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一遍《论语》(第36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卫灵公第十五

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陈,即“阵”。或者作“陈兵”的意思。

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

俎,zu,3声,切肉的小几。豆,盛羹酱的器皿。俎和豆在这里代指礼器。

古代军队编制有很多级,军旅是最高级,卒伍是最低级。

孔子以知礼著称,并不懂军事。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是故意刁难他。孔子明白他的用意,所以第二天就离开了。

也并不见得就是卫灵公故意刁难孔子,人家以为他什么都懂呢。人家这样一问,孔子多想了,或者孔子觉得道不同不能共谋,所以就走了。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周游列国,有三次大难。一次是在匡地被围,一次是司马桓魋要杀他,一次是在陈地断粮。

绝粮就是断粮,没有吃的了,跟着孔子的人都生病了,爬不起来。

子路想不通,气呼呼地去质问孔子:“我们都是君子,怎么也会遭受这样走投无路的困境?!”

孔子倒是没跟他生气,也没对他的态度进行指责,给了他一颗软钉子:“谁说君子就不受受穷了,君子固然会受穷,但不会像小人那样耐不住穷,一穷就歇斯底里,要死要活要道理,非要问个为什么。”

子路说的是身份君子,是贵族,体面人,不但一定要有饭吃,而且还得吃得好。身份君子即使穷,也要保持风度,极端一点的就像孔乙己那样的。

孔子说的是道德君子,有君子涵养风度,但不一定有钱有势,所以就难免会饿肚子。

小人受不了穷,穷了就要发牢骚,甚至大发脾气。小人会不择手段,无原则、无底线,去改变穷这种状态。君子则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受穷,固守其道。

15.3 子曰:“赐也,女(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欤)?”对曰:“然,非与(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问子贡,你以为我是博学而什么都记得住吗?子贡说,是呀,难道不是这样吗?

孔子说,不是,其实,我是靠“一以贯之”。

知识虽多,就像钱币一样,但我有一根穿钱的绳,有一条贯穿性的线索,如原理、原则,无非“忠”、“恕”二字也。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5.4 子曰:“由,知德(明耻)者鲜矣。”

这是孔子在跟子路抱怨,说懂得道德、知晓荣辱的人太少了。

15.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道家推崇的治术,但别人也不是不讲。儒家对早期传说中的无为而治,也是抱欣赏的态度。只不过孔子强调的是圣王立身端正,先从自己做起,他的榜样是尧、舜。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主要是专家治国。《尚书》有《尧典》《舜典》,也讲群臣分工,各司其职。

道家也好,儒家也好,所谓无为,其实是无不为。当头的不是专家内行,但他会选会管会用专家内行,当然省心省力。

孔子发感叹,说大概也只有舜能做到无为而治吧,他干什么了?他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已。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行,行得通,招人待见。

蛮指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貊指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蛮貊之邦泛指野蛮地区。

州里,是指开化地区。古代的国野制度,城郊是编为州里。

立,立于地,步行立于地。

在舆,指乘车而行。

参,参照。参与前,即好像有字书写在前面。

倚于衡,好像有字横于车轭(e,4声,辕前也,牛拉东西时 架在脖子上的短粗曲木)。

子张问怎么才能招人待见。孔子给了他两条:言忠信,说话要忠厚诚信;行笃敬,行为要质朴恭敬。做到这两点,哪里都去得。做不到这两点,趁早你也不要到处丢人了。要时时刻刻谨记这两条,站立时如同看见这六个字在眼前;坐车时也好像这六个字刻在车的倚木上。子张马上落实,赶紧把这六个字记在了绅上。

绅是腰间大带下垂的部分。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史鱼,字子鱼。蘧,qu,2声。

史鱼和蘧伯玉都是卫国的名臣。

孔子的处世哲学是,什么时候都应当以直道事人,邦有道,应该出来做事;邦无道,则应退隐。原则要坚持,命也不能丢。

史鱼是一个直人,不管国家政治是不是清明,都像箭一样直来直去。但孔子更认同蘧伯鱼的做法,国家政治清明则出来辅佐,政治昏庸则收束志向退隐。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慎言,对说话研究很透彻。他认为,可以跟人交谈而没有去交谈,会错失;跟不可以交谈的人交谈,会漏嘴。真正聪明的人既不会犯“失人”的错误,也不会犯“失言”的错误。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惜命,但生命诚可贵,仁义价更高。孔子说有志向有仁德的人不会为了苟活而有损仁义道德,只会为了成全仁义而毅然献身。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为仁之道,即如何做才能符合仁。孔子认为,首先就是和该国的精英,最优秀的大夫,最讲仁的士,和他们搞好关系。这就和工匠们要把工作做好,先要把工具准备好是一个道理。

因为子贡不是大夫,仅能称作“士”,所以对士是“友”,对大夫则是“事”(侍奉)。

到一个国家是如此,到一个单位也是如此。大如国家,小如单位,道理都是相通的。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颜渊请教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孔子答了四条:

行夏之时,就是实行夏代的时令。古有“三正”之说,夏正在孟春正月;殷正在季冬十二月,周正在仲冬十一月。春秋之世,晋用夏正,鲁用周正。

辂,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马车。据文字记载,夏代已有马车,但从考古发现看,目前只找到商代晚期的例证。

服周之冕,周人讲究穿戴。冕,古代帝王、诸侯所戴的礼帽。

乐则《韶》《舞(武)》,古人说的“乐”,包括声音、器乐、舞蹈,是合三者而言之。

孔子时代,最有名的古典音乐有六种:《云门》是黄帝的音乐,《咸池》是唐尧的音乐,《大韶》是虞舜的音乐,《大夏》是夏禹的音乐,《大濩》是商汤的音乐,《大武》是周武王的音乐。孔子最喜欢《韶》,其次是《武》。

以上四条,都属于制礼作乐。

孔子还补充说,有些坏东西必须清除。

放,是放逐的意思,这里指清除。郑声,指流行音乐,和雅乐相反。当时的流行音乐,主要是郑、宋、卫、齐等国的通俗音乐,特别是与男欢女爱有关的音乐。

古典音乐太高雅,老百姓听不见也没机会听。流行音乐不一样,一听就能心领神会。孔子不喜欢,说这些都太淫荡,不灭不行。

远,是躲避的意思。“亲贤臣,远小人”里面的远就是从这儿化用来的。佞人是能说会道、花言巧语的人。孔子很讨厌这样的人,说有这种人在身边很危险。

和我们现如今所处的社会一样,那些无底线的娱乐节目,要加以限制;那些无节操的歌星影星小白脸什么的,该抓抓该(封)杀(封)杀。

孔子的意思是历法是夏代的好,车子是商代的好,帽子是周代的好,音乐是古典的好,最好能把不同时期的好捏到一块儿。消灭靡靡之音,远离夸夸其谈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