种倾向),实验证明效果更优越。
很多经方派解决了问题,但是要是问到底其中道理究竟如何,怕是自己也茫然,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家还是停留在“对症下药"(方证辨证)的阶段。这也不能怪后人,谁让仲景祖师的伤寒论列病机开方药,却不说明其立论推理的逻辑呢?就像给出一些一元二次方程,并且给出它的解。大家把解往方程一套,哦,果然方程成立!但是,怎么从解方程开始得出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却没有个说法,所以,大家遇到新的没给出解的方程,就自然解不出来咯!因体质和环境的变化,病是千变万化的,很多病难以套上现成的397法112方中去,于是中医师就遇到麻烦啦!时方派也就自然发明出来啦。
我们知道,历代的很多人都对仲景立法制方的宗旨进行了知其所以然的探索。本论坛上众所推崇的清代黄元御就是其中一位,而且成就不凡。限于小弟的粗浅认识,观黄大师的著作,理论自成体系,但是对于用药组方,和仲景之意或者说仲景的境界却似乎差的很远。
首先八卦一下。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乾,纯阳之卦,纯阳为仙;坤,纯阴之卦,纯阴为鬼。这个就无须多说啦。
兑,太阳之卦,主肺,汗法为本。
巽,阳明之卦,主胃,下法为本。
离,少阳之卦,主肾,和法为本。
震,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
艮,少阴之卦,主心,潜法为本。
坎,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
以上说法,可能和标准的中医说法不一样,但是个人认为,这个说法还是有独到之处的。是非之争暂且放在一边,现在先来详细探讨一下这样立论的逻辑体系。
上面六卦对六经的说法,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就这么武断地认为这些八卦的东西就能和六经辨证对应呢?好吧,其实小弟我也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我只能引用一个别的事情来说明,物理学中的物体运动,为什么就要用微积分和微分积分方程来描述?为什么微积分的数学性质和物体运动的规律会有天然的吻合呢?这个事情实在不好解释。(正因为此,科学界有个有趣看法的认为,数学本身不是科学,和物理,化学这些经得起实验考验的(实证)科学不一样,数学本身无法满足了真实的物理意义:)所以,在中医上,我们也只好同几何学一样,先承认几个公理,假设它们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然后在它们的基础上来作推理了。我们先用乾坤两卦表征生死,六卦来演绎六经,然后呢,就用周易六十四卦来演绎伤寒论的变化之道。
兑,太阳之卦,主肺,汗法为本。
论坛上大多都是中医高手了,看到这点应该本能地反对了。太阳,寒水,主肾,这样才对嘛!没错,标准的说法就是这样的。不过呢,大家应该注意到,标准说法是建立在五行说的基础上的,但是在这里是用周易来解伤寒,所以呢,按前所说,是非暂且不论,看看它的推理成立不成立,再看看它的疗效好不好就自然知道有理没理是对是错啦!
我们以太阳病的主方--麻黄汤来说明。麻黄,功能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OK,看上去是不是和肺关系比较密切呢。再看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到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尽,腹满加哕着,不治。”,“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哇,麻黄汤这么能干呀!总结一下,麻黄汤基本上和气喘,脉浮,流鼻血有关。喘气是肺所主,这应该没有疑问。流鼻血也算是肺的延伸--呼吸道的症状,这应该也没有疑问。好了,基本上我们确定太阳其实是主肺,太阳病就是肺病了。注意,这里还给出了脉法哦!脉浮在表,这是肺的病脉哦!这可是从大多数老师的讲课和标准教材里得不到的不传之秘哦!
接下来讲讲太阳的治法。很简单,一个字:汗!当然,这只是主治法,其它复杂情况也是需要别的变通的(详见伤寒论啦)。为什么肺病要用汗法呢?肺是人与大气的气体交换器官,要是受了寒气,轻则感冒(急性鼻炎),重则肺炎了。大家都知道,感冒初起,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汗啦。感冒的典型症状是什么?就是流鼻涕啦!流鼻涕其实就是人体的自疗,就是让寒气(或者说感冒病毒)随鼻涕而排出去。所以,驱寒的办法是让寒气顺水而走。麻黄汤的作用,就是用药打开肌肤毛孔让寒气随汗液加速排出去啦,而不仅仅是依靠流鼻涕的低效办法啦!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太阳之卦,主肺,汗法为本的含义了吧!
离,少阳之卦,主肾,和法为本。
为什么说少阳病是肾病呢?一向的观点都认为太阳主肾,阳气发动于肾中寒水。即使按前所说太阳主肺了,那少阳主肾又有什么根据呢?其实,肾是人体至阴之脏。阴阳转化之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循环不止则生机不息。少阳是小阳,即阳气之初生,可见肾正是少阳之源。(顺便说一下,太阳主肾的传统说法似乎存在矛盾之处,按照肾为阴脏和太阳为老阳的逻辑,老阳之转化应为小阴,即不太可能归于至阴之脏的肾;将元气从骤热到骤寒的折腾,是何道理?当然,这只是小弟的疑惑,限于才学粗浅无法自己解答所以对传统说法的扬弃;想必也有高手学理精湛临床丰富,能够知悉太阳主肾的相关道理。)说透了这一点,大家也就明白了小柴胡汤其实是治肾之方的道理。
通常认为,少阳胆经的相火上扰所以“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阳风寒入里与少阳相火相合所以“胁下硬满”“往来寒热”。其实,按照少阳主肾的观点,无论口苦咽干目眩还是胁下硬满往来寒热,都只是肾水与元阳真火融合不洽,真火胜肾水则伤津,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肾水真火势均力敌却不和睦共处则往来寒热激荡于胁下。
(其实,这个帖子写出来,已经透露了很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中医奥秘,因此道理也只能点到即止了,不然就有妨碍别人饭碗之嫌了,(如果损害了很多靠中医吃饭的人的饭碗,其实也伤害了中医本身,如果说搞中医吃不饱饭了,谁还有力气去发扬中医:),写帖的目的只是从一个不寻常的角度启发中医奥秘,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医,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从而让中医薪火相传万寿无疆。中医里面还是有很多小范围传播的奥秘的,所以学真正的中医通常都是靠师傅领进门。不然,为什么学中医的人都苦念四大经典,大家的书都是一样的书,苦功谁也没少下,名医却还是那么少呢?时间过的好快,待续吧!)
现在已经知道,少阳即是至阴肾水中孕育元阳真火的过程,水火共处一室当然就是和为贵喽。所以小柴胡汤就是治肾之方,调和阴阳之方。对于其“和解第一方”的功能大家是比较有共识的,但对于其作用部位,小柴胡汤为治肾之方,这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独到之处了。可惜到了现代,很多人就以讹传讹把它当感冒冲剂了,既可叹用药之无辨证,也可惜仲景神方的大材小用。好了,少阳之卦,主肾,和法为本就讲到这里吧。
悠然子回复:通常认为,少阳胆经的相火上扰所以“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阳风寒入里与少阳相火相合所以“胁下硬满”“往来寒热”。其实,按照少阳主肾的观点,无论口苦咽干目眩还是胁下硬满往来寒热,都只是肾水与元阳真火融合不洽,真火胜肾水则伤津,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肾水真火势均力敌却不和睦共处则往来寒热激荡于胁下。
一个“相火不位”,一个“乙葵同源”即明矣!又何需另立名目?
王药师回复:(楼上的好精辟:),学理精湛的高手自然能够知君雅意,但是很多并不是很精通中医的人士也需要一些浅显的文章来开开胃呀:)
震,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
这点也是后世比较有共识的,太阴主脾,而以温法为主治。仲景说阳明和太阴两病都是比较清楚的,阳明以承气下胃热,太阴则以理中温脾扶阳。仲景在论中直截了当的说明了本病的病位与治法,“理中者,理中焦”。所以太阴病对于后世医者是比较清楚无疑的。太阴之为病,以吐利,腹满为特征,根在脾虚胃寒,而阳明病为不大便有燥屎,根在胃热淤积;由此可见太阴病与阳明病的相对关系。另外,太阴病中有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前文已经知道,“脉浮者,可发汗”,为肺有寒的治法,而太阴病是脾有寒,可见当太阳太阴并病时,太阴的脾寒也是可以通过发汗而解的。这一点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是以桂枝汤先解太阳病,如吴谦认为“邪至太阴脉浮不缓者,知太阳表邪犹未罢也。故即有吐利不食,腹满时痛一二证,便可以桂枝发汗,先解其外,佚外解已,再调其内可也”,而其实仲景之方却是可以一方驱脾肺两寒,发汗而解之。在周易中,这一卦即是随卦,泽雷随。泽中有雷,以雷火布雨治水,即是桂枝汤扶阳发汗驱脾肺两寒的用意。其实这是要在后文中讲的周易六十四卦的内容了。这里不知不觉提前讲到了:)好了,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就讲到这里了
艮,少阴之卦,主心,潜法为本。
少阴病中经常出现仲景都认为难治不治的情况,可见这是一个危重病象。心为至阳之脏,而生少阴。这又是一个水火相济的过程啊。从论中可知少阴病的典型特征是心烦,正是心中阴阳不和之反映,少阴病中也因此有大量使用强心猛药--附子的方剂。至阳真火中孕育元阴津液,火过强则伤津,阴过重则亡阳,这两者当中又以阴重亡阳为多见而多险,这种情况仲景立四逆辈以回阳救逆。但是少阴中也有火旺伤津的情况,“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动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所以仲景在少阴病条中也有黄连阿胶汤等养阴之方。所以少阴病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一以贯之四逆汤,不然遇火旺伤津的病情则误之危矣。
下面再说说潜法为本。潜是什么意思呢?熟悉中医的人应该知道两个词:潜阳和温潜。所以潜是指有节制的养阳。也就是发挥“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要义。少阴为火中育阴,火太过则伤津,阴太重则灭火。扶阳而不忘育阴,从附子汤真武汤中都有芍药就可知道啦。大名鼎鼎的祝味菊也是温潜法大师啦,每用附子的话往往以磁石潜阳配合啦。好了,少阴之卦,主心,潜法为本就讲到这里吧。
坎,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
终于到了伤寒论的最后一经了。厥阴主肝,这也是众多医家的共识。厥阴排在六经最后一经,说明仲景认识到这是人体正邪交战的最后一道防线了。肝是人体内最强的器官,现代医学也证明肝细胞具有最强的再生能力。病到损伤了肝气,可说是危险之极了。而在厥阴病的治疗中,仲景注重的是阴阳同补。观乌梅丸,当归四逆汤,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无一不是阴阳同补之方。少阴病中以补阳为主,到了厥阴病就要阴阳同补了。这是因为少阴病是心火育阴,火为主,阴为客,为病往往是喧宾夺主阴重灭阳,治法是扶阳为主育阴为辅;当然因为体质和病变,也有火太过而伤津的情况,此时则重在养阴。而厥阴是什么情况呢?太阴是阴气极重,少阴是阴气初生,厥阴就是阴气不正其位;正如太阳是阳气极重,少阳是阳气初生,阳明是阳气不正其位,阳气没有正确的流转,从而淤积在胃而生热盛之病。因此,厥阴就是阴气没有正确的流转,从而淤积在肝,而成寒盛之病。
阳明病的治法是攻胃通肠以泄热,那么厥阴病的治法是什么呢?阳气是奔放性质的,因此只要宣通肠道,胃热自然就能顺势而下。但是阴气却是凝结性质的,它不会自然有动力奔走。因此治厥阴,就需要阴阳同补,以阳气拖动阴气,从而引导阴气正确流转,肝寒淤积之病自然就解除了。这一点也说说后世的许多医家认为厥阴主肝而肝主疏散,看了本文就知道了,肝主疏散,其实是要靠阳气来驱动阴气的,当然,最终结果是肝体现了疏散的效果,这样看来也是没错的。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就讲到这里了。
至此,伤寒六经就讲完了。读者可能会问,你就这么把八卦中的六卦一说,难道就把伤寒论讲完啦? 还别谦虚,读完了这基本六经,伤寒论就基本入门了,可以说是基础班就毕业了。别小看这基础班哦,很多人读完了中医专业本科甚至硕士博士,对伤寒论也还是一头雾水呢,很多已经临床的中医师,也是在错误的使用伤寒论呢!这不能不说是中医教育的悲哀啊,也是中医危机的根源之一啊。
但是伤寒论可不仅仅是基本的六经,398条397法,根据个人体质和失治误治情况,可说是变化无穷。一部言情小说红楼梦都产生了红学,何况伤寒论呢:)伤寒论的学问,只会比红楼梦多,不会比红楼梦少。
进入周易第三卦,屯,水雷屯,坎上震下。读者一路读来应该已经知道,这一卦讲的是脾虚有寒+肝阴不运的情况。这一卦比较典型的就是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去脾之寒,加芍药以调转肝气,发阳而不伤阴,处处体现伤寒术的妙用无方。“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如果外邪初犯太阳,本应发汗而解而误下,如果病人脾脏本来较虚的话,那么肺寒入脾就会引发太阴病而出现肚子涨满而时痛的情况,太阳太阴之气俱损,那么就需要扶阳为主补阴为辅。这就是桂枝加芍药汤的要义了。可以看出,即使没有肺寒的情况,只要遇到脾虚有寒+肝阴不运的情况,都是可以用桂枝加芍药汤的,其实就是发挥扶阳为主补阴为辅的要义了。因此也可以知道用伤寒方不单治外感,而同治内伤的用法了。其实,如果不用原方的话,发挥这一卦的要义,大可以自创经方加减方。震,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坎,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所以理中汤的变化之道就出来了,理中汤,或加当归,或加芍药,或加黄连,用于脾素虚而肝有寒。明白了吧,看似很神秘的经方化裁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吧 可以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读了中医本科甚至研究生,也还摸不清怎么成方活用哦。
志一先生病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咳嗽案
女,56岁,06年7月就诊。咳嗽40多天,曾间断服用感冒药、止咳药咳嗽未有减轻。接诊诉:感冒后服感冒药症状好转,唯咳嗽不减轻,每日无规律咳嗽,时轻时重,少痰,无其他明显不适。查脉,寸弱(右明显),关微沉,尺稍细,舌质淡红苔白不厚稍滑,诊为太阳水气不运,予去桂加苓术二剂。月后来告,服一剂咳止,未尽剂。
今将此案发出来与同道讨论。
1.如何诊为太阳水气不运。此例咳嗽因感寒而起,未经适当治疗,迁延日久,夏日多汗,寒随渐散,而阳气未复,太阳之气开达不及,水气不得升腾如雾,致太阳之气不正,则肺之宣降滞涩,故咳虽迁延却不重不轻亦无他症。予去桂加苓术以助太阳水气升腾,太阳之气复归于平则咳嗽即止。
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病机。太阳是开而降,太阳主开是升,其寒化为水是降,此汤证是太阳之开的起始段水气留滞,桂枝汤是开之末段营不济卫,小青龙是水饮停滞太阳开路兼表不开。此方所主多为轻证,然变化却多,诊断并非容易。
此方是去桂枝无须多言。
3.经方运用常言抓主症,余以为还是要抓病机,而要于纷繁病症之中抓住病机,则对六经气化运行要有清晰透彻的把握。
述此自以为是之语,望同道教正。
高天上流去:很久没见到志一老师了,不知道老师何时能再回讲堂呢?大家都期盼着呢。 学生不才,试着跟着老师思路分析一下,请老师指正。
起初外感时未得到及时正治,太阳,寒水,主表,太阳正常开则水气正常升腾到该太极气场之顶端后遇冷变为寒水下降。该案太阳没全部打开,乃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开,水气不能全部升腾到位,没上去的水气,就没法遇冷凝为寒降下来,即该部分水已脱离了圆运动状态,从循环链中被甩了出来,即:不在位,非其位则为邪,不在循环中卡在太阳经,郁阻了太阳气化(因为不在循环中,动不起来,停在哪里就会在哪里闹事,都会影响相应的气化,如果是脾气足能还能化掉,但化不掉时又没出去时,就在那里占山为王作怪了,既然是太阳开过程中出现的卡壳,那么基本是在升腾的这条路上去找卡在哪里,该案情况是卡在太阳经:出现咳嗽,右寸弱,为肺气不利,肺宣不畅;关微沉脾气不足,中气稍陷,估计是该患者中气原本都不是太足?所以最开始开太阳时力量不够也没能把门全推开?现在又脾稍虚,水停没法运化开;尺稍细,根部阴稍不足,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夏天出汗较多,阴稍有受损;舌淡红苔白见滑,水象。综合起来大体是判断这个被甩出循环的死水卡在了太阳经),既是断为脾稍虚不运水,太阳经气被水邪所遏,则用该病机的方去桂加茯苓白术方解决。
盼望老师早日回到讲堂!
