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之“五印一纲”

车永龙整理 物演通论看世界 3月27日

收录于话题

#学习《物演通论》之辅助知识

7个

《物演通论》之“正印说”

        -兼论其数学模型总纲

缘起:2017年11月11日,王东岳先生先生为了澄清网上诸多人对《物演通论》的误解,包括同年4月29日演讲时小海同学的误解,特意举办这一次演讲以正视听,帮助大家正确理解《物演通论》。

以下文字和配图皆由车永龙先生完成。经其同意后发布以利大家学习:

1、遮蔽和误导-从马派青年说起将《物演》附会到此前某一哲人或某些哲人的旧说中加以牵强引申,譬如巴门尼德、笛卡尔、康德、马克思及黑格尔等等。关键点在于如下几点:

1)讨论问题的基础与着眼点完全不同

图1 既往思想家讨论问题的基础和着眼点

图2 《物演通论》不同于其他学说的几点说明

那《物演》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基础、起点、归结点又是什么呢?

-出发点:《物演》的出发点是从纯逻辑出发,起初是完全非功利的,仅仅是为了回答既往西方、中国思想家遗留的问题而发的。

-基础:《物演》的基础是整个20世纪自然科学与社会形势等有效信息,追问“自然、精神、社会的终极渊源与归宿”。实际上哲科是不分的,自然科学提供信息,需要使用精密逻辑体系整理和整顿,从而建立一套全新的世界观和世界观。

-起点:《物演》的逻辑起点是前人的逻辑破绽。比如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十三卷来证明天体的运行轨道,但是却有多出逻辑破绽,哥白尼弥补了托勒密的破绽,提出一套猜想模型,但哥白尼的学说长期不被支持,因为当时的信息量下没有可以提供证明的证据,直到伽利略后日心说的证据才陆续被提出来。

《物演》的逻辑起点更准确的来说实际上是: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两个重大破绽。

破绽1:小尺度上随机偶然的变异事件在大尺度上(38亿年)演化居然是有方向的必然(说明:进化论的核心实际上是提出了基因变异是随机的、多向的自然选择,进化论实际上为演化论,其含义是变异是无方向的,自然选择完全是随机的,但从大尺度上我们发现生物演化是一种单向演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严格定向演化,比如海豚、鲸从陆生返回海洋,但是他们哺乳动物的特性并没有退化,这说明了进化是有方向的)

破绽2:适者生存(性状符合自然适应性条件)能力层层提高,物种不断丰厚,表达的应该是越高级的物种生存能力越强,而实际上是越高级适应能力越强的物种死灭的速度越快(如恐龙的灭绝实际上是经历了上百万年的食物链匮乏的结果,现代有关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说法有疑)。

-启动点:《物演》的启动点是想建立一套全新的学说来解决上述两个达尔文主义的破绽,提供一个认知世界的新思路。爱因斯坦提出E=MC^2质能方程,说明能量从有序到无序的耗散状态,质量应该也呈现衰变状态。目前的现象中处处体现的演化强势的物种灭绝速度却最快,所以只能设想弱化演化、而非强化演化的可能性。虽然王老师在大学期间就有此大胆的想法,但是跟常识相悖,不敢妄言。而后,除了生物学上的证明外,20世纪自然科学提供了粗略的框架:进化、演化不仅限于达尔文的生物阶段,而是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子等基本粒子到分子再到有机生物再到人类社会不断分化、繁杂。另外元素周期表中越靠前的元素质量分布越大,越后位的元素质量越小、稳定性越低(如铀)。从结构上看,先后经历了从基本粒子(夸克、玻色子、轻子)->原子->分子->单细胞->多细胞->有机体->社会,从生物感应性上看,先后经历了初级的物理化学电磁感应->有机体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再到人类使用大脑开始思想反思,这一系列的证据无不说明,生物演化是非生物演化的继承。从质量维度上看,宇宙中暗物质暗能量最大,恒星系,太阳系,地球,地球生命也是一路衰减的。

