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席子

织席子

席子,以各种篾条编织而成的片状铺垫用具。其历史悠久,古代陶器即有席纹陶。古人铺席于地以为座,后坐在地上或以地为席称“席地”,席地而坐即源于此。苇席曾为丧葬常用之物,覆盖丧车上为饰物。穷苦百姓无力置棺木葬死者,也以芦席裹尸掩埋。评剧《秦香莲》中,秦香莲的一句唱词“剪青丝换芦席葬公爹婆母”即指此。

中文名织席子

席子的历史

席子,以各种篾条编织而成的片状铺垫用具。其历史悠久,古代陶器即有席纹陶。古人铺席于地以为座,后坐在地上或以地为席称“席地”,席地而坐即源于此。苇席曾为丧葬常用之物,覆盖丧车上为饰物。穷苦百姓无力置棺木葬死者,也以芦席裹尸掩埋。评剧《秦香莲》中,秦香莲的一句唱词“剪青丝换芦席葬公爹婆母”即指此。

苇席的用处越来越广泛,铺炕、搭棚、苫粮草、缝毛虾包、扎牌楼等,均用苇席。过去,北方农家多以苇席铺炕。按民间习俗,娶媳妇要铺新炕席,典礼前一天夜里由男童“压炕”(无被褥,囫囵而眠),寓婚后生子。过去的常平仓、粮库、兵营也多用苇席苫粮草垛。搭棚、扎牌楼也以苇席为主料。

席子的种类

苇席,按用材分,有草(芦苇、蒲草、箭杆)席、竹席、藤席、象牙席等;按用途分,有炕席、苫席、棚席、脚蹬席等;按织法分,有三纹席、二纹席、隔纹席、花色席等。冀东平原濒渤海,多坑塘,水源充足,盛产芦苇,故以芦苇织席比较普遍,代代传承,形成了产业。以芦苇织成的席子称苇席或芦席(如图)。

用芦苇编织苇席

冀东平原农村编织苇席有相当规模,形成了市场。织席成了农家的传统副业,以此补贴生活。玉田的林南仓、渠河头、石臼窝,乐亭的边流河、商家埝、杜林,滦南的松树、龙湾子、 连北店、速火庄等,曾为织席专业村。解放前的席业公司、解放后的供销社收购苇席,销往全国各地。外贸部门也曾组织苇席出口,销往西欧和东南亚。仅玉田县林南仓供销社,1979年~1985年就组织出口苇席9 620片。1994年~1995年,玉田县外贸局直接向法国出口苇席21 270片。

三纹席、二纹席编织方法比较简单。三纹席是挑三压三(指挑压子);二纹席是挑二压二。二者收边,均有一圈“大纹”(详见后文)。北方的花色席,多是用箭杆劈成子编成的脚蹬席,织出万字、方正等花纹,还有的染色,经纬用不同颜色,更加美观。隔纹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又较复杂的一种,中间部分为“隔纹”,四边为“二纹”和“大纹”。

席子的材料

(0)

相关推荐

  • 【温柔雨丝】| 刘莲:妈妈的好时代

    妈妈的好时代 刘莲作品系列 江南水乡 微雨江南.漫步在冗长的雨巷,雨水濡湿我三秋的情怀.美丽的心情,沿着墨香古道悄悄绽放,慢慢漾开,化为墨色的伤感,与流水一起,潺潺了我悠悠的思绪. 刘莲作品系列 一 ...

  • 芦柴

    因为<沙家浜>,人们熟悉了芦苇荡.在我们老家,芦苇不叫芦苇,只叫芦柴,或者就叫大柴.芦柴有大小柴之分.长得比大拇指还要粗.高达两三丈甚至四五丈的是大柴:小柴则只有小手指粗细,丈把高.大小柴 ...

  • 陈社英丨割芦苇

    我们村东南方一二里地,有一条小河,小的连名字也没有,我们就叫它河渠.它的上游在西南方二三里地,那里有许多小小的泉水自然涌出,水道纵横,汇成一条小河,流过我们村再向东南三四里远.河水变宽变浅,画成我们西 ...

  • 家乡纪事(4)—— 难忘那芦花飘飞的岁月

    深秋时节,漫步在故乡的那条大河边,想起了那曾经的沿河的芦苇,还有那些与芦苇相关的故事. 曾几何时,家乡上东峪村的河岸边到处都是苇田.从上游与南野河村交界处的石鳖崖,到老连沟岗,再到河西.河东.河南和大 ...

  • 故乡芦苇园 / 贺养初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574期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故乡芦苇园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文/祝忠建    乾州蕞娃 芦苇席子,农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知道,城市的年轻人就不一定知道它是何物了. 北方气候干旱,冬季漫长寒冷,过去在农村几乎都睡"土 ...

  • 当代散文‖【苇花女人】◆马晓璇

    作者简介 璇梓,原名马晓璇,山东微山人,文案编辑,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宁作协会员,微山县作协秘书长,副主席.文章喜欢随性而作,随感而发,崇尚自然,简单. 苇花女人 几场秋风掠过,㶷烂了一季的荷,渐渐 ...

  • 《行摄生活》-142【编席】

    - - -指尖上的山西 053 编席 一缕阳光从窑洞的窗格上投射而入,暖暖地照在窗户下的炕席上,那席子便折射出金黄的绚丽,摇曳着温暖的故事. 这个场景大概存在于70年代以前,那时的农家一般都会有一卷苇 ...

  • 世代织芦席的芦洲湾

    "有女莫嫁芦洲湾,刀剁钝来盆剁穿".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反映了旧时芦洲湾人民生活的贫困与艰辛. 芦洲湾,古代也称荒五里,据<武昌县志>载,当年伍子胥叛楚,是在这儿渡 ...

  • 编炕蓆

    编炕蓆---逐渐消逝的老行当班班影像 班建勇 过去北方普遍睡火炕.火炕的是由土坯或砖块搭成,炕面多由沙土抹成.为了清洁,炕面上要铺上一层席子"炕席". 北方人家用来铺炕的席子.炕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