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文研】“厚道圣人”后学不绝
1077年冬,张载病逝于西安临潼,一代大儒就此终结了其未竟的传道授业使命。后世学人依据他去世的节点,就关学的宗脉延续提出了两种见解:一种是“关学延续说”,认为关学道统在张载之后至今依然畅说不衰;另一种则是“关学中断说”,主张张载之后再无关学。孰是孰非,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一探究竟。
作为理学重要的一派分支,关学秉持的是延续孔孟之道的仁学精神,在儒学中积极探索“民胞物与”“世界大同”的民生哲学发展观。正因有如此高远的普世情怀,在创建关学之初,张载就用客观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气本论”(太虚即气)为其学说找到了发展方向。他认为世界是由“无形的太虚”和“有形的气”构成的。“气”不会自发产生,更不会消亡,它是一种永恒的形体,永远存在于“无形的太虚”之中。张载以“气本论”客观地解释了人和世界的关系,即“气聚则凝聚为物,气散则回归太虚”;同时又以“民胞物与”告知世人,若想世界向好发展,就必须“爱一切人和一切物”。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天人合一”的大同世界-这就是“气本论”的核心思想。张载首次以自然观和唯物思想分析法解读了“世界本色”,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中延续了一千年的佛家和道家所持的“知天不知人”,以及孔孟儒学中“知人不知天”观念的否定和挑战。显然,“气本论”的命题一经推出,便受到来自北宋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尤其为中下级官员和普通百姓所极力推崇,因为该观点代表了广大劳苦人民图谋幸福、远离痛苦的心声。
张载病逝后,“气本论”受到来自二程洛学“理本论”的挑战,以及后世朱熹的闽学对“理本论”的遥相呼应。“理本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对王权进行了肯定,强调“万理归于一理”的王权论,认为社会是由阶层构成的,人人必须遵守规则,而规则的“理”不是任何人说了算的,必须遵循本来的法则。这和张载倡导的“气本论”有着极大的不同。作为当权者,自然是崇尚“规则的理”,而反对“自有的气”。所以,程朱理学在有宋一朝及以后的金、元、明、清各朝逐渐成为一家独大的官方正学。而张载之后诞生的以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为代表的“心本论”(又称“陆王心学”),因其倡导以“心”为本,认为“心”的变化是主导一切的本源,给有着“改变世界”思维的普罗大众一个有力的依据,更给了图谋创变的社会中坚力量一块极好的思想基石。在“心本论”的高歌猛进下,明清两朝的经济、政治、外交、民生视乎都朝着西方资本世界发展,国人在遍地荆棘中好似找到一条生路。但这条生路却和当时统治理念明显背道而驰。因此,陆王的“心本论”即便是对社会的改良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意义,却因违背了“皇权论”,在当时绝不可能被扶到正统之位。归根结底,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规则”和“方法”产生的管理效果必定远大于“自有的气”。这也是张载提出的“气本论”遭遇阻力的主要原因。另外,“气本论”思想的成熟以及形成系统的哲学想观是在张载辞官成为一介布衣之后,而二程的学术观点在当时已深受权贵推崇,得到官方认证,在背书上明显逊于“理本论”。再者,张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如“蓝田三吕”、苏昞等人都“背离”了关学,纷纷投入二程门下,就连张载生前最为器重、认为最能承继关学道统发展的弟子吕大临,也成了有名的“程门四学士”之首。洛学在张载去世后一家独大和关学门徒的“转投”不能不说是对关学传承的重大打击。以上这些恐怕就是“关学消亡论”最为直接的论据吧!
但坚持“关学延续说”的一派则认为,关学之所以经久不息地得以发展和延续,完全有赖于张载提出的伟大的教育思想。没错!张载一生除在哲学领域熠熠生辉外,亦于其他研究领域做出了同样不朽的贡献,尤其在教育方面。他倡导“教育三年制”、力推“胎教”、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观等,这些务实的教育理念和主张至今仍是中华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而且,张载之所以被称为“儒学大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关学恪守并推崇儒家道统中礼学思想。张载提出的“躬行礼教”“以礼为教”“崇德重礼”等观点无不具有宏大的人文色彩,是孔孟之后坚守和践行最为彻底的儒家门徒。而他在教育上的坚守和创变也使得后继者找到了延续关学的命脉。
被视为张载之后最能继承关学道统发展的是他的弟子李复,元朝的杨天德、杨恭懿父子,明初的马理、韩邦奇、吕柚、冯从吾,明末清初被后世誉为“关学亚宗”的王夫之以及稍后的李颙、王心敬、孙景烈、贺瑞麟等关学后辈。他们大都秉承了关学所主导的儒家仁德礼仪思想(尤其是“礼德”和“气节”)的延续和发展。抗清义士王夫之在明朝灭亡后一生不留辫子、不受清廷爵位、不食官家俸禄,保持了一个儒家士大夫绝对的操行德范。其去世前就亲自撰写墓志铭:“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其左则其继配襄阳郑氏之所袝也。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显示了其一生以继承关学道统为己任的修学胸怀。再如清初“二曲先生”李颙,一生恪守气节,绝不仕清,清廷无奈之际“抬床板以请”,而“李则抽刀自裁以保气节”。有清一朝延及民国时期的仕子学人都以关学为“修齐治平”的初衷学说。历代学者有关关学思想的传承及其学而有为的践履操行说明关学一直未曾中断,始终在延续发展并精进。
其实,一旦追根溯源便不难发现,那些关于教育思想、礼德风范、兵术战略,乃至天文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张载当初创设关学一脉的思想范畴,并不代表关学的命脉,真正的脉象来自他的哲学思想,即唯一能与程朱“理本论”、陆王“心本论”分庭抗礼的“气本论”之说。这不仅是关学持续存在、不断发力的根本,更是理学在发展之初站位的原点。“气本论”亦是孔孟儒学升级再造的最初制高点,为万千儒家学人和众多学派树立了朴素客观的哲学唯物论方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被冯友兰誉为关学经典的“横渠四句”还被奉为箴言,更被今天奋进在复兴中国梦的大道上的时代新人作为信念的准则和理想的标尺。面对这样的思想宏愿,“关学消亡论”又该做何解释?
张载不朽!关学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