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历史故事:元代福山县峆垆寺的高僧中,有位高密人 2024-08-01 19:51:10 坐落在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的峆垆寺,是胶东半岛有名的古刹,历史相当悠久。如今大家所看到的峆垆寺,是前几年重修之后的新貌。而它在古代原有的样子,只能通过史志资料的记载来想象了。据说,这里在过去就规模宏大,有殿堂百余间,是名副其实的大寺。通常来说,大寺都有专门的塔林,用以安葬历代高僧。从史志资料的记载来看,峆垆寺在过去应该也有相应的“塔林”,清末民初编撰的《福山县志稿》在“金石篇”中就收录了不少关于峆垆寺的塔志。 其中,有一座塔上刻的题目是《珍公讲主塔志》,内容记载的是元代峆垆寺一位高密籍高僧的生平。这篇塔志的文字并不多,中间既有缺字又有很多专业术语,理解起来有些费劲。不过,这位高僧的人生脉络大体还能显现出来。根据记载,这位高僧俗姓为李,“珍”公的“珍”应该是他的名字。其原籍在高密县□德乡下店,大概在青少年时期就辞别故乡,向东跋涉数百里,来到登州栖霞县文华乡太平院,拜高僧礼演为师。古代的栖霞县文华乡,大体就是现在栖霞市桃村镇一带,其北部村社与福山张格庄镇相接壤。李珍(姑且这样称谓)既然在栖霞县文化乡太平院出家,与距离较近的峆垆寺自然应该有所走动,这也为后来他成为峆垆寺的“讲主”埋下了伏笔。随着自身悟道修炼水平的提升,李珍在佛界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三十岁那年,他得到了□正司书(可能是僧正司书,僧正司是古代管理僧人的机构,李珍可能被选到其中任职)的头衔,又流充登州四县(元代登州仅辖四县,蓬莱、黄县、栖霞、福山)阇梨(高僧之义)。后来,他陆续收了六名徒弟,门庭逐渐壮大。 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又被官方授予了“锦衣讲主”的头衔。五十二岁,得到了“大师”的称号,即“大司徒广昭圆明大师”。可能是从获得“锦衣讲主”的头衔之后,这位高僧就长期在峆垆寺开坛讲经,一直到六十七岁坐化,因此塔志称他为“珍公讲主”。在坐化之后,他的徒弟建塔将之安葬,塔志上的落款时间为至正二年九月二日,至正是元顺帝的年号,至正二年为1342年。古人习惯用虚岁计算年龄,按此推算,这位高密的高僧,可能生于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他的年龄和生平,对于考证峆垆寺的建立时间,或许有一定的帮助。在《福山县志稿》和《福山区志》中,对峆垆寺建立时间的记载都是:“峆垆寺,1301年(元大德五年),僧人明朗建。”而从塔志的记载来看,这位高密高僧在三十岁(1305年)的时候就已经在登州取得相应身份。假设峆垆寺是在此之前刚刚建立的新寺,影响力应该比较有限,估计很难吸引到高僧来讲经吧。 这样来看,峆垆寺建于元大德五年的说法值得商榷。其所谓的“修建”,有可能是“重建”或“扩建”吧。近些年,在旅游文化宣传时,介绍峆垆寺的材料一般称其为“唐开元年间”建立。参考塔志的记载来推测,应有这种可能,只是暂时不知具体出处为何。 赞 (0) 相关推荐 被宋徽宗下令破了龙气的此人,仍然当了皇帝,还在山东新置十余县 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与金.银等矿产资源蕴藏量极其丰富的招远市相邻,但是在网络某百科矿产资源的介绍里却未显示其境内有金矿.不过在光绪年间修撰的<栖霞县志>"沿革"里却有着这 ... 胶东乡村影像:福山开发区董家沟村的航拍风光 在中桥(福山开发区)南边的大山里,有个村庄叫做董家沟.这个地方,其实已经是第二次介绍. 上一次介绍的时候,它还是作为一个栖霞村落而登场.而这次再提及,它已经跟随原栖霞开发区一起划到了福山,现在是福山开 ... 胶东历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远县打破了“举人荒”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进士出身的安徽旌德县人江光,奉命来到山东登州府招远县,就任为该县新一任知县. 知县为一县之长,要负责的事务相当繁杂.不过,大概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类:曰钱粮,曰诉讼,曰治安, ... 