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盛极而衰之保健思路初探
导读:女子“五七”以后,盛极而衰,调理、保健可从阳明脉、任脉、冲脉入手,而其中又当以阳明经为根本。
女子盛极而衰之保健思路初探
作者/陈建彬
《黄帝内经·素问》共九九八十一篇,开篇《上古天真论》,其中论述了女子由生长、长极到衰落的生长节奏与规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女子的生长以“七年”为一个周期。到了四七,大概28-35岁之间,是最强盛的时候。五七,35-42岁间,盛极而衰,身体开始走下坡路。这时候“阳明脉衰”,脸色开始变暗变黄,甚至出现色斑了,也开始掉头发了。六七,42-49岁之间,太阳、少阳、阳明三条阳脉皆“衰于上”,脸色较前更逊色了,皱纹和两鬓间白发也开始出来了。七七,四十九岁以后,“任脉虚,冲脉衰少”,大部分的女人开始慢慢绝经了,进入所谓的更年期了,怀孕也很难了。
生长衰亡,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但先贤在论述规律的时候,同时也将背后的生理机制晓谕我们,那么我们能否根据背后的生理机制总结出相应的身体保健、延缓衰老的思路呢?
据上文所述,“五七”以后,身体盛极而衰,其中最显著的,首先是“阳明脉衰”,接着是“三阳脉衰于上”,然后是“任脉虚,冲脉衰少”。
阳明脉,包括了胃足阳明之脉和大肠手阳明之脉。手足阳明脉又与“肺手太阴之脉”、“脾足太阴之脉”互为表里。《灵枢经·本输第二》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经也。”可见,阳明脉实际包含了西医所说的消化功能和消化系统。
当然,阳明脉功能不止于此。《内经·素问》痿论篇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灵枢·五音五味篇》又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可见,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冲脉任脉为经络之海,而冲脉又隶属阳明。由此可知,“三阳脉衰于上”与“任脉虚,冲脉衰少”又皆与“阳明脉衰”有密切的关系,女子盛极而衰的调理、保健可从阳明脉、任脉、冲脉入手,而其中又当以阳明经为根本。
调理阳明、任、冲三脉,以针灸为例,可选取以下穴位:足三里、中脘、天枢、关元、太溪。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经合穴,胃腑的下合穴,对强化阳明经有不可代替的强大功效。灸法中也有这样的说法:“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的就是:在足三里穴处通过形成灸疤,化脓,刺激强化足阳明经的气化功能,从而达到保健功效。
中脘穴:任脉穴位,胃的募穴,脾足太阴之脉的结穴,又是“腑”的会穴,对脾胃经、任脉、脾胃肠功能有直接的调节作用。
天枢穴:胃足阳明经穴位、大肠募穴,对调理阳明脉和胃肠功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元穴:任脉穴位、小肠募穴,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位处丹田,对激发先天潜能,调节冲脉任脉、胃肠功能、生殖泌尿系统有重要作用。
太溪穴:肾足少阴经原穴。肾中藏有元阴和元阳,是人生长发育的根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源于肾,故肾为先天之本。人体中的任脉、督脉、冲脉、带脉等都和肾相关。《灵枢经·骨空论篇》也云:“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肾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所以太溪穴对诸经脉,特别是冲脉和肾足少阴经有重要调理作用。
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朋友,这里介绍一个简单的日常保健方法:揉腹。
常识中,揉腹有帮助消化、促进肠道蠕动的效果。从经脉的角度,足阳明胃经、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都循行于腹部,揉腹可以同时作用于这五条经脉,加强它们的气化功能。另外阳明脉连结的脏器:胃、大肠、小肠,足太阴脾经连结的脏器:脾、胰腺等都位于腹腔,揉腹时,可以按摩作用于脏腑器官。揉腹,同时又可以按摩到上述提及的中脘穴、天枢穴、关元穴。可谓是集保健、治未病功效于一身,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