雪山来客——“阴阳先生”再说阴阳
①太极图与阴阳交变————“子时一阳生”与“午时一阴生”
如果参考着太极图观察这整个过程,就能得到非常清晰的认识。
太极图的上端是“乾”位,“乾”属阳属天,对应着人体的头部;太极图的下端是“坤”位,“坤”属阴属地,对应着人体的小腹部。整张太极图被阴阳二鱼均分为左右两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着看,右面的“阴鱼”在太极图顶端所占比例最小(对应着午时),“午时一阴生”,过了午时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地的阴气在增加,经历着从“少阴”逐步增加到“太阴”的过程,人体的阴气也相应地增加,“少阴”与“太阴”的分界点是酉时。到了子时阴气增加到了最大值,但“子时一阳生”,此时阳气在天地之间孕育出现,人体内的初阳之气也随之出现。气机这时出现了重要的阴阳交变,交变的时刻就在子时,这可用阴鱼的那只白色眼睛来象征。白色的鱼眼包括了肾阳与心中的阳气的混合物,子时在人的小腹处与肾阴(即肾水)混合作用,“阴阳合而变化起”,促使肾水气化蒸腾,阴阳和合气化之后的产物,将顺着督脉上升,这就是“阳鱼”从左边顺时针方向旋转上升的过程。当然,鱼眼还含有阴阳互根、阴阳互生、阴阳交变、阴阳互相渗透与混融的全过程。
当阳鱼上升到一半时,天地时刻进入了卯时,气机的性质就从少阳之气转变成太阳之气。气机继续旋转上升,在午时就升到“乾位”,对应着头部,“午时一阴生”,是与子时相对应的另一个重要的阴阳交变时刻。阳鱼中的小小黑色“鱼眼”,象征着在午时随着天地阴气的产生,人体中的上升到头顶的气液混合物凝结成液体,将会随之开始下降。也正因为“午时一阴生”,位于乾位的头顶中所产的阴气与阴液的混合物,在这种阴性混合物的作用之下,人们会产生微微的倦意,有人会在此时小憩一会儿,就算是打个小小的盹儿也会使人感到精神倍增。因为这完全符合天地阴阳造化之道。
当地球相对太阳旋转一周十二个时辰,天地之气要历经“少阴→太阴→少阳→太阳”的周而复始地周期性的变化,人体之气与之相应也同样历经着这样的周期性变化。而太极图配合八卦图就是描述这种周期性变化的数学工具。这张太极图被称为是“先天太极图”,所对应的八卦被称为是“伏羲先天八卦图”。
②从太极图看阴阳失衡——左右不对称的太极图
⑴太极图与阴阳天平
我们如果注意到上面图示中的太极图,是阴阳鱼左右两边完全均等,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表示在阴阳的天平上,阴与阳两边是完全均衡的。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阴阳偏盛的情况,阴虚阳亢者是左面白色的阳鱼所占比例会偏大一点,阴阳天平就会向阳的一边倾斜,从而提示阳亢者热性、上升、亢奋的偏向会大一些;而阴盛阳虚者右面深色的阴鱼所占的比例会偏大一点,阴阳天平就会向阴的一边倾斜,则提示阴盛者凉性、下降、抑制的偏向会大一些。
要强调的是,“天平”仅仅是个比喻,在前面的“阴阳蜡烛喻”中,曾用烛火与烛体比喻阳与阴两个方面。那“烛火”与“烛体”两者又该如何分置天平的两边进行度量?
《黄帝内经·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会造成身心两方面的障碍,必须加以纠正。纠正的途径有二:
⑵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对阴阳天平向阳性方向倾斜的体质,采用补水的方法,让天平向着阴性的一边回复。这样做既不会损失阳气,也能恢复平衡。通过补阴,天平上面的阴阳总量增加了。这是上策。
但在现实之中,多数的人一看到上火了,马上想到的是服用寒性的药泻火。这样虽然也能调整天平的平衡,但阴阳天平上阴阳总量却损失了。是下策。
从微观角度看水火升降
作者:老农
近日接触黄元御的医学理论,虽然理解的很不深刻,也是收获很多,其理论框架不仅适用于宏观世界,也适用于微观世界,下面就试谈一下在细胞及分子层面的水火立极与升降。
众所周之,机体中的阳离子主要为钾与钠,这两种离子在细胞内外的分布是不同的,细胞内是钾离子为主,钠为辅;细胞外是钠为主,钾为辅。由于这种浓度差,钾离子总有从细胞内跑到细胞外的趋势;钠则相反,总要由细胞外跑入细胞内,如果细胞没有生命的话,细胞内外的钠或钾浓度总会达到相等,但活的细胞总能保持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的差,好像细胞内的钾浓度是细胞外的100倍左右吧,保持这种浓度差的原因我们也很清楚,是因为细胞膜上有钾钠泵不断的将钠泵出细胞外,而将钾泵入细胞内。这种现象和中医理论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做一下类比,将细胞内比做肾,将细胞外比做心,而将钾钠泵比做脾胃。我们知道肾为坎,坎中一阳是为心火之根,心为离,其中一阴是为肾水之根,肾中的阳气总有一种向上升腾的趋势,心中的阴气总有下归于肾的趋势。我们再来看微观领域,细胞内的钾离子总有向外的趋势,类似于肾中真阳向外蒸腾的现象;细胞外的钠离子总有向细胞内的趋势,类似于心中真阴要潜降于肾的过程。不难看出,这种自然过程是水降火升,结果是水火未既,如果顺着自然过程,总是水升火降的话,阴阳就会离绝,生命就不存在了。好在机体中有中土脾胃,通过脾胃的旋转可以把火压入肾,把水提到心,达到水火既济的状态,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有深刻道理的,脾胃的这种“逆自然”的过程不正是钾钠泵的作用吗。水火既济是非自然状态,水火未既是自然状态。张三丰说过“顺则人,逆则仙”,意思是说顺着自然过程的话,火升水降,机体本来的有序性就会打破,而趋于无序,而逆着自然过程才能保持有序性,保持长久。但这种逆自然的过程是需要能量的,所以脾胃需要消耗饮食,钾钠泵需要消耗ATP。或问:反过来类比,把细胞内比做心,细胞外比做肾可以吗,完全可以,这种类比主要是为了说明阴阳互根,阴阳升降无器不有,并不是硬性的规定名相。不过,把细胞内比做肾似乎更合适一些,因为钾离子是苦味,钠离子是咸味。苦为火味,咸为水味,所以钾有火象,钠有水象。我们可以把前面关于细胞内外的类比看成胡说八道,但细胞内外一苦一咸,即一水一火,有这种水火立极的结构却是千真万确的。由此可见在微观领域,同样存在着后天八卦的结构。
生命要想得到维持,总要保持一种非自然的状态,这样才能和非生命体有区别。细胞总是要逆浓度梯度把钾离子泵入细胞内,就是想把这个“火”封藏住,因为钾总有顺着浓度梯度往外跑的趋势,这和火的“发”性相似。如果任由它往外发的话,将导致相火不密,肾内不温。中医认为肾火封不住,泄到膀胱的话,相火就会干扰膀胱的功能导致小便淋涩等,同时肾火因泄露而表现的不足。所以肾和膀胱的关系有时就象夏天的时候在屋内放一暖瓶热水。肾为脏,膀胱为腑,所以肾就象这个暖瓶,膀胱就象这个房间。暖瓶必需要有很好的封藏能力,这样里面总能保持很高的温度,而且房间的气温不会过于升高。如果暖瓶的保温效果不好了,也就是肾不能封藏了,这时房间的气温就会升高,里面的人肯定嫌热,同时瓶里的水也不热了,人想用热水时又用不上,就是肾火不足,膀胱过热的情况。
我对中医的理解很浅,请高人指正
辅行诀
这个患者使用的是真武汤(茯苓9 生白芍9 生姜9(切) 生白术6 熟附子5),从条文中,你基本上找不出治早泄对应的方正,这就需要你对此方的组方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肝德在散,以辛补之,附子大辛大热,是最能补肝的佳品。补了肝气,就泻了脾气,附子就是生长在坤土最厚的西南,正所谓是一物降一物。此经方中补虚泻实之妙法也。泻了脾气,则土不克水,就建了肾气。此经方中见脾之病,知脾传肾之妙法也。其理同小建中汤,芍药泻了肝气,就建了脾气。是一个道理。面对无数的经方爱好者无入门途径,故公开部分经方组方内容,以告当代经方之有缘者。
从圆运动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八神方的治疗作用就是在调整圆运动轨迹上的八个靶点。无病之人,人体气机升降有序,周而复始,患病之人,气机升降失衡,生命圆运动受阻,有始无终。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腾蛇者,泻通之方,以大黄为主,勾陈者,补寒之方,以人参为主。此八方者,为六合八正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以达肝肾之气升而心肺之气降之效,使生命圆运动恢复正常旋转而病愈,乃神明之剂也。
张仲景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这是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决定的,曹操遍招各地道家术士,仲景唯恐被曹操招去,以避嫌而已,免其帐前之苦,害怕落个华佗的下场,仲景的智谋过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破解《辅性诀》能使经方组方之迷大白于天下。张大昌之功甚伟矣。
因为《伤寒论》勤求博采之书主要为《汤液经法》,《汉书·艺文志·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佚。梁·陶弘景(456~536)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云:“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为方360首……实万代医家之轨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今检录常情需用者60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又云:“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大、小阳旦汤各一,大、小阴旦汤各一,大、小青龙汤各一,大、小白虎汤各一,大、小朱鸟汤各一,大、小玄武汤各一,大、小勾陈汤各一,大、小腾蛇汤各一,共16方),其书前尚绘有三皇、四神及二十八星宿之图。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促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遍,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探明此数方者,则庶几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又云:“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书中有阴阳补泻示意图,陶云: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陶云:“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勾陈者,补寒之方,以人参为主;腾蛇者,泻通之方,以大黄为主。此八方者,八正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之义耳。”从陶氏所云,已将仲景《伤寒论》方与《汤液经法》方,言为源流关系。
以下诸方为《伤寒论》引自《汤液经法》者:小阳旦汤,即桂枝汤,《伤寒论·太阳篇》第30条亦称阳旦汤。小阴旦汤,即黄芩汤,惟无生姜一味。大阳旦汤,与黄芪五物汤近似。惟多人参、甘草、饴糖。大阴旦汤,即小柴胡汤,惟多芍药。小青龙汤,即麻黄汤。大青龙汤,即小青龙汤。小白虎汤,即白虎汤。大白虎汤即竹叶石膏汤方,将生姜换为人参。小朱鸟汤,即黄连阿胶汤。大朱鸟汤,即黄连阿胶汤加人参、干姜。小玄武汤,即真武汤,干姜为生姜。大玄武汤,即真武汤与理中丸合方。小勾陈汤,即甘草干姜汤加人参、大枣。大勾陈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作干姜。小腾蛇汤即大承气汤。大腾蛇汤,即大承气汤加葶苈、生姜。上述16方,皆见于《汤液经法》而为《伤寒论》收录。这就确切证明《伤寒论》系依《汤液经法》撰著而成。
由此可见,大小朱鸟汤才是真正的《朱雀汤》。
重建中医脏象学说---我的又一篇原创
作者:王志文
中医的脏象学说包括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形质的脏腑的描述,是中医的解剖学,中医是有解剖概念的,这种解剖的形质的概念是和现代解剖是大同小异的;另外脏象学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五脏与五行的关系,这是中医的独特概念,西医绝对没有的,也是被西医等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人所诟病的理论,盖因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五脏与五行。
基于这样的脏象理论,中医人在说五脏的时候,根据他的上下文来分析,也许说的是五脏形质,也许说的是五脏的功能,说五脏功能的时候,言肝就是言木气,言其疏泄作用;言心即是言火气,言其煊通的作用;言脾即是言土气,言其运化作用;言肺就是言金气,言其收敛作用;言肾就是言水气,言其封藏的作用。如此,让接受了当代生理卫生、医学教育的人们来说,就把有形的五脏和五脏之肝疏泄、肺收敛、脾运化、心煊通、肾封藏功能混淆起来,批评起来,对立起来,如:中医说“肝病”时,也许说疏泄太多收敛不及,阳亢头晕,是不能与西医的肝炎、甲肝、乙肝、肝硬化等相提并论的,往往让病者误会;中医说到“肾病”,也许是很轻微的阳虚怕冷,往往让社会有些人给宣称“十人有九人肾亏”,要补肾,其实不然。
脏象学说的重建就是:言五脏形质时才言五脏,言五脏功能时不言五脏。
五脏的名称是中医的名称,但是被西医借用后内涵大大缩小了,只保留了形质的内涵,为了避免没必要的误会和没必要的解释,认同被缩小的名词内涵;五脏概念之外延--五行之疏泄、收敛、运化、煊通、封藏功能,代之以木气、金气、中气(土气)、火气、水气为称。如“脾虚”改称“中气虚”,“肝虚”改称“木气虚”,“肾虚”改称“水气虚”等等。
中医的诊疗特点就是辨证施治,辨证体系主要有脏腑辨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辨证和六经辨证,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辨病位,病位命名虽然不同,但是实质还是相通的,如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属下焦;上焦心肺病多为表证,中焦多为半表里证,下焦多里证;卫病为表阳证,气病为里阳证,营为表阴,血为里阴;太阳为表阳,阳明为里阳,少阳为阳之半表里,太阴为里阴,少阴为表阴,厥阴为阴之半表里,总而言之,所有辨证体系都可以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本质上相通。
脏腑辨证是建立在脏象学说之上的辨证体系,脏象学说的重新规划后,脏腑辨证也必须改变,我建议淘汰脏腑辨证,统一使用伤寒六经辨证体系。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阴阳平衡”,最重要的两大平衡应该是木气之疏泄和金气之收敛的平衡、火气之煊通和水气之封藏的平衡关系,下面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的文字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吧。
“疏泄不及,则现无汗、尿少、粪难、腹痛、胁痛、妇人月经来迟等病。疏泄太过,则现自汗、尿多、遗精、发热、头晕、耳鸣、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气不足;疏泄太过者,金气不足也。
收敛不及,则现汗多、头晕、发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收敛太过,则现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泄;收敛太过者,火气不能宣通也。
宣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宣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跳、心烦等病。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宣通太过者,中气虚,金气不降也。
封藏不及,则现阳越,头晕、发热、足肿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之力衰,木气疏泄太过也。肾水无封藏太过之病,肾水愈能封藏,阳根愈坚固也。
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六经的配属问题思考
作者:王家祥
六经即是三阴三阳(在对伤寒与六经的思考中我以言及,这里只谈其配属问题),其配属是:
太阳-----寒水 阳明-----燥金 少阳-----相火 太阴-----湿土 少阴-----君火 厥阴------风木
太阳为天之太阳,故而代表阳气多的阶段,阳气多古人就用寒水配它,防止其阳气太盛,亦起到制约作用。中国有句话叫做“高处不胜寒”。高的地方也就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这个地方虽然很高,却也非常寒冷。在中国西部高原海拔几千米的高山上,终年积雪。也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个道理,其虽为阳气最多的地方,但它并不是阳气极盛的地方,也并不是最热的地方。阳气极盛的阶段是阳明,也就是最热属于阳明。故有“阳明为合”之说。合者,闭也。也就是把阳气从一种生发的状态,释放的状态收拢聚合起来,使它转入积蓄收藏的状态,这种状态的阳气就可想而知,其热的程度亦可想而知,故而古人用燥金来肃杀它,防其阳热太过也。少阳为初生之阳,其阳气微弱,故用相火来扶持,使其火壮也。太阴为阴气之太甚(太阳为阳气之最多,太阴为阴气之太多。天为阳,地为阴,地者土也)故太阴为土。土喜湿润而不喜干燥,燥则为亢土,湿土可以育化万物,而燥土不能育物也,故取湿土以配之。少阴为阴气少的阶段,故取君火以配之。厥阴为阴气衰少的阶段,也就是“两阴交尽”阳气走到了尽头了。这个时候就取风木来使其重生,否则厥阴就真正的成为死阴了。
有此六经的配属问题,可以看出古人用阴阳将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行有效的、紧密的、严格的配属在一起,言阴阳而天之六气,地之五行已经涵盖与其中矣。由此更充分的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关系。其动态平衡关系一旦受到破坏,在自然界则成为灾难,在人体则变身疾病。故而古人说:“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只要把握住阴阳的变化,就可以不与人商量了,治疗疾病也就心中有数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对六经配属的一点思考,欢迎大家探讨。
qian1955:关于六经配六气我是这样理解的。每一个系统分三个层面。第一是说明本系统功能和状态,第二层是说明本系统容易感受的邪气,第三层是说明治疗时的注意事项。例如,太阳寒水,太阳——表示这一系统的阳气最旺,功能最强。寒--表示这一系统最易感受寒邪。水--表示治疗时不要伤了仅有的一份津液,观桂枝汤麻黄汤方后注可知。阳明燥金,阳明--表示二阳一阴,火最旺含有一分阴液,燥--表示最易化燥而病,金--表示燥火最易伤金损害了阴液的化源。少阳相火,少阳--表示一阳二阴,少火生气,阴是丰富的物质基础。主生发。相火--表示火容易升级造成壮火食气,治疗时注意火的旺衰,保持一阳之火。太阴湿土,太阴--表示阴气盛阳气微,湿--容易湿邪藴滞,土--注意土的运化。微火生土。厥阴风木,厥阴--表示阴的消而阳的长,犹如春天万物发芽生长,风--万物的嫩芽最怕寒风或干热风的损伤,木--治疗时寒热并用要象培育花朵一样。少阴君火,少阴--是含二阴一阳,大量的阴液作为物质基础,有少量的阳气温询即可。又要防止火的升级,还要注意火的减弱。
王家祥:各个经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津液
qian1955:每一个系统都含有阴(津液)和阳(功能),功能直接反映在病变过程中,比较明显,用药时都容易顾及,阴液比较不明显,容易忽略。六经所反映只是主要功能,次要功能都隐藏着。如:少阴君火,反映的是火,其实本经中所含是二阴一阳,和少阳一样都强调其中的一阳,因为二者中更重要的是君火,相火。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所以分为君火,相火。是因为君火如君,君临天下,有德而无德,况无德乎?是说作为君,有德等到德落实到平民也是所胜无几。所以君火比相火更重要,不容有一点疏忽。
治病在于确保中气正常运转
病不过阴阳,治病不过是泻有余补不足,并维护其“中气”正常的运转。此不变之理也,是活物皆适合。
中气者,胃气也,土气也,纳食加吸收能力的总称。无此则有余不足皆不能治也。
故土者,万病转截之地也,生死存亡之地也,不可不察也,不可不牢牢时时记住也。(转截即转化病情轻重,截断病程的意思)。
自注:病不过阴阳,阴阳不过寒热,寒热即水(阴液-寒)火(阳气-热)之象。
火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油,还取决于灯芯的长短。滋阴即是加油;扶阳即是拔高灯芯使火开大,前提是要有油。当然,危急时刻,火将熄时,即使油不多,也要先扶阳助火,然后再滋阴加油。泻火即是使灯芯降低,将火关小。补气是直接增加阳气吗?