清代山东“同兴银炉 福山县 同兴银炉”五十两银锭一枚 清代山东"同兴银炉 福山县 同兴银炉"五十两银锭一枚,重量:1845.2克,原坑包浆,品相极佳 乾隆五十六年,登州府福山县一艘商船被风吹到了朝鲜半岛 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十二月初,寒冬时节,西风凛冽.在李氏朝鲜王国西海岸的忠清道洪州(现在韩国忠清南道洪城郡一带)地界,有人发现:海面上漂来了一艘"异样船". 所谓&qu ... 历史故事——三峰山会战后金国只剩一丝气息 此后几天,金军失去了蒙军的消息,而粮草将尽,于是往邓州出发,沿途筹措粮草.但途中大批蒙军骑兵遽然而出,金军仓促中只得放下辎重,双方展开激战,酣战之时,突然又有一队蒙军骑兵杀出,劫走了金军辎重.蒙军得手 ... 胶东历史故事:丈夫在战乱中尸骨无存,妻子最终与其牌位合葬 生老病死,人之常事.大概是在清末的某一年,在胶东半岛西部的莱州府掖县地界,有一位刘姓妇女的生命,即将划上句号. 在去世之前,刘氏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喊到身边,向他们交代了这样一件后事:"我死之后 ... 宋(任福)附王仲宝字器之,密州高密人。初为刑部史,补齐州章丘尉。 王仲宝字器之,密州高密人.初为刑部史,补齐州章丘尉.以捕群盗六十馀人有功,用开封府判官鞠仲谋荐,召对,改右班殿直,为镇.定.保.深.永宁.天雄六州军巡检.又以捕贼功,迁左班,徙河北西路提举捉贼,擒磁 ... 清末胶东半岛十七个州县只有三个要缺,福山、胶州和潍县 冲繁疲难,是清代中期之后在地方区划中采用的一种"等级评定"制度.即根据州县的实际情况,从"冲.繁.疲.难"四个字当中选取相应的评定,有的四字均沾,有的一字也无, ... 峆㠠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烟台市福山区南部美丽的合卢山脚下,北临烟台市的主要水源地门楼水库,依山傍水,正所谓“九峰拥翠慧海圣境开莲花,三界同归福山圣地生菩提”。史料记载,它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 峆㠠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烟台市福山区南部美丽的合卢山脚下,北临烟台市的主要水源地门楼水库,依山傍水,正所谓“九峰拥翠慧海圣境开莲花,三界同归福山圣地生菩提”。史料记载,它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
坐落在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的峆垆寺,是胶东半岛有名的古刹,历史相当悠久。如今大家所看到的峆垆寺,是前几年重修之后的新貌。而它在古代原有的样子,只能通过史志资料的记载来想象了。据说,这里在过去就规模宏大,有殿堂百余间,是名副其实的大寺。通常来说,大寺都有专门的塔林,用以安葬历代高僧。从史志资料的记载来看,峆垆寺在过去应该也有相应的“塔林”,清末民初编撰的《福山县志稿》在“金石篇”中就收录了不少关于峆垆寺的塔志。 其中,有一座塔上刻的题目是《珍公讲主塔志》,内容记载的是元代峆垆寺一位高密籍高僧的生平。这篇塔志的文字并不多,中间既有缺字又有很多专业术语,理解起来有些费劲。不过,这位高僧的人生脉络大体还能显现出来。根据记载,这位高僧俗姓为李,“珍”公的“珍”应该是他的名字。其原籍在高密县□德乡下店,大概在青少年时期就辞别故乡,向东跋涉数百里,来到登州栖霞县文华乡太平院,拜高僧礼演为师。古代的栖霞县文华乡,大体就是现在栖霞市桃村镇一带,其北部村社与福山张格庄镇相接壤。李珍(姑且这样称谓)既然在栖霞县文化乡太平院出家,与距离较近的峆垆寺自然应该有所走动,这也为后来他成为峆垆寺的“讲主”埋下了伏笔。随着自身悟道修炼水平的提升,李珍在佛界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三十岁那年,他得到了□正司书(可能是僧正司书,僧正司是古代管理僧人的机构,李珍可能被选到其中任职)的头衔,又流充登州四县(元代登州仅辖四县,蓬莱、黄县、栖霞、福山)阇梨(高僧之义)。后来,他陆续收了六名徒弟,门庭逐渐壮大。 