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愈奇病集成-​九.耳、鼻、喉、口腔科

九.耳、鼻、喉、口腔科

耳廓麻木

耳衄

耳疳

虚火耳痛

耳鸣如雷

暴聋(一)

暴聋(二)

链霉素致耳聋

鼻冒酸橘味

嗅觉异常

鼻衄

鼻鼽(过敏性鼻炎)

急性会厌炎

音哑(一)

音哑(二)

语音反常

失音(一)

失音(二)

失音(三)

失音(四)

矢音(五)

瘖痱不语

口冷症

唇肿

唇反症

小舌下垂

舌痒(一)

舌痒(二)

舌卷

舌痛(一)

舌痛(二)

舌辣痛

舌面瘙痒

舌体肿痛

舌尖奇痒

舌尖奇麻

舌麻

舌冷(一)

舌冷(二)

舌痹(舌神经麻痹)

舌伸不缩

舌缩症

舌、乳内缩

舌裂

裂纹舌

舌衄(一)

舌衄(二)

白齿变黑

齿寒症

牙痛

白天磨牙症

齿+介齿症

耳廓麻木

[病案]夏某,男,35岁,1982年10月12日就诊。左耳廓麻木已一年,曾服中西药无

效。诊见心烦易怒,胸肋胀闷,痰黄量多,舌红,苔腻,左关脉弦滑有力。

[治则]清火化痰,开窍通络。

[方药]黄芩12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僵蚕12克,柴胡

10克,枳实10克,菖蒲6克,甘草6克。2剂后耳廓麻木明显减轻,续服2剂而愈,随访

一年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0年第4期)

[评析]耳廓麻木颇为少见。本患者显见足少阳胆经经气不利无疑,因足少阳经脉上

入于耳。故方用温胆汤加黄芩清火化痰,柴胡引药入病所,僵蚕散结行气通经脉,菖蒲行

气化痰利清窍,使火宁痰化,经气复通,麻木告愈。(吕志连)

耳衄

[病案]鲍某,男,55岁。1981年2月14日初诊。近一月来,左侧耳内出血,点滴渗

出,血色鲜红不紫,耳内不痛不痒,伴有头晕,腰酸,手心灼热,曾服清热消炎药未效。五

官科检查未见异常。舌淡红、少苔,两尺脉数有力。

[治则]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母10克,黄柏10克,龟版20克,生地10克,熟地20克,怀牛膝10克,丹

皮10克,仙鹤草10克,女贞子10克,早莲草10克,侧柏炭10克,泽泻10克。3剂药后

耳中出血减少,每日仅出血二三次。又宗原方继服3剂,尽剂后耳中出血已止,头晕、腰

酸亦轻。停药观察一周,未见出血。半年后髓访,耳衄未发。(见《黑龙江中医药》1985年第4

期)

[评析]耳衄,为临床罕见之证。此病乃属肾阴不足,虚火上冲所致。肾主水,开窍于

耳,若肾水亏虚,相火旺盛,血为热迫,而见耳中出血。唐容川云:“血从耳出者,……相

火旺,挟肝气上逆,及小肠相火内动,因得挟血妄行。”《类证治裁》谓;“血出耳窍,属肝

肾二经,……若常有滴血,不肿痛,尺中沉数,多属肾经阴虚火升,用六味丸加味。”本案

治疗采用滋阴凉血之法,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使水足火消,热不伤耳部血络,故耳衄

止。(马荫笃)

耳疳

[病案]江某,男,41岁。1971年8月3日入院。患者自幼右耳流脓。近四年来流脓

不止,脓液量多质稀色淡而腥,并见耳鸣耳聋,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曾四次昏倒。右耳后

稍上方有5*5毫米大小之孔口,一直通向外耳道鼓膜前后上方,内口约3×3毫米,管道内

有脓性分泌物。乳突x线摄片为:“右侧慢性中耳炎胆脂瘤”,曾服温胆汤收效不显。

[治则]补肾益精。

[方药]肉苁蓉15克,菟丝子18克,枸杞子12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石菖

蒲6克,淮牛膝12克,天麻9克,白芍15克,白蒺藜20克。服3剂药后流脓,耳鸣,头晕

即减轻。以后又加用熟地,关沙苑、五味子,连服26剂,右耳无流脓,耳鸣,耳聋、目眩

消失而出院。随访三年未复发。(见《新中医》1975年第1期)

[评析]患者自幼右耳流脓,经年累月不止,久病转虚,病本在肾,故以补肾益精。《景

岳全书》曰:“精脱肾亏渐至聋闭,是非大培根本,必不可也。”故用熟地、菟丝子、枸

杞子、肉苁蓉大补精血,速培元阴之品。真阴亏损阳浮上逆故有耳鸣眩晕,用龙骨、牡

蛎镇摄浮阳,兼敛脓水。石菖蒲开窍,牛膝补肾泻浊。纵观全方补中有泻,以补为主,涩

中有通,涩通兼用,庶无偏胜之弊。本方之药物可使精气调和,肾气充足,肾气足则能通

于耳,故不治耳而“耳疳”可止,声音能闻。(李祥云)

虚火耳痛

[病案]刘某,女,41岁。1975年5月20日就诊。自觉耳内疼痛作鸣,伴右侧偏头痛、

牙痛,背部常有畏寒感。舌淡红、苔白而润,脉沉弱。

[治则]温补肾阳,引火归源,佐以通络活血。

[方药]熟地20克,附片7.5克,肉桂4.5克,牛膝10克,泽泻9克,川芎9克,路路

通9克,细辛3克。3剂后,耳痛耳鸣大减。原方加骨碎补9克,连服3剂而愈。(见《陕西

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

[评析]本案耳通伴头痛,牙痛,系阳热亢盛之象,然背恶寒,脉沉弱,又为少阴阳衰

之症。故用引火归源法,取附片、肉桂温补下元,摄纳浮阳,熟地滋肾存阴,牛膝引血下

行,俾火随血降;川芎,细辛、路路通为通络活血之品,标本兼治,仅6剂而愈。(吕志连)

耳鸣如雷

[病案]刘某,女,49岁。1983年2月16日就诊。双耳如雷声大作,伴时而作尖叫声,

整夜难以入睡,病已五年。经西医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西药罔效。面黄神烦,食纳

欠佳,须大声呼叫方能听清问话,耳内响声犹如机器轰鸣,时似雷声大作,胸胁闷,前额

胀痛,口苦,口干。舌质红,苔黄,脉弦微数。

[治则]镇肝潜阳。

[方药]磁石12克,龙骨12克,牛膝12克,殊砂1.5克,牡蛎10克,丹参10克,茯苓

10克,柴胡10克,地龙10克,建菖蒲10克,钩藤10克。7剂后,症状大减。原方进14

剂,耳鸣如雷基本控制,听清声音。因有腰痛、肢乏,上方去硃砂,加黄芪10克,川芎6

克,陈皮6克。进10剂,并嘱加用磁疗。二个疗程后,已恢复到病前一年时的听力。续

投六味地黄汤15剂以善后。(见《湖南医药杂志》1983年第2期)

[评析]无器质性病变之耳鸣,西医尚无特效。本案出现肝阳上亢之症状,故仅投镇

肝潜阳诸药,使肝阳不上亢,能在短期内收效。(吕志连)

暴聋(一)

[病案]李某,男,29岁。1977年12月6日初诊,患者中午在生产趴瓦场做瓦时,忽

觉两耳内似有人猛放爆竹两声,顿时听力完全丧失,人们凑近耳边大声疾呼世毫无感

觉。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前半月间因小孩病重转院,心情十分焦急,心神不定,往返探望

病人,家事农活又十分烦劳,很少休旦。伴有疲劳口渴、口苦、胁痛等症。舌质红、少

苔,脉弦数。

[治则]清泻肝胆湿热,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草12克,黄芩9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9克,车前子6克,柴胡9

克,当归9克,生地9克,甘草9克,磁石15克,六曲9克。服1剂后耳内鸣鸣作响。服2

剂后家人附其耳旁大语则耳闻。上方加党参9克,白芍9克,茯苓9克,大枣5枚。又服

2剂,听力完全恢复。原方再服2剂,以善其后。(见《新中医》1978年第3期)

[评析]《素问》曰:“肝病自逆,则耳聋不聪。”《丹溪心法,耳聋篇》曰:“耳聋皆

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本案患者焦虑过度,加之家事农活烦劳致心神不定,肝气郁结,

郁而化热,引起耳聋,患者伴有口苦胁痛等症,肝胆之火上逆,故用清泻肝胆湿热、镇心

安神之法,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取效奏捷。(李祥云)