整个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问:暖湿气流为什么遇到冷空气才会下雨?
答:暖湿气流中含有较多含量的水汽。一般的冬春季暖湿空气较稳定,不易出现对流活动,当有冷空气移到,由于会形成温度和湿度差距对比,于是会形成锋面,由于暖湿气流密度小,因此会被抬升,暖湿空气遇冷,含有的水汽会凝结成云至雨。但是夏季和初秋,暖湿空气含有水分极多,会出现对流性不稳定,在适合条件下会出现对流雨。
问: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分,为什么不一定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
因为暖湿气流携带较多水分,说明气流的湿度大。水蒸气多。而与冷空气相遇时,气流的温度下降,水蒸气发生冷凝现象,形成小的水滴,汇集后形成雨滴落下。 终于对相火有一点参悟一直在看四圣心源,看到六气篇就看不下去了。看过了天人解了解了五行,无非水、火、金、木、各据四方而土据中央,四象轮旋而成一气周流。但看到六气时就搞不懂了为什么原来的五行突然变成了六气。木、火、土、金、水唯火有二。这样一来这个六气方位怎么排呢?我根据四圣心源和圆运动的中医学互相对照反复研恩终于对六气有所参悟。其实六气中多出来的是少阳相火,少阳相火的位置解决了那六气的位置也就解决了。少阳相火和其它五气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就象营卫与脏腑的关系一样。营卫在表,而脏腑在里。而少阳是半表半里之间。少阳为先天之气,五气为后天之气。后天之气之所以能运行是靠先天之气。也就是说四象轮旋其动力来自于少阳相火。我打个比方,把人比作一辆汽车,汽车的运动功能就是后天之气的一气周流。而少阳相火就是汽车中的电瓶,汽车造出来之后,电瓶就必须充满电(先天之气),这样汽车就能发动了。而电瓶在发动机中的作用就是点火使电动机运转。汽车一旦运转起来又给电瓶充电,这就是以后天之气补先天这之气。少阳相火为什么是降的就是因为汽车运动的阳气化为电瓶中的电(水中之火,也可理解为精),水中之火上升而成君火就是汽车的点火塞放电引动汽油燃烧。这么一理解我再看圆运动下集中的相火的内容就很好理解了。我是一个初学者,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多时,偶有所得不敢私藏与大家分享,不对这之处与请大家指正,谢谢!继续看四圣心源。三阳三阴开合枢的对应方药
作者:水中火
附:阴阳与附子、地黄。
近世之医疗,叶吴温病派之清热,西医之消炎。致使中国上下,尸满太平,民众怨声载道。近来人民开始觉悟,习中医之人,开始研习附子之用。爱好者亦且以身试附,以知其还阳之功。举世能得此觉悟,不受西医温病所治之累,真可喜之势也!
然本先生心中又生忧虑。
在拙著阴阳篇中,阴阳分动静。实为《内经》之语发明之。
“外者为阳,内者为阴”。此《经》中之静态阴阳。
“阳化气,阴成形”。此《经》中之动态阴阳也。
“阴在内,阳为之守。阳在外,阴为之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此《经》中阴阳之关系。
外者为阳,内者为阴。此阴阳,为人体言。此中阴阳,为一体,同谓之精。夫精者,人之本也,二者皆不可失。
阳化气,阴成形。此阴阳,为人体气化,形成之动态。精之阴,阳化而为气。精之阳,阴成而为形。
凡饮食,药物,皆非人体之精。必经人体阳化、阴成之后,方可为精。
附子与地黄,皆药物也,非为人体之精,其物必经阳化、阴成之后,方可变为人体之精。
附子者,其性刚,故功善阳化,其质阴成变为人体之精少。故世称为阳药。
地黄者,其性柔,故不善阳化,其质阴成变为人体之精多。故世称为阴药。
故附子,可助人体之阳化,难于生精。地黄不善人体阳化,易于补精。
六祖曰:“有情来下种”。此情者,精也。若无情,为炎火煮空镬。
附子之用于人体精足而伤于寒难于气化者,可助之阳化,效如桴鼓。
若精不足,则附子越多,伤精之更甚也,不可不知。此即用附子之物,初得见效,而后终败之原因。
地黄之用于人体精足而伤于寒难于气化者,如云遮阳光,阳化失度,此滋阴之弊端。
若精不足,辅之以阳,则可于阳中补阴。此仲圣八味之妙也。
若精少伤者,若已能知过失,慎守其精,辅以五谷,助之以阳,则附子之妙用也。
若精大亏,釜中无谷,炊之以薪,阳化过度,不足之精,更伤之,势必釜破身亡。此附子大量之禁也。唯以少用附子,取少火生气之法。
观今之世,人心浮燥,灯红酒绿,醉以入房,焉有不伤精者。故使附子,当注意。
紫极忧所之处,寒盛过后,热炎之复。此亦大劫。
中医阴阳学说纵横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人类生命的起源是阴阳二气交合的结果。在生理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百病不生。在病理上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在诊断上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在防治上强调调和阴阳。由此可知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自中医学形成以来,中医名词的理解只可意味,难以言传,导致民众难以了解中医,致使中医学精髓掌握在少数人之手,出现难以传承的尴尬局面。
现以阴阳学说之理,借蒸汽锅炉之实,试论之:
蒸汽锅炉要想正常工作必须有锅中之水,炉中之火。水在火的加温下,沸腾后产生蒸汽,蒸汽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产生气压。气压的大小是由锅中之水,炉中之火决定的。以阴阳学说来说水即阴,火即阳。
气化:气的运动变化。有不足与有余两种情况。蒸汽量不足,气压低于正常值为气化不足。反之为有余。
阴阳平衡:火水比例,蒸汽量合适,气压正常的状态。有低水平及高水平之分。
阴盛:水正常火少的状态。气压不足。---寒证同理。
阳盛:水正常火多的状态。气压有余。---热证同理。
阴虚内热:火正常水少的状态。气压先有余随即不足。
阳虚:水正常火少的状态。气压不足。
虚火:有两种。一种是阴虚内热。一种是火力衰微,难以加热锅中之水,浮热在上的状态。
实证:水火正常气化正常,外周管道不利,气压升高的状态。
虚证:水火不足,气化不足,气压下降的状态。
理解了以上名词的解释,再来看中医的阴阳学说,又有何难解之处。
“一气周流”认为,人体内有一股无形的气在不停的周流运转着。先天之气——元气带动脾胃之气旋转。脾气和胃气通过升降斡旋,带动肝、心、肺、肾之气左升右降,形成一个完整的如环无端的“一气周流”循环。
人体生命的总纲——范维乾
心天肾地,左肝脾,右肺胃。肺胃降则心生肾,肝脾升而肾生心。
传说伏羲氏画八卦,画了一个结构简单的八角形的图,表达中华文化的天地阴阳、水火升降、四季变迁、东西方位等观念。此后的黄帝们将之运用在医学中,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因此,黄帝医学也可以称为八卦医学。
《黄帝内经.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复地载,万物方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阳从左,阴从右。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这一段是黄帝运用八卦图对人体生命的基本论述,是【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到了清代,黄元御进一步发展了人体八卦图。在其论著中说:“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温升则化阳神,肺气清降则产阴精”。“血藏于肝,而化于脾”。
其后,吴达在《医学求是》中说:“坎水温升则肝木遂其疏泄之性,赖脾气以上达,上达则成魂,升于君火则为神,而离中之一阴寓焉;离火清降则肺金行其收敛之政,赖胃气以下行,下行则成魄,降于坎水则为精,而坎中一阳寓焉。水火上下相济者,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降也。脾升则化木火,胃降则化金水。胃不得降则心火上炎。肺金必赖胃气之右降”。
黄氏八卦医派将藏象学说的心肝脾肺肾胃六个藏象引入八卦图,使之成为升与降两个系统,循环往复,变化无穷。藏象本来就是系统学名称,但把藏象们串联起来,使其系统性高度提升,并化繁为简,将藏象精简为六个,成为肾肝脾主升系统与心肺胃主降系统,或言之,人体只有主升与主降两个藏象,就是心与肾,它们各是一个系统,心领导肺胃作下降运动,由上向下、由里出表,这是人体的“天气下为雨”;肾领导肝脾作上升运动,由下向上、由表向里,这是人体的“地气上为云”。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没有藏象就没有中医学。在黄氏之前,医家们虽有发展,但未跳出黄帝圈子,只是补充完善而已。黄氏之说则真正传承了黄帝医学,体现了黄帝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使黄帝医学的科学水平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乃人体生命的总纲。它不仅是中医学的总纲,也是西医学乃至人类医学的总纲。无论分子细胞领域多么复杂纷繁,都不出总纲之外,使中医学具有了“拿来”分子细胞的本领。现今,不说人们怀疑中医学的先进科学性,就连中医人士也对中医一知半解,不甚了了。官方盖棺定论,清代出了个温病学派,将黄氏之说丢弃一边。孰知发扬光大黄氏之说,中医不仅跻身现代科学之林,其超前的科学性是未来人体生命研究和医学的指路明灯!
张仲景其所以为圣,深得肾肝脾主升、心肺胃主降之道。一部伤寒,于此求之。
三七生:万病不外阴阳五行六气有偏而已,知其偏则可以扶正。
倪海夏:寸主心肺,关主脾胃,尺主肝肾
自注:一气含水火,水火(蒸汽)为阴阳两极,土为中间状态,木为加热化水为汽过程,金为降温化汽为水过程。土为中间状态——加温过程中形成的中间状态为脾土,降温过程中形成的中间状态为胃土,两土居中自成一太极。
男女左右脉象说
经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人分男女,脉分左右。左血右气,男女有别,试以脉象说之:
左脉木生火,震下一阳(尺)经巽太阳之开(关),化离外二阳(寸)而出,以精化气,一分为二,是为散,阳之用也。
右脉金生水,兑下二阳(寸)由艮太阴之开(关),化坎中一阳(尺)而入,以气生精,二合为一,是为聚,阴之用也。
男子阳用有余,故脉象常大于左;女子阴用有余,故脉象常大于右。孕脉云左盛为男,民间谓男左女右,皆是此理。然今时之人,居变处动者多,守常归静者少,欲竭精而耗散真,华其外而瘁其内,两尺恒弱,阴阳俱小,反为常见,又不可盖以常数拘之也。
问:我倒觉得应该是从右尺肾阳上升,蒸发脾胃(关)水谷精气入肺(寸),肺收敛精气凝结成心(左寸)阴液,再化为阴血入肝(左关),肝血化精入肾(左尺)为右尺提供上升只能源,这样循环往复。
右脉主升化气,左脉主降成阴。男人升强降弱,固右强于左。女人多内敛固左强于右。
三七生:然。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先天行于左,后天行于右。此说颇合今人之脉象,今人右寸关大于尺,右尺浮弦逆升,水气不藏,反泻于土金,正顺后天人欲之故。
肝血化精入肾之说似与五行顺生之序不合,精血相生之理拙论《津液气血论》聊供参正。
孙海亮晶晶:非常好的逆流观点,左升右降,与右升左降,个人认为是并存的,阴阳相互对流互化,左路初之气厥阴风木,为阳气最弱时,当为阴气最旺时,肝血化精入肾(左尺),。。。。。到六之气太阳寒水降于右尺,太阳为阳中之太阳,阳气最旺,相合于右尺肾阳上升(为阳气最旺时)。正合与伤寒论的六气互化!理论与经方实践相吻合。
赞叹!三七先生、宇轩先生!
三七生:然。左路重用酸敛确可将木气收入水中,所谓酸以泻之,泻其辛散之用,正所以补其收敛之体。水与木同居下焦,二者相比,木为用,水为体。
孙海亮晶晶:然,左路,厥阴风木,薄阳以化重阴,如果脉象浮弦大,木气失位,行盛暑之令,当重用酸敛木气,苦泄相火之法,以降之收之为治!肝体阴用阳,阴为体,阳为用。
悠然子:我的看法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脉气皆由两尺所发,左尺肾阴为体,右尺肾阳为用,阴阳共居一室,同属于肾。左右皆升,皆降于右寸肺【阳明降,金生水】。五脏惟肺金独降,余脏皆升。脾土为气升降之通道,定义为“运”“转”,不以升降言。六气之太阳寒水阳明燥金,皆包含肺之功效,寒水燥金之降,即肺之降。详见于下文:
脉气运行简述——
饮食之入,始于右关【脾胃】,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肝】,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有力,脉位冬】。
肾阴若水【能源】,肾阳若热【能量】,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心肾同属少阴,心念动,引发肾阳的点火,肾精化为气血,循肝【左关】上行——水生木,至心【左寸】——木生火,心火炎炎,心为能源-能量转化器,转化能量供应全身。一条线路直上供应脑部——心主神明、经过肺【右寸】敛降;
另一条线路直下肾阳,肾是皇宫,先天之本【右尺】,供养输送能量到后天之本脾胃【右关】,脾胃属土,土生金,能量供养输送到肺【右寸】,与心路汇合。
最后,金生水,肺【右寸】引导气血能量输送回归到肾阴【左尺】,以肝作为运输途径。由此完成一个圈的循环。
姜与炙甘草:
用图直观表示一下:
左血右气
离寸 兑寸
巽关(太阳) 艮关(太阴)
震尺 坎尺
阳气论
中医的“阴阳”观一向是被奉为重中之重的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一开始便讲到阴阳五行,讲到阴阳是如何依存互根及消长变化的。在临床上,“阴阳”观同样每时每刻地都在指导着遣方用药。“阴阳”为八纲辩证之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你看,《内经》一开始就把“阴阳”观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还没完,紧接着就说“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说,“阴阳”是根本,你把握了“阴阳”也就把握了人之根本,也就把握了辩治之根本。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句话说明了阴阳的相互关系。简单说,阴主静,藏于内,为阳气化生之源泉;阳主动,为外在之活动。换句话说为一体一用。体是基础,用是外在表现及功用。好比一辆汽车,它的功用是载人或载物。如果汽车没有动力,也就是没有了“用”,再好也不能奔跑,那这汽车就是废铁一堆。反之,连汽车都没有,也就是没有了“体”,载人或载物则无从谈起。
但这里有一个主导问题,也就是阴阳谁为主导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医的理论是源于自然之道的,主张天人合一,即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把阴阳的问题放到自然中去看看,就会觉得豁然开朗。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就太阳与地球而言,太阳为阳,地球为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都来自太阳,换言之我们生命活动的能源本原于太阳。假设没有太阳,我们地球上会有如此繁多的物种及繁衍不息的生命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阳气为主导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就是说,把阳气比作天与日,没有阳气的彰显,也就没有任何的生命形式存在,也就无所谓人了。
就人体而言,如果我们把阳气算作一百,那人从生到死,是阳气从一百到零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从生到死,是阳气的消耗过程。我们人身之阳气受之于父母,不管你接受了父母多少阳气,当我们呱呱坠地之时,这禀赋之阳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故古人说小儿为“纯阳之体”。但当你面对一具死尸时,浑身冰冷,此时他的阳气为零,姑且把他叫做“纯阴之体”。这就是说,我们的阳气养护的愈好,身体也就愈健康,寿命也就愈长,反之也就没有健康及长寿。因此,笔者认为,人不是“阴常不足”,而是“阳常不足”。
据此,在我们医疗活动中,不论遣方用药还是针灸理疗,必须时时刻刻顾护人身的这一点阳气!因为阳气为人的生命之本。没有了阳气也就没有了生命。无端的滥用苦寒攻伐之药,徒伤阳气,于病无补,反生弊端。尤其是中老年人,阳气渐衰,当需要苦寒攻伐时,一定要寓补于攻,攻补兼施,即便是必须急伐急攻,恐嫌温补掣肘时,一定中病即止,切忌攻伐太过。如仲景在大承气汤方后有云“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方云“勿令至大泄下”。又如桂枝汤方后云“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大陷胸汤方后云“得快利,止后服”。这些话都在谆谆教诲后学临证祛邪而勿伤正气,并因此而设立了大黄附子汤之温下法;麻黄附子细辛汤之阳虚发汗法;竹叶汤之体虚发汗法等等。为后学树立了典范,同时也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
再者,在养生中,必须遵循自然之道,万不可逆自然而动,否则,非但不能养生,反落得劳倦内伤。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此处之“阴阳”即指自然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冬藏为例,冬季本属封藏,于摄生之道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之谓“无扰乎阳”。并不是春夏秋冬都要运动的汗流浃背才能健康。如果我们在冬季既不“封藏”,也不“无泄皮肤”,这肯定是伤阳之道,可能得一时之利,但从长远看,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健康。
话说到这里,并不是说不重视阴,因为毕竟阴是阳的另一状态,是阳的化生源泉,没有了阴同样没有了阳。阴与阳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之所以侧重强调阳气的重要,是由于当今临床清热解毒、苦寒攻伐泛滥,清热解毒几乎成了抗菌消炎的代名词。医者遣方用药全然不顾患者的身体状态,更确切的说是患者的阳气状态,一遇现代医学所谓“感染性”疾病即行清热解毒,滥攻滥伐,致使变证频出,危机四起,中医的临床疗效在别人看来不过如此,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横遭非议。中医再这样下去,无疑是危险的!
