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杀儿第一人”,再血腥的家庭悲剧也莫过于此了

开元三年被册立为太子的李瑛是李隆基的次子,他的母亲也母凭子贵荣升为丽妃。可惜的是,李瑛最后遭到武惠妃的迫害,连同他的两名兄弟一起,在一天之内被李隆基处死了。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按照封建王朝的继承制,东宫太子不是该由皇帝的嫡长子担任吗?李瑛既非嫡出,也不是长子,他有什么资格被立为太子呢?

原来,李隆基的原配夫人王皇后并无子嗣,所以所有皇子均非嫡出。既然没有嫡子,那为何不遵照“无嫡立长”的原则呢?大皇子早年曾在打猎中受伤,面部有条可怖的伤疤,着实影响皇室形象,不适合继承大统。于是,幸运的李瑛就这样成了皇储。

按理说若无变故,李瑛只要熬到李隆基百年之后,就能顺理成章地登位。然而,帝王世家,怎会没有变故?武惠妃生逢其时,在李瑛被封为太子后挤入后宫,混得风生水起,很快便被李隆基独宠,李瑛的生母赵丽妃地位不保。

不过,在武惠妃得宠之初,李瑛的太子之位并未被撼动,为何?武惠妃诞下的龙子皆命薄,前三个儿子生下来不久便夭折了。武惠妃觉得宫闱中的风水有问题,在生下第四个儿子后,立马将儿子送到宁王府上,对外宣称这个孩子是宁王的子嗣。

说来也怪,或许李家皇宫的风水的确有些门道,这个被送出宫的皇子并未夭折,而是茁壮成长了。

开元十二年至十四年,接连发生了四件震惊朝野的大事,直接动摇了李瑛的东宫之位:

先是武惠妃一阵反攻倒算,将王皇后赶下台,自此后宫唯武惠妃一家独大。

后来,被寄养在宁王府中的皇子李瑁度过了“危险期”,被接回武惠妃身边,还被李隆基封为寿王。

再后来,李瑛的生母赵丽妃身染重病,一命呜呼了。

这三件事对于李瑛来说,简直是接踵而至的噩梦。李瑛不但失去了生母的庇佑,还多了一个危险的敌人,这太子还怎么当下去?

开元十四年,第四件令李瑛脊背发凉的事件发生了,李隆基与大臣们提起,想要把武惠妃扶正,让她当皇后。

可以预想的是,如果这项议程通过,李瑛就得靠边站了。

在这十万火急的关键时刻,有明事理的大臣说了句公道话:太子已立,武惠妃又已生下皇子,如果让武惠妃成为皇后,她的儿子就成了嫡子,难道要改换太子吗?想到立皇后换太子所带来的政治影响,李隆基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

大臣的话,彻底断了武惠妃的路,让她再无成为皇后的可能。说起来武惠妃对皇后之位并不感冒,她只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面对敌视她的外廷和并不糊涂的老公,势单力薄的武惠妃也没了主意,没法搞出什么幺蛾子。

就这样,内廷与外廷相安十年,直到开元二十三年。

此时的寿王已到了婚配的年龄,皇家为他安排了一门亲事,对方是杨家的三女儿杨玉环。寿王见姑娘蛮漂亮的,欣然同意了这桩亲事。别看寿王喜得爱妃,武惠妃却一点都不开心。眼看寿王已长大成人,让他当太子的事八字都没一撇,这该如何是好呢?

就在这时,上天赐予武惠妃两个机会:

李林甫买通宫里的太监向武惠妃传话,说会鼎力支持寿王;

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嫁给了杨洄。

一时间,武惠妃多了李林甫和杨家这两大助力,政治实力暴涨。

杨洄娶了咸宜公主后,立即站队武惠妃,帮丈母娘抓太子李瑛的小辫子。开元二十四年十月,杨洄有了新发现,原来李瑛近期总与鄂王和光王两兄弟混在一起,三人经常凑在一块喝酒发牢骚。

其实,这三名皇子发牢骚的内容我们也能猜到,无非是他们的母亲都失宠了,父皇太薄情寡义云云。本来,喝酒发牢骚算不得什么大事,可这事传到武惠妃的耳朵里,再经过武惠妃的运作,就变得不一般了。武惠妃哭得悲天跄地,向李隆基打小报告:“太子和两个王爷结党,想要害死妾身和寿王,还说了陛下不少坏话,陛下一定要为我母子二人做主啊!”