-归结点:
a、只有用弱化演化才能弥补达尔文学说的破绽。另外爱因斯坦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最不可否证的定律。如果他成立,从另外一个层面也间接说明了弱演的可能性。

b、《物演》的基础是20世纪自然科学的背景支持,而佛、马克思不可能有如此的信息量,康德也无此基础,《物演》跟先前讨论问题的平台完全不一致。

2)由此导出的思路或思想倾向也完全不同


a、西方思想的基调是进步论,而中国思想的基调是保守论,《物演》使用保守论改造进步论(康德、马克思、黑格尔都是进步论,马克思更是提出共产主义的终极进步论理想),递弱代偿暗含保守才是维护存在,以防止对普遍持有进步论倾向导致而走向深渊。

b、东方思想(老子->孔子->董仲舒->程朱->陆王)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和人同一脉络,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而西方思想是人文、自然分离的,是导不出美好未来的。
从这一方面说西方学说、佛学跟《物演》截然不同。

3)为何要重新探讨“终极问题”?


a、只有终极探讨才能抵达深层和远景佛陀讨论“空”、老子谈“无”、毕达哥拉斯说“数”实际上都是在讨论终极问题,只有保留终极问题探讨方式,只有终极才能抵达问题最底层。在此也需要说明下做基础论证的分量,牛顿建立了力学体系,爱因斯坦建立了相对论体系,后世所有的物理学学科系统都在此基础论战下展开和扩展。所以只有做终极追究才能抵达最底层。

b、“终极问题”如今以展现为“现实问题”
哲科思脉有一个特质是“前瞻性追问”,信息量不足的情况下提前探讨问题,先做思想假设模型,然后逐步加以证明。由此也说明了,《物演》一书是哲学书而非科学书,因为哲科一系,在构建模型之后如果可以带进来参数,为科学,带不进来模型为哲学。

2、《物演通论》之“正印说”借鉴佛教之“法印”论,表示以此为“印证”,凡不符者,皆为邪说。佛教中为“诸漏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现在王老师定出五印一钢,凡不符合如下五印一纲的,皆是对王老师递弱代偿原理的曲解。

图3 物演通论之“五印一纲”

五印:

第一印:“弱演变量”印;

第二印:“代偿位相”印;

第三印:“有限区间”印;

第四印:“分化耦合”印;

第五印:“伪在危在”印。

一纲:数模总纲:“反比函数定律”或“反比函数和为常量”

1)第一印:“弱演变量”印

图4 弱演变量创世法则

a、“存在”只是一个“变量的演运”或“变项的展开”

为何要从存在开始追问?

亚里士多德说:存在将一直追问下去。因为存在是最基础的属性,而后有广延属性、心灵属性,笛卡尔的广延即为时空的概念,时空未发生前存在已在,所以对存在论的追问是极其基础底层的属性追问。

古希腊:本体真存追问(非感知中的而是隐藏在感知背后的抽象的在ide)->柏拉图理念论(idea)->感(ide,五感所知)+理念(idea,非五感)。

最底层存在追问idea理念,今天建构的存在仍然为理念,目的是为了追求终极,这是一种实在论终极状态的解释。而存在是弱演变量,虽然辩证法也是变动的(正反和,A和非A之间变化),但实际上辩证法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此处的弱演变量跟辩证法的变动不同,不同之处在于:

(1)变量性:从向度和量度上看:递弱变量是有方向和量度的,存在度一路弱化演存。弱演变量非强势变量,非辩证变量(周<->不周:中国思维中周才好,周行不殆,不周撑不起中国思维的天)

(2)衍存性:指变量展开导致的存在,存在度递失的变量的展开,非横向依存,而是纵向衍存,所谓存在是指弱演变量衰减导致存在的展开和派生,定向演运中展开实现,变量演运变向展开的演运的存在。

(3)变量创世法则:存在是变量展开使得系统结构得以实现的过程,变量(类似于神)创造了万物(奇点->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细胞->有机体->社会)。

万物是弱演变量的展开,《物演》没有定义载体,类似与老子的无,佛家的空,无穷追究,而只能把它表达为一个变量。

常识中以往的系统都有一些变量载体,如神、灵、空、无。但是《物演》中变量载体不做精确表述,因为如同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知道了物质质量,找不到什么叫能量,找到了能量,又找不到能量(量子、光子)前身,那能量的前身及载体是什么,未知。随着信息量的不断扩大,载体会不断前移,存在无限追究的可能,所以还不如不定义载体的具体指谓,不说并不意味这他没有载体,不说是为将来充分探讨留出了讨论的可能,这样反而更精确而不出逻辑漏洞。

