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战国又是怎么划分的呢?
众所周知,先秦时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为东西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其实“春秋”和“战国”并不是两个朝代,而是同属于“东周”的前后两个阶段。
西周和东周的划分
西周和东周的划分很好理解,周武王姫发于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大一统王朝,定都城镐京,在今天西安附近。此后,周王朝渐渐衰弱,至第十二代周王姬宫湦,史称周幽王,因其不务朝政沉溺美色导致亡国,周幽王死于骊山,西周灭亡(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0年共275年。后来,他的太子重新复国。周平王时,周的都城东迁到洛邑,周变为东周。这个时间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灭,时间共计515年,是为东周。秦灭东周的时候,秦朝还没建立,等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还有35年时间。因此战国有35年时间不属于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只是个大体分法,现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这295年时间称为春秋。从前476年至前221年秦灭六国这255年时间称为战国。
东周为何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周朝已经分为东西周了,为何东周还要分春秋和战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朝的时间太长了。后代王朝大都在三百年左右,比如唐289年,宋319年,明276年,清268年。最长的汉代,两汉相加也才407年,而周朝一个朝代就近八百年(790年)。为了研究历史的方便,自然要分成几个部分。
历史上将东周建立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共295年时期划为春秋时期。“春秋”的叫法,来自孔子整理的史书《春秋》,因为这是一部鲁国史书,它的开始从鲁隐公元年写起。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比周平王元年晚48年,它结束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比现在划分的春秋战国分界早了五年。有读者肯定会问那么为什么不叫夏冬,或者春夏秋冬呢?其实是这样的,在古代的历法当中先有的春秋,之后才又分出夏冬两个季节,所以说只会命名为春秋而不可能是夏冬。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春秋时期有个不可一世的大国叫做“晋”,春秋五霸中有两位都是晋国的国君。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却没能挺到战国,在春秋时期就分崩离析了,这也是当时一件非常轰动的大事。晋国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同为战国七雄,合称“三晋”。
晋国国君因为大肆屠杀公族,使得六卿势力崛起,韩赵魏三国的开创家族就是这六家之三,后来逐渐吞并,使得晋朝公族被架空,大权旁落,最终难逃被瓜分的下场。而这件事情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公元前403年,周威王以周天子的身份任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这就给他们瓜分晋国提供了大义上的支持。
实际上,这件事情的真正因果是韩赵魏三族在实质上先瓜分了晋国,但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胁迫利诱周王室进行册封,以此获得合理的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周天子分封诸侯的特权被打破了,只要势力足够强大就可以自立为一方诸侯。
无独有偶,和晋国同等命运的是东方的大国齐国,只不过没有分裂为不同的国家,过渡较为平稳。齐国是姜子牙的封邑,姜为国姓,但战国时期的国姓就成为了田陈,这是因为发生了一起“田氏代齐”的事件。陈国的公族是田氏,所以陈姓和田姓在当时是同一个姓氏,掌握着齐国的大权。
公元前386年,田和将齐康公放逐于海上,并且自立为君,等到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这一支姜氏族人再也没有了对抗田和的理由,田和接受了周天子的册封,成为齐国正式的主人。
“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实际上是同一性质的事件,都是臣子弑君自立,然后接受周天子册封成为合法诸侯。这也就意味着,诸侯的身份实际上不再由周天子决定,他的册封只不过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遮羞布而已。所以,“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这两个具体的事件,就成为了东周由春秋阶段进入战国时期的标志。
所以,公元前475年前后这一段时间里,东周发展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成为了“春秋”和“战国”的分野。
春秋之后,就是战国。战国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强国相互交战的时间。而且“战国”这个词汇,也不是在战国时代产生的。而是汉朝有一本书叫《战国策》。所以后人为了研究的方便。就把三家分晋之后的这段周朝历史,归结为战国史。
从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原前)称为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战国时代正式揭开了历史的大幕,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为代表,小诸侯纷纷被大诸侯吞并,形成了较大的几个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分别为秦、齐、楚、魏、赵、韩、燕。同时期虽然还存在越、巴、蜀、宋、卫及中山国等几个小诸侯,但其实力远远不及七雄,并最终被七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