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下藏着古窑址,出土器物相似“秘色瓷” :一曲待解的龙游越窑千古绝唱

2019-02-25 09:17:05 来源:衢州日报 浏览量:25475

方小康 文/摄

龙游县横山镇腰塘边村有一幢徽派建筑,听人介绍,这是村里的博物馆。村民陈立宏是博物馆的“负责人”。看我来访,他很急切地想介绍这展馆的藏品。“等等!”我制止了他,因为瓷器自己会说话。慢慢转了一圈后,我发现这里的瓷器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他自己陆续从其他地方收藏来的高古瓷,有东汉的美人瓶、瓿,晋瓷越窑鸡首壶、水盂等等,大多是普品,我猜想陈立宏还是有些收藏功底的。而另一部分则是腰塘边窑址出土的瓷器,这也是我后来多次来访的原因。

水干的时候,塘底有几个小山包

注子(执壶)出土于腰塘边窑址,五代—北宋时期制造,六瓜棱,流渐趋细长微曲,曲柄略高于壶口,圈足外撇,壶体刻花,釉色青翠,如“一泓清漪的春水” 般的湖绿色,器形敦厚端庄,比例适度,线条流畅,丰腴华美,确有“雨过天青”“如冰类玉”之感。

腰塘边窑址出土的釉色青翠的注子(执壶)。

同时出土的花口盏制造于五代时期,六条压筋,胎薄釉青,胎质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圈足外撇,器形端庄高雅。

还有制造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莲花碗,釉色青翠,外莲花,内底莲蓬,刻九颗莲子,生动可食,与天池莲花不谋而合。

莲花,自古以来被人们不厌其烦吟咏的题材,它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赋予人格意义。荷花有着良好的生长环境和独特的娇艳娉婷的姿态,而更有清幽、恬适的微妙诗意境界,被文人雅士借景移情寄托多种情感和思绪。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就被融入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象征着极乐净土和再生的生命意义,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之一,被广泛用在净土环境、佛座、雕刻、绘画之中。由此,我推测,该莲花碗的设计者不仅是一位匠心独具的造型艺术家,而且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 所以说这件越窑青瓷莲花碗残件是一件境界极高的精神产品,佛法与艺术是如此完美地统一在这件举世无双的千古不朽之作中。

还有一件出土物为净水瓶,制造于五代时期,虽剥釉,但器形极为规整、精致,小中见大,皇族或寺庙之物,我推断是盛舍利子之用。

在精美的瓷器面前,文字太贫乏,我也无法用一篇文章将这些器物一一陈述完。我提议要到窑址看一看。腰塘边的古窑址在展示馆边上的清水塘底下。陈立宏介绍说,水干的时候,塘底有几个小山包形。我判断应是馒头窑(圆窑)。

腰塘边窑址出土的青瓷花口碗器形端庄高雅,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十分相似。

我在池塘边仔细地寻找,竟还发现了一窑托和一块镂空的熏炉(初步判断)组件瓷片,要是和我的判断符合,这可是件非常高端的器物呀!

腰塘边村旧称瑶塘边,个人认为此瑶既有瑶池、天池之意,更应与窑有关。从窑址残留的器物看,以五代为主,但也有少量南宋的残片,说明整个烧制周期应为五代至南宋。离窑址五里处有一钱村(现合并称河宗村)。清光绪年间编撰的《钱氏宗谱》“钱氏流年序”一栏中记载:……钱姓人是吴越国第五代国王钱俶的后裔。钱俶第十世代孙钱国熙迁“太末”(即当今的龙游县),于“太末”繁衍生息,后代各分支分别迁徙“太末”多处村庄。

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法门寺“秘色瓷”,龙游造?

“它们都是亟待保护与发掘的文物”

好古之人谈到法门寺“秘色瓷”,喜悦之情自不言表。唐陆龟蒙《秘色瓷器诗》中描绘的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目千峰翠色来”。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宋史记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也就是说,是专供宫廷而烧制的,使这一高贵瓷器愈显珍贵和神秘。

腰塘边窑址出土的莲瓣盖与莲花碗,可谓是一件境界极高的精神产品。

再来看腰塘边窑址,五代时所烧制的器物,无论是注子、盏、碗、净水瓶、八角方瓶底、荷叶盖,器形高端典雅,釉水青翠迷人,极少开片,且胎薄,与通常判定“秘色瓷”标准极为相近。这类器物也非寻常百姓家可用,个人倾向于皇族或寺庙定制,钱俶第十世代孙钱国熙迁“太末”是否与此有相应的关联呢?

传统上都认为,唐代中期余姚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此后,品质愈发日莹的越窑备受文人雅土推崇,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的赞誉。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秘色瓷”称谓。我从腰塘边窑址出土的五代越窑瓷器联想到“秘色瓷”,并非要与上林湖争美名,而是看了实实在在的器物,觉得至少可以与之相媲美。也期待全国的古玩爱好者来实地考察印证我的观点!

如今,腰塘边窑址己经被列入龙游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文物保护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村博物馆的房子是集体租用的,所收集的瓷器等也仅是窑址中极少的一部分,瓷器的分类说明、保护措施几乎是空白。看着池塘边的那几个土堆,更多的宝藏需要我们后人去保护、去发掘,而以文物宣传推动乡村旅游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