举例说明如下:以前指出载体出现的一系列漏洞

神:我们说神全知全能,创造了外物,但是你给神找一个载体你找不见他。不仅如此,按照今天的信息量,我们发现能力越强知识越多一定是越后衍衰败的载体。所以赫拉利未来简史中从智人到神人提法,是我们创造了神人,而不是神人创造了我们,神不能创世,而是世界创造了神,因为神的全知是后演的产物。

灵:说灵是载体也出漏洞,灵就是感知系统。感知是从感应->感性->知性->理性,当感知进化到思想的时候,知可以追问什么是知我们叫反思,我们把这种用知本身反过来对知的追问叫做灵。所谓灵魂,就是把知独立出来,是为灵魂,如此说来,灵也一定是演化序列中的后衍产物,而非先决条件,跟神一样,一定在物演的后端,所以又被证伪了,不成立。
空:释迦说是空,空是什么佛陀没说,空相是什么他也没有讲,他之所以说空说明了他的高明。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说载体你逻辑上找不见,所以必须内观、内修,可我们所有生物的最原始的神经系统才是向内的,叫植物神经系统(内交感系统),他只负责有机体内在的感知协调,他对外无效,由于他对外无效,由于有机体最终要在外部获得能量,所以他对内的那个微弱的协调性感知、植物性感知最终发展出对外的外向感知系统,所以他一定是感知量最内的那个感知一定是感知量最低级最弱的那个感知,你通过内修内问就想获得外问都获取不到的信息,逻辑上是个悖论,你等于说是拿一个最没有力量的东西要处理一个最大力量才能处理的问题,是不是逻辑悖论,所以佛陀的提法空以及你要追问的空用内修方式按我们用现代逻辑及信息量无法获致。

无:老子说是无。也很高明。类空也不说具体的载体。但老子说了有生于无,就是万物的有是从无那里来的,所以老子跟高明,他说无是有之潜在,只是我现在说不清他是什么。所以我现在只说万物是一个弱演变量的展开,没有说他的具体载体是什么,因为我无法说。因为他还有待无穷的追究,所以他表达的是老子无的那个概念,一定是潜在的有、未实现的有,现在追究不到的有而非空。不是说他没有载体,而是按今天的信息量,甚至按未来的信息量,他是一个未来一直需要追究的问题,因此不如把他腾空,只把他表达为一个可以表达的弱演变量。

b、换言之,我所谓的“存在”及其相关词类与词组(如其简称为“在”以及“存在者”、“在者”、“幽在”、“元在”、“物质”、“物能”、“物存”、“衍存”等等),是一个囊括一切的“系统变量”或“变量载体”之全称概念,这一要点,务请读者诸君深加解悟。

c、此乃与既往“存在论”或“本体论”哲学追问之大不同。

本书是另行全新构建一个存在论、本体论模型。

跟古希腊讨论的那个存在论、本体论不同,我说他是一个弱演变量,那个东西才是逻辑模型的本体,所以他当然是一个新的本体论和存在论,因为一切存在在这个弱演变量系统上把他系统展开的。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在他的书总提到一个问题,追问存在可以分解为四个问题,叫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那么,一般人会因为不同的东西是因为内涵的质料不同,但是古希腊原子论者就提出这都是一样。形式因指的是形式逻辑,你的感知形式决定了事物形态。动力因和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没有展开,在某种程度上把他推给了神、知、善等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但是大家想,当我建立了这个本体论模型的时候,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四因说来阐释的话可阐释如下:

图5《物演通论》之四因说

也就是这个系统把存在在现在这个信息量下全面展开以及由此引出的所有哲学史上的问题至少给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回答,所以弱演变量因是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在《物演》一书中表达为存在度递失或者递弱代偿原理之递弱二字。

2)第二印:“代偿位相”印

a、此处重点理解“代偿增势的本质源于存在效价的颓势”,亦即关键要理解“存在性三要素的互动关系”

