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六 国子祭酒 ,懿荣因病初识龙 骨 ;商朝故都, 殷墟甲骨重见云天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六

国子祭酒  懿荣因病初识龙骨

商朝故都  殷墟甲骨重见云天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国子祭酒  懿荣因病初识龙骨 

  商朝故都  殷墟甲骨重见云天  

在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有一个名叫王懿荣的人。他又名濂生,原籍山东省福山县,是光绪年间的进士。他精于金石训诂之学,具有读书过目不忘之才。后来,他官至国子监祭酒,是光绪年间全国高等学府的最高领导人。

有一年(大约是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王懿荣身患重病,请医生来医治。医生给他开了个药方,药方中有一味药材叫“龙骨”。大家都知道,“龙”只在神话故事中出现,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这种动物。世间没有龙,自然也就没有龙骨。中药房里的龙骨,实际上是掩埋地下时间久远了的牛、羊等哺乳动物的化石和骨骼。等家人把药买来,王懿荣打开药包一看,发现“龙骨”上有的有类似于大篆的文字。因他精通金石训诂之学,当即断定这是比大篆还要早的文字。尽管这些文字他当时还很难辨识,但他认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于是,他派人把中药房里带有文字的“龙骨”全部买来进行研究。遗憾的是,他还没来得及仔细研究,在没有获得些许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就因耳闻目睹了英法等八国联军在北京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恶劣行径,悲愤之下,为免于身受其辱,便与夫人一起投水自杀了。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这件事,引起学术界、尤其是文字与考古学界的普遍关注。以刘鹗、罗振玉、王国维为首的很多专家学者,都积极、致力于对甲骨文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以求弄清甲骨文的读音和含义。

已故著名版本学家魏隐儒老先生在他编写的《中国古籍印刷史》中,对甲骨文的出土、收集与研究情况,作了简短而详实的介绍。他说:最初贩卖甲骨的是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收买甲骨最早的,在天津有孟广慧和王襄,在北京有王懿荣;相继有丹徒刘鹗、上虞罗振玉、海宁王国维,还有端方、沈增植、方地山、方若等人。其中刘鹗购藏最多。后来王国维收藏的那一部分也尽归刘鹗所有,共得五千余片。他从中选出千片于1903年照相后石印出版,名为《铁云藏龟》。后来刘氏所藏甲骨一部分为罗振玉所得,一部分为上海犹太人哈同之妻罗迦陵所得。罗振玉于清宣统年间继续收集,所得更多。经过众多学者的多年研究,尘封地下三千余年的甲骨文书的来源与内涵终于被揭开了。

原来这些被当作中药材用来治病的“龙骨”,大多出自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附近。小屯村北滨洹水,南接邺县,是商朝后期都城“殷”的遗址,因商朝被周武王灭亡之后,这里逐渐沦为废墟,史称“殷墟”,因此后人也把甲骨文称作“殷墟文字”。

王懿荣发现的甲骨文书,被学术界研究、判定为商殷时期的史官所保管的文献资料,并由此断定小屯村附近便是商殷故都遗址,这里一定还有更多的甲骨文书尘封地下。基于这样的判断,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人到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这次发掘从1928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持续八年之久,先后挖掘了一十五次,共获得甲古文书两万四千九百一十三片,于1948年~1949年间将这些甲骨文字分别印成《殷墟文字》甲编、乙编出版。其中乙编又分成上、中、下三编。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书写或刻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纪事词”。因为那时人们都非常迷信,遇到事情都要进行“占卜”,占卜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因此,每当占卜完毕,人们便把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的事情和占卜结果,以及事后的验证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书。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朮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陆续派生出来的印刷字体等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中,甲骨文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早期的定型文字。

甲骨上的文字,多数都是刀刻的,但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字的笔画也比较繁复,很难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书上的文字有四五千个。其中有近两千个已为文字、考古学家所辨识。

在对甲骨文的研究辨析中,学者们发现刻画或书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大多是从早期的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象形字,这些象形字不仅笔画繁复,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汉字在商殷时期还没有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形声和假借的字,说明汉字的应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为了更清楚的反映甲骨文字在商朝的演变情况,学者们把行用在商朝的文字,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制作了五幅图片(参见《中华印刷典故》第6页下图),读者可从中领略汉字在殷商时期的发展概貌。

殷墟甲骨文书的出土,不仅让我们掌握了商代的文化资料,为研究商代的历史提供了文字证据,而且使我们见到了三千多年以前的文字和中国最早出现的“书籍”。前中央研究院《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刊出的《新获卜辞写本后记》里,曾提到发现了刻有“册六”两个字的龟板,而且这块龟板上带有穿孔。此外,魏隐儒先生在他的著作里也曾提到在“小屯村出土的甲骨就有三片叠在一起,在甲骨上又刻着‘册三、册及三’”。这说明在商殷时期,已经有把许多龟板串联成册,出现了被后人称作“龟甲兽骨的书”的书籍了。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甲骨文书虽又名“殷墟文字”,但它并不都出自殷墟。解放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于1950年-1956年进行过多次挖掘。其中:1950年在河南洹南四盘磨,1952年在洛阳东关泰山庙,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1954年在山西洪赵县坊堆村,1956年在陕西长安张家坡,先后出土了龟甲、牛骨、羊骨、鹿骨等多件。为甲骨文并非安阳殷墟所独有提供了实物证据。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