此一番关于阳气之论,为一家之见,却是肺腑之言,乃至于和朱丹溪老先生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论点唱起了反调。但究竟是“阴常不足”还是“阳常不足”,读者宜于临证中细心体会,只有疗效才是硬道理。
人体内部气机的运行模式
作者:月含山
人体的气机运行模式是一个圆。这个圆不是人体自己所规定的,而是天体的运动在人体上的反应。比如地球的自转出现了黑夜和白天,黑白交替,轮转不休,就成了圆;也如地球绕太阳一周,形成四个季节,每年如此,便形成四季更替的圆。反应在人体,便是气机循环上的圆。
传统中医就认为,上心下肾,左肝右肺,中间为脾胃。以脾胃为中心,上下左右则构成一个圆,此圆的运动模式是左边升,右边降。如此轮转不休,则是一个健康的人,如果圆圈转动偏颇,则气机失常而为病,如圆圈不转,则气机不动而人死亡。
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气机开始上升的起点为肾,终点为心,负责上升的是肝,负责下降的是肺。这就是四脏的本性,只要四脏有能量供应,便不停发挥上述的作用。转动正常则精神平和而能起用,不正常则精神失常而现病态起用不遂。
圆圈不转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量供应不足。供应能量的是脾胃,假如脾胃不好,则吃进去的食物难以转化为人体的能量,那么四脏的能量来源就不能保证,失去了能量,自然其本身的功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圆的运动就失去正常。所以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者,建中、理中二方也。
阳气主升;阴液主降。故人体的气机升者,阳气之用也,降者,阴液之功也。肝气主升,然肝气不能骤然而升,乃缓缓的上升,以化心火。肝气之所以缓慢正常的原因,是有阴液的制约。假如阴液的制约不足,则肝气上升急速而出现病态,比如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甚或巅顶疼痛,木气化火,则上部火气旺盛。然而肝气上冲,居于上部,则下部必然是虚寒之表现。上部有热,则火刑金表现为消渴,口燥咽干,溃疡等,下部虚寒则表现为小便频,腰膝冷,拉肚子等,中部脾土无阳,不能消磨水谷,所以饥饿但不愿意吃饭。这是左路升的太过出现的病态。此为乌梅丸证。
如果左路升不起来,也就是阳气弱,阴液寒冷,气上升力度太弱,肝木不能化为心火,则表现为阳虚的症状,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小腹疼痛,拉肚子,小便淋漓不通,月经过多或崩漏等。此为当归四逆汤证。
左路升不起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肾中阳气虚弱,无力蒸腾,表现为下焦虚寒,心阳不足,目前大多数的心脏病、前列腺等疾病多属此类。
正常的人体肝气能缓缓的化火,此火不过旺也不过衰,为一平缓的气机。就在于其阴阳的和合正常。故右路气机的下降也由类似的问题。阳主升,阴主降,此时以阴气的下降为主,在阳气的制约下缓缓的下降。也就是露水的形成过程。阴阳正常,则气机缓缓下降,金生水载阳以入肾。如果水质不足,则下降的力量太小,阳升的力量太大,则气机就不能下降。由此,则气机上逆,出现上气咳嗽之证,因而咽喉干燥。
假如肺气降的太快,则心神自然不安,因为火的功能没有得到宣发,则神智不清,由于肺气旺故,则悲戚之情常存,悲哀不能自已,如神灵所主。治疗以甘麦大枣汤。肺气旺,由木气弱,小麦之生长功成于春,秉木气之全,故能助木以制金。
假如心阴不足,则也不能正常下降,由于肾阴即为心阴所化,所以也可以说是肾阴不足。此时用炙甘草汤来治疗。以生地养阴,阿胶养心血,麦冬清降,参枣草运中,用桂枝和生姜来运化。麻仁来润燥。心阴不足,也就是好比油少,燃烧中突然油断了,自然出现脉结代之相。所以炙甘草汤可以看做是给心脏加油用的。同时也是给肾脏补阴的处方。
升降之中,则心与肾的疾病也已有所体现。如心火单纯不降,则表现为心火上炎,心下痞,牙疼、口腔溃疡等。以泻心汤来治疗。如果肾气不足,则气不能升,表现腰部冷空而痛,方用肾气丸。
脏腑升降的理论机制——杨力教授
(一)脾胃是升降的轴心
吴达说:“脾为阴土而升于阳,胃为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而升降的权衡又在中气,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转,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转,中气败则四象失其所行,因脾郁而胃逆也”。罗谦甫亦说:“人身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又必赖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若脾胃之气一伤,则四脏皆失其所”。可见脏腑升降的轴心在于脾胃,脾胃为人体精气的生化之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不仰给脾胃输布精气以充养。虽然其枢转有赖肝肺之升降,而脾胃本身之升降才是主要的。前人之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土为万物之母”即从脏腑升降机制脾胃起着轴心作用论的。
关于脾胃升降的病理机制,《金匮》记载:“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汤主之”这是脾胃失其升降之机,饮浊得以凝聚成形的例症,仲景治以枳实汤,调其升降,斡其气机,使“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叶氏之言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以降则和,大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华云岫归纳叶氏脾胃的解谓:“脾胃【之病,当祥辩其升降二字,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不下陷而但不健运亦病,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而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生理功能的特点在于升清降浊,脾输精于上,清之升也,胃传糟粕于下,浊之降也,《内经》“青气在下则生飱泄”,为脾气下陷之证,“浊气在上则生膹胀”为胃气上逆之证,当升者降,当降者升,是为“阴阳反作”之病。
(二)肝肺是升降的轮转
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肝之升也,遂其生发之令,肺之降也,行其收敛之权。人身精气的生化虽以脾胃为泉源,而输布流行却以肝肺为枢转。肝气主升,把精气上输头身及上窍,肺气主降,把精气下达于脏腑及筋骨,这样才使气血流行,脏腑安和。肺肝两脏,相互制约,左升右降,合乎自然。惟肝性刚而易动易升,肺脏娇而易痺易郁,因而常造成“肝升太过肺降无权”以致升降失调,枢机窒塞的病理机制。
肝喜条达,肺喜舒宣而主气机,最怕邪郁,郁则气滞,如六淫外侵则肺气郁痺而治节不伸,七情内扰则肝气拂逆而生机不畅。外感内伤足以影响肝肺之升降而使气机郁遏。王孟英以肝肺为外感内伤病审证求因的纲领。他说:“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气一逆,则诸气皆逆,治节不行则一身之气皆滞,尝谓“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衍滞,设知此义,则平易之药清淡之方每可以愈重症”
在肝升肺降之中,肝升是主要的。由于肝性刚急主动主升。在病理过程中先是“肝升太过”以致“肺降无权”。所谓“肝阳上浮则肺气不降”,“风阳浮则治节横斜”,由于“左强右弱”-“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导致有升无降或升降失调的病态。内伤杂病之繁而且苟者莫如肝病之为最。犯上则为喘,侮中则为呕为胀,乘下则为闭为淋。此以魏玉璜之以“肝为万病之贼”,张鲁峰以“五脏之贼”诚以肝木犹龙,变化莫测,肝脏之病较他脏为多之故。在肝病中以“犯中克土”为多见,犯胃则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延末,克脾则腹胀便溏,或不爽,肢冷肌麻,若细分之又有肝“肝乘脾”与胆乘胃之别,“乙木乘阴土”证见两胁满痛,少腹墜胀,立则剧而卧则舒,为肝气上逆,脾气下陷之证,法当“疏木培土”如逍遥散。“甲木乘阳土”证见脘痛呕吐,心中痛热,气上冲心,不饥便秘,为胆火上升,胃气不降之病机,法当泻木安胃,如乌梅丸。肝脾胆胃的升降失调而出现的病机是复杂的,然而不出“肝木不升则克脾土,胆木不降则克胃土”这一规律。这里可以看出,胆随肝逆,肝胆上升在内科的某些病起着主导作用。
有肝升肺降的两方面,不应忽视“肺主治节”“肺主清肃”即“肺降”这一方面在某一些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肝木之所以得横逆因“金不制木,木不所畏也”。设肺金清肃之令得行,肝木相安无扰。季楚重指出肺在升降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时说:“清浊升降,皆出于肺,使太阴失治节之令,不性生气不升,即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故经云: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诸气墳郁,皆属于肺…在肺不主降的病理过程中情况亦是复杂的,诸如:肝胆逆生之火,胃腑逗留之浊,枢机壅遏之热,水饮凝滞之痰,均蜂起而作难,致病变百出。正如王氏指出:肺即不主清肃,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针对这样的复杂情况,王氏指出了“清肃肺胃,平泻肝胆”的综合措施。
(三)心肾是升降的根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水火是阴阳的征兆,“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是阴阳的动作,因此说“造化之机,水火而已”“死生之机,升降而已”心主火而肾主水,脏腑升降以心肾为根本。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从其生理作用与病理转归来看,以心肾二脏为重要脏器。心为君主之官,肾是先天之本,其在生理上的作用可知;心不受邪,受邪则死,肾不可伤,受伤则危,说明其在病理转归上的重要作用,其所以然,是因为心肾二脏分寓水火,判别阴阳之故。水升火降关系人的生命寿夭,这不能说不是根本问题,如“水火相济则能生物”“水火不离,分离则死”张景丘曰:“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亡阴而万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盛,寒盛则亡阳而万物寂灭矣”这是水火关系人的生死问题。又如“水火交,永不老”“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奉其人夭”肾水足则阴精上奉,水足制火,此阴精所奉而令人寿延也,肾水亏则心火独炽,火来侮水,此阳精所降而令人寿夭也”这是水火关系人的寿夭问题。
水火升降的机制是微妙的。心本火脏在而火中有水,所谓“离中偶画生阴”肾本水脏而水中有火,所谓“坎中奇画生阳”火为水之主,故心气日欲下交,水即火之源,故肾气日欲上升,是以“水不升为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火不降为病,滋肾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这就是水得火而升,火得水而降的道理。一般情况下“火宜在下,水宜在上,交则既济,不交为未济”其病理现象即为“心肾不交”或“水或火偏胜”例如:消渴征不交,火之胜也,水气病之不交,水偏胜也“推而广之,少阴病之心中烦,不得卧,火偏胜也,故用黄连阿胶汤泻心火而滋肾水,使心肾交而烦解寐至;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水偏胜也,故用真武、四逆之奋心阳、降肾浊使心肾交而脉起疲振。其它如交泰丸(黄连、肉桂)用治失眠、磁朱丸之用治内障,均从心肾着眼为交通心肾,调济水火的著名方济,即《灵枢》的半夏秫米汤用治“胃不和则胃不安”其所谓通其阴阳者,亦无非水饮痰浊阻滞中焦而激浊扬清,为心肾交通开避道路。或问:半夏秫米汤,明为治胃,何关乎心肾,不知心肾交通以脾胃为枢纽,试观磁朱丸中用一味神曲之作为“黄婆媒介”(黄婆即脾胃)者其义可见。
在恶寒发热的病象中有涉及其根本的即关乎心火与肾水,虞天明曰:“阳虚者,心经元阳虚也,其病多恶寒,责其无火也,阴虚者,肾之真阴虚也,其病多发热,责其无水也”其根本治疗应采取王太仆提出的:“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本方法。肾为水之主,心为火之源,故取心,者不必剂以热,但益其阳;取肾者,不必剂以寒,但强肾之阴。自张景丘等提出命门水火为真阴真阳之后,把王氏“壮水益火”之论不是分属心肾而是统归天命、肾的另一含义了。冯楚瞻曰:“要知平人而至于病,必由于水火二家先病,小病或由于气血之偏,大病必由于水火之害”
心肾水火升降和其它脏器的关系,如娱东阳说:“坎水温升,则肝木舒其疏泄之性;离火清降,则肺金行其收敛之政”肝木得肾水的滋荣,才得遂其升发疏泄之性;肺金无心火的克制,才得行其清洗收敛之令,这是可以理解的。又如何伯斋说:“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盖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行于脾,犹地之有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水火之二气,非独脾胃之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病”脾胃得水火的调节才能腐熟水谷,变化精微,如果水火不调过燥过湿,不仅不能化物,还能变生诸病。水火的根源在心肾,水火的调济在相交。心肾交,水火既济,又不仅脾胃得以生化,五脏六腑亦无不赖以安和。
王永民医师对气血阴阳的理解
人体能量状态分为四种:气血阴阳,我们又叫气液阴阳。什么是气?气是人体的一种能量流,包括生物电\脉冲\红外线等。是看不见的无形的,但正在做功的,这种叫气。气在做功的时候就象汽油在燃烧一样,直接能推动我们的一切生理运动,所以叫气。那什么是液呢?液即体液,也就是处于储蓄状态的能量,就象油没有燃烧之前的液态状.人体不就这样吗?我们的体液,如组织液/淋巴液/体液/血液/胆汁/乳汁\眼泪等,不管论是白色的还是红色的,都是机体的能量,取名为液,因为古代解剖不发达,他看得到的多数是血,红色占大部分,所以干脆叫成血。总起来说以液态形式存在的能量叫液,以气态形式存在的能量叫气。
什么叫阴阳呢?我们知道,气和液是能量的存在形式,阴阳是能量的工作状态,只要气血在工作,必然是以阴阳相互作用的形式存在的,如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升温有降温,有释放有储藏。阴阳就是两种相互作用力。细分起来的时候可以说挑出来阴阳,实际上它们正常合和一体的时候,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是分不出来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分不出来气血阴阳,有了病才分气血阴阳来 。就象我们的脸色,明润含蓄,神采奕奕,这叫什么色呀,说不出来,可是一有病就不行了,青得青,黄的黄,白的白,这就不正常了。所以为什么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因为一开始它是浑然的一体。就如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也就是气血阴阳在正常的时候,它不虚也不实,不寒也不热,是很和谐的.气血之间可以互相转换,血能生气,气能生血.气血阴阳合和一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古人说:“无水而四体皆润,无火而百骸皆温”。就是看不见火,(如上火)手脚都是暖和的,看不见水,(如水肿)但皮肤都是滋润的,不冷不热很舒服.这种是水火既济、阴阳平衡的效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就是中庸,所以叫中国就是中庸国家,中医的中就是中庸之道,其含意就是合理,恰到好处。
如何了解气血阴阳工作状态呢?万物皆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内外是相应的,如何把这个象与本质内容统一起来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先要把异常状态量化,再设法将其纠正过来。纠正异常状态的过程叫治疗,诊断异常状态的过程叫诊断.这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气血阴阳无非都是两种状态,一种是气不够了;一种是气太足了;一种是血不够了;一种是血太多了;一种阴太弱了,一种是阴太盛了;一种阳不足了,一种阳太多了。元气分为气液阴阳,异常则呈现出两极化,一种是不足,一种是有余。气弱叫气虚,气过强了叫气郁或气滞,你看“滞”字,拖泥带水,三点水加一带字,;血不足了叫血虚,血有余了叫瘀血,阴不足了,阴虚则有热,叫虚热,阳不足了,阳虚则生寒,叫虚寒,阳太盛了叫实热,阴太盛了叫实寒,寒热表示阴阳失调的程度轻重.阴阳是相对的,阴不足了相对阳就盛了,就有了相对的热,而阴盛而有寒就是绝对的寒,内寒外寒交织在一起引起气机淤滞,就是实寒,同样的道理,阳盛而有热则是绝对的热,叫实热。
管窥阴阳——行者
世无阴阳,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之情。世无五行,达者言五行以明万方之象。故阴阳五行者皆假名也。先贤立言,旨在 望后学能因指得月,得意忘言。不然亦是徒增故事,枉添败厥。
夫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动静而生万物。然何谓太极?太极因何而动?此万化之源,生身之本,非亲证不能明。诸君其有意乎。生生死死转辗轮回,皆唯此一动。释迦曰:无明缘行,此也。
此一动,即钦安所谓真阳,此物即阴即阳,即精即气。内经所谓欲以精气血津液营卫以为一气者,此也。医家所言阳者,即此真阳升达之象;所言阴者,即此真阳敛藏之象。故又有阴阳一体之论。经云:阴盛则阳虚。真阳敛藏有余,致升达不足。阳盛则阴虚。真阳升达有余,致敛藏不足。
后天水谷进,而知识开。七情妄动,真阳难藏。故有持河间,丹溪之说者药尚苦寒,味法滋阴,以安藏真阳。孰不知,五味饮食,后天之本,皆籍此真阳之升动。今时之人,厚味频纳,尾闾注流,一线微阳难敌硕肤之阴。如再频服阴寒之品,一线危阳生机何在? 孰重孰轻,孰急孰缓,望君切自斟酌。
诊病之余,草草成文。不周之处,还望指摘。
洛闻道:能量有释放和收藏两态
夏象水火充足,流动性量大,热,浮,升散,雨而润,动,释放 。
冬象水火不足,流动性量小,冷,沉,降聚,冰而干,静,收藏 。
人之病类象不正之气。故,秋冬之邪气以春夏之组方治之。春夏之 邪气以秋冬之组方治之。
而治病之法则,当【以正合以奇胜】。故,以【正气】为君,【 奇气(偏气)】为将臣辅助之。
我说中医中药
2007年02月15日 星期四 下午 05:07
中医中药的原理就两个字:热,冷。
中医药的创始人老祖宗根据大自然热胀冷缩的原理,创造了中医药原理。这是一个最天然,最绿色的原理。
热胀冷缩,是世界万物的运动原理。热胀冷缩他演示着升,降,开,合,这四个运动方式。
热,冷,就是阴阳。中医理论诞生了。
按自然原理,万物遇热则升,则开。水遇热则蒸为云,人遇热则汗向外向上发向上升。万物遇热则生长。遇热则胀大。
冷则使人体汗毛孔收缩,气机内敛。草木则落叶,枯萎,气机收于内,行于下。天空的云,遇冷则下降为雨。
就这个热的特性,向上升/向外开的特性。古人给他定名:阳。就这个冷的特性,向下降/向内收的特性,定名:阴。
那么,宇宙的阴阳特性对人体又有什么影响,对治病又做什么指导的哪?