之前讲过,王老师大学时就有递弱演化的想法,但自己都不敢相信,也不敢证明,因为他跟我们的常识和事实相背离,生物是越来越高级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文明是越来越丰化越来越繁华的,创造越来越多,在任何一个点上看到的都是强势演化而不是递弱演化。但是在逻辑模型上,只有递弱演化才能说明达尔文的那个逻辑缺陷,但是睁眼就不敢相信。为何在20多年后才提出,是因为我思考了20多年,我才明白这个问题要分两层讨论,就是强势只是一个表象,强势就是古希腊所说的假象,而那个递弱演化才是那个决定一切的核心理念和本体真存。这个强势的表现形式恰恰是这个递弱演化的产物,恰恰是递弱演化的因变量,如果我们把弱演变量视为自变量,那么强势的一切表达也就是他的一切衍存态都是因变量,恰恰是因为这个弱演的变相的展开,这个强势的假象才会不断的展开,这两者一点都不矛盾,这叫递弱代偿原理。

b、所谓“物态”“物类”“物种”或“物相”之分别,其实只是“处于不同代偿位相”的现象形态

直观讲,万物越来越复杂,从单细胞变成人,人比单细胞厉害多了,可是单细胞存在了38亿年,质量迄今最大生命力迄今最强,而直立人500W年灭绝了,你会发现强势只是弱演的非直观的假象表现,所以我用代偿这个词,在书中专门注解代偿:他就是那个递失的那个存在效价的补偿,叫代偿。我就直接用补偿一词。这边失多少就要补多少。不用补偿的原因是补偿是外在的,比如被小偷偷了钱补偿给你,是外在的补偿。可我所说的这个补偿是内在的,自己补自己,是存在度递失的过程中自然补上来的那个部分,是你递弱变量的自发补偿,于是我用代偿。代偿是一个病理生理学的词汇。在法学上的含义:父债子偿、兄债弟偿,依然是个外在的补偿。所以我一再说明,我是借用了一个词并重新定义它。

图6 代偿位相阐释

c、由此拨开既往有关“现象”或“假象”之迷雾

图7 物演概念表达法

《物演》中表达的非常清楚:他是代偿位相,书中描述存在效价是一路衰减的,存在效价在下倾线的的任何一个点,做垂直线,往下叫存在度,往上叫代偿度,这个点往上的代偿量就是位相。前面讲递弱变量引出了物质的系统展开,在存在性的这个点(存在度和代偿度同在的点)位点,书中位点、位格、位经都指存在度和代偿度的这个点,向下衡量是存在度,向上衡量是代偿度。这个点决定了物相,也就是物的质料是什么、物的类别是什么、物的状态是什么,物种是什么,就在这个点的移动中而展开而分化,这叫递弱代偿的创世法则。这叫代偿位相:也就是衰变的弱演变量的那个位点决定的物展现的形态、类别、种系,这叫代偿位相。书中叫代偿增势的本质。源自于存在效价的颓势。大家注意,我说位相,万物之所以有不同的类别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种系全是因为存在效价这个变量在一路衰减的过程中创世的展开。这个东西就是古希腊人所说的假象。《物演》中第一层假象指的是古希腊人的这个假象,第二层假象指的是康德假象。

图7《物演通论》阐释的三层假象

3)第三印:“有限区间”印


a、确认万物只在此一“有限衍存区间”内演动


b、由此破除“外在时空宇宙论”的有限和无限之争,使之回归到对一切“存在”或“物存”内质的关注和发现


c、它也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划出了一条生死攸关的失存临界线

图8 宇宙时空论

有限衍存区间,从古希腊到现在我们所说的存在是一个无边界的无限概念,存在的概念很快就演化出时空的概念,上次课中专门讲了宇宙观的意义,这叫时空观。在既往的时空观、存在观上是在时空上开展的,从芝诺的时空观,到休漠的时空疑问,再到康德的先验直观形式,到牛顿的静态绝对时空观,再到爱因斯坦的动态相对时空观,时空观不断变化,因此康德的说法成立,就是人类所说的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的,是主观感知平台,因为如果我们所说的时空是客观的,那时空观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所说的时空只不过是一种先验直观形式。现在我们再补充一句:康德说的不完全,今天的时空观已经从康德所说的先验直观形式变成了先验逻辑形式,不光在直观上成立,还必须在逻辑上成立,现在的弦论、超弦论、十维空间那更是逻辑逻形式。但他仍然是先验形式,不管是直观形式逻辑还是直观逻辑形式都是先验直观形式,都是先验形式。时空观的这个尺度极大,大到138亿光年。一讨论存在都是在近乎无限上讨论,于是人们开始设想即使地球毁灭我们的存在可以无限,殖民外星,这是既往乃至科学界的常识看法,包括霍金的殖民理论。可是大家注意,我的学说提出“有限衍存区间”,时空只是对存在外部描述,是广延属性的描述,那么存在的内质物质的内在演变变量就是一个非时空的变量。说他是非时空变量有三层含义:

