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学的观点诠释太极拳(不说技击)

太极拳,民族文化遗产之一, 也可说是 武术流派之一。现在大凡习拳的正宗传人、 或矢志研究太极拳者, 都驻足在套路介绍,技击划解。

实际上,技击是推手,为太极拳技击理论的又一验证方式,它和太极拳是有区别的。

太极拳主于演练,它的目的在于表现太极拳的技击思想和演练者自己对这些思想的主观态度 。因此,我们可以以此来发现某一风格的太极拳对太极拳理论的态度体验,这是太极拳的思想性。

另外,太极拳的思想意识是主要利用直观的技术动作来为人感知的,我们只有通过演练者身体技术造型的表化,认识到太极拳的理论,以及演练者自己对此认识的深度和赖以拳术演练表现的人体造型变化 。

然而, 演练者的演练过程中个性孕育生成,演练在此又成为演练者个性表现的媒介, 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演练同一拳术,而赏析者却因人而异的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 产生深度、广度不同的愉悦审美心理变化。

站、坐、行,健康者人皆有之,但我们不仅此,还可以分析出最佳姿势。那么,这个最佳就是人们审美尺度的衡量结果。

太极拳的形体变化,远比这些丰富的多,我们观赏一位太极演练者演练时, 因技术变化的结果和我们自己运用我们的思维去审视这一变化时,产生 “迈步如猫行”、“用力如抽丝'等的情感反映,无疑说明造型技术变化的另一功能 。即演练者——技术动作——审美者在技术动作这一环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美的创造和美感产生的活动。

总括起来,诸如,思想性、个性、美感均不是技击理论所能析解的 。那么,又应如何理解这些现象呢, 我以为以美学的观点来解释讨究倘不无悖处。

一、说创拳者的指导思想

就武术的起源、太极拳的起源大家众说纷纭,真正进行一些考证的工作尚未成为风气 。要说明的是“创拳者指导思想”不同于社会上 “道士'“僧人''“梦呓”始拳, 而着重于从人的主观及对美的创造、侧重于哲学逻辑的推论。

太极拳成拳较晚。任何一种拳术 “聚集” 成套,将意味着对散杂的技术加以选择,这一选择的指导思想由对实战理想化的再现。这种“理想化的再现”就“物化'成套路。因为,实际搏击技术是极为精简的,更是随机的。

无论陈、孙、杨、吴、武各式,套路都是单一演练的 。但要求演练必须有 ''假想敌”,即所谓技击意识。 实际上,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 。套路演练是“理想化''的搏击,那么,这个“理想化''的指导思想就是“聚集''散杂技术成套路的指导思想 。

诸如《简化二十式太极拳》, 二十四个动作来自诸风格不同的太极拳,然而“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的技术组合是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的作用下完成的呢?我以为它除了表现出“理想化' 的技击同时,还有一个指导思想是与这一指导思想并行的,同时,也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就是美学思想。因此,套路中搏击指导思想固然存在,更多亦应是美的哲学思想。

一个套路的组合,从宏观上是搏击,就微观的技术组合所考虑的更多的是美的范畴 。

“白鹤亮翅''和“如封似闭”组合会是什么样的技术变化呢?是不是和谐,这很关键,关系到技术变化的和谐,我们不能说这种组合就不和谐。实际上''白鹤亮翅'和“左右野马分鬃”的承上组合为大家接受了。臻习者对这一组合有协调感,并由此产生愉悦之情,欣赏者通过感官对这一技术造型变化感到和谐。加之自''野马分鬃”上步、云掌、自中左手下划、右手上分的技术变化,创造舒放的线的变化韵味,这些无疑都是美的,促成这练习者的 ''愉悦'',欣赏者的“美感”,其指导思想就是与理想化技击意识指导思想双向作用于套路形成的。

在这样双重指导思想的作用下,太极拳的形成既有技击的一面,同时也有美的内涵, 所不同的就是技击指导思想在太极拳套路中为人显性的认识,而美的指导思想却为人因前者而忽略了。

忽略的原因我以为在于人们把套路一味地拖入技击的指导思想之下,实际上太极拳演练中的指导思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创造美,创造太极拳的美 。

''尾间中正''、“沉肩坠肘''、''迈步如猫行”、“发力如抽丝”这些和“决胜于眨眼之一瞬'' 的技击理论是相悖的 。但正是这种相悖性,才表现出人们对武术的一种新认识。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客观上摆脱了搏击对手,置身于“静化” 的搏击领域内,充分的表现太极拳的搏击思想,以及演练者自己对太极拳在演练方面的个性化认识,客观上套路演练相应带有演练者的精神内在。

从美学原理来说,这个利用客观的视觉形象表现人的自身,客观物体“异化”了人的精神内在,人们通过对客观的审视中,认识到演练的精神内在,二者因表现和认识同时得到一种愉悦之情,这就是一种美的认识、创造、审视过程。由此看来,指导演练的思想,除了培养、表现技击意识的同时,太极拳套路演练也在表现太极拳的意识、 造型、风格的太极拳之美。

二、浅说太极拳动作

动作对于武术套路的审美来说是不可少的审美媒介,对于太极拳亦然如此。

一个“狮子抱绣球”,从技术造型上分析, 无非是躯干自然垂直,一腿微屈支持, 另一腿成点地的“丁字步',手臂上下置胸前偏下成似圆状,常称 “狮子抱绣球”。这一象征性的技术造型,仅这一点它已具有鲜明的美的特征。

模仿是艺术美的手段之一,模仿程度的逼真性是衡量美的标准之一 。相对模仿美的创造表现则是抽象美,抽象一般在象与不象之间施展手法,创造出一种更富有启示性的美感信号。

那么“狮子抱绣球' 它即是模仿狮子与球的生态变化,同时又在象征性的抽象的表现这一现象。因为人毕竟不是狮子,双手抱的是一个虚化了的“球'。从表现上讲已具有抽象的艺术概括与升华的美感内质,它可以使演练者和审美者产生各自想象,并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满足,连想到一个自然的现象,或者杂技艺术的异地表象。

“狮子抱绣球”美感特征的另一境界,它不是机械地模仿,实质上它表现了一种人的内在精神。从造型艺术上看,它有抽象的模仿美;从技击来说,技击技术的防守技术;又是“狮子抱绣球”的本质。

虽然我们说套路是技击技术的选择、修饰,但绝不能否认技术的技击痕迹 。在这里我们更多的能审视到的是人对搏击的一种信念。在这稳、缓、宽、舒的技术变化中,打破了常人对搏击的一般概念,从中领略到了一雍容大度的美 。倘若从线性变化的艺术美来审视这一动作,可以说是立体的,动态的诸线和谐的组合,而且每条线都富于舒、宽韵意。

三、余论

从我个人的臆解,太极拳的美感,真如同书法艺术美一样。一字有美,一章有美,甚至一笔就是美的领地 。一个太极拳指导思想中有美,演练中美的表现更为丰富,一个动作就可以引起几种美感,这一点无疑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素材。(戈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