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治则一二辨
作者/黄德彬
痛风之名, 始于李东垣、 朱丹溪, 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 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 及其继发症, 所以病名虽同, 概念则异。
从临床观察, 有其特征, 如多以中老年, 有饮酒史, 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 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 多红、肿、热、痛兼具。
从病因来看, 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 但不是主因, 湿浊瘀滞内阻, 才是其主要病机, 且此湿浊之邪, 不受之于外, 而生之于内。 因为患者多为痰湿之体, 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 难以泄化, 与血相结而为浊瘀, 滞留于经脉, 则骨节肿痛, 结节畸形,此为俗称之痛风石。
朱良春称痛风为浊瘀痹。
所以治痛风,抓住两个点,痰,瘀。曾治疗一例痛风十几年已经形成痛风石的患者。症见踝关节、足趾关节、手指关节等末端多处关节受病,每次大量饮酒、或者肆食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必定发作,发作时红肿热痛兼具,痛不可忍,自行放血、擦药酒皆无用,吃秋水仙碱素片可缓解。但秋水仙碱素片服用后胃不舒服,且症状依旧迁延多日才愈,脉象弦滑稍数,苔白,异常厚腻,另咳嗽痰多、眠睡不安。
思考后决定师从朱良春泄泻浊瘀汤化裁: 虎杖10g,泽兰10g,薏苡仁30g,夜交藤20g,合欢皮10g,忍冬藤10g,露蜂房10g,绵萆薢10g,山药20g,生麦芽10g,白茯苓10g(捣碎),炙甘草10g,制南星10g(先煎),生半夏10g(先煎),枳壳6g,五味子5g(另包,连核捣碎),炒白芥子10g,生姜20g,土茯苓10g,赤芍10g,大枣6个 药共21味,却不繁杂 。
主要从几个点入手:
①清热通络,虎杖、薏苡仁、忍冬藤、赤芍是也。
②活血通络:露蜂房、泽兰、夜交藤、合欢皮、土茯苓是也。
③化痰利湿:萆薢、制南星、白茯苓、生半夏、枳壳、白芥子是也。
④因活血药、化痰药、利湿药易伤胃、伤阴,遂用山药、草、姜、枣护胃养阴。夜交藤、合欢皮除活血外,安眠功效也是一流,夜交藤养阴亦佳。 一剂药后基本肿消痛止,两剂后恢复如常,自言服药期间还忍不住喝过两次酒,却未像往常一样肿痛。多处关节沉积的痛风石缓图后治。此为后话。
另患者自言,自行放血后针眼处除冒出血外还有淡淡的似水之液体,此非为痰湿而为何物?
吾曾盲目运用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痛风而分毫无效,原因亦是落入教材所谓痛风即是白虎历节之窠臼。通常所言之白虎历节风应为汗出入水、酒后当风外感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为主的病,与现在尿酸高引起的痛风应有所别,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