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康疗35:解读《黄帝内经·素问·疟论》
自我康疗35:解读《黄帝内经·素问·疟论》
从幼稚到成熟,从糊涂到明白,人生就是一场追问和解惑的旅行。物换星移,过客匆匆。传道受业解惑,今夕复何夕?
如果要问,涉及“人命关天”的医疗问题,是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对此,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必然会给出肯定的回答。
事实上,在这个全球化的网络信息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所有问题,不管是社会科学问题还是自然科学问题,最后都会归结为科学问题。当然,医疗问题也概莫能外。否则,就是不尊重科学真理的傻帽。
譬如,究竟是西医防病治病效果好,还是中医防病治病效果好?这个问题,也同样是一个科学问题。既然是一个科学问题,非医学专业的吃瓜群众就没有发言资格。而且必须相信,这个科学问题的标准答案,肯定是西医防病治病效果好。因为西医就是西方医学,西方医学就是现代医学的科学旗帜和标杆。如果不承认西医比中医防病治病效果好,就等于是拿科学开玩笑。
更何况,这个科学概念本身就是中国人“西学东渐”的舶来品,科学真理的使用权和解释权,也是掌握在西方知识精英的手里。因此,一旦发生科学问题的文化论战,就注定是中国人未战先输。
然而,当前正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肆虐的新冠病毒,却检验出西医就是没有中医防病治病效果好,也恰恰是“病毒不相信科学”的“黑色幽默”。
由此可见,这场全球化的新冠瘟疫灾难,不仅暴露了西方医疗体系先进发达的真相,而且已经从根本上摧毁了西方世界构建的科学真理话语权体系。
只有在这个时候,吃瓜群众才会突然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所有问题,实现是一个社会公共道德问题,而不是一个社会科学问题或自然科学问题。因此,首先就必须讲道德讲道理,而本身讲科学讲真理。特别是对“人命关天”的医疗问题,更要讲天道讲道理。只要人们都能够讲道理,承认中医比西医防病治病效果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幸运的是,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大道文化传统,中国人由来就习惯于讲道理。即便是西方世界构建的科学真理话语权体系崩塌了,也照样不影响中国人讲道理。
中国人都知道,“黄老之学”的大道文化经典《黄帝内经》,里面就是在讲防病治病的大道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静心解读和感悟《黄帝内经·素问·疟论》。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原文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疼;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皆荣气之所舍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曰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
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紧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疟疾都风邪侵害人体产生的疾病,而且病邪发作会有一段潜伏期,这时会有哪些症状呢?
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首先会表现为毫毛竖立、身体舒展费力、呵欠连连、冷颤不已、下颌鼓动,腰脊疼痛等症状。一阵寒冷过去,全身内外便开始发热,头疼欲裂,口舌干渴,喜欢喝冷水。
黄帝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请你给我讲一讲。
岐伯回答说:这是患者体内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作,阴阳相移所致。如果是阳气并于阴气,就会导致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会产生寒冷发抖和两颌鼓动症状。太阳经气虚,就会产生腰背头项疼痛症状。三阳经气皆虚,就会使阴气更胜。阴气胜,就会产生骨节寒冷和疼痛症状。寒气从体内产生,患者身体内外都会感觉寒冷。
如果阴气并于阳气,就会导致阳气实而阴气虚。阳气盛就会产生外热,阴气虚则会产生内热。内外皆热,就会导致气喘口渴,所以就喜欢冷饮。
这都是因为夏季被暑气所伤,患者体内热气过盛,并且滞留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都是荣气居留的地方。
暑热潜伏在体内,就会使患者汗孔疏松、腠理张开。一旦遇到秋季凉气,身体出汗就会遭受风邪侵害。或是洗澡时水气滞留在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而居于。卫气在白天行于阳气,夜里行于阴气。邪气随行于阳气时则外出,随行于阴气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就会导致病邪发作。
黄帝问:疟疾也会隔日发作,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因为邪气侵入患者体内滞留较深,内搏阴气导致阳气独行于外,而阴气病邪滞于内,阴阳相争不得出,所以病情就会隔天发作。
黄帝说:讲的真好!疟疾发作时间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说:疟疾邪气从患者风府穴侵入后,会循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邪气随行却每日向下移一节,病情发作时间就一天迟于一天。邪气先侵袭脊骨,每当卫气会于风府时,腠理就会张开。腠理张开,邪气就会侵入。邪气侵入与卫气交争,病情就会发作。邪气日下一节,发病时间就逐日推迟了。邪气侵袭风府穴后,逐日下移一节,经过二十五日下行至骶骨。第二十六日侵入脊内,流注于伏肿脉。再沿冲脉上行,九日后出现在缺盆中。邪气日渐上升,发病时间就一天早于一天。隔日发病的患者,是因为邪气内迫于五脏横连和膜原。邪气运行距离远、潜藏深、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使得邪气与卫气不能同时皆出,所以病情才会隔日发作。
黄帝追问:先生说卫气每至于风府穴时,腠理张开,邪气乘机侵入,邪气侵入就会导致病情发作。刚才又说,邪气随卫气每日下行一节。就此来看,患者发病时邪气应该是不恰风府穴,这怎能导致病情日发呢?