暴聋(二)

[病案]何某,女,24岁,1976年6月11日就诊。患者一月前突然耳呜耳聋,伴有头

昏目眩,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舌红、苔白,脉细数。

[治则]滋阴补肾。

[方药]生地15克,泽泻12克,猪苓12克,丹皮9克,五味子9克,葛根60克。共服

药10剂,患者愈。(见《新中医》1977年第2期)

[评析]肾开窍于耳,肾藏精主髓,肾阴亏损:肾精不足,则耳鸣耳聋;阴亏不足,虚

火偏旺,上扰清窍,则头昏目眩,腰膝酸软。故用滋阴补肾之六味地黄丸治疗。方中加入

葛根并重用。葛根中有葛根黄酮,能改善内耳血循环,还有促进细胞代谢怍用,故用上方

能取得疗效。(李祥云)

链霉素致耳聋

[病案]童某,男,9个月。1976年8月16日诊。在三个月前因患肺炎注射链霉素,

曾有一次注入大剂量后,出现呕吐、烦躁,神志半昏迷,经抢救愈。此后耳聋,诊为链霉

素中毒性耳聋,久治乏效。症见便秘,溲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

[治则]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草6克,芦荟6克,合成牛黄6克,当归6克,菖蒲6克,硃远志6克,研

细备用。每次服1.5克,一日2次。服一个月后,听觉好转。续服二个月,基本正常,观

察三年,听觉正常。(见《浙江中医杂志》1981年第1期)

[评析]耳聋凡链霉素所致者,如短期内不恢复,多致终身残废。《内经》有“少阳根

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和“少阳之厥则暴聋”、“肝气逆则耳聋不聪”等记

载。今患儿鼓膜正常,属肝胆实热化火,循经上行所致之暴聋。故予龙胆草、牛黄,芦荟

苦寒泻肝胆实火,当归和血补阴,远志交通心肾,菖蒲通窍聪耳,作散剂缓缓获效。(吕志

连)

鼻冒酸橘味

[病案]彭某,女,71岁。1988年3月20日就诊。一周前自觉鼻中有酸橘味阵阵喷

出,酸臭难闻,日夜不休,十分苦恼。先后多处就诊,未发现异常,诊为神经官能症,治疗

无效。刻见形体消瘦,神态尚健,自述鼻中酸橘味阵阵喷出,恶臭难闻,伴口干气短,眠食

及两便正常。医者诊时近患者,从呼出气中未闻及异常气味。舌质稍红中有裂,苔薄黄,

脉细弦带数。

[治则]舒肺达肝。

[方药]生黄芪20克,北沙参30克,枯梗1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知母10

克,川连3克,吴萸1克,合欢皮10克,生甘草5克。3剂后鼻中冒酸大减,继进2剂而愈。

(见《江西中医药》1990年第5期)

[评析]鼻为肺之窍,肝木郁乃作酸,酸味从肺窍而出,应属肝郁不达,肺虚不宣,木

火则刑肺金。本例即属于此,故以舒肺达肝法治之,仅5剂而愈。(吕志连)

嗅觉异常

[病案]吴某,女,68岁。1979年6月6日初诊。三天来自觉花香扑鼻,时而又香中

带臭,但室内外均无香花树木。患者嗅觉异常,严重时头昏脑胀,心烦欲呕。苔薄黄,脉

细。

[治则]清肺泄热,和胃降逆。

[方药]黄芩9克,知母9克,地骨皮9克,桑白皮9克,沙参9克,麦冬9克,辛夷花9

克,桔梗6克,陈皮6克,法半夏6克。服2剂,鼻香顿失,病愈。(见《湖北中医杂志》1982年第

4期)

[评析]《灵枢,脉度篇》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齐生方》亦曰:

“夫鼻者,肺之候,职欲常和,和则吸引香臭矣,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致鼻

气不得宣调,清道壅塞。其为病也……或不闻香臭,此皆肺脏不漉调,邪气雍积于鼻,清

道壅塞而然。”今患者嗅觉异常,知其肺气不和之故,系因肺热熏蒸,上攻其窍,鼻失其常

而致病也。方用泻白散加减,方中桑白皮、黄芩、知母清热泻肺,地骨皮泻肺中伏火,桔

梗宣通肺气,辛荑花散风通鼻窍,半夏和胃降逆,沙参、麦冬清肺养阴。全方共秦清肺泄

热,养阴降逆之效,使肺中虚热得清,肺气和降,故而病愈。(李祥云)

鼻衄

[病案]李某,男,22岁。1975年5月10日入院。十天前牙龈少量出血,但不痛,后

第六天突然鼻衄一次,出血约300毫升,色红,全身发现有散在点状出血。检查:胸腹无

异常,血小板90×109(9万/立方毫米),经骨髓穿刺,确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院后曾

用仙鹤草素、利血生、肌苷、云南白药,及生地、黄芩、黄柏、犀角、三七、紫草、阿

胶。丹皮等药,均无效;鼻衄时靠压迫止血。7月11日诊时,面色潮红、头昏,舌质淡,

苔薄白,脉数无力。

[治则]温润补肾,辛凉清肺。

[方药]熟地30克,山药30克,早莲草30克,煅龙骨30克,桑叶9克,枸杞子12克,

女贞子12克,白芍12克,丹参15克,仙鹤草24克。以此方加减出入服12剂后,鼻衄止,

无新的出血点,血小扳130×09/l(13万/立方毫米),唯觉头昏,余皆正常、观察三天无变

化,于7月26日出院。(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78年第3期)

[评析]本案从前阶段治疗来看、既非血热妄行,亦非瘀血内阻和气不摄血所致。叶

天士谓“初病齿缝流清血,痛者为胃火冲激,不痛者为龙火内燔。”据此,似与肾精虚损、

龙火内燔有关。同时,鼻为肺窍,肺主皮毛,鼻衄、紫癜应与肺家虚热动血有关,肾为水,

肺为金,金水滋生,故肾虚而虚热扰及血分,伤及孙络,发为鼻衄,紫癜:六味地黄汤偏于

肾,但于虚热伤肺又不甚切,故选用以温润补肾而清肺散热,熟地、拘杞子、山药、白芍

填肾补血敛阴;女贞子、旱莲草为二至丸,系血证要药,加仙鹤草、丹参则可疏通经络,

可凉血,补血、止血,更用煅龙骨固涩,又仿清叶天士之用药,加桑叶9克,能清肺散热通

络,若再配菊花则效力更彰。(吕志连)

鼻鼽(过敏性鼻炎)

[病案]苏某,男,36岁。每当风吹着凉之后即鼻塞不通,鼻孔发痒,喷嚏连连,鼻流清

悌,病已三年,久治不愈,伴有畏寒,舌苔白,脉正常。曾去某医院诊治,诊断为过敏性鼻

炎。

[治则]益卫阳,祛风寒。

[方药]生黄芪15克,防风6克,白术10克,桂枝5克,党参10克,诃子肉10克,炙

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5枚。连服13剂病愈。二年后又复发,仍以原方服之又愈。(见

《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鼻鼽之病名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系因表卫不固,感受寒邪,肺气亏虚

之故,肺开窍于鼻,则鼻孔发痒,鼻流清梯,喷嚏连连。今患者选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

减治之,方中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可益气固表卫阳;桂枝汤可调和营卫散风寒,

加用诃子收敛肺气。如此使表卫固,外邪无以侵袭,此即安内攘外之法,故病愈。愈后又

复发,再服原方又效,说明该方药疗效可靠。(李样云)

急性会厌炎

[病案]王某,男,25岁。1981年3月初诊。患者咽痛四天,呑咽困准,声嘶哑。三天

前外院诊为急性扁桃体炎,用普青80万单位,日二次肌注。然症情不减,遂求中医诊治。

症如上述,汤水不进,小便短赤,大便三日未行,苔薄微腻质红,脉细数。检查:咽粘膜充

血不明显,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会厌亢血、水肿呈球状。诊为急性会厌炎。

[治则]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银花9克,连翘9克,丹皮9克,玉泉散9克(包),黄苓9克,大青叶12克,蒲

公英12克,蒌皮仁12丸,赤芍12克,生苡仁30克,僵蚕4.5克。连服3剂后,咽痛大减,

能进稀粥,声渐扬,大便日行一次,唯夜寐汗出,苔薄舌红,脉滑。检查:咽部轻度充血,

会厌充血水肿好转,球状缩小。仍宗上法原方加芙蓉叶12克,马勃3克,生黄芪12克。

3剂药后诸症消退,会厌恢复正常。前方续服2剂,以资巩固。(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年第

8期)

