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一)​​ || 作者 郑凤贤


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一)

作者    ‖   郑凤贤

郑凤贤老师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道家塬逸闻故事》《人文西海道家塬(一)写在前面的话》《人文西海道家塬(二)远古的迹痕》《人文西海道家塬(三)传说中的历史》《人文西海道家塬(四)铭刻金石的记忆》《人文西海道家塬(五)大明朝的民间记忆》《人文西海道家塬(六)苦涩的辉煌》《人文西海道家塬(七)永远的伤痛》《人文西海道家塬(八)新世纪的铁门槛》《人文西海道家塬(九)民国时代的天灾》

好像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说中国人总爱回顾过去,现在的许多影视作品都是以回顾为基本素材。而看看美国和其他西方一些国家的影视大片,则发现他们的素材大多数是想象未来。也许欧美那些回顾过去的作品译制的少,国内播放的比较少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名言。好长时间没有静下心来写一点东西,只是把感兴趣的那点信息总算编写完了,一来给自己一个交代,二来也算了却不多的几个私密网友的心愿。但是结果不甚如意,好像阅读我的文字的弟子契友少了又少。且不管他吧,从此以后还是写点了却先人愿望的东西,也给自己一个安慰。

民国十八年,这是我从幼年时就不断听到的话题。我爷爷、我奶奶、我大伯是我家族经历民国十八年之后留下来的三个老人。现在他们都已经奔赴黄土公社去十多年,二十年了。我们这代人也大都四五十岁,我们一辈的哥哥嫂嫂也有好几个已经跑到世界的另一边和爷爷奶奶们团聚去了。我觉得有必要把爷爷奶奶经历的那个年月写一下,特别是把那个令老人们一生不能忘记的年月写一写。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家族的历史。作为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我,对于民国年间的事情,当然只是耳闻,说不上亲历。我的耳闻大多数就是来源于我们家族的老人—爷爷、奶奶和大伯。有些事情爷爷奶奶讲述的并非全部准确,我曾经在探访几个先前尚在世间的姑奶奶的时候,求证过有些细节,当然有些事情总是说不清楚。自然也就不甚了了。

民国十八年,那是西北高原上一个永远的疼痛,是老一辈人至死难忘的悲伤记忆。民国一共在大陆就存在了三十八年,期间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国共纷争,终归一统,这些大事情自然有国史、正史去记载,无需我这个乡野塾师添乱。我这里只是讲述一个家族的痛苦。因为大清朝随云异族统治,我们家族虽然也曾几乎灭绝,但终究还是流传下来;而到了民国时代就是因为那个大灾荒,又是我们家族濒临灭绝的边缘。

爷爷奶奶讲过,民国十八年之前,我们家族也算人口众多,家业兴旺。虽然贫穷,算不上富有之家,但起码还吃得饱饭,穿得起衣,居有其屋。那时候郑氏一族有三个房头,几十口人。而我爷爷的爷爷就有六个儿子,除了我爷爷的大伯远赴口外新疆,详情不知;我爷爷的二伯爱好阴阳分水,不爱治家,终生未娶之外,其余弟兄四个都有家室子女。爷爷的口中,他的爷爷是一位能干会理家的农人。老人终身辛劳,一凭继承前辈遗产,二靠劳动所得,置办下近百亩旱塬山地。他终其一生没有饥困冻馁之患。可惜老人生下的六个儿子,大都不争气。主要是沾染了当时流行的抽大烟、赌博恶习。据爷爷说他的大伯早年就跟着骆驼客上了口外,那是另外一个老辈子人的浪漫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爷爷的二伯常年游走乡间,不事耕作。挣到钱就抽烟赌博,以致老大无成,最后没有妻室。灾荒年间就又一个人远赴新疆去找他的哥哥。据说我们的这个二伯曾祖,真的到达新疆,还真在那辽阔的土地上找到了他的哥哥。据后来回到过家乡一次的二伯曾祖讲,他在一个大雪天,走在)新疆一个城市的街道上,结果被正在房子上扫雪的他哥哥发现了,这样两兄弟在万里之外终于团聚。可惜的是据说他哥哥当时在军队里混差事,而家中的续弦嫂子并不待见他这个远道投亲的弟弟。于是二伯曾祖又回来了。回到家乡等待他的就是死亡。

本来大灾荒到来之前,我家族如果小心经营,不可能发生饿死人的现象。但是据爷爷说事情就坏在他的那几位伯父叔父都好吃懒做上。所以后来我爷爷说,天灾是天灾,可是大都是天不灭人,人要自灭哩。民国十六年还是个难得的丰收年景。可是这一年之前,我爷爷的爷爷去世了。老人去世了家里就闹着分家,爷爷的爸爸们除老大、老二不在家乡,守在乡土上的四位就把田产一分为四。分家不久爷爷的奶奶也去世了。分到田产的几个先辈们不是按时按节的去耕种,而是拿着土地去抵押赌博。有不抵押赌博也不按时耕种。结果民国十六年,许多人家大丰收了,而我们家族的三四家都几乎没有收获。那时候都还有老先人苦下的余粮吃。我的曾祖父排行在四,还算是弟兄四人中,精明强悍的一个。那时候爷爷已经二十多岁,奶奶早就娶进门,而且有了大姑、大伯两个孩子。曾祖父在分家之后,把自己的一家从故居老村庄郑粱村搬到了西帑村,筑造了新庄舍。又因为爷爷是那时候家族里唯一的读书人,就在新庄院门前盖了一间小房子,让爷爷办起了十里方圆唯一的一间私学。民国十六年的时候,爷爷在村庄里当教师。每年入学子弟们拿来的学资供一家数口吃饭还不成问题。何况爷爷的爸爸还多少种着十几亩旱山地。那时候爷爷他教书用的教材的仍然是《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旧教材。爷爷说他的爸爸曾经是大家庭的掌柜,他又是他那一辈年龄最长的。他的爷爷和爸爸大概是抱着改换门庭的愿望,从幼年开始就送他到相距十里路的张家塄干一位财主家里去读私塾。那时候也没有个什么考试,反正才读了不多几年,爷爷就读到四书五经了,先生没有办法教下去,就命他回家自己办学当老师去。