李隆基脸色铁青,第二天一上朝便与大臣们商量废掉太子李瑛。李瑛运气不错,这时首席宰相张九龄挺身而出,帮他一个大忙。张九龄劝谏玄宗:“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张九龄还讲了一大套女人误国的道理,希望李隆基能醒悟。

李隆基此时正深陷武惠妃的温柔乡中,哪能听得进去这些大道理?不过,若没有宰相的首肯,废太子一事还需从长计议。

不是说武惠妃除了杨家外,还有一大强援李林甫吗?他在这起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李林甫在朝堂上一副老好人的嘴脸,谁也不得罪,私底下故意在太监面前叨咕了一句:“这是主上家的私事,陛下何必要问外人呢?”李林甫心里清楚,这句话肯定被好事的太监一字不落地汇报给李隆基。李林甫的这句话有多少分量?古往今来宰相教唆皇帝违乱纲常时,这句话是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

这句话传到李隆基耳朵里时,李隆基愈发摇摆不定,想要用皇权挑战一下阁权,学一学一意孤行的暴君前辈们。偏偏这时,武惠妃下了一步臭棋,险些让她满盘皆输。

武惠妃觉得,问题的关键出在张九龄这个老顽固身上,解决了他,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于是,武惠妃派出心腹太监牛贵儿,让他去劝说张九龄。

可惜,武惠妃的目光毕竟短浅,她低估了张九龄不容侵犯的道德操守。张九龄听完牛贵儿的话,气得直跺脚,一顿臭骂加大棒将牛贵儿赶出家门。

第二天早朝,张九龄将武惠妃收买自己的情况如实上报,李隆基一听,心里凉了半截。看样子,一切都是爱妃搞的鬼,自己险些错怪了太子。

李隆基何许人也?

他熬过了武则天时代,熬过了韦皇后时代,曾活在女权人物阴影下的李隆基深知后宫乱政的危害。李隆基可以容忍一个女人有政治头脑,但绝不能容忍一个女人有半点野心。

可以说,武惠妃的做法,触及了李隆基的底线。所以,从这以后,武惠妃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急转直下。当然,这是后话,与我们今天的故事关联不大。

虽说在这起事件中,李瑛总算是在张九龄的保护下逃过一劫,但李隆基却更加忌惮他了,为什么?李瑛总约两个兄弟喝酒,还喜欢发牢骚,这是事实。没有哪个皇帝愿意看到,皇子与太子拉帮结伙,还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

李瑛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危机,始于张九龄罢相。

老张年事已高对政务有心无力,再加上近年来朝中政治风波频发,犯了些政治错误,被李隆基打发到荆州了,在退休前晚节不保被调离中央。就在张九龄调任的第二天,李隆基再次召集文武百官,与他们商讨废掉太子李瑛的事宜。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比较迷惑,李隆基怎么又把这件事翻出来了?

史料中的解释不尽相同,光是《新唐书》与《旧唐书》,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旧唐书》称,杨洄这小子又帮了丈母娘一把,在李隆基面前摇唇鼓舌,说太子李瑛和两位兄弟(还是鄂王和光王)又凑到了一起,意欲不轨。这下,李隆基的敏感神经再次被触动,所以再次将废黜太子提上日程。

《新唐书》中的记载则不同,说的是太子李瑛这次又栽进了武惠妃的陷阱。什么陷阱呢?就在前一天晚上,武惠妃派人假传圣旨,称宫里有匪徒,让李瑛赶紧派人救驾。李瑛接到消息时,正在与鄂王和光王这两个倒霉兄弟在一块喝酒,听闻陛下有难,三人连忙集合卫队,冲进了皇宫。正所谓事急从权,皇子带兵入宫虽为大忌,但事态紧急,三兄弟也未多想,只顾着冲进皇宫救驾了。

倒霉的三兄弟冲进皇宫,哪有什么盗匪?只有武惠妃在那里故作紧张地喊道:“来人呐!太子造反啦!”李隆基本来就是靠着政变起家的皇帝,他对政变的戒心比谁都重。李隆基立即采取行动,率禁军三下五除二将三个皇子拿下。估计李瑛、李瑶、李琚是没机会看到《水浒传》了,否则他们在读到林教头误入白虎节堂时,一定会潸然泪下:“这遭遇简直与我们哥仨一模一样呀。”

《新唐书》与《旧唐书》中讲得截然不同,哪个才是真的呢?