[评析]咽喉之病是由风热之邪外侵,湿热互结,脾胃蕴热,上冲咽喉所致。治疗当以

清热泻火解毒,通利二便,釜底抽薪以泄其热。方中银花、连翘、黄芩、大青叶、蒲公

英清热解毒,赤芍、丹皮、生苡仁、僵蚕为清利湿热,蒌皮仁润肠通腑。(黄宣能)

音哑(一)

[病案]周某,女,38岁,1976年3月8日就诊。患者系音乐教师,近二个月来唱歌时

发生音哑,月经前加重,咽喉干痛,有时心烦,失眠,舌质紫黯,脉沉细稍数。检查:声带

充血肥厚,曾服西药无效。

[治则]活血逐瘀,引瘀下行。

[方药]桃仁6克,红花6克,甘草6克,桔梗6克,柴胡6克,枳壳6克,生地9克,当

归9克,元参9克,怀牛膝18克,蝉蜕4.5克,连服6剂,发音正常,其他症状亦痊愈。(见

《新中医》1978年第2期)

[评析]本案所用方为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会厌逐瘀汤的加味方。原方是

治疗瘟毒烧炼会厌,血凝不能盖严气门,饮水即呛之症。现患者声带充血肥厚,系属热壅

声带,血凝发声不灵而音哑。选用会厌逐瘀汤加味,可化开声带之瘀血,并能引瘀下行,

故而使声带恢复正常,发音宏亮。(李祥云)

音哑(二)

[病案]张某,男,28岁。声音嘶哑一年余,屡治少效。刻下声嘶不扬,进食稍快即作

呛咳,咽部胀闷,似有物阻。检查:见双侧声带清白,左声带固定于旁中位上,闭合欠佳,

双侧披裂肿胀,不充血,咽部未见明显异常。摄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治则]疏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防风6克,川芎6克,独活6克,桑寄生10克,秦艽10克,落得打10克,功劳

叶10克,伸筋草10克,油松节2个,鸡血藤15克,蝉蜕3克,甘草3克。5剂药后,声音

嘶哑略有减轻。守方再服20余剂,声音渐趋亮朗,左声带活动自如,披裂肿胀消失。上

方去独活、防风、油松节,加百合10克,当归10克,山药10克以善其后。(见《辽宁中医杂

志》1986年第12期)

[评析]本案乃风寒痹阻,脉络不通,关节活动不利,而致声带失用。喉有五属,无形

之气者,心为音声之主,肺为音声之门,睥为音声之根,肾为音声之本,有形之质者,声带

属肝,得肺气而能震颤,室带属脾,得气血之养而能活跃,会厌、披裂属于阳明,环杓关节

隶乎肝肾。五脏受损皆可导致声带疾病。故用化痰、破瘀、益气等法治疗,使肿胀消失,

声带功能恢复。治疗声带疾患有二忌:一忌苦寒,二忌收敛。今用疏风散寒,活血通络

之法,使患者声带功能恢复而病愈。(马荫笃)

语音反常

[病案]唐某,女,63岁。1983年3月10日就诊,患者因发热、头痛身疼、胸腹胀满,

被治愈后出现说话腔调反常,每句皆是北方语调。经医院作各种检查均属正常,无法诊

治。患者自幼生长在四川本地农村,本人和家族均无精神病史。刻珍闻其声,皆是北方

腔调。自述头目昏胀,舌苔白滑而腻,脉濡缓。

[治则]清心开窍,祛湿化浊。

[方药]石菖蒲15克,郁金15克,茯苓30克,半夏15克,陈皮10克,莲心6克,枳实

10克,竹茹20克,胆南星10克。3剂后其病消失,语调恢复正常。一年后随访,未再复

发。(见《四川中医》1985年第11期)

[评析]本例少见。心主神明,言为心声,语调反常属神明受扰。苔白滑而腻,应从湿

浊侵袭心包,神明受扰论治。故方选苍朴郁金汤与温胆汤合方化裁而愈。(吕志连)

失音(一)

[病案]徐某,男,42岁。1971年10月6日初诊。平素体弱,声音嘶哑已半年,初起

音哑,发音还能听到,后经中西医及针灸治疗,症无改善,且音调逐渐低微,严重时完全

失音。患者咽喉干燥,夜间尤甚。大便溏薄,一日二次。面黄体瘦,腰膝酸软,舌质红、

苔薄黄,脉细。检查,粘膜部分呈慢性充血增厚,西医诊断为慢性喉炎。

[治则]清滋肺阴,宣肺开音,健脾固肠。

[方药]北沙参12克,炒生地12克,石斛12克,拘杞子9克,桔梗9克,牛蒡子9克,

芦根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熟诃子9克,乌梅9克,木蝴蝶9克,凤凰衣9克。服3

剂,发音稍有改善,大便较稀。上方去牛蒡子,加麦冬9克,甘草3克。再服5剂,声音复

常,咽喉粘膜充血增电热厚现象消失,大便已成形。以后服麦味地黄丸巩固疗效,随访一

年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77年第3期)

[评析]失音与肺、肾关系密切。《类证治载》曰:“肺为音所自出,而肾为之根,以

肺通会厌,而肾脉挟舌本也。”患者久病肺阴干耗兼有脾失健运,胃肠不固,治疗应清滋

肺阴为主,健脾固肠为辅,补阴药物不宜过于滋腻,以防防影响睥之健运,健脾胃药不宾

过于燥烈,以防耗伤津液。方中沙参、生地、麦冬、石斛滋养肺阴;拘杞子滋肝肾,桔

梗、牛蒡子、芦根宣肺清热:白术、茯苓、热诃子健脾固肠,乌梅敛肺生津;木蝴蝶、

凤凰衣清肺开音。综上诸药,肺阴得滋,胃肠得固,津复音开,故能取效。(李祥云)

失音(二)

[病案]李某,男,32岁。咽喉干燥半年余,经常声音嘶哑。多言喉咙不能发音,自觉

气促,咽干乏津,经常头晕额胀,夜眠不稳,易惊醒,醒后即觉喉咙干痒,咳而少痰。苔薄,

脉沉细。

[治则]益气养阴,敛肺润燥。

[方药]党参15克,麦冬9克,五味子3克,天花粉12克。女贞子9克,枇把叶(去毛)9

克,竹茹6克。药后咽喉部已觉稍润,不甚干燥,时时干咳,痰涎不易咯出,仍感头额晕胀,

睡眠少,多言则气促乏津,四肢倦怠,疲乏无力,舌淡苔薄,脉细弱。再进益气奍阴、润肺

滋肾之剂:党参30克,天冬15克,生地黄??克。百部15克,款冬花12克,枸杞子12

克,龟板胶12克五味子4.5克,灸甘草6克,地骨皮9克,女贞12克。上方续服3剂,声

音渐已恢复,多言亦不感气促乏律咽干,睡眠安稳,咽都痰涎消失,倦怠乏力亦日趋解

除。再进滋阴润燥之品,调理善后,以巩固疗效。(见《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1期)

[评析]失音一症,临床甚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发病尤多。以其声音

源于肾,出乎肺,咽喉会厌为声音出入之门户,故失音当辨其虚实。若风寒、痰热者为外

因,属实,其症轻浅,治疗当疏散、清化则可,而肺肾阴亏,其症后虚,病程较长,多因肾阴

亏耗不能上承,肺液干燥,不能濡润所致。本案属虚,肺肾两亏,缠绵半年之久,影响心肝,

而出现气短、少眠、多梦。治疗以生脉散为主,益气养阴,又加滋肾润肺之品,使肺阴充

而肾液足,故获显效。(马荫笃)

失音(三)

[病案]方某,女,26岁。初起声音不扬,渐至嘶哑不能出声,某院诊为喉头神经官能

症,封闭疗法不效,改用中药滋阴降火而愈。但未满一月,复发如前,经治二月,又愈。上

班二天,又失音。经常有目眩耳鸣,夜多梦,腰酸软等症。诊时见神态焦虑,舌无苔,脉细

数。

[治则]补益心脾为主。

[方药]党参9克,黄芪9克,党归9克,沙参9克,元参9克,枣仁9克,茯神9克,川

贝4.5克,远志4.5克,广木香3克,甘草3克,麦冬6克,白术6克,另用猪脂1公斤,熬

去渣,蜂蜜300克成膏,不拘时服1匙。服10剂后,音扬,但欠清朗,夜寐梦已少,目眩耳

鸣渐平。原方加石斛、百合、凤凰衣、蔷薇花瓣、阿胶。服药不到一月,声出如常人。

随访二月,未再复发。(见《浙江中医杂志》1966年第5期)