图9 非时空有限衍存区间

抛开外在时空,我把衍动设定为从趋近于1向趋近于0单向度衍动,那么现代宇宙论所说的万物是什么?最前指哪个能量奇点,他趋近于1,然后一路演化,粒子、原子、分子、细胞、有机体、人类,社会,在奇点处连时空都没有,没法说他是什么,在基本粒子阶段137亿年,到直立人哪里300~500万年,智人才存在了20万年,离灭绝不远了,我们发现不管时空有多大,万物的演化运动是在这个有限区间内衍存的,在我们的认知边界上对应的是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在这个认知的边界对应的知识有一个边界的,就是趋近于1的那个点,他一定是走到趋近于0的时候不再进行衍动了,也就是物类、物态、物种再不发生,万物就在这个有限区间内衍动。此处演化运动和牛顿的物理运动是两个概念。如何知道在人类后再不可能有新物种产生?有两个条件:1、物理基因生殖隔离 2、新物种需要上百万年上千万年。

非时空的有限衍存区间:万物演化运动区间。

区间一方面阐述了物质演化内质规定性,同时他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划出了一条生死攸关的失存临界线。

当我探讨终极问题的时候,这个终极问题在今天即将或已经表达为现实问题,这句话的含义在有限衍存区间上体现,左端临界线是无法攀越的,因此你代偿度再高,你在存在域以上立刻玩完。所以他把终极问题推到了眼前。关于人类为何不能永存的讨论举例:费米悖论-从概率上计算外星人应该非常之多,物理学说是因为有一个大过滤器,理论上应该有但实际上从来没见到外星人。道理很简单,有限衍存区间。物种一旦达到存在域的失存临界线规定线灭绝,根本无法达到地球。万物的演化都在这个非时空的有限衍存区间内存在。

时空问题讨论(第54章):主观时空模型变化

图10 主观时空模型变化

图11 关于存在的边界讨论

学界对巴门尼德非存在的表述还有另一说法:非存在就是不存在。那么巴门尼德所说的非存在从来没有办法解读,而莱布尼兹也说过一句话“为什么存在者在而无却不在”(无-非存在),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从巴门尼德和莱布尼兹都在追问非存在到哪里去了,没有答案。有限衍存区间可以给出这个答案,非存在就是有限衍存区间之外,而存在就是有限衍存区间之内。即存在只能在有限区间内而且是有限的存在,因此我不得不惊叹巴门尼德了不起,当年他就在设想存在以外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因为存在是一个很基础的属性,是可以无穷探讨的,找到了存在,那非存在在哪里,巴门尼德已经明白存在是有边界的,所以他才把非存在设定,这个设定导致德国理性学派的莱布尼兹追问为什么存在者在而无却不在。可见莱布尼兹对巴门尼德的非存在有非常了解,知道他在追问存在的边界性,而且这个追问时无答案的。那么大家读我《物演》第34章,我回答了巴门尼德和莱布尼兹的追问。

图12 物演时空观

4)第四印:“分化耦合”印

图13 分化耦合创世印

5)第五印:“伪在”“危在”印

a、“感应属性耦合”导致认知“"伪在”,“结构属性耦合”导致社会“危在”


b、这里其实讨论的是“失稳”与“失位”的问题,“物演”导致“失稳”,“失稳”导致“失位”,而“失位”最终造成“认知迷失”和“社会动摇”


c、由此判断,恰恰是我们“仅可凭借的两项生存手段(即代偿依存属性)”,成为“人类文明危机必然发生”的主导因素。,由此提示人类通过提升个人能力终将无效。

图14 “伪在”“危在”印

6)“数模总纲”印-弱演道法方程

即反比函数定律-反比函数之和为常量-双限定边界

a、暂时无法引入参数的粗略数学模型

图15 递弱道法方程为何要用反比函数定律表达

b、基本规定:

(1)存在度是“单向自变量”,代偿度是“反比因变量”

(2)该“两项变量之和为常数”,由此构成存在域。

(3)存在度、代偿度、存在域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谓之“存在性”,即“存在饱和性质”或“存在的完全性质”(囊括存在的本性、属性以及何以可能存在),此哲理模型一并化解了柏拉图的“理念与分有”、康德的“现象界与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正反和”等。

图16 存在性哲理分析

c、它的引申涵义是:

(1)物存本性是衰变的(统一物质、能量与信息)

(2)物演样态是增益的(统一自然、精神与社会)

(3)代偿求存是终极无效的(警示人类文明趋势不良,有效回答进化论缺陷)

d、未来可带入参数。模型会精致化,但基本规定和涵义不变

图17 物演道法模型的前瞻意义

本次王老师演讲提出的几个引申问题及解答:

如何开创下一期文明:文化先行寻求下一期文明

图18 文化先行寻求下一期文明

图19 文化先于制度

用物演如何阐释知:

图20 知的物演阐释

如何破解陷入剧场假象?

