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叙帖》中的二王法度

《自叙帖》局部

关于怀素的草书,元代赵孟頫评价说:“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缴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也。”明人项元汴也认为怀素的草书:“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要其合作处,若契'二王’,无一笔无来源。”也就是说,大家普遍认为怀素的草书好就好在有魏晋或二王法度,那么,什么是二王的法度呢?

要探讨二王的法度,首先需要澄清一个观点,即这里讲的是“法度”,而不是形态,如果非要如今天只有看到哪个字哪一笔像王羲之了才是有魏晋法度,则恰恰背离了古人所谓笔法授受的本质和本意。

魏晋或二王的法度主要体现在两点:

《自叙帖》局部

第一,对于毛笔工具所具有的性能的了解和把握。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本源期,之所以是本源,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一时期对于毛笔之固有性能的发掘和领会已经非常圆融饱满,人与笔之间到了无间的地步,故其笔下之字迹如从泉源中汩汩而出一般,故称本源。在怀素这里,主要继承的是毛笔尖、圆之性能,故其线条圆劲流畅,品质极高,从中足可看出怀素对于毛笔性能掌控之如意,而非以毛笔为工具任意驱使,所出之线为笔之所吐,而非驾笔去合预设之线形、线质。所谓法度,即在于此。

第二,不同的毛笔性能之运用,有其相应的运行之方式,这是魏晋法度的重要内容。如怀素所用毛笔之尖、圆性能,故其相应的运行方式应该为环转运动,所以,《自叙帖》中,线条是以弧线、曲线为主要形态,而少有直线和斜直线。

《自叙帖》局部

由于怀素对于以上魏晋古法的继承和掌握,所以才会乍看上去狂怪无法,细审之,则笔笔合于法度。当然,怀素的妙处上不仅仅止于魏晋或二王法度,而是在此基础之上的突破,其突破点主要在于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协调上。

一般说来,写大草常常是呼号奔走,连绵不绝,以连贯不歇为其主要技能,对于一般写手而言,这时恰恰会出现线条时间性的单一进程,强化了时间性这一翼,从而忽略了另一翼——空间性,故高手之高恰恰在于两翼并存,获得一种平衡和和谐,才能飞得高远。

怀素的技术手段有三:一是在线条高速运行中突然加“顿”,犹如音乐中的瞬间间歇——沉默、不前,使得线条中积蓄了力量;二是“点”的运用,一些重顿的,孤立的“点”的出现,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那样的令人不易觉察的瞬间凝固状态。这些不流畅的因素的介入增加线条本身的空间感。

《自叙帖》局部

最为重要的在于第三点:强化弧线对于空间的占有。弧线是圆笔环转运动的自然结果,而其之所以是弧线,恰在于对于空间类似于“圈地运动”般的占有。这些圈出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怀素草书的空间感,强化了其空间性。而怀素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常常使得这些空间处于“静止”的状态,有着一种凝固的浮雕感,而这种浮雕感统摄了线条流动的音乐感。

在《自叙帖》中,你能感受到的是雕刻时光的美感,而这里正是智慧的策源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