[评析]本案系喉瘖非舌瘖,乃久瘖非暴疳,初诊为肺肾阴虚,用药侧重滋养肺肾,而

忽视了头眩、耳鸣、多梦、腰酸等兼症及不了解患者多愁善郁的性格,迨至再度复发。

后以归脾汤调补心脾,佐猪脂.白蜜润喉开音而愈。类此症状少见,故录之以备一格。(吕

志连)

失音(四)

[病案]李某,男,36岁。患者于1973年12月某日因暴怒之后多饮冷水,遂致突然失

音,并感胸闷,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舌质淡,脉浮细。诊断为喉肌无力、癔病性失音,声

带闭合不全等。

[治则]温寒散结,宣利肺气。

[方药]荆芥15克,细辛2.5克,半夏15克,桔梗15克,薤白20克,前胡15克,生甘

草25克。服2剂后即音扬声出,病愈。以后用和肝益脾、宣肺利窍之剂巩固疗效,随访

半年未见复发。(见《辽宁中医》1977年第2期)

[评析]失音中医称之为“瘩”或“喑”。《直指方》云;“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

之根。”发音不扬与肺肾有关,有虚实之分。如张景岳云:“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

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内夺而喑也。”今患者为暴怒之后继饮冷水,肝

气上逆与冷相结,壅遏于肺,肺郁失宣,以致气道不利,声音不扬。方中荆芥,细字温肺通

阳以解寒邪,半夏、桔梗开肺气,除寒邪化痰,薤白下气散结;前胡宣利肺道;甘草调和

诸药。诸药配伍,温寒利肺而使音扬,病愈。(李祥云)

矢音(五)

[病察]贾某,女,38岁。1974年4月25日初诊:患者素有肺结核,感冒三日,初以

小疾,未予治疗,突然寒热止,声嘶,发音不扬,喉痛咳痰。舌淡白,脉沉迟细弱。诊断为

失音。

[治则]助阻解表,益肾益润肺化痰。

[方药]麻黄9克,附子9克,细辛1.5克,石菖蒲4.5克,法半夏9克,茯苓12克,甘

草6克,巴戟天9克,枸杞子12克,玄参6克。服2剂即音开。喉痛止。(见《新中医》1975

年第3期)

[评析]失声虽属喉咙、声道局部疾患,但声之发实气为之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

之根,故考虑以肺肾为治。患者初为感冒,因感冒失治,寒邪内陷,犯及少阴,邪从表入,

当从表以解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以解外,附子以温里,细辛直入少阴,由内所向

外,温寒散邪。正如《张氏医通》云:“暴哑音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

肾也,麻黄附子纲辛汤温之。”方中还用二陈汤化淡,不用陈皮以史偏路燥;石菖蒲取其

宣窍;因患者素有肺痨旧疾,肺肾早虚,故用巴戟天、枸杞子益肾润肺,玄参既可润肺利

咽,又可监制麻附之热,免过热伤津。全方诸药配伍,庶可各尽其能,故失音治愈。(李祥云)

瘖痱不语

[病案]戴某,男,58岁。1958年11月2日初诊。素病喘咳,巳迁延十余年。近日感

懈怠,步履踉跄,今展登侧,解后两足痿软难举(无疼痛酸楚),旋后即舌头笨拙,言不能

语。检查:颧红,血压正常,神识明了,口眼位正、余皆正常。舌淡无苔,脉细弱。

[治则]滋肾阴,补肾闲。

[方药]熟地3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5克,麦冬15克,巴戟天15克,苁蓉15克,

石斛15克,炮附子(先煎)15克,鸡血藤15克,肉桂7.5克、昼夜各服1剂。服后颧红微收,

余症好转。前方附子、肉桂量减三分之一。服2剂,服法同前。药后颧红退,卧床可举

足活动数次。前方去附子,肉桂,加淫羊霍20克,仙茅20克。4剂后言语微清,搀扶可行

数步。又服10剂后,语言清晰,可独立于室内外散步。又服麦味地黄丸三周,乏今未发。

(见《吉林中医药》1981年第4期)

[评析]《奇效良方》:“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语,足废不为用。”瘖痱为病,多由肾精

亏损,以致肾气厥逆而成。肾精亏乏,不能充养经脉,故下则足痿,上则舌瘖,后期出现颧

红,为阴精衰于下,虚阳浮于上。地黄饮子具有滋补肾阴和温补肾阳的功效,因无神志昏

乱,故去远志、菖蒲;无外邪,故去薄荷;后因颧红稍减,故酌减附桂之量,后去附桂,一

因虚阳已归肾中,二因辛热太过反灼阴精,故以补阳而不刚烈之淫羊藿、仙茅;精充则

血旺,故加鸡血藤舒筋经络,使阴血捷行于脉中,药症合拍,效果极佳。(黄宣能)

口冷症

[病案]邓某,女,49岁。1980年5月25日初诊。自述半年前患尿路感染之疾,曾服

大量清热利湿中草药,病愈后即觉口冷,服用桂附理中汤、吴茱萸汤、补中益气汤等清

热之品百余剂及人参等均无效。患者自感喉中有痰,难于咯出,纳差、畏进水,舌质淡、

苔白腻,脉沉滑。

[治则]燥湿化痰。

[方药]法半夏12克,陈皮9克,茯苓15克,苍术15克,厚朴12克,白豆蔻9克,藿

香9克,神曲12克,甘草6克,服2剂,有痰涎咯出,口冷依然。上方加吴茱萸12克,干

姜9克,又服2剂,口冷减轻,痰涎已减,苔转薄白。药已见效,上方再服2剂诸恙均愈。

原方又服4剂巩固疗效。(见《新中医》1982年第11期)

[评析]口冷一症临床罕见。脾开窍于口,口冷于脾有关。患者口淡乏味,口中有痰

感,苔白腻,脉沉滑,可知痰湿阻滞中焦。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若痰湿壅滞,脾胃升

降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上逆,可出现口淡甚则口冷。故治疗从脾胃痰湿着手,给予二陈

汤合平胃散加减,燥湿化痰,并酌加升发脾阳之味调其升降,使运化复常。故口冷症除,

奇病治愈。(李祥云)

唇肿

[病案]刘某,男,17岁。1982年7月25日就诊。自述1980年6月3日上学途中感

觉上唇发痒,继则出现肿胀,数日后肿势渐增,不痛不热,有膨胀发硬感,上唇肿胀呈圆

瘤形,高出鼻尖,皮肤颜色无改变,触及有韧感,胃纳欠佳,夜寐不安,二便如常,舌尖红、

苔白,脉濡数。经某院皮肤科诊断为上唇血管神经性水肿,曾服用强的松、扑尔敏、维

生素c及疏风清热、除湿消肿之中药无效。

[治则]健脾除湿。

[方药]苍术12克,薏苡仁30克,厚朴9克,陈皮10克,猪苓9克,茯苓30克,泽泻

30克,白术10克,木通6克,滑石20克,黄柏6克,甘草3克。服6剂药,唇肿消减大半,

但口干多饮,小便量多,故上方茯苓改用12克,泽泻改用9克,加生黄芪20克,大枣6克,

续服10剂,病愈。再用健脾丸善后,随访三个月来见复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第1期)

[评析]《丹溪心法》有唇肿乃脾胃湿热所致,治宜清热利湿,用薏苡仁加黄柏的记

载。《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睥主肌肉,其荣在唇,阳明经脉络

于唇,上唇挟口属手阳明经,下屑挟口属足阳明经。今患者病起于夏令湿盛之季,外感风

湿之邪,中伤于唇,唇肿为标,脾虚湿盛为本,故用疏风清热,除湿消肿之剂不效,改用健

脾除湿之法,方选胃苓汤加减治疗,重用茯苓,泽泻,增其健脾渗湿之力,故病能速愈.(李

祥云)

唇反症

[病察]吴某,男,30岁。1972年患唇反症。口唇收缩,开合困难,饮食难入,语言不

灵,两目暴肿不红,面色晦黯,但无发热恶寒头痛等不适。舌白垢腻,脉沉紧。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方药]干姜30克,上官桂9克,苍术12克,茯苓24克,法半夏12克,砂仁6克,细

辛6克,炙甘草9克。服2剂后痊愈。1973年复发,脉症相同,仍用本方加减治愈。(见《云

南中医学院学报》1378年第1期)

[评析]口唇属睥,口唇开合自如,语句清晰。正如《灵枢.忧恙无言篇》;“口唇者,

声音之扇也。”脾中寒,寒性收缩,故有“唇缓”(麻木),“唇反”(萎缩)之症,脾虚湿盛,

故见面晦黯目肿,舌苔垢腻。故方中干姜、上官桂、细辛温中散寒,苍术、茯苓、法半

夏,砂仁健脾化湿和中,灸甘草缓急。全方共奏温中散寒,健脾化湿而收效。(黄宣能)