请听我下回分解。
中医的阴阳,是说明事物发展和制约克制的特性。
阴,是冷,收缩,闭合,下降的特性;我们人体遇冷汗毛孔收缩,闭合。人体可能腹泻。遇热则向外升发,我们多以热性动、植物和矿物质来治疗,受凉、受寒等病症,让人体发汗或温中。什么物体是热性的哪?古人发现辛辣气味的物质是热性的。
阳,是热,膨胀,打开,上升的特性;我们发火了/生气了,胃上火/嘴长疮,心里有火/舌头长疮,小肠有火/小便黄,吃点凉性的物质败败火气。什么物质是凉性的?古人发现凡是苦的物质都是凉的。黄莲是最苦的啊。吃多了凉性的东西要拉肚子,云头遇冷则降雨。
阴阳相互克制转化,阴遇热则上升、外发;阳遇热则下降、内藏。
这是简单的原始的阴阳理论----冷热论。
中医把脉是最天然,最原始,最科学的诊断方式。是人们研究自然现象的结果。
人体五脏之精气外发于脉搏。其原理是体内有热则跳动、流动洪大,快速。有寒气则流动生涩,跳动缓慢。他和河流的水是一个原理。寒气冻住了流动的肯定慢。
这是中医诊断的最基本指导思想,还有具体的指导。我看到很多中医医学工作者,实践了多年找不到治疗、诊断和学习的方向,背了不少方子,学了不少理论,怎么还是不行?我很是着急,没有中医指导思想的学习是盲目的,盲人骑瞎马,你给病人治疗,我真替病人们担心。
周易与伤寒论——王药师
[观现在的中医,虽然在医院势微,但是网络上却是百花齐放各呈异彩尤其是理论领域。
今天开始也写一些东西,就从伤寒写起吧。因为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只能随写随贴,欢迎拍砖,交流进步!]
仲景大牛写伤寒论,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和神鬼莫测的验方。后人都知道熟读伤寒论398条397法112方,可以对症下药,效如桴鼓。即是常说的方证辨证。后世很多伤寒学家/经方派,其实是按伤寒论照葫芦画瓢,把伤寒论中的证认清,开出对应的经方,如此而已。of course, 这的确能够解决问题,而且非常有效,特别是比起很多并未掌握中医精髓/但是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咳嗽+半夏,头痛+防风,胃涨+神曲。。。)的思路开方的中医师来说(客观的说,时方派容易有这种倾向),实验证明效果更优越。
很多经方派解决了问题,但是要是问到底其中道理究竟如何,怕是自己也茫然,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家还是停留在“对症下药"(方证辨证)的阶段。这也不能怪后人,谁让仲景祖师的伤寒论列病机开方药,却不说明其立论推理的逻辑呢?就像给出一些一元二次方程,并且给出它的解。大家把解往方程一套,哦,果然方程成立!但是,怎么从解方程开始得出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却没有个说法,所以,大家遇到新的没给出解的方程,就自然解不出来咯!因体质和环境的变化,病是千变万化的,很多病难以套上现成的397法112方中去,于是中医师就遇到麻烦啦!时方派也就自然发明出来啦。
我们知道,历代的很多人都对仲景立法制方的宗旨进行了知其所以然的探索。本论坛上众所推崇的清代黄元御就是其中一位,而且成就不凡。限于小弟的粗浅认识,观黄大师的著作,理论自成体系,但是对于用药组方,和仲景之意或者说仲景的境界却似乎差的很远。
首先八卦一下。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乾,纯阳之卦,纯阳为仙;坤,纯阴之卦,纯阴为鬼。这个就无须多说啦。
兑,太阳之卦,主肺,汗法为本。
巽,阳明之卦,主胃,下法为本。
离,少阳之卦,主肾,和法为本。
震,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
艮,少阴之卦,主心,潜法为本。
坎,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
以上说法,可能和标准的中医说法不一样,但是个人认为,这个说法还是有独到之处的。是非之争暂且放在一边,现在先来详细探讨一下这样立论的逻辑体系。
上面六卦对六经的说法,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就这么武断地认为这些八卦的东西就能和六经辨证对应呢?好吧,其实小弟我也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我只能引用一个别的事情来说明,物理学中的物体运动,为什么就要用微积分和微分积分方程来描述?为什么微积分的数学性质和物体运动的规律会有天然的吻合呢?这个事情实在不好解释。(正因为此,科学界有个有趣看法的认为,数学本身不是科学,和物理,化学这些经得起实验考验的(实证)科学不一样,数学本身无法满足了真实的物理意义:)所以,在中医上,我们也只好同几何学一样,先承认几个公理,假设它们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然后在它们的基础上来作推理了。我们先用乾坤两卦表征生死,六卦来演绎六经,然后呢,就用周易六十四卦来演绎伤寒论的变化之道。
兑,太阳之卦,主肺,汗法为本。
论坛上大多都是中医高手了,看到这点应该本能地反对了。太阳,寒水,主肾,这样才对嘛!没错,标准的说法就是这样的。不过呢,大家应该注意到,标准说法是建立在五行说的基础上的,但是在这里是用周易来解伤寒,所以呢,按前所说,是非暂且不论,看看它的推理成立不成立,再看看它的疗效好不好就自然知道有理没理是对是错啦!
我们以太阳病的主方--麻黄汤来说明。麻黄,功能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OK,看上去是不是和肺关系比较密切呢。再看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到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尽,腹满加哕着,不治。”,“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哇,麻黄汤这么能干呀!
总结一下,麻黄汤基本上和气喘,脉浮,流鼻血有关。喘气是肺所主,这应该没有疑问。流鼻血也算是肺的延伸--呼吸道的症状,这应该也没有疑问。好了,基本上我们确定太阳其实是主肺,太阳病就是肺病了。注意,这里还给出了脉法哦!脉浮在表,这是肺的病脉哦!这可是从大多数老师的讲课和标准教材里得不到的不传之秘哦!
接下来讲讲太阳的治法。很简单,一个字:汗!当然,这只是主治法,其它复杂情况也是需要别的变通的(详见伤寒论啦)。为什么肺病要用汗法呢?肺是人与大气的气体交换器官,要是受了寒气,轻则感冒(急性鼻炎),重则肺炎了。大家都知道,感冒初起,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汗啦。感冒的典型症状是什么?就是流鼻涕啦!流鼻涕其实就是人体的自疗,就是让寒气(或者说感冒病毒)随鼻涕而排出去。所以,驱寒的办法是让寒气顺水而走。麻黄汤的作用,就是用药打开肌肤毛孔让寒气随汗液加速排出去啦,而不仅仅是依靠流鼻涕的低效办法啦!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太阳之卦,主肺,汗法为本的含义了吧!
离,少阳之卦,主肾,和法为本。
为什么说少阳病是肾病呢?一向的观点都认为太阳主肾,阳气发动于肾中寒水。即使按前所说太阳主肺了,那少阳主肾又有什么根据呢?其实,肾是人体至阴之脏。阴阳转化之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循环不止则生机不息。少阳是小阳,即阳气之初生,可见肾正是少阳之源。(顺便说一下,太阳主肾的传统说法似乎存在矛盾之处,按照肾为阴脏和太阳为老阳的逻辑,老阳之转化应为小阴,即不太可能归于至阴之脏的肾;将元气从骤热到骤寒的折腾,是何道理?当然,这只是小弟的疑惑,限于才学粗浅无法自己解答所以对传统说法的扬弃;想必也有高手学理精湛临床丰富,能够知悉太阳主肾的相关道理。)说透了这一点,大家也就明白了小柴胡汤其实是治肾之方的道理。
通常认为,少阳胆经的相火上扰所以“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阳风寒入里与少阳相火相合所以“胁下硬满”“往来寒热”。其实,按照少阳主肾的观点,无论口苦咽干目眩还是胁下硬满往来寒热,都只是肾水与元阳真火融合不洽,真火胜肾水则伤津,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肾水真火势均力敌却不和睦共处则往来寒热激荡于胁下。
(其实,这个帖子写出来,已经透露了很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中医奥秘,因此道理也只能点到即止了,不然就有妨碍别人饭碗之嫌了,(如果损害了很多靠中医吃饭的人的饭碗,其实也伤害了中医本身,如果说搞中医吃不饱饭了,谁还有力气去发扬中医:),写帖的目的只是从一个不寻常的角度启发中医奥秘,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医,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从而让中医薪火相传万寿无疆。中医里面还是有很多小范围传播的奥秘的,所以学真正的中医通常都是靠师傅领进门。不然,为什么学中医的人都苦念四大经典,大家的书都是一样的书,苦功谁也没少下,名医却还是那么少呢?时间过的好快,待续吧!)
现在已经知道,少阳即是至阴肾水中孕育元阳真火的过程,水火共处一室当然就是和为贵喽。所以小柴胡汤就是治肾之方,调和阴阳之方。对于其“和解第一方”的功能大家是比较有共识的,但对于其作用部位,小柴胡汤为治肾之方,这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独到之处了。可惜到了现代,很多人就以讹传讹把它当感冒冲剂了,既可叹用药之无辨证,也可惜仲景神方的大材小用。好了,少阳之卦,主肾,和法为本就讲到这里吧。
悠然子回复:
通常认为,少阳胆经的相火上扰所以“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阳风寒入里与少阳相火相合所以“胁下硬满”“往来寒热”。其实,按照少阳主肾的观点,无论口苦咽干目眩还是胁下硬满往来寒热,都只是肾水与元阳真火融合不洽,真火胜肾水则伤津,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肾水真火势均力敌却不和睦共处则往来寒热激荡于胁下。
一个“相火不位”,一个“乙葵同源”即明矣!又何需另立名目?
