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戈宝栋:精悍的演出,是我国戏剧的优良传统,而不是“穷相”

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从来就主张以少胜多的写意效应。简中求繁,追求言外之意与弦外之音。剧团的从业人员台前幕后,编制精炼,一人一岗位各司其责。演员分行当,乐队文武场,服装五蟒五靠,道具从简……如果出演,行动便捷,北方只需一、二辆大车。南方水乡一、两条木船解决问题。旷野或水乡,打一通“闹台”,就振奋人心。自古以来,一个戏班子的行动,都是“乌兰牧骑”式的规模。演出剧目,却是“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尽的三、列国”!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剧团的基本面貌,而且与民众息息相关。

尚长荣、言兴朋《曹操与杨修》

后来,改革开放了,有一出《曹操与杨修》,打开场面,使人耳目一新,但是不能推广。为什么?不说别的,就是这么一台布景、道具与专用服装,就是一个庞大无比的辎重队伍。一般的剧团都没有那么大的仓库!仅仅只是一出戏,如果行动,没有一、两节火车车皮,都对付不了!试问,这样的排场,有多少剧团吃得消?这还只仅仅一出戏!如果再创作几出,谁经得起?这能成为我们戏剧的发展方向吗?

再说,这么庞大的的演出场面,其包容是戏,能抵得上一出《群、借、华》,或者《三打祝家庄》吗?算算看,演一场传统大戏,要花多少经费?剧场观众的效应如何?无论算经济账,还是艺术账,谁划得来?问题并不是传统手法不能创作新剧目,而是要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不是拼排场。

京剧道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