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越贵越有文化内涵?茶圣陆羽:“精行俭德”才是茶文化的真谛

我是个不怎么高雅的人,在大家面前讲文化什么的,多多少少有点猪鼻子插大葱的感觉,但转念一想,咱们这个时代是非常开明的,有些事情拿出来说一说、发表下自己的看法还是可以的,说好了讨个口彩大家叫声好,说得不好了也无所谓,大家给我一顿嘲笑就是了,谁也不会太往心里去的。

好了,那我们就开始吧,今天我要说一说茶文化的事儿。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喜欢讲点文化。(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提出的“千秋茶道”这个话题稍微有点大,它贯穿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勾连了无数文人士子、权贵巨贾,甚至还关联了部分君王重臣,可以说是渗透进历史和生活比较深的一个话题了。但我这个人一贯不知道天高地厚,既然已经决定了,那就不会知难而退,必定要有一个让自己较为满意的结论才能作罢。

那么,我们先来说一说“茶”的历史。


一、不起眼的“茶”叶,五千年的历史

可以肯定的是,茶叶是汉族人发现并推广的。第一个发现茶叶的人是谁?完全符合逻辑且严密的考据是没有的,但神话传说还是留给了我们一个比较固定的答案,那就是炎帝,那个为天下苍生遍尝百草而身死异乡的上古神农氏。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里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世界上的事情都比较类似,有些事情是说不清楚的,毕竟先祖们那时候还不会文字记载,所以,人们在对某项事物追根溯源时,经常会把这个国家和民族传说中的某一个公认的先人作为始祖。就好像炎帝,因为他是神农氏,所以很多关于农业的事项,人们就都习惯性地归功于他,茶叶的起源大概也是这样的。其实个人是这样认为的,炎帝是一个组织者,他的手下干了很多活,包括发现茶叶这件事情,但功劳嘛,领导英明是最主要的吧。

湖南株洲的炎帝塑像,他是我们这个农业文明的始祖。(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西周时期,当时位于四川地区的巴国就已经给西周王室上贡好茶了,而且还有对茶叶进行人工栽培的茶园。到了秦汉时期,社会上煮茶的器具就已经比较完善了,比如,人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就发现了大量当时的长沙人喝茶的一些记载和证据,而东汉神医华佗在他的著作《食论》里也有“苦茶久食,益思意”的记载,说明了茶叶的药用价值。

从三国两晋到隋唐时期,茶叶这个优良的农业品种不断发扬光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子崇尚清虚的风气,有很多文人士子为这个风气站台,这些人中有很多以酗酒为乐,天天的醉生梦死,不做正事。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明白人,他们觉得喝酒误事还可能误国,所以有些人用喝茶代替喝酒,“喝出文化”这件事的本质没有变,但最起码是对自己身体负责了。这一酒一茶的互换和交替风气一直持续到隋唐,确实也有不少酒友转化成茶友,你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他们不单是喝酒的高手,同时也是饮茶界的代言人。这几百年的段时间里,大唐是一个巅峰,“茶圣”陆羽和他的《茶经》就是这个时期出来的。

宋元时期,关于茶叶的记载就非常详细了,茶艺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的进步,种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尤其是南北两宋,这是个综合国力稍差,但文化发达程度空前绝后的时代,“茶文化”在这一时期就有长足的进步,它们的茶艺发达,还出现了一大批“茶文化”方面的著作和作品,你比如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还有宋徽宗赵佶亲著的《大观茶论》等。元朝在这方面虽然差了点,但也有大书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

“茶圣”陆羽的专著《茶经》是茶文化史上第一著作。(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明清时期,随着历史和文化地不断推进和演绎,茶已经开始走向世界了,经过几千年的文明互动和影响,当时的东亚、东南亚,甚至是欧洲和美洲,都已经有为数不少的人喝上了茶。从明末清初到清中期,明清两朝政府甚至用包括茶叶在内的商品(茶叶、丝绸什么的是绝对主力商品),换取了欧美日国家大量的白银外汇,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白银帝国”的说法,不过可惜并令人痛心的是,“白银帝国”虽然一度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但他还是在最后的近现代科技角逐中远远落后了。

近现代以来,这个世界虽然已经是工业和商业占据主导产业的时代,但茶叶仍然是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一个极其重要且无法被替代的农产品,虽然现代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咖啡、牛奶、可乐、汽水以及各种饮料层出不穷,可是茶叶始终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止渴生津的第一选择。