王药师回复:(楼上的好精辟),学理精湛的高手自然能够知君雅意,但是很多并不是很精通中医的人士也需要一些浅显的文章来开开胃呀:)
震,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
这点也是后世比较有共识的,太阴主脾,而以温法为主治。仲景说阳明和太阴两病都是比较清楚的,阳明以承气下胃热,太阴则以理中温脾扶阳。仲景在论中直截了当的说明了本病的病位与治法,“理中者,理中焦”。所以太阴病对于后世医者是比较清楚无疑的。太阴之为病,以吐利,腹满为特征,根在脾虚胃寒,而阳明病为不大便有燥屎,根在胃热淤积;由此可见太阴病与阳明病的相对关系。另外,太阴病中有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前文已经知道,“脉浮者,可发汗”,为肺有寒的治法,而太阴病是脾有寒,可见当太阳太阴并病时,太阴的脾寒也是可以通过发汗而解的。这一点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是以桂枝汤先解太阳病,如吴谦认为“邪至太阴脉浮不缓者,知太阳表邪犹未罢也。故即有吐利不食,腹满时痛一二证,便可以桂枝发汗,先解其外,佚外解已,再调其内可也”,而其实仲景之方却是可以一方驱脾肺两寒,发汗而解之。在周易中,这一卦即是随卦,泽雷随。泽中有雷,以雷火布雨治水,即是桂枝汤扶阳发汗驱脾肺两寒的用意。其实这是要在后文中讲的周易六十四卦的内容了。这里不知不觉提前讲到了:)好了,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就讲到这里了
艮,少阴之卦,主心,潜法为本。
少阴病中经常出现仲景都认为难治不治的情况,可见这是一个危重病象。心为至阳之脏,而生少阴。这又是一个水火相济的过程啊。从论中可知少阴病的典型特征是心烦,正是心中阴阳不和之反映,少阴病中也因此有大量使用强心猛药--附子的方剂。至阳真火中孕育元阴津液,火过强则伤津,阴过重则亡阳,这两者当中又以阴重亡阳为多见而多险,这种情况仲景立四逆辈以回阳救逆。但是少阴中也有火旺伤津的情况,“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动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所以仲景在少阴病条中也有黄连阿胶汤等养阴之方。所以少阴病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一以贯之四逆汤,不然遇火旺伤津的病情则误之危矣。
下面再说说潜法为本。潜是什么意思呢?熟悉中医的人应该知道两个词:潜阳和温潜。所以潜是指有节制的养阳。也就是发挥“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要义。少阴为火中育阴,火太过则伤津,阴太重则灭火。扶阳而不忘育阴,从附子汤真武汤中都有芍药就可知道啦。大名鼎鼎的祝味菊也是温潜法大师啦,每用附子的话往往以磁石潜阳配合啦。好了,少阴之卦,主心,潜法为本就讲到这里吧。
坎,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
终于到了伤寒论的最后一经了。厥阴主肝,这也是众多医家的共识。厥阴排在六经最后一经,说明仲景认识到这是人体正邪交战的最后一道防线了。肝是人体内最强的器官,现代医学也证明肝细胞具有最强的再生能力。病到损伤了肝气,可说是危险之极了。而在厥阴病的治疗中,仲景注重的是阴阳同补。观乌梅丸,当归四逆汤,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无一不是阴阳同补之方。少阴病中以补阳为主,到了厥阴病就要阴阳同补了。这是因为少阴病是心火育阴,火为主,阴为客,为病往往是喧宾夺主阴重灭阳,治法是扶阳为主育阴为辅;当然因为体质和病变,也有火太过而伤津的情况,此时则重在养阴。而厥阴是什么情况呢?太阴是阴气极重,少阴是阴气初生,厥阴就是阴气不正其位;正如太阳是阳气极重,少阳是阳气初生,阳明是阳气不正其位,阳气没有正确的流转,从而淤积在胃而生热盛之病。因此,厥阴就是阴气没有正确的流转,从而淤积在肝,而成寒盛之病。
阳明病的治法是攻胃通肠以泄热,那么厥阴病的治法是什么呢?阳气是奔放性质的,因此只要宣通肠道,胃热自然就能顺势而下。但是阴气却是凝结性质的,它不会自然有动力奔走。因此治厥阴,就需要阴阳同补,以阳气拖动阴气,从而引导阴气正确流转,肝寒淤积之病自然就解除了。这一点也说说后世的许多医家认为厥阴主肝而肝主疏散,看了本文就知道了,肝主疏散,其实是要靠阳气来驱动阴气的,当然,最终结果是肝体现了疏散的效果,这样看来也是没错的。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就讲到这里了。
至此,伤寒六经就讲完了。读者可能会问,你就这么把八卦中的六卦一说,难道就把伤寒论讲完啦? 还别谦虚,读完了这基本六经,伤寒论就基本入门了,可以说是基础班就毕业了。别小看这基础班哦,很多人读完了中医专业本科甚至硕士博士,对伤寒论也还是一头雾水呢,很多已经临床的中医师,也是在错误的使用伤寒论呢!这不能不说是中医教育的悲哀啊,也是中医危机的根源之一啊。
但是伤寒论可不仅仅是基本的六经,398条397法,根据个人体质和失治误治情况,可说是变化无穷。一部言情小说红楼梦都产生了红学,何况伤寒论呢:)伤寒论的学问,只会比红楼梦多,不会比红楼梦少。
进入周易第三卦,屯,水雷屯,坎上震下。读者一路读来应该已经知道,这一卦讲的是脾虚有寒+肝阴不运的情况。这一卦比较典型的就是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去脾之寒,加芍药以调转肝气,发阳而不伤阴,处处体现伤寒术的妙用无方。“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如果外邪初犯太阳,本应发汗而解而误下,如果病人脾脏本来较虚的话,那么肺寒入脾就会引发太阴病而出现肚子涨满而时痛的情况,太阳太阴之气俱损,那么就需要扶阳为主补阴为辅。这就是桂枝加芍药汤的要义了。可以看出,即使没有肺寒的情况,只要遇到脾虚有寒+肝阴不运的情况,都是可以用桂枝加芍药汤的,其实就是发挥扶阳为主补阴为辅的要义了。因此也可以知道用伤寒方不单治外感,而同治内伤的用法了。其实,如果不用原方的话,发挥这一卦的要义,大可以自创经方加减方。震,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坎,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所以理中汤的变化之道就出来了,理中汤,或加当归,或加芍药,或加黄连,用于脾素虚而肝有寒。明白了吧,看似很神秘的经方化裁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吧 可以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读了中医本科甚至研究生,也还摸不清怎么成方活用哦。
六经者何?
六经即六气,六气即六淫,正常为六气,过而为六淫。六气者何?风寒燥湿火暑是也。此名异而物一也。天行六气,地布五行。六气养人,六淫伤人,伤人者何?六经是也。有道是,六经为标,六气为本。同是发热,证同经不同,用药也不同。太阳用麻黄、桂枝,阳明用白虎,少阳用柴胡,而少阴用麻辛附,因太阳本是寒,阳明本是燥,少阳本是热,而少阴本是火(衰)。
太阳之为病,即太阳寒水之为病,讲的就是一个寒,故治以辛温,不用辛凉,用麻黄、桂枝辛温之剂也。阳明之为病 是阳明燥金之为病,讲的是一个燥,故用生液之葛根、白虎,去燥屎之承气。少阳之为病,是少阳相火(暑)之为病,口苦、咽干,火像也,故用大、小柴胡以解少阳之火。太阴之为病也,是太阴湿土之为病也,讲的就是一个湿,自利不渴属太阴,不渴者,因其有湿也。故用理中以去土中之湿而健脾。少阴之为病也,是少阴君火之为病也。少阴君火一灭,故生机全灭,人欲寐,四肢厥冷,完谷不化,故用四逆、白通急救真阳,是为少阴寒化。君火来复,少阴热化,故用猪苓、黄连阿胶治热化。厥阴之为病,是厥阴风木之病也。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善变,故气上冲心,两级转换。故用乌梅之酸以收之厥阴之凤木。
故伤寒之六经辨证是最根本的辨证,是中医理论上的辨证。辨六经,即辨病机,辨病机即辨治法,故仲景论伤寒用六经辨证,不用八纲、三焦辨证,八纲、三焦者,病位也,病性也,非病机也。弄懂了六经,也就弄懂了伤寒,不懂六经,就不懂伤寒。
三阴三阳解——三七生
三阳者,乾也,天也。地气升于天,于是生三女:
中阴在离,少阴也,六气为君火,在上之中,为阴根,主阳之枢;
上阴在兑,阳明也,六气为燥金,在上之上,为覆,主阳之合;
下阴在巽,太阳也,六气为寒水,在上之下,为载,主阳之开。
三阴者,坤也,地也。天气降于地,于是生三男:
中阳在坎,少阳也,六气为相火,在下之中,为阳根,主阴之枢;
下阳在震,厥阴也,六气为风木,在下之下,为载,主阴之合;
上阳在艮,太阴也,六气为湿土,在下之上,为覆,主阴之开。
水火既济,天地枢交也;雷泽归妹,阴阳合和也;山风为蛊,胞胎开蒙也。皆阳统阴从之象也。
三阳居上,其二阳为体,一阴为用,主降也。
三阴居下,其二阴为体,一阳为用,主升也。
三阳化气,化气而能降敛,在上之阴主之,坤道之德也,其用柔。
三阴成形,成形而能升散,在下之阳主之,乾道之德也,其用刚。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之道也。
三阴三阳解1附“水中火”所悟,待续
此文不敢班门弄斧,只求抛砖引玉
所注解乃先生原文不易理解之处,如有错误求先生指正。
三阳指的是少阴,阳明,太阳
三阴指的是少阳,厥阴,太阴
三阳居上,主降也,从右路阳降入阴,使相火安位,动力源自君火,体阳而用阴,是离阴之用。阴成形,气聚为形,病则气血浮散于外
三阴居下,主升也,从左路阴升出阳,使君火静明。动力来自相火,体阴而用阳,是坎阳之用。阳化气,形散为气,病则气血沉敛于内
出入不息,升降不废,则神机气立如故,诸病自已
中阴在离,少阴也,在上之中,为阴根,主阳之枢;病则属阴阳两(血)虚不能引阴出外,
上阴在兑,阳明也,在上之上,为覆,主阳之合;病则属阴虚不能敛阳降入
下阴在巽,太阳也,在上之下,为载,主阳之开,病则属阴盛格阳于内。
中阳在坎,少阳也,在下之中,为阳根,主阴之枢;病则属阴阳两(精)虚不能摄阳入内,
下阳在肝,厥阴也,在下之下,为载,主阴之合;病则属阳虚不能载阴升出
上阳在艮,太阴也,在下之上,为覆,主阴之开,病则属阴盛格阳于外。
一网友:
三阳指的是少阴,阳明,太阳
三阴指的是少阳,厥阴,太阴
一定是写误了,少阴和少阳写颠了
水中火答:没写错
少阳 一阳初动 ,为什么归入三阴呢?因为此时还是阴气弥漫,阴多阳少。少阴同理类推
少阴 一阴初生
水中火再解三七生《三阴三阳解》
震下一阳,从坎内来也,阳载阴升,然厥阴为合,震上二阴合二为巽下一阴。太阳能开,在下之阴方有升路,上升于离内也。
兑上一阴,从离中来也,阴覆阳降,然阳明为合,兑下二阳合二为艮上一阳。太阴能开,在上之阳方有降路,下降于坎中也。
离,兑,巽三阳居上:离为少阴,兑为阳明,巽为太阳。
离外二阳,兑下二阳,巽上二阳,皆属天气。
兑上阴,离中阴,巽下阴,为升于天的地气。上阴,中阴,下阴合起来就成一坤卦,地也。
离,兑,巽皆二阳为体,一阴为用,主降也。
在上之水不降可责其天气不凉,心火清则相火安位。
水在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右边由阳(云)变阴(雨)也。
是以黄坤载云:丙火化水,阳降而化阴也,又胎阳气,火胎于坎而水不寒。
坎,震,艮三阴居下:坎为少阳,震为厥阴,艮为太阴。
坎外二阴,震上二阴,艮下二阴,皆属地气。
艮上阳,坎中阳,震下阳,为降于地的天气。上阳,中阳,下阳合起来就成一乾卦。天也。
坎,震,艮皆二阴为体,一阳为用,主升也。
在下之水不升当责其地气不温,肾水温则君火静明。
水在下为雨,地气上为云,左边自阴(雨)化阳(云)也。
是以黄坤载云:癸水化火,阴升而化阳也,又怀阴精,水孕于离而火不炎。
三七生:妙哉斯论!将愚未道尽之言和盘托出,读此可知乾坤升降一气化三之去向矣。
开机升降出入论——三七生
艮为太阴,上一阳而下二阴,一阳本从阳明降下,太阴能开,在上之阳方有降路,然坎中震下有阳承应,太阴方能开,是以艮上一阳虽从上入,亦有一半从阴中出者,此下焦所以重姜附也。
巽为太阳,下一阴而上二阳,一阴本从厥阴升上,太阳能开,在下之阴方有升路,然离中兑上有阴接引,太阳方能开,是以巽下一阴虽从下出,亦有一半从阳中入者,此上焦所以重芩连也。
雪山来客——“阴阳先生”再说阴阳
①太极图与阴阳交变——“子时一阳生”与“午时一阴生”
如果参考着太极图观察这整个过程,就能得到非常清晰的认识。
太极图的上端是“乾”位,“乾”属阳属天,对应着人体的头部;太极图的下端是“坤”位,“坤”属阴属地,对应着人体的小腹部。整张太极图被阴阳二鱼均分为左右两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着看,右面的“阴鱼”在太极图顶端所占比例最小(对应着午时),“午时一阴生”,过了午时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地的阴气在增加,经历着从“少阴”逐步增加到“太阴”的过程,人体的阴气也相应地增加,“少阴”与“太阴”的分界点是酉时。到了子时阴气增加到了最大值,但“子时一阳生”,此时阳气在天地之间孕育出现,人体内的初阳之气也随之出现。气机这时出现了重要的阴阳交变,交变的时刻就在子时,这可用阴鱼的那只白色眼睛来象征。白色的鱼眼包括了肾阳与心中的阳气的混合物,子时在人的小腹处与肾阴(即肾水)混合作用,“阴阳合而变化起”,促使肾水气化蒸腾,阴阳和合气化之后的产物,将顺着督脉上升,这就是“阳鱼”从左边顺时针方向旋转上升的过程。当然,鱼眼还含有阴阳互根、阴阳互生、阴阳交变、阴阳互相渗透与混融的全过程。
当阳鱼上升到一半时,天地时刻进入了卯时,气机的性质就从少阳之气转变成太阳之气。气机继续旋转上升,在午时就升到“乾位”,对应着头部,“午时一阴生”,是与子时相对应的另一个重要的阴阳交变时刻。阳鱼中的小小黑色“鱼眼”,象征着在午时随着天地阴气的产生,人体中的上升到头顶的气液混合物凝结成液体,将会随之开始下降。也正因为“午时一阴生”,位于乾位的头顶中所产的阴气与阴液的混合物,在这种阴性混合物的作用之下,人们会产生微微的倦意,有人会在此时小憩一会儿,就算是打个小小的盹儿也会使人感到精神倍增。因为这完全符合天地阴阳造化之道。
当地球相对太阳旋转一周十二个时辰,天地之气要历经“少阴→太阴→少阳→太阳”的周而复始地周期性的变化,人体之气与之相应也同样历经着这样的周期性变化。而太极图配合八卦图就是描述这种周期性变化的数学工具。这张太极图被称为是“先天太极图”,所对应的八卦被称为是“伏羲先天八卦图”。
②从太极图看阴阳失衡——左右不对称的太极图
⑴太极图与阴阳天平
我们如果注意到上面图示中的太极图,是阴阳鱼左右两边完全均等,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表示在阴阳的天平上,阴与阳两边是完全均衡的。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阴阳偏盛的情况,阴虚阳亢者是左面白色的阳鱼所占比例会偏大一点,阴阳天平就会向阳的一边倾斜,从而提示阳亢者热性、上升、亢奋的偏向会大一些;而阴盛阳虚者右面深色的阴鱼所占的比例会偏大一点,阴阳天平就会向阴的一边倾斜,则提示阴盛者凉性、下降、抑制的偏向会大一些。
要强调的是,“天平”仅仅是个比喻,在前面的“阴阳蜡烛喻”中,曾用烛火与烛体比喻阳与阴两个方面。那“烛火”与“烛体”两者又该如何分置天平的两边进行度量?
《黄帝内经·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会造成身心两方面的障碍,必须加以纠正。纠正的途径有二:
⑵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对阴阳天平向阳性方向倾斜的体质,采用补水的方法,让天平向着阴性的一边回复。这样做既不会损失阳气,也能恢复平衡。通过补阴,天平上面的阴阳总量增加了。这是上策。
但在现实之中,多数的人一看到上火了,马上想到的是服用寒性的药泻火。这样虽然也能调整天平的平衡,但阴阳天平上阴阳总量却损失了。是下策。
何谓阳气阴气
阳气充满人体内外上下,如自然界早晨初升的太阳,照大地则阳气上升,若雾露之溉。【上升的是津液】
阴气是夜间下降之霜冻【下降的是津液】
同在人体,两个概念,阳气指挥上升之津液,阴气指挥下降之津液。
如;蒸馒头,阳气上升,笼外若雾露之溉,此得阳气之津液滋养血肉皮肤之象。
又如;寒冬袭来,屋内玻璃若雾露,此得阴气之津液滋养五脏之象。
阳升阴降为顺则无病,反之为逆,百病丛生。【白内障为阴气上升之逆,此阴气遮太阳,怎样离照当空?正在选方中,】以上为个人拙见,望同道斧正。
一网友:
谁说阳气是津液,阴气是血液?这个基点本身就是错的。阴阳都是人体的功能,阴气阳气是功能的表示,只有精才是物质的。阴是收敛、抑制的功能,阳是兴奋、生发的功能。人体的精气神,精是物质,气是功能,神是状态。
取类比像:人体=发动机(汽车)
作者:仁鹰
转帖请注明出处: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4843&extra=page%3D1
今天看到一篇妙文,讲人体就像蒸汽机,看了让人拍案叫绝。
我就联想,人体是不是更像发动机呢?
我们的心是驾驶员或者是中央控制系统(君主之官),肾像是电池(且是一次性的不可充电的,后面有说明),脾胃像是发动机和点火器,肺和心包像是马达,膀胱是降温的,肝线路,大肠,胆,小肠啥的是排废物的,三焦是润滑机油,四肢像牵引和轮胎等,我们吃的食物是汽油。
首先,我们吃的食物是汽油,如果我们吃没有嚼细的或者是寒凉不好消化的食物是90#汽油(或者是劣质汽油),吃了以后容易损害发动机(脾胃),或许你的发动机是原装进口的,质量好,那样更要爱惜哈。所有建议大家平时多用97#汽油(注意饮食,不要暴饮暴食,嚼细了,少吃寒凉食物等等),对发动机好。
刚才那个汽油不是我主要想说的。我主要想说还是电池(就是我们的肾)。
发动准备开始工作了。拧开钥匙,电池(肾)开始供电,电路部分有电了,(所以,中医认为是现有肾就是电池,这根西医不同),然后点上点火,首先,马达启动(人生下来是不会呼吸的),进气,供油,气缸压缩,点火,发动机开始转,启动成功。然后在重复,进气,供油,气缸压缩,点火,发动机转,周而复始。
好了说来了这么久,也没说为啥肾像是电池还不可充电,因为按照发动机的原理,如果肾可以充电了。那么人在理论上是寿命无限的。
如果电池供电线路有损,出现少阴症:动不动熄火,爬坡无力,无法负载,(但欲寐,四肢厥冷,腰膝酸软,等等。)
其他同样类比。
结论:看来内经说肾先天之本(电池),脾是后天之本(发动机),是多么英明啊。大家买车都知道要挑选个好发动机。其实电池也很重要。汽车根人的区别在于,汽车电池可以换,人却不行(西医可以换肾脏,但是你看换完了能活几年?)
