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台评论丨为什么成都这轮疫情不知不觉就散了?
随着疫情封控进入尾声,成都被隔离的几个区域今天开始陆续解封了。
这轮疫情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虎头蛇尾”,来的时候敲锣打鼓,结束时却悄无声息,似乎疫情不知不觉地就散去了。在隔离区之外,它并没有对大多数人的生活造成影响,也没有对城市的经济运行产生较大的破坏。可以说,成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疫情的平稳过渡。有效防范了一次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这样的成绩当然要归功于科学的城市防疫体系。病毒在变异,防疫的手段和方法也在迭代更新。包括这次成都对封闭区、封控区、风险区的定位,相较以往都有了更加细致的区分,实现了精准管控;流调溯源工作反映也更加迅速;应急机制的启动也更科学和及时。
但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更应该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提出表扬。那就是:成都的社区治理。
2017年,成都开全国先河,设立了一个让很多人不明觉厉的部门,叫“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这个部门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专治疑难杂症。社区解决不了的问题,社治委来解决。推诿扯皮,社区各部门协调不了的,社治委来协调。
为什么要单独设立社治委这样一个部门?这在当时主要是基于人口数量的考虑。
成都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且全市每年新增入住人口超过50万——相当于每年多出一个中等城市人口规模。
从小区来讲,成都有255个小区居住的人数在万人以上。
如此庞大的人口,让城市社会治理面临着严峻挑战。说简单一点,如果所有问题都堆在政府一级,一定是不堪重负。
所以,城市管理者想让政府的工作下沉,突出强调社区的功能和作用。老百姓的日常问题,要在社区就能快速高效地得以解决。
2017年设立的“市委社治委”,不可能预见到三年后有疫情爆发。但是它的城市治理理念,却为疫情防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区治理,从最细微处,对城市进行了改造,对服务进行了升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包括办理临时身份证,处理交通违章,噪音污染,环保治理,停水停电等,在社区一级都能处理和消化。
正是这个部门的存在,改变了很多住户对社区“鸡肋”的认识。人们看到了社区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由此,渐渐产生了信任、依赖和情感。
某种程度上,社区就是一块海绵,不仅吸收了更多的人口,也吸纳了更多的意见,反映了更多的诉求,解决了更多的问题。
三年多的时间,成都的社区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得益于这些经验,在面对疫情时,更能有条不紊,从容不迫。
去年初,疫情全国爆发,成都调动起49万名社区力量,11天就完成全市社区三轮全覆盖排查;这次,一天两夜,39万人完成核酸检测,36.6万人纳入应急管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足够的社区治理经验,会有如此快速的反应和操作。
更难得的是,社区的高效治理,不可避免会给另一些人的生活带来不便。但很少有人去抱怨。相反,网友、居民在隔离中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感谢,甚至编成歌曲传唱网络,受到了更多人的点赞和关注。
这更反映了社区治理过程中,居民与社区的融洽关系。这种关系不只存在于天府二街,更渗透在成都千千万万个社区,所有社区共同组成了一张网,这张网罩在城市上空,让城市运转步稳蹄疾。
从去年的郫都区到这次高新区和青羊区,两波疫情都是来得快也散得快,并没有形成更大范围的的传播。这背后,社区治理对重大风险的防范,可以说作出了贡献。
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疫情之外,即使面对其他任何重大风险挑战,处在社区和居民共同编织的这张牢不可破的网下,所有人定能团结一心,众志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