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眩晕经验:潜降汤
面“虫二笔记”免费关注
颜教授治疗眩晕证属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者,自创经验方一一一潜降汤,收效甚佳。
颜正华教授认为,眩晕一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而三者中又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肝五行属木,其性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若肝失疏泄,则升降失度,出人无节,病及清窍,则致眩晕发作。再者,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全赖阴血养润,而阴血易枯,故肝风易动。如肝之疏泄功能失常,相乘于脾,则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上养清窍,亦可引起眩晕。
此外,肝肾同源,若患者年事已高,先天之本渐衰,日久而致水不涵木,肝失濡养,肝阳上亢,亦可引起眩晕。
眩晕的病因病机虽多变,但总以虚实为纲。虚为病之本,实为病之标。然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实有风、火、寒、湿、瘀、之别。它们既可独见,亦可并见。临床所见之证往往虚实错杂。
因此,临床诊辨眩晕应详加辨析,抓住病因病机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病程久者多偏于虚,虚者以精气虚者居多,精虚者宜填精髓,滋补肾阴;气血虚者宜补气养血,滋养肝肾。病程短者多偏于实,实证以痰火者多见,痰湿中阻者,宜燥湿化痰;肝火亢盛者,宜清肝泻火;肝阳上亢者,宜平肝降逆。总体而言,本病的发生多以阴虚阳亢者居多,治疗当以滋阴潜阳为要。
药物组成
熟地黄15g,白芍12g,生石决明(打碎,先下)30g,生牡蛎(打碎,先下)30g,茯苓10~30g,丹参12~15g,益母草巧15g,怀牛膝12~15g,白菊花10g,夜交藤30g。
功能
滋阴潜阳,平肝降逆
方解
方中熟地黄甘而微温,善滋阴养血,治阴血亏虚之证;白芍苦酸微寒,善养血敛阴,平肝柔肝,治肝阳上扰清窍而致之眩晕,二药共为君药,奏滋补阴血,平抑肝阳之效。
石决明质重咸寒,善清肝火、养肝阴、潜肝阳;生牡蛎质重而咸涩微寒,善益阴潜阳,又能镇心安神,两药共为臣药,既助主药补阴潜阳,又能镇心安神。
茯苓甘平,宁心安神、健脾;丹参微寒,清心安神活血;益母草微寒,清热利水、活血化瘀;牛膝补肝肾而引火引血下行;四药共为佐药,既助君药、臣药潜肝阳、补肝肾、定神志,又引火引血下行以消眩晕。
白菊花微寒,能平抑肝阳、清利头目;夜交藤性平,可养心安神、祛风通络;二药共为使药,一则平抑肝阳,养心安神,二则引药人心肝二经。诸药合用,滋阴平肝、潜阳安神效宏。
主治
眩晕证属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颜正华教授临证凡遇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眩晕,每每投用潜降汤,并注重证加减。如兼食欲不振者,去熟地黄,加制何首乌巧g,陈皮10g,炒麦芽10g;兼耳鸣者,加磁石30g;兼腰痛者,加杜仲10g,桑寄生30g;兼盗汗者,加五味子6g,浮小麦30g;兼大便黏滞不爽者,加决明子30g,全瓜蒌30g;偏于阴虚火旺者,去熟地黄,加生地黄15g,麦冬15g;肝火偏旺,急躁易怒、目赤者,加龙胆草6g,夏枯草15g;头痛较重者,加白蒺藜12g,蔓荆子12g,川芎10g;眩晕较重者,加天麻6~11g,钩藤15g;失眠较重者,加炒枣仁30g,生龙骨30g。
验案举隅
医案1
张某某,男,70岁。退休工人。
初诊:2000年8月1日。
主诉:头晕、心悸反复发作40年。
现病史:近因与家人生气而出现头晕、心悸、胸闷等不适,自测血压为150/120mmHg,遂前往西医院就诊,曾应用西药降压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现眩晕、心悸、胸闷,脘腹胀痛,进食后欲吐,前额胀痛,双下肢水肿,口干欲饮,小便不利。纳差,眠轻,便可,日1行。舌红,苔薄黄,舌下青紫,脉弦滑。既往有前列腺肥大病史。
辨证:肝气不舒,风阳上扰,肾阴亏虚。
治法:疏肝理气,平抑肝阳,滋补肾阴。
处方;白蒺藜12g,天麻6g,菊花10g,赤白芍各10g,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炒枳壳10g,鱼腥草〔后下)30g,土茯苓30g,白茅根30g,益母草30g,丹参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年8月7日。
患者服上方7剂后,症状减轻,刻下头晕、胸闷、心悸仍作,烧心缓解,纳食较前佳,小便利,大便稀,某日1~2行,眠差,脘腹胀痛,偶反酸,口于欲饮。舌红苔薄黄,脉弦滑。颜教授在上方基础上,加生牡蛎
30g、泽泻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20年8月14日。
患者服上方7剂后,症状减轻。刻下微有头晕、胸闷、心悸阵作,左下腹痛,排尿时疼痛减轻。脘腹胀痛减轻,烧心,阵咳,喉中有痰,色白量多,口干亦减缓,纳可,大便调。苔薄白,舌下青紫,脉弦滑。
