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停售的保险要不要抢?
教您省30%-50%保费
全文阅读约需 5 分钟
6月30号银保监会针对不合规产品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整改。
在金融强监管的背景下,保妹本以为保险公司会乖乖就范,谁知道朋友圈里又是一波铺天盖地的“炒停售”:
这款保证续保的医疗险产品要下架了,赶紧买!
重疾险普遍提价50%,要买现在赶紧买!
甲状腺癌要被剔除重疾险了,今天不买就亏了!
......
保妹想说,如果你的朋友圈中出现了这类信息,请直接拉黑。
通过这种误导、忽悠的营销方式来达成销售,完全不顾消费者的需求,真的很令人气愤。
为什么不能好好卖保险?为什么非得把这个市场搞得乱糟糟的?
炒停售,这不是第一次了
去年4月1日,由于保监会新规,不少中短期返还型产品下架。
业务员为了冲业绩,在朋友圈大肆宣扬“趁着价格低赶紧上车”“有病管病,无病返本的时代要从今年改写了”。
很多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匆忙之中下单,最后发现购买的产品不符合自己的需求。
这是赤裸裸的误导销售!
事实上1年多过去了,保险产品的价格并没有上涨。
而且随着众多高性价产品的推出,消费者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比如我们熟知的康惠保、唐僧保,都是在这之后才推出的。
2,为什么不建议大家抢停售产品?
产品不合规,自然要停售
最近市场上有一条谣言传的很凶:“保证续保的医疗险不卖了”。
这主要牵涉两款产品——华夏医保通和泰康健康尊享B,它们都是一年期的产品。
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一年期的产品本来就不能“保证续保”。
但华夏医保通和泰康健康尊享B则打了个擦边球,设置了终身给付限额,只要终身给付限额没用完,就可以自动续保。
然而到业务员这里就变成了“停售也能续保”的产品,但这并不是真的保证续保!
这显然是对消费者的误导,通过模糊的言语让消费者产生“保证续保”的假象,这种不合规的产品不取缔,势必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除此之外,等待期过长、条款表述不清晰、责任设计不合理的产品,都在这次整改的范围内。
所以,如果你在这时候听信了传言,抢购停售产品,很可能抢到的是一款违规或者长期滞销的低性价比产品。
业务员不会从客户角度出发
很多业务员谎称“停售后重疾险要涨价”“分红险收益要下调”,本质上都是为了刺激客户下单,自己多赚佣金。
美其名曰为了不让客户错过“优秀的产品”,实际上早就做好了宰客的打算。
比如很多代理人在朋友圈里发消息称“分红型产品的收益要下调”,而事实上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单》:
(三十九)分红型产品分红演示中使用的股东、消费者之间分红比例,给予消费者的比例高于公司实际分红中给予消费者的分红比例,夸大分红利益,误导消费者。
分红险下调的只是演示收益,而不是实际收益,也就是说保险公司不能再拿所谓的“高收益”忽悠消费者了。
发这种消息的业务员,肯定是怕无法夸大收益后,产品卖不出去,赶紧趁着停售赚一笔。
消费者的利益呢?估计他们从来都没想过。
新产品一般会更好
近些年来,保险的发展不断加快,尤其是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性价比的产品不断涌现。
比如百年康惠保、哆啦A保、唐僧保等,这些产品不仅保障责任好,而且价格十分划算。
相比之前的老产品,这些新产品的竞争力要更足。
在金融强监管的背景下,保险行业越来越规范,条款更加清晰,未来的产品只会越来越好。
另外,即使你之前看中的产品停售了,也不用难过。
现在的保险产品多如牛毛,又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炒停售是怎么来的?
炒停售这件事,历史渊源还是很深的。
早在2000年以前,中国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与银行利息保持一致,都在10%以上。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银行经历了多次大幅降息,保险产品的利率也随之大幅下降。
由于新产品的预定利率比老产品低,对于客户来说,老产品的价值更高,保险行业第一次出现了“炒停售”的现象。
但是2000年以后,保险产品的利率长期维持在2.5%的水平,不同产品之间几乎没有差异。
到了2013年,监管机构放开了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此后众多更有价值的产品陆续进入市场,新险种相对于老险种更有竞争力,炒停售就变成了忽悠人的行为。
由于消费者大都缺乏金融理财知识,难以判断保险产品的好坏。
所以保险公司、代理人便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大肆宣传,推销产品。
即使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还是无法杜绝这种行为。
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保险新媒体的崛起,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会更加通畅,诸如炒停售的误导销售行为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总结
购买保险时,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合适了就买,不合适就再等等,停售永远不是购买产品的理由。
保险停售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希望未来监管部门可以严厉打击炒停售的行为,规范保险市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