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怀念书信往来的那些时光

怀念书信往来的那些时光

文/付金荣

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之间的互通信息,多种多样,可以打电话,可以微信语音、微信打字聊天,也可以微信视频,很少有人再提笔写信了,可是,鸿雁传书,我依然怀念书信往来的那些时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远在异地他乡的叔父常给我父亲写信,他在某军部任连长。起初入伍时因忍受不了部队的严格纪律加之思念亲人的痛苦,一度想逃离部队回家,父亲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让他坚定信念,在部队好好干。他回家探亲时,父亲更是骑着自行车从大荔到蒲城去看他,带上家乡的土特产,当面又再三叮咛叔父保家卫国。这样,在父亲一次次地劝说下,叔父在部队干得有模有样。他感恩父亲对他的教导,在他们兄弟三人中,他与父亲的关系处得十分融洽。大伯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识几个字,也讲不来大道理,故而不会写信给叔父。父亲排行老二,他完小毕业,善于学习,喜欢看书,还特别爱哼唱秦腔戏,对生活充满热情。他曾在我家的院落里用白石粉写下“春光满园”四个大字,白亮亮的在院中闪耀。那时,我就特别佩服父亲有学问、有文化。父亲打小从陕西蒲城县过继给大荔县我爷爷家,他懂得思念家的那份揪心的疼,深谙叔父在外的心情,所以他每次给叔父回信都很认真,每每能打动叔父。他们之间书信往来比较频繁,都是用的毛笔字写信。我那时年龄小,根本没留意父亲到底给叔父说的什么,只知道父亲与叔父写的毛笔字都很好看。我曾问父亲写的啥,父亲笑着说,让你叔父好好干工作之类的话。

父亲心灵手巧,他的毛笔字写的俊秀,在村里是有名的。他还当过村上的保管,打算盘也是一流的。我八、九岁时,父亲就教我打算盘,学加、减法运算,我的小手在算盘上起舞,父亲看得很开心。父亲还会织毛衣,是在村上水利渠工作时向他的结拜大哥学的,我们全家的毛衣都是父亲织的,毛线是家里养的羊身上的毛剪后,母亲浆染、纺出来的。父亲给我织的一件翻领红色毛衣至今我还记得,村里人、同学们都夸漂亮。心底豁达、善良的父亲正是用他的爱心温暖着我们全家人,也给了叔父无私的关爱,让叔父坚定了理想信念,牢牢地部队扎下了根,由连长、营长一步步干起来,成为优秀的军官。后来叔父转业到蒲城县武装部当了部长。他每年都要到我家里来看望父亲,他们之间感情笃深。本来叔父要调到临潼干更高的职务,因身体原因,不幸52岁时英年早逝。叔父的去世让父亲一度缓不过劲来,父亲的脸上写满了伤感,就此,父亲再也没有提笔写过信了。

光阴似箭,1984年,长大后的我考学到父亲的家乡蒲城上学,那时没有电话,我与父亲的联系方式就是书信了。父亲娟丽的毛笔字又一次映入我的眼帘,我把思念写给父亲,父亲给我在信里报着家里的平安。就这样,几个月写一次信的习惯延续了下来,直到我毕业。在蒲城期间,缘于父亲,我对故乡有着一种深深的情谊,我常利用空闲时间去大伯、姑妈家还有几个哥哥家走动,在故乡的山间小路留下了我的足迹。我带着稀奇的眼光看着我的故乡,父亲的家乡,把一份眷恋留在了心里。

毕业后的我,分配到铜川一所中专院校任教,此时,父亲已认为我长大了,可以放下心了,加之我节假日常常回家,父亲就不再写信给我了,然而,我还是喜欢读父亲写给我的信。从字里行间,我能读懂父亲对我的爱,从一词一句中,我好像看到父亲写信给我时的那种神情。

在期盼中,我还是等到父亲写的一封信,那是我生过孩子在富平休产假期间。我嫁到富平北山的一户人家,老公与我都在铜川教学。临生产时,我回到了富平,在富平一乡镇卫生院生过孩子后,就在富平家里坐月子。大冬天,为了保暖,婆婆把我安排在后院的窑洞里住宿。对于山沟沟,生活在大平原的我本来就不习惯,住窑洞更是不习惯。昏暗的灯光下,我抱着孩子,心里却一直惦念着身在大荔的父母,我的泪水不由得夺眶而出。因为孩子,我出不了门,到不了铜川,也回不到大荔,所以心情十分压抑,忽然有一天,我接到父亲的一封信,是在乡镇工作的老公公给带回来的。手捧父亲的信,我泪流满面,我太想家了!父亲让我在家好好经管孩子,待孩子满月后回大荔,家里一切安好。读了父亲写给我的信,看到那熟悉的字迹,我的心情好了许多,只待出月后与父母团聚,共话别离情。

这之后,有了电话,有了手机,我与父亲再也没有通过信,然而,当初通信的点点滴滴让我记忆犹新。2005年,68岁的父亲因病离开了我,但是父亲的音容笑貌,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忘不了父亲对我的谆谆教导,忘不了父亲在冬日里给小小的我暖手的情景,忘不了小时候父亲与我同躺在院子里的床板上给我唱秦腔、讲《铡美案》的情景,忘不了父亲用自行车带我第一次去蒲城的情景,忘不了上高中时父亲给我送馍的情景,更忘不了与父亲通书信的那些难忘岁月。

日历翻新,时代发展,进入新世纪,书信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接通视频,再远的距离也能看清彼此,它缩短了时空距离;打通电话,畅所欲言,天南海北地聊天,无所限制,不用等待,方便、简捷。然而,我还是怀念互通书信的那些日子、那些时光、那些岁月,因为它让人心中有一份期盼与希望,让人在读信中能读到一份难以言说的快乐,也让人的心贴得更近、更暖、更真!