任何一个学说,一旦接受成为认知底层架构,就必然会陷入剧场假象,但人如果没有被精密逻辑整理过的思维认知,将飘摇在信息的海洋之中,破解剧场假象的根源在于要看学说是否跟当下的信息量和存在度是否匹配。一个学说即使被证伪了,但表达的现象不会变,如牛顿、爱因斯坦的学说被证伪了,但照样指导工商业文明的现实生活。递弱代偿被证伪了,递弱必从理念转到现象。一个好的学说在一个时代被信奉原因:18世纪1776年前后,美国《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怀揣的理念早就了今天的美国;20世纪初袁世凯、蒋介石后继者理念是中国中古时代的理念,带来了频繁的社会动荡;华盛顿、杰克逊他们伟大的思想和时代相匹配早就了伟大的国度;主要原因在于其剧本和时代匹配性的洽续,人类必在非永恒真理上铺垫生存层级。

如何理解区间的存在永远是丰满的?

灭归亦在区间内位点上,继续演化。

什么是依赖模型的实在论?

其主要观点为:

(1)一个物理理论和世界图像是一个模型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的规则的思想;

(2)哪一个好,就用哪一个模型;

(3)同时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竞争的理论模型并存。不在终极的客观存在的有无之间作无谓的争论,只关注理论模型的好与坏,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主张使得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与科学史的实际更相符合。

为何说绝对存在导不出相对存在,不能继续追问相对存在的源头?那么递弱创世法则是否是终极的决定论。

弱演变量印(因为万物都不圆满,所以要追求圆满,追求在,代偿由此发生,而且存在需要代偿来弥补且越补越失,相对存在由此表达)。科学上绝对存在成立,但变量载体无法探讨,人类探讨只有属性的部分,存在度再高到几无属性时人类无法探讨,可以推到出绝对存在,但不可言说,因为不可感(恒星->红巨星->白矮星->黑洞->奇点)。理念推导的极致必然是辩证法。更重要的是人类可探讨的问题必是可证明、证伪的问题,其存在度高到不可感知,在区间外,不在可讨论的范围以内,赞同维特根斯坦说的一句话:“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常人总是犯康德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最大贡献:
1、建立第一问形式逻辑
2、背后的理念存在前移到本体论上

关于宗教:宗教一定是低信息量下的思想模型(不认可其接近真理),人类的一切学说都是先验感知思想模型。

人类想象、好奇心得以发生的原因:人类用先验逻辑(只为求存而非求真)的方式对世界进行表达及对话,其含义并非我们的逻辑和知识是对等的,而是不对等的部分我们永远无法言说。就像爱因斯坦形容宇宙就像一个永远打不开的表壳,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永远不断猜想其运行方式。

论聪明:每个人聪明的程度都是相同的,而我们观念上有关于人有智商高下的差异,取决于人是否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持续前行,否则人将一无是处,飘摇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之中。

论自然规律:
1、不否认存在自然规律,但我么你所说的客观规律一切都是主观规律
2、大尺度即为信息量增大,非主观性为而是客观行为,在大信息量下能更准确处理逻辑三恰,所谓拉大尺度实际上是信息量加大的过程。

人为何会相信虚构的故事?如何发生?人类一切知识的来源都是虚构和假设。所谓虚构就是认知不真而认知信息量不断增大的过程,认知过程本质上是层层虚拟过程,感性、知性、理性都是层层虚拟的过程,今天所谓的虚拟社会只不过是虚拟进一步叠加到信息量可感知的状态,既然感知过程即为虚拟过程,动物也会虚拟只不过动物回答不上来。表述不上来。