或许有些类比过于牵强。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也希望大家补充。
截止 2010-02-22日13:07。百度没有相似的文章。
——下面是人体像是蒸汽机的原文和出处——
蒸汽机原理与人体工作模式 水中火
水泵B(类比甲乙二木,甲乙同出于肾水,气化之本在坎阳,气化之标在胆木,龙雷之火生于坎中)将水池A(类比肾,)中的水抽入锅炉C(类比心,高温热源)中,锅炉将水加热至高温水蒸气(水从高温热源吸热),并负责将其送入汽缸D(类比肺,)内,水蒸气在D(上水之源则为肺)内膨胀,推动汽缸对外做功。最后蒸气进入冷凝器E(类比膀胱)中凝结成水(向低温热源放热)。水泵F(类比胃)再把冷凝器中的水抽入水池A(类比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使循环持续进行。
以上工作物质——水,类比血。
三七生先生云:甚是。愚尝述《人如蒸气机》,原理与君所述相通,然不及君之细致。可见只要能动起来必然有相同的工作原理,西医把人看作机器,却从来不从发动机动力系统考虑,只知道拆换零件,方法论之幼稚可笑无与伦比,居然举世公认科学,其荒诞可怪实匪夷所思之甚也。
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hp?tid=13153
蒸汽机原理与人体工作模式
人体的道理与蒸汽机类似,蒸汽机要想高效运行,必须要“气足”,而“气足”必须要有足够的"火"来把水变成气。人体也是如此,肾阳之火是人体运化的根基,如炉底之火,而脾胃则是将饮食转化成精微的"锅",这些精微就是人体的能量,底火旺,气自足,底火衰,转化不利则能量不济,能量不足则气血运行不畅,遇寒则止,遇风则乱,遇火则枯,遇燥则干,遇湿则滞,于是气血受阻,经络不通,百病始生。
辅行诀
这个患者使用的是真武汤(茯苓9 生白芍9 生姜9(切) 生白术6 熟附子5),从条文中,你基本上找不出治早泄对应的方正,这就需要你对此方的组方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肝德在散,以辛补之,附子大辛大热,是最能补肝的佳品。补了肝气,就泻了脾气,附子就是生长在坤土最厚的西南,正所谓是一物降一物。此经方中补虚泻实之妙法也。泻了脾气,则土不克水,就建了肾气。此经方中见脾之病,知脾传肾之妙法也。其理同小建中汤,芍药泻了肝气,就建了脾气。是一个道理。面对无数的经方爱好者无入门途径,故公开部分经方组方内容,以告当代经方之有缘者。
从圆运动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八神方的治疗作用就是在调整圆运动轨迹上的八个靶点。无病之人,人体气机升降有序,周而复始,患病之人,气机升降失衡,生命圆运动受阻,有始无终。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腾蛇者,泻通之方,以大黄为主,勾陈者,补寒之方,以人参为主。此八方者,为六合八正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以达肝肾之气升而心肺之气降之效,使生命圆运动恢复正常旋转而病愈,乃神明之剂也。
张仲景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这是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决定的,曹操遍招各地道家术士,仲景唯恐被曹操招去,以避嫌而已,免其帐前之苦,害怕落个华佗的下场,仲景的智谋过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破解《辅性诀》能使经方组方之迷大白于天下。张大昌之功甚伟矣。
因为《伤寒论》勤求博采之书主要为《汤液经法》,《汉书·艺文志·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佚。梁·陶弘景(456~536)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云:“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为方360首……实万代医家之轨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今检录常情需用者60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又云:“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大、小阳旦汤各一,大、小阴旦汤各一,大、小青龙汤各一,大、小白虎汤各一,大、小朱鸟汤各一,大、小玄武汤各一,大、小勾陈汤各一,大、小腾蛇汤各一,共16方),其书前尚绘有三皇、四神及二十八星宿之图。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促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遍,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探明此数方者,则庶几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又云:“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书中有阴阳补泻示意图,陶云: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陶云:“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勾陈者,补寒之方,以人参为主;腾蛇者,泻通之方,以大黄为主。此八方者,八正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之义耳。”从陶氏所云,已将仲景《伤寒论》方与《汤液经法》方,言为源流关系。
以下诸方为《伤寒论》引自《汤液经法》者:小阳旦汤,即桂枝汤,《伤寒论·太阳篇》第30条亦称阳旦汤。小阴旦汤,即黄芩汤,惟无生姜一味。大阳旦汤,与黄芪五物汤近似。惟多人参、甘草、饴糖。大阴旦汤,即小柴胡汤,惟多芍药。小青龙汤,即麻黄汤。大青龙汤,即小青龙汤。小白虎汤,即白虎汤。大白虎汤即竹叶石膏汤方,将生姜换为人参。小朱鸟汤,即黄连阿胶汤。大朱鸟汤,即黄连阿胶汤加人参、干姜。小玄武汤,即真武汤,干姜为生姜。大玄武汤,即真武汤与理中丸合方。小勾陈汤,即甘草干姜汤加人参、大枣。大勾陈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作干姜。小腾蛇汤即大承气汤。大腾蛇汤,即大承气汤加葶苈、生姜。上述16方,皆见于《汤液经法》而为《伤寒论》收录。这就确切证明《伤寒论》系依《汤液经法》撰著而成。
由此可见,大小朱鸟汤才是真正的《朱雀汤》。
人体气机循环模型
中医的主要核心并非在实质的肉体,而是着重在无形能量。经络的基本作用就是运行气血,而气是人体内脏与内脏之间运行的一种“共振波”,这种频率相同的“共振波”会运作在同一条路径并连接某些脏腑,这条路径就是所谓的经络,因此经络运作的能量就是所谓的气。
经络是检测人体的“功能面”,而非器官的“物质面”。刘渡舟在“气机论”中提到,“人身之病,其在气者,十之七八;其在血者,仅十之二三”。这说明大部分疾病其实还是停留在经络层面,属表证,亦治。病在气,属功能性疾病,非脏腑器质性病变,西医仪器是不能检测的。
经络的运行,实际上就是水与火之间的转换,也就是水受热后气化,冷却后凝结成水的过程。热性本来升浮,不能沉降,热之所以能够沉降,是因为受到了冷空气的收敛之力,也就是金的秋气凝结成水而降沉。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气机的运动方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1、升:指气的运行自下向上;
2、降:指气的运行由上向下;
3、出:指气的运行由里出表;
4、入:指气的运行由表入里。
气机的循环使人体具有生命与活力的能力,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气机循环是个立体概念,升、降、出、入等四种运动方式包括了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由左升、再上浮,由右降、再下沉,而出、入是前、中、后之间表里关系的运作,因此整个升、降、出、入运用方式是一个立体三维空间的运用,有一定规律。
规律:左升右降。
垂直:升降浮沉。
水平:表里出入。
终于对相火有一点参悟
一直在看四圣心源,看到六气篇就看不下去了。看过了天人解了解了五行,无非水、火、金、木、各据四方而土据中央,四象轮旋而成一气周流。但看到六气时就搞不懂了,为什么原来的五行突然变成了六气。木、火、土、金、水唯火有二。这样一来这个六气方位怎么排呢?我根据四圣心源和圆运动的中医学互相对照反复研恩终于对六气有所参悟。
其实六气中多出来的是少阳相火,少阳相火的位置解决了,那六气的位置也就解决了。少阳相火和其它五气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就象营卫与脏腑的关系一样。营卫在表,而脏腑在里。而少阳是半表半里之间。少阳为先天之气,五气为后天之气。后天之气之所以能运行是靠先天之气。也就是说四象轮旋其动力来自于少阳相火。
我打个比方,把人比作一辆汽车,汽车的运动功能就是后天之气的一气周流。而少阳相火就是汽车中的电瓶,汽车造出来之后,电瓶就必须充满电(先天之气),这样汽车就能发动了。而电瓶在发动机中的作用就是点火使电动机运转。汽车一旦运转起来又给电瓶充电,这就是以后天之气补先天这之气。少阳相火为什么是降的就是因为汽车运动的阳气化为电瓶中的电(水中之火,也可理解为精),水中之火上升而成君火就是汽车的点火塞放电引动汽油燃烧。这么一理解我再看圆运动下集中的相火的内容就很好理解了。我是一个初学者,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多时,偶有所得不敢私藏与大家分享,不对这之处与请大家指正,谢谢!继续看四圣心源。
《郝万山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大树又为什么会有深深浅浅的年轮?一年四季的寒来暑往和生命体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刚才所提出的几个疑问。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发挥作用吗?
我们民间,我们很多人对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许多误解。张仲景用五行生克的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用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他曾经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伤寒杂病论》。什么意思呢?你要见到肝病的话,那你就会知道,这个肝病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影响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给它补好了,肝病就不容易犯脾胃了,这个病就容易好,这都是运用的五行理论。
五行大家都知道,是木火土金水。那么这五个字,是指的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五种东西呢?还是另有所指?要我说,古人说得很清楚,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叫五材,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误读。那么中医学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郝万山教授又是如何理解五行的呢?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天就是大自然,敷布了春季气的展放,夏季气的上升,长夏,就是夏季的末尾,这段时间,中医把它叫做长夏,长夏气的平稳,秋季气的内收,冬季气的潜降,大自然敷布了,气的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了五脏系统。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体化育了肝心脾胃肾五脏,而五脏又分别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五腑,而五脏又分配配合筋、脉、肉、皮毛、骨这五体。请听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千古中医故事系列节目中讲述张仲景之五行生克。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大树为什么会有年轮?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和生命体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上面提出的几个问题。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们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呢?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不能发挥作用呢?
那一学期刚开学,同学从外地返回北京,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跟我说,我们那儿有一个中医大夫,他对五行特别了解。我到他的诊所去看了,在他的诊所里布置着五行:在诊所的东墙上,挂着一块不知什么朝代的一个红木家具的桌子腿,说这是代表东方木。西墙上挂着不知什么朝代的一块破钟残片,说这代表西方金。在诊所的南墙边生着个火炉,说这代表南方火。靠北墙边放着个大水缸,里面盛满水,说这代表北方水。在诊所的中央没有铺地板,露出一片黄土,说这是中央土。我说,这个中医大夫就这么理解五行啊?学生问,那应该怎么理解啊?
其实,在民间,我们有很多人对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很多误解。张仲景用他的五行生克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的愈合,用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他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你要见到肝病,你就会知道,肝病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影响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给它补好,肝病就不会影响脾胃了,这个病也就容易治好,这里运用的就是五行理论。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在中医学里,这是指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五样东西呢,还是另有所指呢?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本来就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叫五材,指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尚书大传》中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水和火,是百姓们做饭必须的,家家要做饭,谁家不用水,谁家不用火,这里指的是具体的东西。金属和木材,是百姓盖房子做家具,下地干活,制作劳动工具所需用的具体的东西。土壤,化育万物,为人所用。我们外地的那位医生,他挂的是五材,不是五行。
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误读,甚至有人用它来看风水,算命,那么,中医学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呢?阴阳五行学说,因为它是用古代文字来表述的,离我们现在已经非常遥远。今天,我们有很多人,对这个学说有不少的误解,或者是不理解,但是,它是古代圣贤,包括张仲景在内,他们通过研究自然规律,研究生命规律而得出的结晶。在客观上,阴阳五行学说,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除医学之外,像那些风水先生,星象学家,他们也在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然而,他们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可能和中医原本的阴阳五行学说,已经不是一回事了(评:实际是一回事,只是术数界中医界对五行的认识都有误区)。
为什么叫五行?“行”是什么意思?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行,人之步趋也。在现代汉语辞典里,“行”,仍然是迈步往前走的意思。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行,就是运行,运动的意思。在中医学里,五行,是指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气的五种运动方式。在《伤寒论》里,一开始就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脏。天,指大自然,大自然抚布了气的五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生长收藏的生命节律。人秉五常,这个五常也是指五行,人体秉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有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五大生理系统。在《黄帝内经》里,多次提到天有四时五行,大自然有四季,有五行,以生长收藏,才使植物有了生长收藏的生命阶段,才有了寒暑湿燥风,这样一些不同的气候变化。可见,同是这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五行和五材不是一回事。
五行,是指自然界的气的运动规律,它支配着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壮老已。
有一个阶段,我住在一楼,房后有一块空地。我种了一些葡萄,月季花等。那年春天,我觉得有些葡萄枝应该剪掉,我就开始剪枝。这一剪,发现从断端流出很多水,嘀嗒嘀嗒往下滴。葡萄枝里怎么滴水了呢?心想是不是缺肥?我就挖沟,施肥。这一挖沟,断了葡萄的不少根。从根的末端也开始流出很多水。我们学校管园林绿化的老师傅看见了,他说,郝老师,你怎么春天剪枝啊?春天的时候,营养是向树根的末梢,向枝条的末梢输送,你把枝条剪断了,那个断端就会流出大量的营养,那是葡萄的眼泪,它在哭啊!树根也是一样,你挖断了,那也是葡萄的眼泪,也在哭啊!这个时候丢失养分,太可惜了。
这是20多年前的事。听到园林师傅这么一讲,我机灵了一下:什么样的气的运动,在春季支配着动植物的生长啊?营养向四周输送,向树根末梢,向枝条末梢输送?那一定是一种展放的气,而古人就借用这个“木”字,来代表这种展放的气。在五行中,木,代表气的展放运动。夏天的时候,人们常常感到酷热,烦躁,食欲下降,体亏人乏,严重的会引发季节病,这是五行的什么运动引起的呢?
我问园林师傅:夏天,葡萄藤都快长疯了,根还长不长?他说根就不太长了。因为春季根部已基本奠定好了,夏季就长地面部分。春末夏初,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特别活跃,交朋友的,搞对象的,垒窝的,成家的,大自然一派欣欣向荣,峥峥向上的景象。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气候,动植物这样的生长状况,我想这应该是什么样的气的运动支配着大自然呢?应该是气的上升运动。
在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为主导,支配着自然界。古人用哪一个字来代表气的上升运动呢?“火”字,因为火性延上。在五行中,火,代表气的上升运动。
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一不小心被妖魔抓住。小妖对老妖说,师傅,咱们把他们全都蒸一蒸吃了吧!猪八戒皮糙肉厚,不容易熟,放到笼屉的最下层。唐僧皮肉比较嫩,容易烂,把他放到笼屉的最上层。这样一锅就全熟了。孙悟空一听,跟猪八戒说:这小子是外行,它不知道火性延上的道理。在密闭的笼屉里,上边的温度高,师傅可受不了。你看,孙悟空他学过五行。孙悟空最初的师傅是道家,道家最讲五行,孙悟空一心想跳出三界,不想在五行中。什么叫不想在五行中?五行是大自然的规律,孙悟空不想再受大自然的支配,如来佛是怎么教育孙悟空的?孙悟空一个跟斗,觉得自己可能跳到天边了,有五根肉红的柱子,撑着一股青云。如来佛呀,如来佛,你说我跳不出你的手心,现在我已经跳到天边了。我要留下一个记号,于是拔下一根头发,变成一支笔,在柱子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几个字。不解气,又撒了一泡尿作个记号。然后,一个跟斗又翻回来了。如来佛不动声色,伸出五个指头,孙悟空大吃一惊,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怎么写在如来佛的中指上,闻了一闻还有他留下的标记。如来佛就把孙悟空扣在了五行山下。中国名山大川那么多,为什么要把孙悟空扣在五行山下呢?就是要让孙悟空好好考虑这大自然的规律,你跳得再远,也跳不出五行这自然规律。考虑了多少年?五百年。所以,孙悟空懂得五行,懂得火性延上的道理。
秋季气候凉爽,树木的根须干枯了,枝条也干枯了。秋季我们看到动物的生长状况,比如秋后的兔子,它拼命地吃,吃得肥肥壮壮的,积聚营养,准备过冬。你到动物园去看秋季的狗熊,也是拼命地吃,秋天的狗熊是最胖的,它积聚脂肪,准备过冬。古代人观察到秋季的这些现象,认为秋季,自然界是一种气的内收运动。用什么字来表示气的内收运动呢?“金”字。在五行中,金,代表气的内收运动。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着北方的时候,俯察地理,地面是冬季,这时气候寒冷,万物深藏,种子埋在土里千万不要发芽,发芽就会被冻死。那树叶的小幼芽,藏在芽胞也千万别露头,一露头就会被冻死。冬眠的动物藏到山洞里,古代的人类也过着早睡晚出的猫冬生活。古人观察到冬天动植物的生长状况,认为这是气的下降和潜藏运动支配着自然界,支配着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用什么字来代表气的下降运动呢?“水”字。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五材中,水是指哗哗的流水。在五行中,水,代表气的下降运动。
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以及地面上季节的更替,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周而复始地交替变化,最初,只有四行。可是,当五行和阴阳结合起来的时候,因为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是气的阳性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是气的阴性运动。气的运动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时候,它会有一段平稳的过渡。这种平稳的过渡,发生在夏末秋初。也就是夏季的最后18天,在这个季节,在我们的大地上,阴雨连绵,暑热未退,秋风未到,气候闷热潮湿。大家都觉得这个季节不好过,是桑拿天,不像春天那么舒展,不像夏天那么火热,不像秋那么清爽,不像冬天那么凛冽。这个时候,植物已经开花,已经结果,果实正在长大。动物已经怀孕,胎儿正在孕育。自然界处在一个相当平衡的化育下一代的过程。这个时候,气的上升和下降相对均衡,气的展放和内收也相对均衡,自然界的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古人就用“土”字,来代表这种气的运动方式。在五材中,土是指化育万物的广博的土壤。
在五行中,土,代表气的相对稳定运动。五行是指不同季节气的不同的运动方式,五行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相生和相克。有人曾错误地理解生与克的关系,说水命的女人,不能与火命的男人结婚,因为水克火,这个女人会克夫。这样理解五行的生克对吗?五行生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要引入五行生克的概念。
春季过后是夏季,春季气的展放运动,为夏季气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叫木生火。这木生火并不是像我们普通所理解的,用木头来取火。如果今年春季气温比较低,植物的根长得不好,枝条也长得不好,就会影响夏季植物地面部分的生长。这叫木气虚,就不能生火。那么,秋季气的内收,种子成熟了,主干的营养贮存得多,它就有利于植物的过冬。秋季气的内收运动为冬季气的潜藏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叫金生水。以前有人解释,什么叫金生水?就是把金属放到炼铁炉里,化成了铁水。我们的中医是要走出国门的啊。那外国人就接着问了:什么叫水生木啊?你说水浇树,树木就活了,这就叫水生木。那么,再请问,金属化成的铁水浇树,树木还能活吗?结果那老师卡壳了。他怎么卡壳了?他说铁水浇树木,树木当然不能活了,然后他接着就说,这个东西(五行)是会被淘汰的一种理论,你知道就行了,临床上没有什么用。——这很糟糕!把中医真正的精华给丢掉了!
