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阴之所生

和本曰和

刚与刚

阳气破散

阴气消亡

淖则

刚柔不和

经气乃绝

———

阴之所以

不能生化

阴阳平衡

是谓正常

以刚与刚

阳气破散

阴气亦必

随之消亡

阴气独盛

寒湿偏胜

刚柔不和

经脉气血

亦致败绝

———

1、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2、阳加于阴,谓之汗

3、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之所生

和本曰和:

阴阳二气

在于和调

不能过于阴

不能过于阳

不能过于刚

不能过于柔

众气调和

五行相生

这个曰和

刚与刚

阳气破散

阴气消亡

刚刚相碰

两阳

两种刚气

相碰破散

阴气也就

消耗掉了

阴气即就

代表资粮

粮食打光

两败俱伤

所以我们

不管做事

还是开方

为人处事

都不要刚刚相碰

一定要以柔克刚

或者想办法调化

你不能见病

就直接硬来

非常不可取

经脉不通就硬通

有寒用热药来顶

有热用寒药来压

这个都叫刚刚相碰

一定要通过《内经》

的原文不断地去引申

口腔上火之类的病

也都不完全用

绝对清热的药

来去泻这个火

溃疡很多就是

这个心火肝火

腾一下起来了

起来后郁火盛

郁一散,调开了

气一散,热气没

没必要,泼冷水

芩连知柏

苦寒的药容易伤胃

那个火容易清过了

不妨加白术,陈皮,麦冬

滋养调化的药在里头更好

开方一定要,注重以和为本

以调化为本,不要刚刚相碰

一看这个寒起来了

一看就是虚寒怕风怕冷

干姜附子不是特别理想

开方要开中气

对身体有好处

要和正气相合

这一些方能开

不要开过苦的

味道太过奇怪

病人不愿接受

这一些药往往

对正气有损伤

还没逮着病贼

就先消耗正气

刚刚相碰

阳气扩散之后

阴气就会消亡

阳没了,阴也没

兵消耗光了

兵消耗粮食

粮食也都没

大家就要

调和治病

不能硬来

第二

阳气如果没了

阴气也就没了

这个阴阳是相合的

不要敌视任何一方

调一方时

需要照顾

到另一方

两个方面

一起来调

左右的做事

进退的做事

收放的做事

缓急的做事

不要一边倒

像一个人,一身中正

偏左不对,偏右不是

偏左之时要照顾到右

偏右之时要照顾到左

开方亦然

阳加于阴,谓之汗:

汗者,心之液:

汗是体液

阴性

出汗:

阳气温煦

推动阴液

阴液受到

阳气蒸迫

就从身体里出来

阳加于阴谓之汗

两点提示:

第一,出汗须用阳药

阳加于阴就推动出汗,比如:

麻黄,桂枝,荆芥,前胡,柴胡,川芎

这些药,发汗的药,阳加于阴,谓之汗

外感性的疾病

就会不出汗了

阳药加阴上

就出来汗了

桂枝汤啜热粥

不要喝冷粥

麻黄桂枝汤

小青龙汤

让他发汗

表邪一解

病就好了

第二点

阳加于阴

即谓之汗

光有阳,没有阴

加不上,这个阴

也不出汗

就是出汗

病也不好

阴虚体质

体弱体质

外感伤寒,不断地

用麻黄汤,桂枝汤

出了汗了,复又烧

或怎么吃也不出汗

那就要想

阳加于阴

既要有阳

也要有阴

拿阳药去发

看是不是人体

气血津液不足

加不上这个阴

出不了这个汗

这时要加

一些阴药:

甘草,红糖,

麦冬,党参,

玉竹,黄精,

阿胶

阴药加上之后

你再阳加于阴

汗也就出来了

学伤寒的

只知道阳

不知道阴

桂枝汤有姜枣草

桂枝还要配白芍

白芍和甘草,酸甘化阴

桂枝和甘草,辛甘化阳

阳加于阴谓之汗

夫妻方:

里面既有阳也有阴

每一个方子都这样

十枣汤加大枣

麻黄汤

麻黄,杏仁

桂枝,甘草

白虎汤加甘草

一上来都是麻附辛

不加别的会有问题

两个提示:

第一,要想发汗,必须阳药推动

第二

要有阴液

的基础上

阳气才能

推动出汗

治一个感冒发烧

现西医对于这个

基本是疗效很差

简单的一个问题

阳加于阴谓之汗

十有八九

治疗感冒

都不会差

而且不会出问题

这里再强调一下

两个:

第一个

体虚外感的人

加补益气血的药

加津液的药

一种说法说:

外感不能用补剂

这个肯定是不对

麻黄汤加甘草

白虎加参汤加人参甘草

桂枝汤加姜枣草

补药留邪是谬论

第二个

加阴药很多都重浊

有一派说:

用药一定要轻灵

轻灵的花药叶药

绝对不敢用根药

这个不对:

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

阳加于阴

整个气团

蒸腾起来

清浊之气

蒸腾起来

向外发散

没有关系

都是上焦如羽

都是花花叶叶

那就没有劲儿

不能搅动大气

不能迫汗外出

记住两点:

第一点

对虚弱的人

就要加补药

对不虚弱的人

加姜枣草

加红糖

经典方子:

生姜红糖水

生姜为阳

红糖为阴

阳加于阴谓之汗

第二个治上焦:

如羽有问题

如不加一些

根茎类的药

劲很大的药

就不能够

大气蓬勃

转动起来

迫汗外出

阴虚阳搏,谓之崩

崩,崩在下家,是血崩

阴虚阳搏

阴气虚了

阳气很旺盛地

蒸迫这个阴气

导致血热妄行

从下边下血

吐衄下血

一种是,吐血

一种是,鼻子衄血

一种是,下血

有一种是

阴虚阳搏

阴气虚了

阳气太盛

这个阴气

这个阴血

沸腾起来

沸腾的不知道从哪出来了

撑破血管

直接也就

从下边出

从上边溢

阴虚阳搏,谓之崩

还有一种

病理性的

本身是个

阴虚状态

怕寒阴虚

大家不要老认为:

这个阳虚才怕冷

阴虚阳虚都怕冷

气团弱了就怕冷

很多人血虚

血虚怕冷,出汗

血虚的人也怕冷

整体的气团一衰

抵抗外界

能力一弱

他就怕冷

再一吃热药

本身阴就虚

吃辛热的药

导致阳气盛

容易出现

阴虚被蒸迫

的病理现象:

发斑发疹,口腔溃疡

出现严重的吐衄下血

治法:

补益阴血

水在炉子

烤得沸腾

水快没了

赶紧补水

不要再用

阳药去攻

阴阳平衡

阳加于阴

才能出汗

阴少会出不了汗

阳少也出不了汗

阴虚阳气盛

那就会产生

血崩的情况

血沸腾沸溢

不知往哪走

养血的重要性:

不要常用这个

阳燥的麻附辛

阳燥不能大用

即便是用也要

在阴药当中用

拿起一勺盐

就往嘴里送

肯定是傻子

一般是把盐

放在菜里面

放在汤里面

或理解为

盐就是阳

水就是阴

或理解为

盐就是阴

水就是阳

总之就是

阴阳合和

苦口良药非真理

很有可能伤正气:

捏着鼻子

喝下汤药

怪味邪味

多了去了

汤药令人

非常反感

会伤正气

阴虚阳搏谓之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