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俞成龙:《玉米面食的厌与爱》
【总第031302期】
《玉米面食的厌与爱》
作者:俞成龙
玉米,老家东阳北乡人叫“六谷”,我理解是非五谷之一又广泛食用而取名之。南乡人叫“腰萝”,大概是生在玉米杆的腰间形如萝卜而得名。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老家基本上都是吃当季粮食,大概玉米产量比小麦稻谷高的缘故,一年中的大半以吃玉米度日,从秋季玉米成熟一直吃到来年麦子收割。早饭玉米羹,中饭玉米饼,晚饭玉米麦积(疙瘩)或玉米羹,周而复始,没完没了。遇上头晚有剩余玉米羹、麦积的,定是次日早饭要热了吃,可不敢浪费。
玉米羹和玉米麦积吃的我望而生厌、生畏。生厌它的色状。无论羹与麦积,见之,就会无端地联想起动物的便便;生畏它的味道。羹、麦积永远是没点油腥,一股生粉味,腌菜或青菜加食盐是亘古不变的佐料。每次都是硬着头皮食之,有时吃的呕吐,可吐了还得吃,不吃就得饿肚子。尤为讨厌的是吃热剩余的玉米羹、麦积,想想只能用猪食来形容最为恰当。小时候曾经多次发过誓:如有可能,今生再不吃玉米羹和玉米麦积!
如我所愿,从高中住校开始,到后来的高考跳出农门,终于不用再吃玉米羹和玉米麦积了,白面米饭成为了主食。转眼到了21世纪,在我几乎忘记玉米羹与麦积的时候,玉米羹与玉米饼竟然堂而皇之登上了饭店,还颇受欢迎。原来生活好了,人们怀旧了,说是更有营养了,还说抗癌的,神乎其神。尽管色状还是那样,不过佐料丰富了不少,有肉末腥子、豆腐碎子等等,味道自然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还是带着厌恶的心态吃,但拒绝感早已不敌其味。再后来,家人友人以玉米粉为馈赠佳礼,家主人倒是满心欢喜,我也不好说她,加上冬笋、青豆、豆腐、香菇、肉末等烧制,让我颠覆了以前的味道。
其实我也不是一味地排斥玉米食物,对嫩玉米棒子和玉米饼从不曾嫌弃过,一直以来还满心欢喜。八十年代前,玉米都是成熟的老了才收割,因为要当主粮吃,舍不得吃嫩的棒子,嫩玉米就成了奢侈品。以我的口味,炭火里煨出的嫩玉米棒子最独特,不需要加任何佐料,那种嫩、脆、香是童年最难忘的味道,吃的满嘴唇黑灰,是不复再来的美好童趣。现在田畈里不见了老玉米,菜场里卖的都是嫩玉米棒子,四季都有,甜的居多,很受老百姓喜爱。这一现象也说明了我们的生活一直在改变,往更富裕在改变。
再说玉米饼,在我记事吃玉米面食起,就是其中的上品。烤玉米饼需要费些功夫和手艺,不像玉米羹、麦积那么烧制随便。把玉米粉用冷水调好揉成面团后,摘小拳头大一块,先用手掌压扁饭碗大小,再在两巴掌之间来回“吧嗒吧嗒”地拷,待拷成一二毫米厚薄,再放到大铁锅上烤,必须得用旺柴火烤,待烤成有点焦黄了,玉米饼也就成了。这中间三环节比较关键:调面团不能太硬太软,要拷的均匀,锅烤不老不嫩恰到好处。以前揉面团时通常放点盐,出锅了就可以吃。现在吃的更讲究,通常炒些小菜用玉米饼夹着吃。最常见的小菜有:雪菜老豆腐、三月青千张、豆芽青拉椒、榨菜瘦肉丝、香菇萝卜丝、韭菜鸡蛋等等。市区五一路菜场边东阳人开的“山六谷”玉米面食店,无论玉米羹或饼都有原始的味道,很受顾客欢迎。
民以食为天,挑食每个人都会有,也是一个人的权利。生活条件比较艰难或者饥饿时,出于生存需要而饥不择食,本无可厚非。现在生活富裕了,你更有挑食的余地,但并不是由着性子可浪费,毕竟食不果腹的还大有人在。我们回首往事,不是埋怨那个年代,而是要从那个年代延伸出点什么,那就是珍惜当下,畅想更美好的明天。
俞成龙,六O后,行政机关工作,闲暇喜欢写点介绍家乡美食小文章。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学英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