什么叫金生水?金气的内收运动,使植物的种子饱满,使植物的主干的木质化程度高,就为冬季过冬冬季的潜藏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如果种子没有成熟,营养储备的少,很嫩,它不就会冻死吗?冬季水气的潜降,为种子为植物储备了能量,就为第二年春季的展放,植物更好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水生木的过程。
五行的相生,是按照季节的次序相生的,生得过头行不行?不行!这就要引进五行的相克。夏季上升的气运动太过头了,也不行。有一年夏季雨水多,我种的葡萄长得又肥又大,葡萄枝都长疯了,园林师傅说,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会影响秋天结葡萄的。怎么办?你得把它的脑袋剪了,用下降的气来制约它,使它的上升运动控制在一定水平上,这就叫水克火。
水克火,不是用一盆水,把火浇灭,那是从五材的角度来讲五行相克。五行有相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不足。五行有相克,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太过。这种生克制化,保证了五行之气,平衡,稳定,协调的年复一年的交替运动,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演化,就化育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五行的烙印。五行的烙印,随处可见。我们的家俱,很多都是木材做的,木材有木纹,木纹就是树木的年轮,年轮是什么?那就是五行打上的烙印。春季是气的展放运动,所以春季生长的细胞逐渐变大,夏季气上升,树的细胞变得最大,秋季气内收,细胞变小,冬季气潜降,细胞变得更小,甚至不长了。细胞大的时候颜色浅,细胞小的时候,颜色深,这样就留下了一圈年轮。岂止树木有年轮,马牛羊的牙齿上也有年轮,你到市场上去买马,你去问主人,这马几岁了?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外行。你只要掰开马的嘴,看一看它的牙齿,那上面有年轮。大鱼的鳞片上有年轮,乌龟的贝壳上有年轮。
有一次,我去台湾,在一个饭店里吃饭,门口摆了一个特别大的海龟。过来一个小姐告诉我说,先生,这只乌龟有一千多岁啦。天哪,这是一只宋朝的乌龟!可我定睛一看,乌龟壳上年轮,我数了数,没超过一百条。我跟小姐说,这只乌龟的年纪顶多比我大一点,不到一百岁,也就是80来岁。先生,您是怎么知道的?我说这叫岁月留痕啊!在新加坡,很多人家养乌龟,我到那儿看,我说,你们家的乌龟两岁半了,我说你们家的乌龟两岁零三个月了,他们的主人说,郝老师,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年龄的?我说都写在贝壳上呢。乌龟的背上不仅有年轮,还有季轮,四个季节叠加起来,就是年轮。
我们吃过黄花鱼,黄花鱼脑袋上有两块硬硬的骨头,有这个特征的鱼叫石首鱼,有人研究石首鱼这两块坚硬的骨头,把它剖成薄薄的片以后,用电子显微镜来看,发现不仅有年轮,有季轮,有月轮,还有日轮。用电子显微镜看,如果这个鱼这一天它的环境是风平浪静,食物丰富,伙伴又多,玩儿的又高兴,吃的又饱,它这个日轮就宽宽的亮亮的。如果哪一天遇到狂风恶浪,没有食物,它又飘落到一个孤苦伶仃的地方,它又紧张,又害怕,又饿肚子,又焦虑,结果这一天的日轮就是黑黑的一条线,根据这条鱼的电子显微镜下的日轮就可以把这个鱼的一生的日记写下来,由此就可以知道这个海域它过去的气象状况,这真叫岁月留痕啊!
所以各位朋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很不容易,所以不管我们每个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情绪,不要在我们生命的进程中留下黑黑的一条线,而应当留下亮亮的一个痕迹。
五行学说是揭示大自然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五行学说是构通人类和万物与天地之间关系的纽带,也可以看成是大自然这一生命的摇篮,所赋予人类和万物的一个“遗传密码”。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大自然抚布了春季气的展放,夏季气的上升,长夏气的平稳,秋季气的内收,冬季气的潜降,大自然抚布了气的这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了五脏系统。请参考以下五行归类表: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在人体内有肝,心,脾,胃(应为肺),肾五脏,五脏又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腑,五脏还配经(应为筋),脉,肉,皮毛,骨五体。在这个配属过程中,肾是配着骨,肾和骨骼有什么关系?
中医认为,肾是藏金的,金是生髓的,髓是养骨的,所以,先天性肾病的孩子大多有骨骼先天发育不良。
有一个航天部的老同志,给我打电话说他脚骨折了,打上小夹板以后,固定了40多天,到医院一透视,骨折原封没动,一点没长。我说你吃一点补肾的药,我给你开点中药,吃了两个星期,再去医院一透视,长住了。中药用补肾的药,它就可以使骨折提前愈合。这里运用的就是五行的理论。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他的心绞痛,干活累了不发作,只有生气以后,它就发作。医院做心电图,确实有心肌供血不足,但是做冠状动脉造影,没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按照一般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效果都不好。这时候,我就想到,这是木不生火,因此,在治疗上,我就用了疏肝的养肝阴,养肝血,疏肝解瘀的方式,然后调畅心气,很快,他的心绞痛症状缓解了,心电图也有所改善。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是协调的,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统一的,协调的。所以,五行学说,不仅把人和自然联系了起来,也把脏腑,形体,官壳,情感联系了起来。人体的各系统气的运动特征,也和五行相顺应。张仲景和古代的中医圣贤们,所采取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研究方法,属于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研究方法。这个研究方法,将会对世界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中医学中的许多观点,会为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课题。所以,张仲景和中医学,在未来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孕妇、病人调理期间必须禁食虾海参类-摘自一元养生堂
虾与海参类已被时下之人作为高级的滋补食品,君不见,看望父母、看望长辈都以送此礼为重。还有很多孕妇,坚持孕期多吃海参,美其名曰增加营养。还有很多家长,规定孩子每几天要吃多少虾,要吃多少海参。 虾与海参其功能强大,含有高蛋白物质,食后常常有精力提高、不易疲劳,故海鲜有生猛海鲜之说。海鲜真的是补的吗?事实恰恰相反,海参专泄人体肾中真气,虾类泄人体督脉之阳气。
人体真气,平时被封藏在人体之中,缓慢的释放,如同煤气罐中贮存的煤气。煤气灶的火苗大小,取决于煤气罐的阀门开的大小,阀门开的大,煤气出来的多,火就旺,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虾与海参就是把人体这个真气罐的阀门旋大的东西,吃了之后人体真气迅速外泄,表现出精力充沛的假象。常吃必然小腹松弛增大,此肾气不藏之象。什么时候真气泄的差不多没了,人也该倒下了。
孕妇服用,婴儿在母体内已开始被盗泄元气,故发育每每提前,其表现就是出生后长牙早, 情况下,小女孩是七个月长牙,小男孩是八个月长牙,凡是长牙提前的太多的,其肾气必然已经被盗泄,此种以后如不善后处理,必然早熟,早熟后必然早衰,此即折寿之像。 老年人本来已是肾气不足,此时多吃虾与海参,会更快的使人体真气外泄。吃一点,就会多往外泄一点。尤其是患者服用中药调理,本来已经恢复很好的身体,在吃虾和海参之后疾病会迅速反弹,此为久经验证。
很多老人还都知道鱼虾类被称为“发物”,此“发”即为发人体之真气。知道这些,以后还会以吃虾与海参为荣吗?
对中医的阴阳、五行、六气的认识
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中发现了气的产生。气是怎么产生的呢?观察中发现,天上有太阳,它发光发热,地下面有地下水,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海水,水被太阳照射后,水中就有了热,热生气,水气向上蒸发,水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就被太空的阴寒力阻挡,地球在宇宙中是被太空的阴寒力包裹,太空的阴寒力是往下压的,又由于地球的自转,热力减弱,太空的阴寒力又把上升的水蒸气压回地面的水里,又随着地球的自转太阳的光热又射向地面,水蒸气又上升后,又被压下,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了大气层,也叫中气(中气就是天地之间的气)。这就是气的形成。有了中气才有世间万物(植物、生物、动物),这就是古人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气里面就包涵了升浮降沉的势能(上升到顶点为浮、下降到底点为沉)。阴阳天上有太阳,它发光发热,在地面以上、由内向外、由下往上、由小到大等,有这类现象的,用阳字表示。地下有水,它阴寒下沉,在地面以下、由外向内、由上往下、由大到小等,有这类现象的,用阴字表示。阴阳就是表示一个生物内有一动一静的物质构成,阳性动阴性静、动则升静则沉,动静结合就是一个物质的构成,所以古人说:太极(就是一个的意思)里有二仪(阳仪阴仪,动静),二仪里有四种现象(升浮降沉),四种现象里还有八种现象(八卦),阴阳就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及总结(仰观天、俯查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五行古人把有升浮降沉的现象分为五方东西南北中,东方甲乙(甲阳乙阴)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间戊已土。把由下往上、由内向外、由小到大、有疏泄现象的用木字表示。把由上往下、由外向内、由大到小、有收敛现象的用金字表示。把热和有宣通现象的用火字表示。把寒和有封藏现象的用水字表示。把疏泄、收敛、宣通、封藏现象能融合运化在一起的现象用土字表示。木火土金水五种现象就是一个生物的内部结构,它们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不能分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生相克的,相生是先后次序,相克是对待的平衡,相生则和,相克则平,相生补其不足,相克制其太过,五行就是一个生物内部保持和平、平衡的五种物质,这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含义。中医就是根据易学的阴阳五行的道理,对人的生理、病理、医理进行阐述。在生理方面,大气中本身就具有升浮降沉中的特性,人身以大气的升浮降沉中而生木气肝胆脏腑、以火气而生心与小肠脏腑、、以金气而生肺与大肠脏腑、以水气而生肾与膀胱脏腑、以土气而生脾胃脏腑(土气脾胃是升浮降沉总和)。人身分阴阳内外,五脏六腑为阴为内,除五脏六腑整个躯体为阳为外。阴阳里面又可以分阴阳。躯体分荣气为阳、卫气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胸腹腔分上中下三焦,上焦心肺(宗气)、中焦脾胃肝胆(中气)、下焦肾(元气),五脏六腑为本体,躯体为作用,整个人体就是个阴阳体用的混合物(以经络联系)。人体与大气是紧密相关的,因为人是大气所生的,天气的变化对人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天人合一的慨念。在病理方面,就是人体的阴阳相生相克、出入升降的功能异常。医理就是用动、植物的偏性为药和以外力刺激(针灸、按摩)来调和阴阳的平衡。
现代有很多人对中国古人发明的易学不了解,认为阴阳五行是玄学,对它的含义模糊,不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不懂易学就不会中医,所以就对中医不了解,又因圣医张仲景之后,大医就越来越少,庸医越来越多,庸医杀人是不用刀的,庸医就是些看了几本医书觉得就懂了的人,就可以治病了,行医在古人眼里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不是上医就是庸医,因为药下了肚是取不出来的。要想学习中医就不能离开中国的古文化,离开了中医就会灭亡。
舌象要理-余晓辉
舌象要点可以归结如下:
舌红为热(舌苔底下见红也为热),舌淡为寒,舌紫暗为瘀;舌有齿痕为气虚,舌饱满为气滞;舌水肿为严重湿(多为慢性肾衰而难治,且不一定有舌苔),舌苔厚为痰湿;舌无苔或苔少为阴虚而燥。其它还有一些因人而异,多看看就会参悟更多。
所谓的热其实是细胞基础代谢比较强的现象。由于细胞代谢增强会促使血管扩张,故凡是热都可见舌苔红,凡是舌苔红都可以定为热。细分之下,有两种:一种是血管动脉端扩张,这是实热,可见舌边红,这是因为舌边动脉端血管丰富;一种是血管静脉端扩张,这是阴虚发热,为血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静脉端血管扩张,可见舌体中间区域红。反之,舌淡则为寒,不难理解。
补气就是补充血容量,这就是补气中药的药理,理气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这就是理气中药的药理。就这么简单。
huilanwutai谈六经
其实伤寒六经是很简单的,后世的人想复杂了。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三阴升,三阳降,不升化寒,不降化热。阴阳交合而为一太极。
脑袋里边那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去不掉,一动念头就套到脏腑形体那种实质的框框里边出不来。
自注:
太阳少阴阳明构成一离卦,二阳一阴,谓之火——汽态——体阳而用阴——阴为阳降之动力。少阴为离中阴,位于上,上者当降。太阴少阳厥阴构成一坎卦,二阴一阳,谓之水——液态——体阴而用阳——阳为阴升之动力。少阳为坎中阳,位于下,下者当升。
水在坎中阳作用下化为气升,火在离中阴作用下化为水降。少阳位于下,起蒸发作用;少阴位于上,起冷却作用。
质言之,所谓火即是气态水,所谓水即是液态水。少阳起化水为气作用——阳化气,少阴起化气为水作用——阴成形。
黄师说的相火君火到底怎么理解?
金虎:左升的是君火,右降得是相火。
二泉映月:心火就是君火,相火是肾里的火。
肾里的相火,由心火右路下降,肺凉之,降之,胆温之,潜入肾中为暖肾之相火。
心里的君火,由肾水左路上升,肝温之,升之,化为心液以济心火。
肾里的相火,是真正意义上的相火,它必须潜藏于肾中暖肾,不可外越,否则则病,为相火夺君火之权(陈士铎语)。
很多医书里说肝、胆都含相火,这个也有一定道理,毕竟肝、胆都是君相火之间的热量传输带似的作用。我觉得无论君火、相火,都是起着心、肾这两个核心系统的动力源作用。(这点是我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
君火为君王,相火为丞相。可以这么理解的。陈士铎的《本草新编》里,解释的很清楚的。
解放军专家独创空气取水技术 一天产30公斤水
2001年,在罗继杰的主持下,“战场生存保障空气取水设备”研制工程立项,他和同事们开始研究如何从空气中取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罗继杰和研究组成员终于成功研制出兼具制水与除湿功能、模块化体系结构的空气制水设备。这种设备体积小、便于携带、符合野外机动要求。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每天可从空气中提取30多公斤纯净水,足以满足一个班的饮用水需求,有效解决了高山、海岛部队的饮水问题,提高了生存保障体系的完备性与可靠性,已经在驻地偏远的边防部队大显神威了。
因此,他被誉为“空气取水第一人”。
补肾阳药与补肾阴药的功能区别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的药,中医的肾气虚,肾阴虚的区别是程度上的,后者虚损得更加严重,所以补肾阴的药物补起肾来也更给力,相比来说,补肾气,温肾阳的药物,类似给身体“助燃”,而补肾阴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则是给身体“添柴”,更能补到根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