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竹桥村
竹桥古村位于江西抚州市金溪县县城北十公里,该村现保存有明代所建赣派建筑民居8幢,明代祠堂1幢,其余为清代赣派建筑,青砖灰瓦,朴实素雅,为赣派建筑最典型的代表。
古代金溪至东乡大路挨村而过,村前一溪如带,良田万顷,村口仍有四人合抱老樟树一株,下有锡福庙,再下首仍有紫澜阁遗址,村后树竹繁茂,鸟呜树幽。与其他村不同的是,竹桥村民大多仍住在祖辈留下的老屋中,新住宅不到30栋。俗话说,“屋要人住”,这也是竹桥明清建筑能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古屋中的木雕石刻,在动乱年代,村民大多用泥糊纸盖保护起来,使之能保留,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凡古建筑较多的村子,一般都出了做官或是经商发财的人。翻阅《竹桥余氏族谱》,余氏做官的不多,官也当得不大,直到清朝才出了两个举人和一个贡生。但竹桥却有重商传统,弃农经商,弃学经商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竹桥传统文化与众不同的地方。
竹桥村长期从事商业贸易的生意人不少,有几个世代经商的大家族,经商致富后,他们大多数都向朝廷捐款,而且都热心村中的公益事业,如修祠、建庙、修砌道路、捐资办学等。
其代表人物是清道光年间的余钟祥。据了解,余钟祥小时候家里很穷,后来被一家仅有一个女儿的老板收留,最终成了老板的女婿并接下家业。他在湖南曾市创建了一条商业街,在浒湾镇书铺街创办了余大文堂刻书房,还在竹桥村建起十家弄和镇川公祠。如今,余钟祥的故事还在村民中广为流传。
千百年来,竹桥人培育出一种顽强奋进的健全心态,不论为官、为商、为学、为农都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故而出现了一些杰出人才。
康熙时任山东齐东(今邹城市)知县的余为霖,抗旱救灾给民牛种,革除弊政,治声大振。后归养老母,亦勤于读书著述,著有《石松堂集》等。乾隆时期的余壁恒,幼有才名,师徒李绂(临川文化名人),但久考不中,教书40余年,学生多考中为官,壁恒到73岁时,犹和诸生共应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乡试,老而志锐古今少见,后受聘于省城南昌朱氏书馆授课,卒于书馆。
走进竹桥,我们仿佛走进了100多年前的过去。100余幢明清建筑保存完好,蔚为壮观。陪同我们采访的退休教师余运中说,竹桥村前有上、中、下三个门楼和一个总门楼,不管红、白喜事,三个门楼是必经之路,村后有3个山门直通后山,过去是专门为防止强盗、土匪而特意设立的退路,房屋为清一色的板石墙基,一般高1.5米,最高的有2米,而且连成一体,村里的排水沟都是用石块砌成,成为一个封闭式的防御系统。
这里的排水沟,自北向南流入村中的七口塘中,一条东西向直街与十来条南北或东西向小巷交接。弯弯曲曲的巷道,均用青石板铺成。有的巷仅2尺宽,两人相向而行得和和气气地相让才能通过。
竹桥村有明代所建民居8幢,明代祠堂1幢(文隆公祠),其余为清代建筑,均为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显得朴实素雅。高高耸立的山字墙,既有艺术观赏价值,又有防火防风的实用功能。民居多为上下两堂,仅有一幢明代所建民居分上下四堂。厅堂居中,左右为卧室,中间是一方天井,上露天光,厅堂采光全赖于此。下为石砌的泄水池,天井四周檐水如四柱珠帘流入池中,随即排出而不四溢。明代及清初住宅大门开在东侧,其他宅第的大门则开在正中。门楣、屋檐、雨檐及屋内墙壁、门柱、窗棂、柱磉、坊头、揎板、天花板等多有雕绘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竹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