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学:挖小根蒜
【总第123403期】
作者:刘佩学
小根蒜,学名野蒜。与婆婆丁为伍,东北春天,一道难得的蘸酱菜。尤其,一口婆婆丁,一口小根蒜,舒缓了婆婆丁的苦与寒,也削弱了小根蒜的辛辣,一举两得。小根蒜,东北春天,一道不可或缺的蘸酱菜。
小时候,每到春天,放学以后,或者星期天,就去挖婆婆丁。当然,也想挖些小根蒜。可是,北沟子,还是南沟子都寻不到的。听村里人说,要想挖小根蒜,就得去小三撮儿。小三撮儿,挺远的,穿田地走小道儿,离村子少说也有七八里地,打一个来回儿,十五六里路,听起来就打怵。不过,啥事儿也架不住撺掇,你一句,他一句,说的有鼻子有眼儿……火烧旺了,熄掉也不容易。
二哥终于决定,周日去小三撮儿挖小根蒜。吃过早饭,一群小伙伴儿,在二哥带领下,就往小三撮儿方向走。呛呛半天,当然走近路。去北沟子,沿旱河方向,一直向东……走了两个多小时,也不见分晓,仍旧是一边是旱河,一边是田地。你也问,他也问,把二哥也问蒙了。二哥左看看,右看看,也弄不清楚到哪儿了。“算啦,咱也别管这儿是哪儿,找小根蒜就得啦。”二哥说话就是命令,伙伴们儿,三个一群儿,五个一伙儿,草甸子上,还是田间地头……找丢的东西似的,细细地踅摸……有人找到了山里混,有人找到波婆婆丁,有人找到狗尾巴酸浆子……就没找到小根蒜!晌午了,饿劲儿也上来,就有人张罗家走。“哪怎么行?白来了不是?”二哥执意再找一找。说着,二哥就往前走,更加细致地找。多半伙伴儿都歪倒在地上,懒洋洋地看二哥越走越远……谁的心里都心知肚明,今天的累算是白挨了,小根蒜是不会找到的!
“快点过来,快点过来!”二哥连叫喊,带摆手。伙伴们儿,一下子来了精神。“忽地”就爬了起来,撒丫子往二哥哪儿跑。来到二哥身旁,看到二哥已经挖到小半筐小根蒜。“快点看,这儿都是的,一撮一撮的……”。原来,小根蒜就长在田间地头儿,一片一片的,一直绵延到旱河边上的林间……伙伴儿挖得十分高兴,一边挖,一边傻呵呵地笑。“啥时候,也没见到过这么多小根蒜……”挖得真是过瘾,每个人都挖了满筐,压了又压,实实在在的。
回到家,才感觉到又累又饿!累的躺在炕上再不想起来,饿得前腔搭后背的,恨不得把半盆玉米馇子吃到肚子里。母亲把水根蒜收拾干净,蘸酱吃不说,还腌上了大半坛子。腌好的小根蒜,下饭不说,还吃得到淡淡的蒿草香,回甘更是浓郁。接下来,二哥又带领伙伴儿去挖了两次小根蒜,每次都挖满了筐。夏天来了,小根蒜也就上不了餐桌……
如今回忆起来,依然充满激情,依然充满兴奋,依然充满快乐……不过,随着大量化肥、农药的投入,小根蒜再也见不到踪影了。挖小根蒜,与无忧无虑的童年将永远成为了记忆。偶尔想起,毫不例外,慰籍了灵魂。
刘佩学,男,1967年9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北方文学》、《北方作家》、《岁月》、《小小说选刊》、《地火》、《小说月刊》、《当代小说》、《天池小小说》、《检察日报》、《幽默与笑话》、《讽刺与幽默》、《文学故事报》等报刊杂志。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赏,是一种情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