也许,我可以这样下一个结论:茶叶是贯穿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当中的,说中国和中华文明,茶以及衍生出来的茶文化则是一种实质性的载体,其被赋予的涵义也是相当之广泛的,多少文人士子为之动容倾心,多少笔墨丹青为之神魂颠倒,所以我说,在一定程度上,茶代表了中国人的朴质、坚韧、清淡等一些精神内质。

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茶叶是有一份功劳在的。(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二、千秋茶道和陆羽的“精行俭德”

茶叶说完了,我们现在说一说文化的事情。文和化这两个字是古已有之的汉字,他们所要表达的含义我也不多说,都很明了。我要说的是,把文化这个词语用到极致的是近现代人,尤其是当代人。

目之所及,皆为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诗歌文化,雕刻文化,舞蹈文化,书法文化……,还有酒文化和我们今天要说的茶文化。在当代,很多事情你如果不加上“文化”两个字,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东西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当然,也就更加不便来彰显你自身的身份和地位。

比如说有的人,本来年轻时候还挺清新淡雅的,可一上了点年纪,稍微有点资本了,就开始豪宅大屋、家具红木,项戴佛珠,言必艺术,称必文化,仿佛这就是文化的内质。喝个茶都要讲点茶道,茶叶怎么摘,什么时候摘,什么人去摘,什么地方的茶最好,喝茶步骤怎么样,火候怎么掌握,什么时机喝最好等等等等,俨然就成了一种博大精深、难穷其尽的抽象文化。

我是个土人,看到这种一般第一印象是想找块砖头。(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种标签化。即:把任何事情都标上类别和标签,其实是在用于推广和展示少部分人的与众不同。

古人到底有没有提“茶文化”这个概念呢?遍寻古籍,这三个字连在一起的,你恐怕比较难以找到。但他们确实是做了一些和文化相关的“茶事”,诗词歌赋,画作舞蹈,都有与茶相关的一些东西。魏晋南北朝以后,有一些文人士子本意是要将茶这个东西推而广之,代替饮之误事的酒,毕竟茶清淡、解渴生津,饮之不会出事更不会误事。之所以赋予喝茶这个行为一些附加的东西,个人认为是为了将大众吸引过来。你想啊,原本喝酒是件很惬意的事情,你要是没有半点道道,你觉得那些人可能舍弃酒来跟你喝那有些寡淡的茶呢?

到了唐代,“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了众多的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日本也是这时期引入了茶道。在这个风华绝代的封建巅峰时期,文明昌盛,高才辈出,财富又冠绝天下,所以喝茶这种生活方式逐渐被赋予了很多本身功能之外的东西,并大有避简就繁、不厌其烦的趋势。而我们的“茶圣”陆羽也许正是因为发现这个问题,才最终决定综合千百年来的茶道,汇集成一部《茶经》,那么,《茶经》说了些什么呢?他的本意难道是要把茶道进一步复杂化、现象化、艺术化吗?其实并不是的。

《茶经》要义是“精行俭德”。(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了他对于茶道的终极要义,这个要义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无招胜有招”,“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层次和手段,我怎么要这样说呢?因为,陆羽提出,所谓的茶道精神其实是“精行俭德”。“精行俭德”是什么意思呢?“精行”手段,“俭德”才是最终目的,其中“俭”是核心,就是要求人们删繁就简,戒奢从俭(有些人说“精行俭德”是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我看并没有抓住“俭”这个核心要义)。个人觉得,这是陆羽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茶道”日趋复杂、繁缛、奢靡的一种批判,他尤其对当时社会盛行的虚假高大上、任意奢靡化茶道的反思和建议,他是想要将茶这种东西更加的大众化、普遍化、民间化,从而推动茶道走入寻常百姓家。

陆羽之后,很多人有了《茶经》的指引,为茶道赋予了更多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一代接一代地为这片“树”叶提炼、凝结、推广和歌颂。到了最后,茶叶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几片树叶了,而是文化的象征,高端的代表了。

可以说,我们这些后人已经替陆羽完成了心愿,茶叶这种“旧时王谢堂前燕”,现在终于走进了千家万户,走入了普通大众。只是啊,茶道在大众化的同时,也同时步入了陆羽之前批判过的另一面,即:附庸风雅、奢靡成风的“茶文化”。


三、茶文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茶叶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种很普通的树叶。喝茶是为了什么呢?其实就是为了解决一种基本生理需求——解渴。有人问了,我光喝水也能解渴啊,为什么一定要茶叶。问得好!但你想过没有,你喝水是不是也想有一点味道才好,清汤寡水啥味道没有,是不是不太解渴的样子。而且,不单茶叶有这个功效,菊花、决明子、牛蒡根、苦荞叶甚至玉米须……等等都是可以做泡茶之用的。