岐伯解释说:邪气侵入患者头项,会循着脊骨下行。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邪气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因此,邪气侵入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如果邪气侵入头项随卫气上行,就会在头顶产生病变。邪气伤中背部,在卫气行至背部时就会发病。邪气伤中腰脊,在卫气行至腰脊时就会发病。邪气伤中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时就会发病。每当卫气运行与邪气相合之时,病情就会发作。所以说,风邪侵袭人体没有固定不变的部位。卫气运行腠理张开遭遇邪气侵袭的部位,就是发病之处。
黄帝说:先生讲得太好了!由此看来,风病和疟疾是类似的疾病。那么,为何风病症状持续常在,疟疾症状却时有时无呢?
岐伯回答说:风邪侵害人体某个部位,产生的病变就滞留在该处,所以症状就会持续常在。疟疾邪气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总是潜藏在体内身处为害。只有在邪气与卫气相合时,才会导致病情发作。
黄帝又问:患者疟疾发作会先寒后热,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如果患者在夏季中暑,身体出汗时腠理张开,夏季凄沧水寒气就会滞留在腠理皮肤中。到了秋季,身体出汗时腠理张开,滞留体内的病邪暑气与秋季凉风相遇,就会产生疟疾病变。水寒气是阴气,风邪是阳气。患者先伤于水寒气后伤于风邪,就必然会使身体感觉先寒后热,而且病情经常发作,这种病症称为寒疟。
黄帝问:有些患者是先热后寒,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患者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就会感觉先热后寒,病情也是经常发作,这种病症称为温疟。
如果是只热不寒,则是患者体内阴气先衰绝,导致阳气独盛旺于外。患者发病时,会出现气短、烦闷、手足发热、恶心欲呕等症状,这种病症称为瘅疟。
黄帝接着说:《医经》有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患者身体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疟疾患者身体感觉寒冷,采用热水或烤火的办法,也不能使其感觉温暖,到了身体发热时,冰水也不能使其凉爽。这些寒热症状,都是属于有余与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医也无法抑制,必须待其寒热症状自行衰退后,才能采用针灸术进行治疗,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给我讲一讲。
岐伯解释说:《医经》有言,患者发高热时不能采用针灸术疗法,脉象纷乱时不能针刺,汗出不止时不能针刺。这就是说,正当邪盛气逆之时,千万不要立即采用针灸术进行治疗。
疟疾刚开始发作,阳气并于阴气。这时,患者阳虚阴盛。外表阳气虚,就会先感觉到寒冷发抖。阴气逆乱至极时,病邪就会复出于阳气,导致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这时,阴气虚而阳气实,患者就会先感觉到发热和口渴。
疟疾邪气并与阳气则阳气胜,并于阴气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产生疟疾病变的风寒气,始终是变化无常。在阴阳气俱逆极时,就会使患者寒热交替反复发病。
患者发病时,就像火烧一样炙热,又像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当。因此,《医经》有言:“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这就是说,当邪气正盛时,不可强行以毒攻毒。否则,强攻就必然会导致正气受损。应该审时度势,在邪气衰退之际发起进攻,就必然会圆满成功万事大吉。
患者疟疾未发的时候,阴气尚未并于阳气,阳气尚未并于阴气。这时,及时进行调治,就能使患者固守正气,自行祛除邪气。因此,庸医不懂得防治“未病”,更不会“治已病”,就是因为在正气和邪气交争逆乱时草率用针用药。
黄帝说:先生讲得真好!那么,疟疾究竟怎样治疗?时间早晚又该如何掌握呢?
岐伯回答说:疟疾快要发作,阴阳即将相移,必然会首先从四肢开始。到了阳气已被病邪伤损时,阴气随之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未发病前,先紧缚患者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然后,静心审察把握患者脉象,如果发现其孙络充实且有淤血,就必须及时采用针灸术刺出淤血。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前的时机。
黄帝问:疟疾尚未不发作时,会有哪些症状?
岐伯回答说:疟疾邪气侵入人体,就会必然导致阴阳虚实交相更替。邪气伤损阳气,患者就会产生身体发热和脉搏躁急症状。邪气伤损阴气,则产生身体发冷和脉静症状。病至极则阴阳气俱衰,卫气和邪气分离时病势就会休止,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时病情就会复发。
黄帝又问:有些疟疾患者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病时或渴或不渴,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患者隔几天发病,是邪气与卫气相会的时间不一致,就会导致有时不能相遇有时不得皆出。因此,间隔几天才会发病。疟疾发病,患者体内阴阳更替相胜,但会有程度轻重不同。因此,有时口渴,有时不渴。
黄帝说:《医经》有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有些疟疾病例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顺应天道四时季节规律而言。有些疟疾患者病态异常,恰恰与四时规律相反。譬如,发于秋季者,会感觉寒冷较重。发于冬季者,会感觉寒冷较轻。发于春季者,畏惧风寒。发于夏季者,则会出汗较多。
黄帝问:温疟和寒疟病变,都是人体遭到邪气侵袭所致。那么,邪气究竟滞留在患者内脏何处?