意志和逻辑的关系:欲搞明白意志哲学,可以读叔本华和胡塞尔的书
意志是应的表达,感应分开,但同构,随着代偿发生然后应部分状态为逻辑感知,不是感牵引着应,而是应牵引着感知。

逻辑学史:数理逻辑->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古典认知逻辑->罗素怀特海现代逻辑->生物学常识(感官生理学、神经生理学)

离真理越来越近的误区:《物演通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理、E=Mc2 -<哥德尔定理(人类理性的局限)一切知识都与求真无关,终极真理可用不可及,且越来越远。感觉上误区的形成是因为信息量增大。

存在度、代偿度的关系:
1、书中表达为非因果关系,用函数关系表达,一系衍存关系
2、存在度和代偿度实为存在性的一体两面,分成存在度和代偿度来表达体现了人类逻辑不足的表达方式

车永龙根据王东岳先生讲座整理

(0)

相关推荐

  • 不做固定效应就拒稿?

    导读:在利用面板数据做经济学研究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审稿人控制个体固定效应的要求,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不显著时通常会遭遇拒稿.针对面板数据是否必须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这一问题,本人认为,控制个体固定效应在 ...

  • 应用PCA降维加速模型训练

    本文将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实现无监督数据降维这一任务.当然PCA降低维度还可以帮助我们可视化,例如高维度数据是无法可视化,但是当我们将数据降低到三 ...

  • 边境5592,首次对外公开,信息量非常大

    边境5592,首次对外公开,信息量非常大

  • 哲学究竟有什么用?

    --致力写最优质的哲普内容 序言: 真正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人在不加思索哲学本身定义的就否定了哲学,以为哲学就是精神贵族的精神食粮,是鸡汤,或者说是完全脱离所谓"现实& ...

  •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五十八:生育率的本质

    生育率的本质 生命之所以成其为生命,其特征就在于新陈代谢和能够繁殖.站在137亿年的宇宙演化史角度看,繁殖是存在逐层递弱至后衍生命阶段特有的维系自身的一种代偿方式.前衍的无机存在存在度(即可存在程度) ...

  • 《物演通论》导读笔记

    达尔文的进化论一开始就没有深向发掘"进化的底蕴",亦即没有追询"自然存在的存在因",而这项追询原属于哲学的使命,故而怨不得身为科学家的达尔文. 科学之停留在&q ...

  • 关于《物演通论》以及如何优雅的吵架

    上周日读<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看得兴味盎然,忽然想起得到专栏之前曾经力推过的王东岳的<物演通论>,也找来看了看,然后就混乱了,这是个理论吗? 可能很多书友读过这本书,也有很 ...

  • 物演通论@关于存在

    我们今天开课,题目是<人类文明的趋势与危机>.我在第一天开课的时候,我就讲我们这课程,归根结底是讲思想史与文明史的关系. 到今天这个题目,我们对这个系统做最后总结.我得说明一下.讲课不是著 ...

  • 浅谈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

    关于<物演通论>这部"鸿片巨作",我曾经大致浏览过一遍,有些章节还重点地探讨过,对于里面深奥的理论有一些浅薄的认识. 这本书早在2009年12月份,就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 ...

  • 《物演通论注释》第一章,带你打开物演通论的大门

    读者须知: 在对<物演通论>的研究中,我们要明白,不同的人对书的注释一定是有差异的,即便是注释者本人因为发现新的信息量,那么对原有的注释也会有差异,甚至第一次注释和第三次.第五次的注释完全 ...

  • 王东岳的《物演通论》究竟解决了哲学史上那些不能被解决的问题?

    作者:无用学派 来源:无用学派 副标题:你读几百本书,不如认认真真读研究一本"好"书 本文分两篇:这是第一篇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狭义哲学书的,除了老子的<道德经> ...

  • 通过《物演通论》的哲学思绪打破生命存在与非生命存在的边界

    副标题:<生命的起源> 序言: 缺失了哲学的底层思想操作系统,你想再科学获得非常大的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本身就运行在哲学的底层操作系统上. 但是既往西方哲学自黑格尔之后一路堕落,根 ...

  • 桡哲著《物演通论注释》第七章 本体论的转向:探究“存在性”

    注:蓝色字体是原文 详解版:是对重点词项和重点句的精细解读,以及对归纳句段的精细解读和延伸.拓展,目的是尽量阐述该概念和句子在整本书中的深度解释  前言: 在第六章已经得出,在既往西方哲学的横向思绪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