爷爷后来回忆从前,最喜欢说的就是他当教师那几年。据说开头学校办在重金寺的大殿里。那时候学生的年龄和爷爷差不多,有几个甚至年龄比我爷爷还大几岁。可是那时候正真的师道尊严。比爷爷年龄大的小伙子也要被爷爷用戒尺敲打。爷爷说有一回早上他赶到学校的时候,早到的孩子们在学习乡村里人办丧事,有的扮演孝子,有的扮演来客,还有一个扮演尸人。爷爷到来,其他孩子逃的逃了,不逃走的结束了游戏。只有扮演尸人的那一个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爷爷上前踢他一脚,他还骂道:别踢了,踢踏尸人遭罪哩。

不料没有过两年,那些扮演孝子来客的孩子大都饿死了,倒是那个扮演尸人的,后来活下来。七八十岁的时候来看望爷爷还说起当年他们的趣事。

爷爷说他从小就基本没有做过庄农上的农活,只有少年时代,还是奶奶做童养媳妇那阵在家里替大人放过羊。那时候他连狼和羊都分不清楚。有一回冬天在村外野地里他看到一头麻狼骑在一只羊身上,却以为是一头窜进自家羊群的羝羊在捣乱。爷爷就拿着铎铲在麻狼身上狠劲地打击。结果麻狼滚下羊身,朝着他齿牙咧嘴。爷爷还不知道怕,继续挥动铎铲打击。那头麻狼逃跑了。

爷爷的少年和青年时代除了读书就是教书,这和我的经历差不多。但是很快地劫难就要到了,爷爷一生美好的时光就那么短暂地灵光一闪结束了。

2013-4-18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

  • 你相信这世上真的有报应吗?

    我大伯不是亲大伯,他小时候亲妈死了,后妈来了,后妈虐待他,后妈生的弟弟棉袄厚实暖和,他的棉袄只有一层单薄的棉絮,吃饭也是,弟弟吃好的,他吃差的,弟弟吃饱,他吃半饱,还时常挨打. 邻居一个婶子看不下去, ...

  • 我的自传(一):痛说家史

    我的自传之(一):痛说家史 要回顾自己的童年,先得从家族说起,而说起我的家族,可以写一部跨越百年的小说.小人物的命运总是被大时代所裹挟,家族史也可以说是历史的缩影. 我家地处湘中邵阳市邵东县,一个叫简 ...

  • 【郑清馨】清明记事

    清明记事 福清市实验小学四年二班  郑清馨 指导老师:韩国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已悄悄地到来.这时,一年一次的扫墓时刻也随之到来了,大家 ...

  • 一旦老人出现哪些“征兆”,他们“时间”所剩不多了,为什么?

    爷爷在医院住了十几天,一直不见好转,奶奶的意思是让爷爷回家,但是我大伯.三叔.还有几个姑姑是坚决不同意的,她们觉得就算是倾家荡产也要把爷爷治好. 01. 爷爷住院两周的时候,医院的病危通知书不知道下了 ...

  • 李端芹丨自报家门(散文)

    看了作家汪曾祺的一篇散文<自报家门>,颇有感触. 汪曾祺在文章里详细描述了汪氏家族的历史,字里行间吐露了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汪家是名门望族,非一般家族可比,读罢只能令人唏嘘. 尽管如此,我 ...

  • 清明|家山万里,心香遥祭

    本       文       约       2300       字 阅       读       需       要 5 min 在我恩施乡下老家,清明是不会扫墓的.除非有必要,在过年那天,族 ...

  • 这幢承载了一个家族希望的房子 | 那些年计划

    我在城里出生,在城里长大. 坦白说,这24年来,我对老家的记忆并不多,好像也没身边一些朋友那般强烈的故乡情怀.这种情怀不是他们说起潸然泪下的往事,或是多么凄美的乡村故事,而是他们快乐的童年. 放牛.河 ...

  • 黄宇 ▏槐树街29号院记事

    槐树街29号院记事 作者 ▏黄宇 配图自网络 成都槐树街29号院,是五姑父的故家.当年这是成都少城(满城)里无数个深宅大院中的一个. 少城在民国之前,是专供满人绿营兵户居住的,就是今天人民公园一直沿着 ...

  • 【琴泉·散文】小安《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简介]小安,出生于湘西南雪峰山区,大学时开始有作品发表于<青年文学><深圳青年><新青年>杂志等,现居成都,从事文字相关工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 ...

  • 商文昊《除夕之夜》

    除夕之夜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晨曦小学五(6)班 商文昊 寒假来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其乐融融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怎么能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