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又被官方授予了“锦衣讲主”的头衔。五十二岁,得到了“大师”的称号,即“大司徒广昭圆明大师”。可能是从获得“锦衣讲主”的头衔之后,这位高僧就长期在峆垆寺开坛讲经,一直到六十七岁坐化,因此塔志称他为“珍公讲主”。在坐化之后,他的徒弟建塔将之安葬,塔志上的落款时间为至正二年九月二日,至正是元顺帝的年号,至正二年为1342年。古人习惯用虚岁计算年龄,按此推算,这位高密的高僧,可能生于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他的年龄和生平,对于考证峆垆寺的建立时间,或许有一定的帮助。在《福山县志稿》和《福山区志》中,对峆垆寺建立时间的记载都是:“峆垆寺,1301年(元大德五年),僧人明朗建。”而从塔志的记载来看,这位高密高僧在三十岁(1305年)的时候就已经在登州取得相应身份。假设峆垆寺是在此之前刚刚建立的新寺,影响力应该比较有限,估计很难吸引到高僧来讲经吧。 这样来看,峆垆寺建于元大德五年的说法值得商榷。其所谓的“修建”,有可能是“重建”或“扩建”吧。近些年,在旅游文化宣传时,介绍峆垆寺的材料一般称其为“唐开元年间”建立。参考塔志的记载来推测,应有这种可能,只是暂时不知具体出处为何。
坐落在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的峆垆寺,是胶东半岛有名的古刹,历史相当悠久。如今大家所看到的峆垆寺,是前几年重修之后的新貌。而它在古代原有的样子,只能通过史志资料的记载来想象了。据说,这里在过去就规模宏大,有殿堂百余间,是名副其实的大寺。通常来说,大寺都有专门的塔林,用以安葬历代高僧。从史志资料的记载来看,峆垆寺在过去应该也有相应的“塔林”,清末民初编撰的《福山县志稿》在“金石篇”中就收录了不少关于峆垆寺的塔志。 其中,有一座塔上刻的题目是《珍公讲主塔志》,内容记载的是元代峆垆寺一位高密籍高僧的生平。这篇塔志的文字并不多,中间既有缺字又有很多专业术语,理解起来有些费劲。不过,这位高僧的人生脉络大体还能显现出来。根据记载,这位高僧俗姓为李,“珍”公的“珍”应该是他的名字。其原籍在高密县□德乡下店,大概在青少年时期就辞别故乡,向东跋涉数百里,来到登州栖霞县文华乡太平院,拜高僧礼演为师。古代的栖霞县文华乡,大体就是现在栖霞市桃村镇一带,其北部村社与福山张格庄镇相接壤。李珍(姑且这样称谓)既然在栖霞县文化乡太平院出家,与距离较近的峆垆寺自然应该有所走动,这也为后来他成为峆垆寺的“讲主”埋下了伏笔。随着自身悟道修炼水平的提升,李珍在佛界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三十岁那年,他得到了□正司书(可能是僧正司书,僧正司是古代管理僧人的机构,李珍可能被选到其中任职)的头衔,又流充登州四县(元代登州仅辖四县,蓬莱、黄县、栖霞、福山)阇梨(高僧之义)。后来,他陆续收了六名徒弟,门庭逐渐壮大。 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又被官方授予了“锦衣讲主”的头衔。五十二岁,得到了“大师”的称号,即“大司徒广昭圆明大师”。可能是从获得“锦衣讲主”的头衔之后,这位高僧就长期在峆垆寺开坛讲经,一直到六十七岁坐化,因此塔志称他为“珍公讲主”。在坐化之后,他的徒弟建塔将之安葬,塔志上的落款时间为至正二年九月二日,至正是元顺帝的年号,至正二年为1342年。古人习惯用虚岁计算年龄,按此推算,这位高密的高僧,可能生于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他的年龄和生平,对于考证峆垆寺的建立时间,或许有一定的帮助。在《福山县志稿》和《福山区志》中,对峆垆寺建立时间的记载都是:“峆垆寺,1301年(元大德五年),僧人明朗建。”而从塔志的记载来看,这位高密高僧在三十岁(1305年)的时候就已经在登州取得相应身份。假设峆垆寺是在此之前刚刚建立的新寺,影响力应该比较有限,估计很难吸引到高僧来讲经吧。 这样来看,峆垆寺建于元大德五年的说法值得商榷。其所谓的“修建”,有可能是“重建”或“扩建”吧。近些年,在旅游文化宣传时,介绍峆垆寺的材料一般称其为“唐开元年间”建立。参考塔志的记载来推测,应有这种可能,只是暂时不知具体出处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