处方:天麻6g,菊花10g,赤白芍各10g,香附10g,陈皮10g,炒枳壳10g,角腥草(后下)30g,土茯苓30g,白茅根30g,益母草30g,丹参30g,生牡蛎(打碎、先煎)30g,泽泻15g,杏仁10g,生苡仁30g,紫菀12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2000年8月28日。
患者服上方14剂后,诸症明显减轻。
处方:天麻6g,菊花10g,赤白芍各10g,香附10g,陈皮10g,炒枳壳10g,土茯苓30g,益母草30g,丹参30g,生牡蛎(打碎、先煎〕30g,泽泻15g,杏仁10g,生苡仁30g,紫菀12g,黄连3g,吴茱萸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服药7剂后,诸症均释。
按语
颜教授认为,本案属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风阳升动所表现的本虚标实证候。肝阳化风,肝风内动,上扰头目,则眩晕。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见前额胀痛。肝主疏泄,肝性失柔,情志失疏,故急躁易怒。恼怒后可致气火内郁,暗耗阴液,而阴不能制阳,故加重诸症。本案患者因病程迁延不愈,阴损及阳,而出现肾阳虚衰无以温化水气而致双下肢水肿及排尿困难。教授在治疗本案时,以平抑肝阳、滋补肾阴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方中白蒺藜为甘温之品,补肾固精,养肝朋目,为君药;天麻、菊花合用而具平抑肝阳作用,赤芍清肝养血,白芍柔肝养血,丹参活血调经,三药合用共奏滋补肝阴之效,上述五味药加强白蒺藜滋补肝肾阴、平抑肝阳的作用,同为臣药;苏梗、香附、陈皮、炒枳壳四药合用起行气巰肝的作用以调畅气机恢复肝之疏泄的功能,为佐使药。另外,顔教授考虑到思者久病阴损及阳而致双下肢水肿、小便不利等临床表现,故加人鱼腥草、土茯苓、白茅根、益母草等除湿利水消肿药。颜教授辨证准确,组方精当,故而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医案2
王某某,男,68岁,退休干部。
初诊:2年8月17日
主诉:头晕反复发作10年。
现病史:10年前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出现“眩晕欲仆'的症状,西医急诊诊断为:高血压脑病。治疗后症状减轻,10年来一直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近因想佐以中药调理,故前来就诊。现眩晕,头痛,疲乏无力,左侧偏瘫,胸痛,汗出,口干欲饮,口苦,眠差,纳呆,排便无力,日1行。舌黯紫,苔白膩,舌下青紫,脉弦细。既往有多发性脑梗死、脑萎缩、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
辨证:肝阳上亢,瘀血阻络。
治法:平抑肝阳,通窍活络。
处方:白芍12g,天麻10g,菊花10g,赤芍巧g,丹参3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2g,益母草30g,决明子(打碎)30g,全瓜蒌30g,清半夏10g,黄芩10g,石决明(打碎、先煎)30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年8月24日。
患者服上方7剂后,诸症减轻。现泯差,纳呆,排便无力,日1行。舌黯紫,苔白腻,舌下青紫,脉弦细。
处方:白蒺藜12g,天花粉15g,天麻10g,菊花10g,赤芍15g,丹参3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益母草30g,决明子(打碎)30g,全瓜蒌30g,黄芩10个,石决明(打碎、先煎)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服药后,诸症均释,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年老肝肾亏虚乃生理之常,本輿患者年近古稀,素来性情急躁易怒,五志过极,郁而化火,灼伤肾阴,致阴虚不能敛阳,遂成肝阳上亢之证。肝阳化风,肝风内动,上扰头目,则眩晕。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见头痛。虫二笔记公众号提示肝阳偏亢,阳化风动,瘀血随风阳横窜经络而致左侧偏瘫哣故颜教授在治疗此病例时,以“平抑肝阳,通窍活络”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方中天麻、菊花、决明子、石决明平抑肝阳,赤芍清肝柔肝,丹参、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窍活络,清半夏、全瓜蒌化痰通络,诸药合用,证症结合,以求药到病除之效。患者在连服了中药7剂之后,自觉症状减轻,故二诊时在守方的基础上,随症加,以巩固疗效。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本文摘自《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国医大师颜正华》。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