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老师的《山羊兹拉特》教学实录

咸祥中学《山羊兹拉特》教学实录

上课时间:2014年4月3日

班 级:咸祥中学高二(8)班

执教者:肖培东老师


课前朗读,师要求“热身热起来”。学生读“每年灯节前后,大雪飘飘,……”。一段朗读完成,继续第二次朗读。

师:请问有多少同学看过了这个故事?——众生举手。

师:好,大家都看过了这个故事,但是在场还有很多老师来听课,他们并不知道故事

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帮忙来介绍一下故事给旁听的老师们,力求语言简洁。

生:……

师:很好,你的回答中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都有了,但是语言可以更加简

洁。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生:阿隆。

师:那我们把开头确定为“阿隆在卖羊的路上……”,请这位同学再复述一次故事情节。

生:阿隆在卖羊的路上遇到暴风雪,经过三天三夜,决定不再卖羊。

师:还可以再精简。

生:阿隆在卖羊的路上,遭遇了暴风雪,山羊兹拉特救了他。

师:大家注意了,“山羊兹拉特救了他”,如果这是故事的引子,那么故事结局是怎样的?

生:阿隆一家决定不再卖羊。

师:请大家齐读。

【PPT】故事梗概: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并安全回家。

师:山羊兹拉特没有被卖掉,你认为解救山羊兹拉特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生:兹拉特救了阿隆。

师:请你读出兹拉特救了阿隆的句子。

生:(读)“阿隆吃完了他那两片涂着奶酪的面包,他仍觉得饿得慌,突然看见兹拉特乳房胀鼓鼓的全是奶。于是,他立即靠着山羊躺下,对准奶头,使他挤的奶直接射进嘴里。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纹丝不动。”

师:你觉得那些地方你读着最有感触?

生:“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纹丝不动。”

师:注意读法,“这样的”和“纹丝不动”要有落差,要有高低起伏。来,再读一遍。

生:(齐读)“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纹丝不动。”(重点落在“这样的”和“纹丝不动”。)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山羊兹拉特有着自身的实力,是一只会产奶的羊,这样才能自救。还要其他因素吗?

生:暴风雪的出现。

师:请你读出关于暴风雪的句子。

生:(轻柔地读)“雪越来越大。棉絮般的雪花旋转着飘落下来。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大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他敏感地感觉到他们迷路了,而且也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师:停!这是一场暴风雪啊,尽管你是女同学,但是,也可以煽动一场暴风雪啊!

生:(再读)(女生齐读)

师:所有的男生再读一处关于暴风雪的文句,帮助女同学们制造一场真正的暴风雪。

生:(男生齐读)“外边,始终一片乌黑。雪继续在下。寒风呼啸着,起先用一种调子,后来,越来越响,成了各种调子的合奏,就像恶魔狞笑……”

师:这一句什么地方应该重读?

生:“恶魔狞笑”

师:对,这个地方读的时候应注意语气,不能每一句都在同一个调上。

师:还有其他因素吗?草堆论也是个不错的砝码。

生:(读)“突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大雪堆,是谁把雪堆成这么高?他牵着兹拉特,好奇地朝着那一大堆雪走去。当他走近时,发现这是一个极大的埋在雪底下的草堆。”

师:那么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应该对哪一部分有所强调?

生:应该把“草堆”读得充满惊喜。(生读,效果很好,全班鼓掌)

师:产奶论、草堆论、暴风雪论,哪一个是最关键的因素?

生:我认为是暴风雪,因为这个因素才形成了事件的转折,体现了羊对阿隆的重要性。

生:我觉得是全家人对这只山羊的喜爱。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人对山羊的爱,其他同学觉得有没有需要修正的地方?

生:人爱羊,羊也信任人。

师:对,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对”字,改成“与”?我们可以发现情感,是流动的。暴风雪、草堆,都是小说中的预设,而人与羊的真实情感,会让上天感动,为他们送来一场如约而至的暴风雪和一个温暖的草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情感的魅力”。

生:(读)“‘感动’常常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有一类小说,既不是以阐明思想为目的的,也不是以讲述故事为乐趣的,它们所追求的,是以情动人。从情节设计到人物命运的安排,从人物纠葛到环境布置,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感动’做文章。”

【PPT】一篇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小说,其情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说中情感的存在,可以使小说跨越许多,作用于每一个读者的神经,感受到情感的魅力。

师:感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请大家思考,人和羊之间的情感,是否是一尘不变的?

生:(读,速度稍快)“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

师:读得太快,是不是恨不得把它送走?课堂的情感最终落实到大家的声音上。(要求再读)

生:(女生齐读)

师:再找一找,饱含深情的句子。

生:(读)“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

生:(读)“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

师:卖羊前,一家人是无奈的、被迫的,我们再来看看山羊回来后家人的表现。

生:(读)“家里一片欢腾,……,阿隆的妹妹们抱着兹拉特,亲了又亲,并给它拿来胡萝卜和土豆皮。”

师:既然“家里一片欢腾”,那就要读出欢腾的味道!来,我们一起来吧“亲了又亲”读三遍。先这位女同学“亲一亲”,接着老师再“亲一亲”,最后我们大家一起“亲一亲”!