小舌下垂

[病案]程某,男,53岁,1984年4月24日就诊。小舌下垂已二年余,久治不效。近

一月来尤甚,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检查:悬雍垂粗长,如蚯蚓状,下垂至咽部,尖头呈

紫色泡状。苔白腻,质红降,脉细弦。

[治则]清泄积热。

[方药]生地9克,元参9克,银花9克,桑白皮9克,赤芍9克,天花粉9克,牛蒡子9

克,桔梗6克,生甘草6克,蒲公英15克。另用冰麝散日吹数次。7剂后咽喉部舒适,吞

咽、说话自如,小舌尖头处血泡自溃,小舌较前明显缩小,变细。停内服药,单用外吹冰

麝散会,三个月后痊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第9期)

[评析]本例小舌下垂达二年之久,临床实属少见。患者素有嗜好辛辣厚味,致脾胃

积热,血分蕴邪。治疗以清泄热邪法,内外合治,内热清,小舌充血缓解,血疱自溃,病获

痊愈。(吕志连)

舌痒(一)

[病案]周某,女,59岁。患舌痒症一年余,发作时伴干咳吐血,面色潮红。患者遇怒

则发,先感脘胁灼热,继则舌痒觉热,再咳血。患者心烦少寐,初始疑为心火炽盛,灼伤肺

金,给予泻白散加黄连,黄芩、栀子,服药后舌痒、咳血、口干更加剧,患者痛苦至极。

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治则]滋阴降火。

[方药]生白芍1.5克,麦门冬10克,炙百合10克,阿胶10克(烊化),鸡子黄2枚(兑

服)。服5剂后病去大半。宗上方加生地15克,凉血滋阴,又服5剂,诸恙均安。以后用

麦味他黄丸巩固疗效。一年后随访来复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10期)

[评析]《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

舌之诸疾当责之于心。患者平时性情暴躁,易发龙雷之火,久之耗阴,阴虚火升。韧始用

苦寒立折,阴血再劫,虚火更旺,故舌痒更剧。以后再探病机,知其为心肺阴虚,舌肌失濡,

肺络伤损,以黄连阿胶汤去芩连之苦寒,加麦门冬,百合、生地使阴液充盈,诸火各归其

所,舌肌润泽,舌痒咳血之疾愈,以后用麦味地黄丸调治,巩固疗效,舌痒未再复发。(李祥

云)

舌痒(二)

[病案]阳某,女,55岁。1983年3月20日就诊。舌痒甚已一周,入夜加剧,饮食稍

减,舌淡白、苔白腻微黄,脉濡数。

[治则]清泻脾经伏火。

[方药]藿香10克,栀子10克,防风10克,生石膏25克(先煎),蝉蜕10克,甘草6克。

连服10剂,其症若失。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见《江酉中医药》1991年第6期)

[评析]舌痒一证,临床罕见。《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舌

痒应力心火,然其舌无肿痛,舌质不红,亦未见口舌糜烂,故不在心经。《灵枢》有“足太

阴之经……贯舌中”之句,则本例舌痒病在脾经。据脉症结合辨证,此为脾经郁火内结,

循经上伏舌体,火郁则发之,故治以钱仲阳泻黄散清泻脾中之火而愈。(吕志连)

舌卷

[病案]宋某,女,40岁。1987年11月3日就诊。两年前无明显原因,突然感到舌体

卷缩如喉中有物相吸,频频吸气,喉中痰鸣,口吐涎沫,失眠多梦,曾多方求医无效。刻

诊:神色滞呆,精神恍惚,舌质红,苔白,脉滑数。

[治则]祛湿化痰,镇惊安神,荡涤浊邪。

[方药]陈皮12克,半夏12克,茯苓15克,胆南星10克,射干10克,桔梗10克,竹

茹10克,天竺黄10克,白术9克,夜交藤20克,合欢花20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枳

实9克,川军15克(后下),芒硝15克(冲服),甘草3克。3剂药后,大便日行3~4次,呈脓

性粘液,便量约200~300毫升,舌体卷缩与喉中有物相吸症状消失,神志转清,但仍失眠

多梦。继服上方,川军、芒硝用量减至9克,加柴胡、香附、枳实,再配合针膻中,中脘,

内关(双)、足三里(双);丰隆(双),巩固疗效。(见《辽宁中医杂志》1988年第11期)

[评析]本病喉中如有物相吸舌体,系痰热互结阻于咽喉,气道不畅,故见频频吸气,

舌体向后卷缩如喉吸舌现象。故以温胆汤和承气汤加减,并配合针灸健脾理气祛痰。针

药并用,病人不仅喉吸舌症状消失,而且自觉精神爽快,神志清醒。(马荫笃)

舌痛(一)

[病案]李某,女,36岁。1982年3月15日初诊。舌尖舌体灼热刺痛已四五年,反复

发作,每于行经舌痛加剧,甚则不敢进食.溲黄便艰。舌质红、光剥无苔,状如龟裂,脉弦

细。曾多处求医罔效。

[治则]疏肝理气,养阴泄火。

[方药]银柴胡6克,乌梅9克,绿梅花9克,红玫瑰9克,佛手花9克,青皮9克,陈

皮9克,北沙参9克,莲子芯9克,竹叶9克,川牛膝9克,琥珀3克,生大黄3克。服3

剂即愈。(见《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1期)

[病析]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则舌尖舌体灼痛,应以清心泻火治之为常法。患者行

经加重,经行血去,阴血不足,更助心火炽上。女子以肝为先天,厥阴之脉络舌本,故症属

气郁化火,热灼肝阴。治疗以疏肝理气,养阴泄火之法,仅服3剂即能治愈。(李祥云)

舌痛(二)

[病案]李某,男,30岁。舌尖疼痛已二月,久治不愈。口不渴,心不烦,舌润多津,尖

不红,脉沉无力。

[治则)峻扶元阳。

[方药]附片60克,炙甘草6克,干姜6克。服3剂而愈。(见《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云南人

民出朋社)

[评析]舌为心苗,凡痛者多属热症。今患者舌润多津所属阴症,当为寒无疑,故用回

阳之四逆汤治之而愈。(吕志连)

舌辣痛

[病案]徐某,女,51岁。1982年1月14日就诊。舌尖热辣疼痛月余,舌痛每发作于

黎明时分,天明即止,白天从来不痛,且其痛时必将舌伸出口外方得缓解。曾用清热泻火

之品无效。患者素来畏寒,近日大便溏薄。察舌不碎不裂,舌质淡而体略胖,舌苔薄白,

脉细带数。

[治则]温纳肾阳,引火归源。

[方药]肉桂4.5克,干姜1.5克,加黄连l.5克反佐,以清泄浮上之火。仅此三味药,

立竿见影,3剂后舌痛消失;随访未见复发。(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

[评析]舌为心之苗。诚然,心火上炎可导致舌痛,然而产生“火”的因素很多,或虚

火、实火,或阴虚、阳虚,不得皆以“清”法概括之。分析原因,今患者应属元阳亏虚,

阴盛格阳之局。此非离火内燃之咎,实乃浮阳不戢之故。治疗用温纳肾阳,引火归源之

法,方药虽简,收效甚速。(马荫笃)

舌面瘙痒

[病案]蒋某,女,44岁。1980年1月16日就诊。神经官能症已十年之久,经常头痛

头昏,胸皖痞闷不舒。1979年8月起感到舌面瘙痒难忍,除睡眠不痒外,其他时间均痒,

常以牙刷刷之亦无济于事。皮肤无瘙痒感,兼有咳嗽喉痒,咯痰不多,食欲减退,有时泛

恶。曾服用中西药,未见明显效果。检查;周身皮肤无过敏性皮疹。舌体有散在性瘀斑,

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丹参12克,当归10克,枳壳9克,桃仁10克,川芎7克,红花5克,橘红7克,

桂枝7克,亦芍9克,白芍9克,杏仁10克,桔梗7克,茯苓10克,柴胡5克。5剂后,舌

瘙痒已见明显好转,舌瘀斑亦渐消退,食欲略振,仍有咳嗽喉痒。予原方加旋复花10克(先

煎)。服10剂后,诸症均愈。同年9月随访,未见复发。(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8期)

[评析]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血瘀气滞不通则舌窍不利而瘙痒不止。血府逐瘀汤善

于活血祛瘀,更加柴胡、橘红,桔梗理气和解,使气血调达,舌窍畅则瘀自消。(马荫笃)