茶叶这种东西,是中华先祖在劳动生产中发现的一种止渴生津的植物叶子,开始是没有品位只有功能的。后世的人通过各种艺术活动,使得茶具备了很多重要的含义,兼具了品位,就像文人骚客笔下的“梅兰竹菊”一样,这四种东西原本没有生命,但经过文人的浸润,后来就有了“四君子”的称谓。

其实哪怕是大白菜,在中医药里面也是有药用价值的,茶叶只是植物的一种。(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人是区别于动物的。人们付诸自己所喜欢的事物一些象征意义,不也正是我们人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吗?茶道即是文化这样一种说法,便也很是说得通了,人们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从而保留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最起码,茶也是文人创作的一个思想来源嘛。

可是,这不是我今天要说的重点。茶和文化勾连起来形成今天表象化的“茶文化”,绝不是炎帝带着茶走入人间的初衷,也不是“茶圣”陆羽写《茶经》的缘由,更加不是古圣先贤很多人诗词歌赋赋予其含义的终极要义。

喝一口茶,一定要经历几十道繁琐无比的程序,否则就不是茶道;某某名山之巅的茶叶,喝了能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百病不生;某某时期某个地点的茶叶,那是相当名贵,你不付出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人民币一公斤你是买不下来的;有种高端的茶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进入,普罗大众是不可以进入的;有的茶叶甚至可以和黄金万两一起进入到某些礼盒当中,成为少数人之间的极高端礼品馈赠……。请问,你觉得这些是五千年历史孕育出来的千秋茶道所要表达的“茶文化”吗?

茶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也许就藏在这寻常巷陌间。(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当然不是,这种“茶文化”绝不是我们要的,更加不应该是一个健康美善的社会所提倡的。这种所谓的“文化”,只是极少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私欲的理想,所硬生生创制的一种可笑可憎更可恨的“文化”,说白了,这是一种居心叵测、私欲膨胀的私欲和满足。

茶文化的终极要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回到“茶圣”陆羽的那个千秋告诫,四个字而已——“精行俭德”,除此之外,都是伪文化、恶文化、坏文化。只有走入到了寻常百姓家,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为普罗大众所熟知并应用,这样的文化才能五千年连绵不断,才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一句话吧,人民大众才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大众的才是真正文化的。


四、说点个人理解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儿

我们谈传统文化时,这两个成语是一定要用的,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茶文化作为我们所有传统文化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也在这两个成语的抉择之中。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一个特别好的方法论,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也应该这样。(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茶文化”三字词是今人所创,跟酒文化、饮食文化、街头文化一样,它确实具备一些优秀的因子,比如赋予茶精神意义,用茶的引导健康理念等,但与此同时,也有好些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东西掺在里面。尤其是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人为创制出来的一种包裹着文化外衣的“茶道”,这种“茶道”固然包含了一些积极的东西,但更多的还是附着在茶的文化之上的非正常利益关系,对这些,我们也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与古人比,今天的人认知广度大、科学素养好,这是事实,但这是得益于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之上,面前还是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但是,要论文化底蕴,我们却未必比古人高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也未必多多少。但有一些人就是擅长玩概念、贴标签,从而为自己的利益寻得理论上的支撑,仅此而已。不单单是茶文化,很多原本寻常人家的东西,后来不断地高端化、奢靡化的一些文化其实都一样,比如那些昂贵得令人咋舌的月饼文化、粽子文化、大米文化等等。

那些年的天价月饼,大家还有印象吗?(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当然,我并不是说茶道不能有文化,我只是说,所谓的“茶文化”当中有我们需要去掉的很多东西,真正回归其朴素的起源和普遍的适应性,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文化包装,不知廉耻的私欲满足,解决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谈“文化”二字,才算对得起神农留给我们的宝藏,才能不负“茶圣”给我们“精行俭德”地指引。

真正的文化,应该是面向国家和民族,面向普通大众,更崇高一点的文化则是面向世界和未来的,而少数人的玩物和利益统统不能称之为文化,只能叫商品。换句话说,大众的、人民的才是文化的,国家和民族的才是文化的,世界和未来的才是文化的。

而我们所有文化的本质其实是要以“文化”人,而非以“文化”价,这个世界啊,真的不必把每件事物都转化成一门生意,而且,很多东西也是生意处理不来的,这一点,希望所有人都能理解。

要以“文化”人,而非以“文化”价。(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