岐伯回答说:温疟是冬天感受风寒所致,邪气滞留在患者骨髓中。到了春季,阳气生发,患者体内邪气却仍不能自行排出。动了夏季,患者又遇到炎热暑气,就会导致脑髓消耗、肌肉消瘦、腠理发泄、皮肤空疏。有些人因为从事重体力劳动,体内邪气会在出汗时随汗排出。如果温疟病邪伏藏在肾脏,邪气运行就会从内而向外。因此,就会表现为阴气先虚导致阳气偏盛。阳盛就会发热,热极必衰则邪气又入于阴气。邪入于阴则会导致阴气盛而阳气又虚,阳气虚就会使患者感觉寒冷。这种病是先热后寒,就称为温疟。
黄帝追问:瘅疟又是怎样的情形?
岐伯回答说:瘅疟是肺脏素来有热,肺气盛导致气逆上冲,使得患者胸中气闷实不能发泄。这时,适逢身体劳后腠理开泄,风寒邪气乘机侵入,并且滞留在皮肤内和肌肉间,从而产生病变。患者发病时,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病邪就不会消退。因为邪气不入阴气,所以患者就只感觉热而不畏惧风寒。病邪内伏于心脏,外出则徘徊在肌肉间,就会使人肌肉瘦削。因此,就称为瘅疟。
解读启示
中国人所说的气色和阴气阴气,总是让洋人感到莫名其妙。而且,用现代科技工具,也难以进行探测实证。不过,身心感觉灵敏的人,就会感觉到周围环境的气息变化。
按照大道文化“阴阳五行说”来讲,“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生态系统,就是有形之象与无形之气的循环转化体系。人体本身就是“形神合一”的生物感应器,也始终与身外世界进行着能量循环气息交流。当内外表里气血循环顺畅均衡时,个人身心就会保持健康和愉悦。否则,就会产生疾病和痛苦,甚至会导致“神形分离”气绝身亡。
在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气息交流,最直接的是动作表情形体语言,这就产生了图画符号表达形式。经过“看图说话”和“看图识字”的训练后,就能够运用声音口语和文字语言进行气息交流。在此过程中,各民族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字符号。
所谓象形文字,就是能够表达形声会意综合气息的语言符号。只能表达声音口语气息的语言符号,就是拼音字母类语言。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现在使用的汉字,是世界古老文明硕果仅存的象形文字。至今还不能熟练运用文字语言进行气息交流的人,就只能是“看图说话”和“看图识字”的儿童了。
经过“看图说话”和“看图识字”阶段后,就逐渐可以看动漫连环画和“大部头”小说了。当然,通过音频“听故事”和通过视频“看表演”,也是休闲娱乐的气息交流方式。
只有读过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人,才能感觉到改编影视剧与原著之间的气息落差。也就是说,音频和视频产品,永远无法完整反映文字语言表达的全元素信息。现代中国人要想接收到古代中国人传递的精神气息,必须通过静心阅读文字原著经典才能实现。
如前所述,中国有世界上唯一连续承传的古老文明,也有“上下五千年”薪火传承的大道文化。因此,就曾经有过“四大发明”先进技术引领天下的历史辉煌。直到距今五百年前的中世纪基督教神权专制时期,西方世界还处在“太阳围绕地球转”的蛮荒状态。
自秦汉以来,经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传播,又经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东游记》的“东方取经”,才最终引爆了“东学西渐”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显而易见,西方世界字母语言的“东学西渐”,肯定无法完整消化汉字语言包含的全元素信息。因此,自“文艺复兴”和哥伦布船队殖民征服“新大陆”的奴隶买卖“世界自由贸易”狂飙突进以来,五百年“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后发崛起”,就必然带有先天性的文化转基因缺陷。
不幸的是,自从“鸦片贸易战争”和“洋务运动”开始,一部分“西学东渐”的中国知识精英,又成了西方“字母文化”僭越中国“汉字文化”的帮凶,从而给中国文化生态系统输入了贻害至今的病毒邪气。
现在,面对“世界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面对西方科学真理话语权体系崩塌的冲击,我们必须尽快修复中国文化生态系统。只有首先恢复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勃勃生机,才能够挽救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继续向世界传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精神气息,每个中国人就必须首先进行自我拯救自我康疗。
为此,我们接下来的同步静心养神疗程,就是继续研修和解读《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