舌体肿痛

[病案]黄某女,32岁。休瘦,素质阴虚,舌体肿硬而痛已五六年,每属炎夏即发,发则

不能言,不佳食,痛苦不堪,曾用抗生素无效。诊时舌体肿硬赤痛,不能言语,不能咀嚼,

口渴引饮,心烦,胸部腾热,舌质红赤,边尖有粟状疹点样隆起约六七处,脉数有力。

[治则]清热泻火。

[方药]大黄10克,川连8克,黄芩10克,大青根15克,3剂后,症状消失。后以养阴

之剂调理半月收功。(见《湖南医学杂志》1981年第5期)

[评析]丹溪曰:“凡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脉症相参,本例为心火亢盛无疑,

肾水不足,火炎于舌,故以泻心汤加大青根(即板蓝板)清热泻火,莲服3剂而愈。治病药

不在多而贵在精确,读此案可得到启发。(吕志连)

舌尖奇痒

[病案]谢某,女,48岁。1974年2月26日初诊。自述近几年来舌尖奇痒难忍,痒时

彻心,坐立不定。曾以上槿皮酊擦涂,或以针挑破痒处再敷以食盐,仅能稍减片刻,复如

故。无奈乃用剪刀剪去舌尖少许欲定其痒,但剪后痛痒交加,苦痛万状,胃纳稍差,舌尖

稍红、苔黄,脉缓弱。

[治则]滋阴降火,祛风解毒。

[方药]麦冬15克,生地15克,泽泻9克,丹皮9克,白术9克,盐炒黄柏9克,防风9

克,榔片9克,甘草6克。服3剂药后舌尖痒已减,服6剂药则舌尖痒大减,纳已增。依

上方有所加减:麦冬15克,盐炒黄柏9克,丹皮9克,泽泻12克,防风9克,荆芥9克,

知母9克,地骨皮12克,百部12克,乌梅9克,甘草6克。服6剂后舌痒止,心神爽,食

欲正常,略咽干,舌微胀。按上方略有加减,又服药18剂舌痒病除。随访二年未复发。(见

《新中医》1976年第3期)

[评析]患者年近半百,肾气当衰,脉细无力,心肾阴虚不足。舌为心之苗,尖应心肺。

患者无肺之征,故考虑为心肾阴不足虚火上泛,风邪乘之,风火相搏故痒甚,《内经》云:

“诸痛疮痒皆属于心。”患者病在心肾,邪为风火(虚火),故处方重用麦冬以清心火,配

生地滋阴,知母、黄柏以降火;荆芥、防风、百部、甘草祛风解毒,获速效。(李祥云)

舌尖奇麻

[病案]赵某,女,28岁。1978年6月30日初诊。舌尖奇庥如千针之刺已二月余,曾

经某医院治疗及服中草药治疗不效,痛苦非常,先后曾用含酒、食花椒、盐水外擦等方

法,均无效。夜寐不宁,口苦咽干,目眩烦躁,尿少而黄,大便干燥,痰多而稠。舌尖红赤、

苔薄黄根腻,脉弦数。

[治则]清心泻火,疏肝利胆。

[方药]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生地10克,甘草6克,当归

15克,木通12克,黄连5克,车前子12克,泽泻12克,菊花12克,僵蚕12克,蒺藜12克。

连服2剂,二便通调,舌尖作麻减轻,余证稳定。仍守原方再进2剂,舌尖作麻已大减,仅

有时轻微发作,烦躁已愈,夜间多梦,此乃肝肾阴虚,虚火上灼。故改用滋阴补肾,疏肝清

热之法,处方;玉竹20克,麦冬15克,粉甘草6克,桑叶12克,桔梗12克,兰花参15克,

胡连12克,车前子15克。服2剂,诸症消失,而获痊愈。随访未见复发。(见《中医杂志》

1981年第2期)

[评析]舌尖奇麻属舌痹的范畴,早见于《赤水玄珠》,又名麻舌、舌自痹等,可分为

虚实两大类型。实证多由七情郁结,心火灼痰,滞涩经络所致,症见舌肿大或麻木不仁,

不辨五味,或有疼痛,或见舌麻如虫行针刺,舌质多紫黯或赤,虚证多无故自痹,舌体麻

木不仁,脉多虚无力。该患者素多怒而善郁,郁久热生,复感寒湿之邪,中清之府不安,化

热上逆。心属上焦为君,属五行之火,木郁又可化火,木火相生;舌乃心之苗,尖应心肺,

热灼脉络,舌失濡养,故现舌尖奇麻之证。脉弦数,舌红苔薄黄,溲赤便干,此乃肝胆实火,

伤津灼络,舌体失其濡养,故舌尖麻极。今选用龙胆泻肝汤,方中栀子、黄芩苦寒直折;

辅龙胆草清热泻火,配柴胡疏肝解郁,生地、当归滋阴润燥,木通、车前子,汗泻清热利

湿,协同泻肝胆兼以利湿;加黄连清心泻火除烦:菊花,蒺藜、僵蚕驱风化痰,经眼药6

剂,而获痊愈。(马荫笃)

舌麻

[病案]陈某,女,37岁。1982年12月21日诊。舌体麻痹已二年余,时已时发,麻甚

时感觉迟钝,食不知味。西医诊为神经官能症,中医所投之方有养血、平肝、熄风,祛痰

等。辗转治疗,疗效不显。刻下舌体麻痹,不辨五味,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

[治则]温通血脉。

[方药]当归2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细辛10克,炙甘草3克,通草2克,大枣

10枚。4剂后,舌体灵动,麻痹减轻。守方连服20剂,麻痹若失,能辨五味。追访三年,

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86年第12期)

[评析]本例舌麻反复施以养血平肝,熄风祛痰及解郁诸法罔效。重审其证,断为血

虚气弱,舌矢温养,改投当归四逆汤守阵始终,气血温运,舌得温养,麻痹若失。(吕志连)

舌冷(一)

[病案1杨某,男,66岁;自感舌冷,尖尤甚,口中如食冰块,兼见心悸,少寐,病已三

月,西医诊断不明,对症治疗无效。舌质黯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温心阳,益心气,调营卫。

[方药]黄芪30克,桂枝12克,太子参30克,白芍15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

丹参15克,生姜9克,大枣6枚。3剂后舌冷略减,6剂后舌冷消失,余症愈;继服4剂

巩固疗效。随访三年正常。(见《甘肃中医》1998年第1期)

[评析]舌为心之苗,舌尖属心,中属脾胃,两边属肝胆,根属肾。故舌之病变多为五

脏病变而引起。患者年老体弱,导致心阳不足,心失温养,故心悸,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

缓,不能上达于舌,舌失温煦,故冰冷。今治以温心阳,益心气,调营卫,方用黄芪桂枝五

物汤获愈。(马荫笃)

舌冷(二)

[病案]冯某,女,50岁。1984年10月26日诊。近二三天自觉从舌根至舌尖发冷,

口中似含冰块,痛苦不堪。胸闷呕恶,吐白色稀痰,手足欠温,精神不振,便清长,咽干,舌

淡,苔白润,中心厚腻微黑,脉沉援。

[治则]温中回阳,健脾除湿。

[方药]附片15克(先煎),党参15克,干姜9克,苍术9克,白术9克,茯苓15克,半夏

15克,陈皮9克,吴萸9克,藿香12克,炙甘草3克。2剂后,前症减轻,去藿香加川朴12

克,续服5剂,舌冷诸恙悉平。随访半年,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86年第4期)

[评析]舌冷一症,临床少见。本例辨证为脾肾两虚,又脾肾两经均循咽喉,连舌本,

故选用附子理中汤合二陈汤加味以温中回阳、健脾除湿。脾肾阳复自能温煦舌体,脾胃

健运勋使湿去痰消,律液上承而咽干自止,升降自如则呕胀自除。(吕忘连)

舌痹(舌神经麻痹)

[病案]郑某,男,44岁。1970年12月21日就诊。自1968年冬日起,舌麻不仁,言

谈欠利。前医以风痰及肝心论治罔效,至1969年春暖时病自己,但冬季又舌麻不仁,至

今已三年之久。现自述舌麻时喜温水含漱,以缓麻求舒,渴干欲饮,伴有乏力,尿少腰痛,

少腹隐痛,怯寒喜暖,舌淡,脉沉。

[治则]温肾助阳,滋阴生气。

[方药]乌附片15克,肉桂6克,干姜6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山萸肉10克,山

药20克,泽泻10克,桔梗5克。迭进7剂而瘳。追访二年未见复发。(见《河南中医》1983

年第5期)