此时已经不重要了,倒霉的三兄弟第二天就被贬为庶民,流放到不毛之地。在被公差押送到驿站时,李隆基赐死三人的诏书便尾随而至,三兄弟连长安城门都没出去,便被赐死于城东的驿站......

参考资料:

【《新唐书》、《旧唐书》】

(0)

相关推荐

  • 解读唐史,唐玄宗李隆基为何会“一日杀三子“?他受了谁的蛊惑?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的某一天,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赐死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这就是所谓的"一日杀三子",这三位皇子都是被冤杀的,特别是废太子李瑛,获得了当时 ...

  •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李隆基仍然健在,太子李亨为什么急于称帝?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攻陷了东都洛阳,然后继续西进,意图突破潼关重镇后直取长安. 唐玄宗李隆基用人失误,潼关很快失守,他惊慌失措,以亲征为名,带着后宫妃嫔及 ...

  • 此物最相思(第71章)

    第71章  见字如人  有口难言 几天后,王缙携家人赴登封任职,王维愈发深居简出.这日,在秋风萧瑟中,他独自一人来到长安郊外的桥陵,祭扫岐王. 岐王的墓碑静静地矗立在桥陵东南方向,日夜守护着父亲李旦.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29章)

    张九龄在信中说时局不明,不过,几天后,一切都明朗了. 只不过,当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驸马薛锈谋反的消息传遍朝廷内外时,文武百官们半天都不敢相信,这怎么可能是真的? 事情是这样的.这日深夜,太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30章)

    不出几日,太子和二王冤屈而死的消息就辗转传到了荆州. 当孟浩然上门告诉张九龄这一消息时,他正在书房伏案写字,惊闻噩耗,手中的笔不由一抖,在宣纸上留下了沉重的一笔. "消息属实?"张 ...

  • 此物最相思(第85章)

    让王维万万想不到的是,张九龄离开长安没几天,他竟然莫名其妙官升一级,从中书省的右拾遗擢升为御史台的监察御史. 这日散朝后,牛仙客百思不得其解,来中书省求见李林甫."李大人,这王维明明和张九龄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172章)

    第172章 暗流汹涌 王维730年春天离开集贤院后,旁人或许并不在意,但有一个人却一直惦记着他,那就是731年春天被李隆基召回长安的张九龄. 张说病重时,李隆基曾问过张说,怎样才是一个好宰相?张说语重 ...

  • 盛唐金镜录:5一场废太子风波,昭示了危机即将到来

    李林甫为巩固在朝中地位,树立自己的绝对影响力.就充分发挥自己长袖善舞的本事,对内奉承玄宗皇帝宠信的武惠妃,对外则多拉拢宵小阿附之徒,打击朝中敢说真话.能办实事的大臣,为能牢牢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无所不 ...

  • 历史有另一张得失榜

    这是有关历史题材的第43篇随笔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737年,张九龄被李隆基贬离长安,任荆州(今湖北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某个月夜,在远离长安的荆州,张九龄抬头望月, ...

  • 从武惠妃被宠说起,看武氏家族对大唐的影响

    唐玄宗李隆基一共有三位皇后,第一位皇后是王皇后,她是李隆基的原配妻子,第二位是杨皇后,那是唐肃宗李李亨的亲生母亲,第三位是武惠妃,她是唐玄宗的表妹,死后被追封为皇后. 唐玄宗在落魄的时候,他一直和他的 ...

  •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如此冷血?一天杀了三个儿子,与一个女人有关

    公元735年,唐太子李瑛,与弟弟李瑶.李琚,一日之内被他们的亲生父亲唐玄宗李隆基,废黜储君之位与王爵,继而又被赐死. 他们三兄弟究竟犯下了什么过错,使他们的亲生父亲虎毒食子? 杀害皇子前的后位争夺站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174章)

    第174章 日本帝师 733年春天,当长安城朱雀大街两边的槐花渐次盛开,长安城处处充溢着槐花的清香时,李隆基带着武惠妃一行,浩浩荡荡地从华清宫返回了大明宫. 和每年春天一样,这个春天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

  •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一日之内连杀自己三个儿子?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又被称为当年的"三庶人"事件. 太子李瑛与两位同为皇子的亲兄弟被人设计陷害,带兵进宫,因此被唐玄宗抓个正着,先是废太子和其余两位亲王为庶人,后来又追令处死.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