作者简介

付金荣,现为富平南湖书院院士、副秘书长。自幼喜爱文学,文章以叙述描写见长,文字质朴流畅,感情真率自然。作品散见于《中国煤炭报》、《铜川日报》、《富平商界》《富平人》“文学陕军”、“铜川大视野”、“富平人网”、“陕西公益网”、“中国煤炭新闻网”等书报杂志、网络、现代媒体平台。

(0)

相关推荐

  • 书信与微信

    书信与微信     作者:积雪草 读木心先生的诗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心中会生出绵密湿糯的乡愁,时光的纹理满满都是细腻.散淡的从前:慢腾腾的绿皮火车,缓缓升起的 ...

  • 从前致未来‖文/first_visionary

    从前致未来 夜深了,桌前暖黄的灯光如细细碎碎的星光洒在我的脸上,杯中摇曳着的温暖的白汽慢慢上升渐渐模糊了视野.我在沉思,细细地想着,思索着-- 我的爷爷,年轻时是一位送信人.据父亲描述,在他的记忆中, ...

  • 丁志方 | 暖心的书信往来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合集 我与夫人心有灵犀 白玉兰 初春"第一鲜" 暖心的书信往来 丁志方 丁志方先生: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作协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 ...

  • 陈 丽丨怀念书信的日子

    今天收拾衣柜,在衣服的最底层发现了一封信,那是当年孩子爸写给我的,是我众多书信中仅存的一封. 打开有些泛黄的信纸,苍劲的小字述说着殷殷的思念之情.重温旧情,不由得怀念起那些书信往来的日子. 那时,通讯 ...

  • 见字如面,怀念远去的书信时光

    怀念炊烟 朗诵:荔枝FM主播  初六    特此致谢 见字如面 早段时间看了几期综艺节目<见字如面>,该节目是通过演员读书信的方式展示历史和人物情感.由于琐事缠身,看的不多,记忆深刻的是其 ...

  • 裘约克丨信息时代忆书信

    2015年,用上智能手机后,见了那多姿多彩的微信,我就喜欢上了它.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化了三个多月时间,摸索着做成美篇后,微信更成了我亲密的好朋友. 在与这个好友的陪伴中,我突然想起了我的旧时恋人--书 ...

  • 【原创】李磊承:《时光》(外一首)

    原创作者:李磊承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时光> 时光从黄土垒就的泥墙爬了上来 缓慢,是时光本来的模样 我仿佛听到时光剥落的声响 我真切地听到 古老的岁月里传来"牛羊下括 ...

  • 从Friends重聚聊起,小怀念一下早期美剧时光

    在某视频点开Friends重聚的特别节目之后,我在推送里发了一张剧照,主要只写了一句"看就完了",看上去似乎有点敷衍,但确实是我的真情实感. 我在这个叫"土匪撸剧&quo ...

  • 【三江文学】诗人雪莲:怀念母亲在的那些时光

    [三江文学] 2017<迎春.家.希望>征文 选登第五十九期 [原创作品]总第八十九期 主编:狂哥 投稿邮箱:top_001@163.com 投稿微信:185 5026  0199 投稿Q ...

  • 文学原创•《​水是静止,时光也是》文/李秀国

    水是静止,时光也是     文/李秀国 天早早地暗了,纷乱的情绪 在窗外的路灯下移动 虽然没有人看到 但微不足道的记忆 会带着过期的号码,取出 它不认识的声音 星一般的落下,难以辨认 在小城的街角 我 ...

  • ​原创 | 怀念父亲

    怀念父亲 文/刘媛玲 父亲的稿笺 写满了艰难 一台载重机轰隆隆开过 上面是一座高山 办公室的身影 还在那墙壁上流连 算盘珠啪啪作响 一直响到今天 那伏在账本上的白发 足以让沉浸在一张报纸一杯茶里的人汗 ...

  • 【原创】李磊承:任时光倒流

    原创作者:李磊承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任时光倒流> 没电的日子,时间很慢.这是小时候的时间.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远去的年代.我们这个偏僻荒凉了许久的小村庄也回到了曾经属于它的时代. ...

  • 散木:鲁迅高长虹书信往来及其他

    高长虹 关于鲁迅佚信 鲁迅文献的出版,他的书信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也是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以鲁迅生前所接触的人之多.书信内容所涉及之深广,抑或可以这样说:鲁迅的文章和他的书信是应该同等重要的.遗 ...

  • 原创散文|快乐的小学时光

    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人关注我们 你真的很特别 写在初春 2021-3-13                 文/胡殿红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间已走过半生.蓦然回首,儿时的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

  • 怀念书信

    风中散发弄扁舟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每次读到林觉民的<与妻书&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