[评析]本例属肾阳不足,既不能蒸化精津循经上潮于舌,又不能气化下行其水,故

舌麻而尿少。冬为肾主令,寒冬阴气盛,舌麻属寒冬发病者,清·唐容川云:“人身先有

偏盛,感天气之偏盛,而病遂作焉。”本方乃金匮肾气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切

中病机,故恙遂已。(马荫笃)

舌伸不缩

[病案]侯某,男,28岁。1987年4月7日就诊。患者作客赴宴,饮酒过量,次日则舌

胀,舌伸出口外不能回缩,无法言语,心烦惊恐,数次求医治疗,服药及输液均无效。舌微

紫黯,脉沉数。

[治则]清热消肿,回苏开窍。

[方药]冰片5克,研极细末,在舌上撒少许,患者自感舌凉心畅,舌渐缩小回收。继

则再撒一次冰片,舌完全回缩如常,言语自如,病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90年第6期)

[评析]中医有“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的理论。患者舌胀,舌伸不能回缩,

此症临床少见。因患者素有内热,复因饮酒过量,热与酒毒互结熏蒸于上,侵浸于舌。今

用冰片治之,冰片走心经,强心开窍,清热消肿,故病愈。(李祥云)

舌缩症

[病案]冯某,男,29岁,1988年10月22日就诊。患者在午餐后突然舌紧卷缩,语言

不利,伴恶心,口干不欲饮,曾用西药及针灸治疗无效。检查:神清体瘦,两目有神。舌

体自发性自两边向上向内收紧卷缩,舌质呈紫黯色,无发热。苔薄少津,脉弦细数。

[治则]养阴柔肝,活血熄风。

[方药]白芍60克,生甘草15克,生蒲黄10克,丹参30克,水煎后冲全蝎粉1.5克

服用,并将少量蒲黄粉撒于舌面。服1剂药后舌缩即止,次日再服1剂巩固疗效。(见《山

东中医杂志》1990年第2期)

[评析]舌缩症是指舌体收紧不能伸展的病症。本病例为肝阴不足,虚风内动所致,

重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养阴柔肝缓急,丹参养血活血,全蝎熄风解痉,如此配伍,活

血养阴利舌,故病愈。(李祥云)

舌、乳内缩

[病案]吴某,女,18岁。1983年12月5日诊。几天前晚上突然全身不适,发冷寒战,

继而乳头内缩,家人用手拉或口吮,以热毛巾外敷,方得缓解。约10分钟后,舌头内缩,

言语不清,喉间似有物滑动阻塞,并头痛心慌。乳头与舌内缩同时或交替出现某医院急

诊治疗未效。刻诊舌体胖大,边缘齿印明显,中心有白腻苔,脉右寸浮,左弦细数。

[治则]温经发汗,疏肝达木。

[方药]麻黄12克,附片15克,细辛6克,当归12克,僵蚕10克,柴胡8克。瞩3小

时服药一次,昼夜连服2剂。药后情绪安定,头痛和乳,舌内缩已止,舌中腻苔脱落。上

方去麻黄4克,续服1剂,症状消失。后以金匮肾气丸善后。(见《四川中医》1987年第11期)

[评析]乳、舌内缩极为少见。本例属外感风寒之证,乳头属肝,舌乃心之苗窍。木

能生火,木寒火焉能旺?寒滞厥阴肝经,肝脉收引,故乳、舌内缩同时出现。治以麻黄发

汗,配当归、柴胡疏肝,通彻表里,助麻黄,附片,纲辛温经散寒。药证相符,故而获效。(吕

志连)

舌裂

[病案]杨某,女,24岁。舌裂已半年,进刺激性食物即感疼捕,纳差,形瘦,进而渐感

上腹部隐痛不适,食后尤甚,伴嗳气,无泛酸及呕恶,同时出现皮下出血。某院检查,无异

常发现,西药治疗无效。诊见面色萎黄,胃脘隐痛,饱胀不适,神疲乏力,口干唇燥不欲饮,

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胖大有纵裂二条及贷裂数条,脉弦细。

[治则]健脾益气,滋养胃阴,酸甘化阴。

[方药]太子参13克,焦白术10克,茯苓18克,丹参18克,生白芍10克,北沙参15

克,生地15克,元参10克,麦冬15克,谷芽10克,麻仁18克,乌梅5个,木瓜10克,佛

手10克,石斛12克。12剂后,舌裂改善,舌边横纹消失,舌中纵裂变浅,诸症均减,偶感

胃脘胀痛。原方加木香6克,续服?剂,纵裂复减,唯觉腹微胀,大便次数多,脉弦细。此

肝气横逆,累及脾胃,拟疏肝理气、养胃滋阴:太子参18克,麦冬15克,丹参18克,生

白芍15克,石斛10克,枳实10克,防风3克,陈皮7克,木香7克,乌梅3克,天花粉5

克,川楝子10克,谷芽15克,山楂15克,甘草6克,佛手10克。服12剂,舌纵裂愈合。

(见《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评析]舌裂多属血虚阴不足。本案为素体脾虚,兼之肝郁化火,灼伤胃阴。故以太

子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生地、元参,麦冬、沙参、石斛养阴清热生津,乌梅、木瓜配

以酸甘化阴;丹参,白芍活血止痛;佛手行气解痹:谷芽和胃,麻仁润肠通便。以后几

诊均酌情加减。辨治条理分明,遂使半年之舌裂迅速愈合。(吕志连)

裂纹舌

[病案]白某,男,68岁。1978年7月20日初诊。患者一年前觉舌痛,未介意,移时

周余,舌痛加剧,稍食热,硬之物其痛难忍,几至不能用舌。至1978年夏天,舌面始生裂

纹,痛势日增,苦于就餐。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病情不见好转,身体日渐消瘦。诊查其舌,

裂纹纵横交错,裂沟深浅不等,其深者约1.5毫米上下,其宽者约1毫米左右,舌面津液

不足,舌质嫩红、无苔、腰部隐然作痛,脚弱不耐久行。诊其脉,弦细略数,双尺脉不足。

[治则]补肾阴之不足,损上亢之心火。

[方药]生地黄12克,怀山药12克,粉丹皮10克,建泽泻10克,山萸肉12克,菟丝

子12克,女贞子12克,淡竹叶10克,细木通10克,莲子心3克,云茯苓10克。水煎,日

服3次,每日1剂。服4剂,舌痛减轻。再进4剂,舌痛再减。后以本方加减进退,再服

20剂,舌痛除,裂纹消,舌面薄白苔始布,津液调和,饮食自如。(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9期)

[评析]肾水亏,心火亢,舌为心之苗,分析患者所现脉症,属阴虚火旺。心属阳,其位

居于上,其性为火,肾属阴,其位居于下,其性为水。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滋于心,则心阳

独亢,偏亢之心火沿心经别络上冲于舌,遂致舌痛舌裂。此乃肾阴不足,心火上扰之阴虚

火旺证无疑。况且本例除了主脉、主症而外,尚有腰痛脚弱可作肾虚之佐证。治疗拟“壮

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味,故取效颇佳。(马荫笃)

舌衄(一)

[病案]潘某,女,41岁。1978年11月25日就诊。前天晚上突然口中出血,血从舌

下正中偏右外涌出(无外伤),某院纱布止血无效。掺云南白药后再压迫,能暂时止血。

检查:血小板52×109/L(5.2万/立方毫米),血压19.4/13.6kPa(146/102毫米汞柱)。经

用西药后,仍有少量血液掺出,伴头晕而胀,舌质红润,苔薄白微腻,脉弦滑。

[治则]清心平肝,凉血止血。

[方药]生地12克,夏枯草12克,炒槐米12克,玄参12克,钩藤12克,淡竹叶10克,

麦冬10克,白蒺藜10克,甘草5克,木通5克,菊花6克,丹皮6克,仙鹤草15克。3剂

后,出血已止,仅感头晕乏力,仿杞菊地黄丸加黄芪、太子参,当归,钩藤,服3剂而愈。

随访未复发。(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6期)

[评析]舌出血是因为火,如《诸病源候论》所云;“若心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

也有可因脾肾虚火上炎所致,如张景岳云:“心脾肾之脉皆及于舌,若此诸经有火,则皆

能会舌出血。”故本案治以清热凉血而愈。(吕志连)

舌衄(二)

