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批雪乡。我为雪乡辩护,思路没错,只是老旧
今天的人民网评:雪乡管理部门应把重视游客诉求和提升服务品质放在第一位,不应把舆情防控摆在第一位。
我的观点和人民网不一样。
我认为舆情是第一位,但不能防控。
重视游客诉求和服务品质,是企业的事,雪乡管理部门把它放在第二没毛病。
一、10万亩林业水份,一篇被封杀的稿子
雪乡管理部门重视防控舆情,让我想起10多年被封杀的一篇稿子。
我当时到一个县的林业局采访,得知新来的领导,把前些年植树造林的数字相加之后,发现情况不对,从中挤出来10万多亩的水分。
这一个超级大的正面新闻!
我如获至宝,抓紧采访,回单位把稿子写好,编辑、责编也认为不错,准备第二天上头版。
但是,这个县的宣传部长追到报社,请求不要发稿子。
部长和报社上上下下都熟,好言好语,晚上好酒好菜,一句话,稿子不要发。
部长说,是表扬稿不假,但间接批评了前几任,稿子一出,必出大事。
最后,稿子撤下。
这位部长,做的事情,就是舆情防控。一是防,防止负面新闻出现,对新闻单位派专人接待,报喜不报忧;二是控,负面新闻一旦可能出现,或是已经出现,采取措施,不让刊发,或是迅速撤下来。
二、老思路,防火防盗防记者
舆情防控的思维,现在许多地方和部门还在用,简而言之就是防火防盗防记者。
在十多年前,舆情确实可以防控。
报社、电台、电视,都有发稿流程,都需要时间。
在发稿的最后流程那一堵,只要力度够,肯定能防控着。
但是,现在情况变了。
人人一个智能手机,微博、微信、自媒体,一件事可以瞬间传播、即时互动,你如何防,如何控?
防不了。你不知道人在哪里,不需要什么采访证,人人都能上头条,人人都可以发文字,图片,视频。朋友圈,就是最大的媒体。你上哪防?
控不了。一旦有了负面的消息,怎么控制?找人删新闻?找人撤稿子?在短时间,新闻早已传遍全网,被百万、千万、上亿的人知晓。再删,再撤,反而形成二次负面新闻。
如果说原来的舆情,似火情,能够防控,那么现在的舆情,就似雨情,防控不了,只能科学应对。
舆情,会像雨一样,从天(网)而降。
再把舆情当火情,就是等于拿着大刀来挡子弹。
用工业时代的思路,来管理互联网时代的事,肯定死得很惨。
三、民本位?官本位?
雪乡的管理部门、黑龙江大海林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的思路,就仍然停在工业时代。
在会上,他们指出,一要将舆情防控工作摆在第一位对待,要认真总结好此次舆情处置的经验教训,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到位,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二要关注价格和服务两个焦点问题。
重视舆情,把舆情放在第一位,其实没有错。错的是,把舆情防控放在第一位。
防控二字,是多余的,是无用的。
舆情,本质是一种社群情绪和关系的管理。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舆情要用新规则去处理。
互联网舆情,完全开放,采取封杀的办法根本不好使。不同观点同时存在,多元化。一个热点形成,往往比较突然。网民之间通过评论,产生互动。由于网民的主观性和情绪化,难免产生偏差。
一个不可控的东西,你怎么去防控?
而且,真的如雪乡所说,防控放在第一位,那件雪乡发生在两年前的宰客的事,就该早解决了。就是因为没有解决,今年再次发生类似事情,结果新仇旧恨一齐发作。
说是把防控放在第一位,其实还是因为事情闹大了,上头发话了,这才摆到了第一位。
那到底是舆情第一位,还是上头第一位呢?
答案不用说吧。哪个第一,背后其实是民本位,还是官本位的问题。
真正掌握舆情之后,再去督促企业做好服务,维持好市场。
至于如何掌握舆情,就是另外的问题,今天不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