(师生配合,“亲”了三遍!)

生:(读)“阿隆的母亲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鸡蛋薄饼给孩子们吃,兹拉特也有一份。”

师:那个字需要我们关注?

生:(异口同声)也!

生:还有一句,“兹拉特也不离开,坐在炉旁……”

师:我们能从这几个“也”读到什么?

生:全家人都把兹拉特当成了家庭的一份子。

师:对,情感在经历了磨难之后,有了升华。

【PPT】小说中的情感表现应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小说的情感要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它饱满有力,却停留在将要漫溢而未漫溢的状态。

师:情感的双向流动最能体现在什么细节?

生:体现在阿隆和山羊的对话里。

师:既然是爱的对话,就不应该被亵渎,让我们敛起笑容,走进那场暴风雪,完成他们的对话。

生:(读)“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生:(读)“咩——”

(众生笑)

师:大家为什么笑?我相信这位同学,不是你读的让大家笑,而是你很为难,山羊真的没有说过话吗?

生:说过。“你要把我带到哪儿去?”“这么大的风雪,我们为什么不回家?到底要去哪儿?”

师:那你们读到的是怎样的一只山羊?

生:这是一只很有人性,温顺、乖巧的山羊。

师:那我们现在进行两两对话,把阿隆和山羊对话中山羊的“咩——”还原成山羊心里所想。

(课堂活动,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将对话中的“咩——”转化为语言。活动结束,请两位同学展示自己的对话补充。)

【PPT展示】兹拉特:真的很糟糕,但是一切困苦都会过去的。

兹拉特:是啊,我们还真的要感谢这个草垛。

兹拉特:嗯,阿隆,不用担心,这里有足够的草够我吃。你可以喝我的奶,还可以抱着我取暖。

兹拉特:我说了,你能听到吗?

兹拉特:是的,你一定能明白我的意思。因为我们彼此需要,永不分离。

(师读阿隆的话,生读山羊的话)

师:这就是爱的语言,充满着正能量,对话中的每一个“咩——”都饱含着力量。

师:我们再看对话。“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后面这个“咩——”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读出一种相互安慰的情感。

师:对,那应该怎么读?

生:读得慢一点,“咩——”(声调延长)

师:很好,接下来,阿隆说“你最好说得明白些”,山羊“咩——咩——”应该怎么表达?

生:应该读得急切,因为山羊急于表达。(读)“咩——咩——”(声调急迫)

师:当阿隆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之后,山羊的”咩——”应该表达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咩——”应该是山羊终于等到阿隆说出了心中所想,它感到温暖、开心。(读)“咩——”(声调轻松悠长)

师:现在我们可以完整进行一次对话,我来读阿隆的话,你们读山羊的“咩——”

(师生配合朗读)

师:(读,极度忧伤地)“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

生:(读,带着温暖力量地)“咩——”

师:(读)“‘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

生:(读,急迫地)“咩——”

师:(读,饱含深情地)“噢——你不会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

生:(读,灿烂地开心地)“咩——”

师:记住,羊和人一样,能够发出爱的声音,我们不能只做浮于表面的阅读,而应当付出感情。当你真正走进了文字,你就可以拥有爱的力量,读好文字是读好小说的素养。

 

(拓展阅读)

【PPT】    灰黑色母斑羚眼看就要一脚踩进深渊去,突然,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斑羚飞渡》

师:《斑羚飞渡》中也有羊发出“咩——咩”的叫声,这和兹拉特的“咩——”一样吗?

生:不一样,《斑羚飞渡》里的羊发出的声音带着恐惧。

【PPT】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节制胜于放纵

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拓展阅读2)

【PPT】比较阅读最后一段: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咩

——”(选自课文最后一节)

兹拉特便用犄角搔搔脖子,摇晃着白胡子“咩”一声。这个单纯的声音表达了山羊兹拉特的全部的思想,全部的爱。 (选自《儿童文学·选萃》)

师:请同学们比较阅读两个不同的结尾。

生:课文没有把“表达了山羊兹拉特的全部的思想,全部的爱”明确的写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理解。

师:对啊,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节制的情感更让我们感受到一声“咩——”里的思想。那么同学们,你们还从文字当中读到了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

生:我觉得动物都是有温情的,那更何况人与人呢?

生:人和动物要相互信任。

【PPT】人与动物恒久存在的亲情

真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窘迫

物质匮乏的世界里永远温情的慰藉

情感与贫困的较量

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有时是有等级的

穷人  普通人 悲悯情怀

……

(生齐读)

师:卡莱尔说,任何一本书的影响莫过于使读者开始作内心的反省,一篇小说,我们可以读到很多很多东西。老师给大家展示这些主题,当然还没有完,给大家留下一个省略号,自己可以生成自己的感悟。

师:让我们再看到兹拉特最后的一声“咩——”。(读,深情地)“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么一起度过的那三天三吗?”

生:(读,同样深情地)“咩——”

师:让我们再把山羊的叫声化作人来的语言吧!(读,深情地)“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么一起度过的那三天三吗?”

生:(高亢地)记得,我永远都记得!

师:让我们铭记兹拉特那唯一的声音,让我们向那一声“咩——”致敬!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真诚的掌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