[病案]佟茶,男,47岁。1983年7月1日初诊。半年前开始舌面持续渗出鲜血,经

当地及省内医院诊为肺心性舌溢血。经口服维生素C无效。证见:舌红微痒不痛,口干,

咳嗽,大便干燥。舌红无苔,两脉弦数。

[治则]清热凉血,固气摄血。

[方药]黄连15克,当归30克,生地50克,丹皮15克,升麻10克,黄芪50克。3剂

药后,舌面渗血大减,只在唾液中混有少量血液。再拟原方重用黄芪100克,以固气摄血。

续进2剂,舌衄已愈。后经迫访,至今未复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7年第6期)

[评析]舌衄一证,为火热之邪,胃肠实热,灼伤阳经阴络,迫血妄行而致。《濒湖脉

学》曰:“火犯阴经血上溢,热浸阴络下流红。”本案用清胃散加减治疗,火热清,正气复,

病愈。(马荫笃)

白齿变黑

[病案]金某,男,26岁。1982年4月22日就诊。七天来食量倍增,近三天自觉口腔

灼热,昨日午后发现齿色全部变黑,诊见形体壮实,齿黑如烟煤熏,齿干燥,舌红,苔黑,

脉滑。

[治则]清胃滋肾。

[方药]生石膏60克,知母12克,熟地30克,麦冬18克,元参15克,牛膝12克,黄

连6克。1剂后,齿色明显转白,续服1剂告愈。(见《四川中医》1985年第3期)

[评析]齿乃骨之余,骨为肾所主,胃之经脉络龈中,脾开窍于口,胃为肾之关,故齿

龈和口与肾、胃关系密切。本例辨证为胃火炽盛,劫烁肾水,故选用石膏、知母、黄连

清胃火之有余;熟地、麦冬,元参滋水之不足,牛膝导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诸药配伍,

共奏清胃滋阴降火之效。(吕志连)

齿寒症

[病案]曹某,女,27岁。1978年4月12日初诊。患者两手捂嘴,声言张嘴说话牙齿

发凉已一月余,近日来牙齿冷感加重,面色淡白,形有冷感,疲惫乏力,形体消瘦,腰膝酸

困,舌淡,脉沉弱。

[治则]温补脾肾。

[方药]熟地15克,补骨脂9克,炒山药15克,泽泻9克,党参9克,茯苓9克,附子3

克,肉桂6克,炮姜3克。服2剂即愈。(见《新中医》1979年第5期)

[评析]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脾开窍于口,脾肾阳虚则消瘦乏力,腰膝酸困,牙齿发

凉。故应用温补脾肾之上方,用药合理,取得速效。(李祥云)

牙痛

[病案]郜某,女,45岁。右上牙疼痛,时轻时重三年多。先在某院诊为龋齿,投牙3

个不效。后又在另一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用针灸、中西药治疗二年多仍不效。察其

右上牙疼痛不止,时轻时重,或如火焰刀割,说话、进食、刷牙和冷风吹面时疼痛加重,

面部肌肉轻度抽搐。舌苔白,脉弦紧。

[治则]清泻胃火,搜风散寒。

[方药]川乌10克,草乌10克,知母10克,元参15克,粳米15克,生石膏30克,甘

草e克。5剂后,疼痛减轻,15剂后疼痛消失。(见《山西医药杂志》1982年第2期)

[评析]俗称:“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了命。”牙痛久治不愈常影响健康。一般认为

三叉神经痛,多表现为颊部,上齿疼痛,常常被误诊为龋齿痛,致使久治无效。多服止痛

片会伤胃,效又不持久。本案辨证为阳明胃火上盛,挟风寒入侵所致,故以白虎汤清泻胃

火,加川,草乌以搜风散寒,则痛止。(黄宣能)

白天磨牙症

[病案]戴某,女,62岁。1981年3月12日就诊。六年前某院口腔科补牙后,翌日即

出现白天磨牙,开始为间断性,后为持续不断,屡医无效。近年面苍形瘦,脘痛牵胁,嗳气

纳减,便溏腰酸,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濡弦。

[治则]泻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10克,陈皮10克,炒白芍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

当归9克,香附9克,炙甘草3克,薄荷3克,生姜3片。5剂后,白天磨牙减少,脘痛已瘥,

纳增。上方去薄荷,生姜,减柴胡为5克,陈皮为5克,加川断10克,炒杜仲10克,菟丝

子10克。继服10剂,诸症减轻。此后原方出入再服20剂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见

《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8期)

[评析]夜间磨牙常见,而白天磨牙者确实不多。一般认为磨牙归咎于肠胃不清,而本

例辨证为肝气犯胃,故治以逍遥散加减获愈。临证治病,万不可拘泥于某病某法,应辨别

其症状,灵活选方治之。(吕志连)

齿+介齿症

[病案]沈某,男,61岁。1980年1月21日就诊。有慢性支气管炎史。三年前发现

右侧背部灼热而脓,继则1+1其牙齿上下切磋,震震有声,昼夜不停,嚼出咸味唾液;张

口呼吸,强行控制,则齿龈发胀难受。长期齿+介齿,牙质磨损。动摇而脱落,并向2+2及

3+3蔓延切磋,上下对称,不累及傍齿。若背部灼热胀明显,则齿+介齿更加频重,经治乏

效。刻诊头痛面胀,目眩,咳嗽胸闷,气急,1+1及2+2四齿均已脱落,3+3齿切磋不停。

苔黄厚,脉弦滑。

[治则]燥湿化痰。

[方药]仙半夏9克,白术9克,天麻6克,制胆星6克,橘红6克,橘络6克,茯苓12

克,炙甘草4.5克,礞石滚痰丸10克(分吞)。5剂后,背部灼热略减,齿+介齿已缓。20

剂后,齿+介齿消失。原方去天麻,礞石滚痰丸,加黄芩6克,熟地18克,山药12克,以巩

固疗般。(《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评析]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本案乃痰邪客于牙床,经络

闭阻滞碍气机宣通,故以仙半夏、橘红、橘络、胆星燥湿化痰,调中理气,茯苓、白术健

脾燥湿;甘草和中,天麻熄风,滚痰丸清热结顽痰,痰祛则齿+介齿消失,后加黄芩清肺热,

熟地、山药补脾肾而调其本,故病愈。(吕志连)

(0)

相关推荐

  • 反复咳嗽流涕10年——罗永佳教授病案赏析

    咳嗽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而寒热错杂的#咳嗽#最考验医生水平了. 病案 患者,性别:男,年龄:52岁. 主诉:反复咳嗽.流涕.打喷嚏10余年. 现病史:咳嗽.流涕.打喷嚏反复发作,现口干,易流泪,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54】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54]2014-02-24  晚晴999   阅 877  转 136阵发性循经灼痛症[病案]冯某,男,57岁.1965年10月就诊.三年前春季发现右小腿外侧下部有一拇指大小灼痛点(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53】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53]2014-02-24  晚晴999   阅 1052  转 157神经性头痛[病案]李某,女,52岁,四年来患后头痛,痛连颈项,一天痛几次,痛时要服解热止痛散才能缓解.[治则]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

    内科 食入恶寒 [病案]魏某,男,24岁.1975年8月14日初诊.病起于1974年底,初因感冒而胃脘不适(久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下垂),继而每天每餐(尤其午.晚餐)食入未尽即感恶寒,而口干渴,喜热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2】

    顽固低热(二) 病案]利某,女,42岁.1973年8月就诊.患者自1971年开始出现低热,体温约37.4℃- 37.9℃之间,夏季体温较高,头顶胀痛,头晕欲呕,耳呜耳聋,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纳差失眼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8

    目录:133狐惑 135阴躁 135干燥综合征 136口.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 136冬令口干 137怒发上竖 138进食咀嚼流泪 138平旦喷嚏 138心胸内奇痒 139脑痒 139足底奇痒 139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7

    目录:115遗尿怪症 115顽固遗尿 116白日遗尿 116排尿后晕厥 117见水思尿症 117遇风尿频 117黑尿酸症 118乳糜尿 118蓝尿 118尿液白浊 119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119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6

    97手颤99拇指对掌运动 99右肢颤抖 99手足震颤 100四肢沉重定时发作 100不安腿综合征 100肢体震颤 100四肢抖动 101震颤麻痹 101面神经麻痹 102双侧面瘫 102周期性麻痹 1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5

    目录:77无脉症79肌衄 80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 80持续乙型抗原阳性 81急黄(急性肝坏死合并肝昏迷) 81急黄(肝昏迷) 82肝风胁痛 82胆汁过多 82妊娠晚期合并急性胰腺炎 83膈下脓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3

    49癫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 50狂病 50精神失常(愁肠苦心) 50精神分裂症 51脑囊虫病 51癔病 52萎钝病 52笑症 53狂笑 53痴笑 54幻视(挂影) 54幻觉 55幻听 55惊恐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