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棚情缘(散文)
文/杨登堂
罗武地区彝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深厚,而最能体现彝族文化和风情的,就是彝族人家的婚礼。每逢办喜事,都要在自家院子里或者院门外搭建青棚,彝族先民大多生活于山区,因地制宜,就砍伐各种青枝绿叶搭建简易房子,青棚取材方便,搭建也方便。
彝族聚居的地区密布清香扑鼻的云南松和白麻栗树、黄麻栎树。云南松初发出的松针鹅黄嫩绿,继而青翠墨绿,松香味道浓厚;白麻栗树叶子正面青翠墨绿,背面乳白;初春的黄麻栎树叶子鹅黄嫩绿,至夏季则同样青翠墨绿。
冬春季节,彝区人家闲暇,喜欢趁此期间娶媳妇、嫁姑娘、竖柱盖新房。娶媳妇、嫁姑娘,都要搭建青棚,一般是砍伐许多青枝绿叶的青松枝、白麻栗树枝、香樟树枝叶,这些树枝叶清香漂亮,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浪漫温馨、轻松和谐的气氛。
据罗武彝族学者常世伟老师在《罗武彝族婚嫁习俗》中记载;罗武彝族搭青棚是有讲究的,搭青棚(栽八棵青松,周围用栗树枝叶、松树枝围成围子,中间留一个通道,即可挡风、遮灰尘),女的洗菜做饭。一般分两种,讨儿媳搭的是“一颗印”,即,在院子栽八棵青松,其中四棵分别占据院子的四角,中间再栽四棵等高的(与四角所在青松平行等距离并高于四角所在的青松),此寓意表示,希望讨来儿媳所生子女,功成名就、手握大印、有权势;嫁女所搭青蓬为“一条街”,与讨儿媳所栽青松棵数均为八棵,方位相同,不同之处就是此八棵青松均要等高。此寓意,出嫁女冰清玉洁、体面、有头有脸、并非见不得人。中间四棵松间留一通道,通道正对主人中堂,正对中堂的另一边中间用板子挡住,挂上挂对(又叫贺对,要主人亲自买或亲朋好友贺,一般不宜借)并设一桌子,放些凳子,再备有糖果瓜子烟茶酒类,实则供帮忙弟兄或客人休闲,仿佛室外客厅。宴席就设在青蓬内。
罗武彝族村寨里办婚宴喜事,一般都是摆两三天宴席,全部是铺撒青松毛为席子,席地而坐,整个农家庭院甚至整个村寨因此溢满浓浓的松毛香、酒菜香。
还得请来几位鼓吹师傅,坐在青棚内吹奏别具特色的彝族喜调,喜调一般分为(进门、堂间、催菜、出菜、收碗、出门、过山、笛脚舞等等)欢快的调让整场喜事热闹不少。正客这天,还要请当地的打歌队跳起欢快的罗武族打歌-------路路责。
松毛宴大概是天下最美好、最浪漫的宴席,清香松软的松毛席,踩在脚下,有一种软绵绵、颤悠悠、飘飘欲仙、凌空欲仙,仿佛要腾飞的轻盈感、幸福感。每逢村寨里有人家办喜事,整个村寨洋溢着松香、酒香、肉香,洋溢着彝家人的开心快乐和幸福。
让人产生无限想象、激情和诗意的青棚松毛宴,就是罗武彝族最纯正、最浪漫的婚礼,它见证着世世代代彝族儿女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