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一艘800多年前的宋代沉船,中国无可奈何地撒了谎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而从很早以前,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进而形成了考古学。

2020年5月,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全国20项重大考古发掘项目,参与了终评。

最终,包括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等在内的10个考古项目入选。这些最新的考古成果,为我国建立和完善区域文化史、解决“中华文明起源”、“一带一路”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最新的实物资料,意义非凡。

今天,我就带你们去看看让人震撼的南海I号。

古今中外,漫漫历史,无数的沉船隐藏在了茫茫海底。而这其中价值最高的,毫不夸张地说要属“南海I号”。
南海I号本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阳江海域被发现。南海I号也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

迄今为止,南海I号是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并且,沉船中陆续出土了18万余件文物精品,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南海I号打捞的背后是“不计成本”四个字。从发现到发掘,用了三十多年时间,打捞花费了几个亿。

这个故事,要从1987年说起。

那一年,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而也正是那一年,英国救捞公司找到广州救捞队,想寻找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莱茵堡号”。结果在广东阳江海域,没有发现“莱茵堡号”,却挖出了一条鎏金腰带。

这条腰带属于一艘中国古沉船,深埋在23米的海水之下。

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专家认为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当时,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南海I号”的名字是后来由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命名的。

1989年中日两国合作,正式开始对南海I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是中国水下考古队伍成立之后,在中国海域所进行的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

为什么中国的沉船会找日本合作考古调查?是因为那时中国自己的打捞技术和财力有限。从发现南海I号到正式打捞,整整耽搁了十几年。

那么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力打捞,又不能让私人盗捞,国家只好派军队警戒,谎称“海底有当年外国侵略者扔下的炸弹”,如此才保住了南海I号在水下的完整。这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谎言。

一般来说,打捞沉船是先在海底把沉船分解,将各部分打捞上岸以后,再组装为整体的。但考虑到南海I号是800年前的南宋沉船,分割以后会丧失很多原生态的历史信息。于是考古队决定实施“整体打捞”,这样一来,难度和资金一下子就增加了好多倍。
准备了十几年,一直到2004年,南海I号整体打捞方案才确定。

同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向人们讲述南海I号的故事。

阳江我介绍过,作为广东省的辖地级市,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城市,阳江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并且山海兼有,风光秀丽。
因为南海I号在阳江海域被发现,并且按照考古界对文物的划分方法,南海一号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加之沉船是木质,内含瓷器,打捞对于文物极有可能造成破坏。所以在阳江兴建一座博物馆,可以更全面地采集南海I号沉船所包含的各类历史信息,也能实现对“南海一号”文物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这就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7年12月28日,运用沉箱进行南海I号整体打捞,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9年12月24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尤为特别,立面由五个大小不一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内部分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中间最大的椭圆体就是为沉船量身定做的家园——“水晶宫”。

在博物馆内走走,你可以看到对古港口实景的模拟,各式穿着的人们、挤挤挨挨的箱子,营造出了一种商贸繁荣、商贾云集的码头场景,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各式古船的模型展出,通过这些模型,人们可以清楚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船只结构以及造船技术,中间的就是南海I号的模型。
还有初期挖掘现场的照片,这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因为南海I号的研发、打捞过程充满了无数技术难点,凝聚了无数考古工作者的心血,也创造了大量的中国水下考古的“第一”,值得被人们永远记住。
到2019年8月6日,南海I号遗址已清理了2/3,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之最,其中尤以瓷器为大宗。后续发掘或会持续两三年甚至更久,估计还有2万件左右,淤泥清理出了2千多吨。
现在博物馆内水晶宫的发掘现场,真的太震撼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都打捞上来了,为什么还要被放在水晶宫里,甚至还要用海水来养?这是因为考古有一种说法: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

之前古船长期沉浸在海水里,已经有了适应的环境,当被打捞出水后,如果马上清理、发掘,船体及其上的文物会因环境的突然变化而被破坏。所以南海Ⅰ号进入水晶宫后,仍会被“浸泡”在海水中进行保养,而海水温度、微生物生长情况等都要与之前的海洋环境相同。

从沉船上挖出的淤泥,还需要用吊机吊走。

在顶层展厅,因为有吊机吊淤泥的口,所以参观时能闻到一股非常强烈的腐败气味,让人晕眩。考古人员每天长时间在水晶宫内工作,即使戴着口罩都避不开,他们是为了崇高的考古事业而奉献,一点都不觉得辛苦,真的很感人。

看着面前的场景,你会不由得感慨,在庞然大物面前,人类的力量显得无比渺小,但科技与技术,以及人们不懈的探索精神,却持续不断在推进我们继续向前。
当然博物馆内最好看的,还是打捞出的各种文物,大部分是瓷器,还有金器、银器、铜器、漆器、玉器等。

宋代是中国瓷器第一个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

作为宋代沉船,南海I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看这对绿釉印花卉纹折沿菱口碟,器身内外满施绿釉,颜色十分饱满。你真的不敢相信,这是800年前的工艺。

这一对酒壶,器型优美、胎质细腻,充满了异域风情。出现这些瓷器的可能原因是,这艘船是到东南亚的商船,所以有一些迎合东南亚口味的瓷器,但目前尚未完全确认。

这一只碗造型像一朵盛开的菊花,每一片花瓣都活灵活现。

这应该是盛酒的器具,看上去略显粗糙,但颜色却十分浓郁。

这一只虽然瓷器已经碎了,但底部的文字还清晰可见。
金器是南海I号上目前最惹眼、最气派的一类文物。

南海I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项链、金戒指等黄金首饰,即使泡在海水中几百年依然闪闪发亮。

这些金器统一的特点是粗大,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饰品的人体格粗壮,身材高大。
另外还有薄薄的金叶子,算是一种货币,在灯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船上还发现了试金石,那时候的人们,只要用黄金在试金石上画一条纹,然后用硝酸滴在上面,如果黄金杂质比较多的话,就会起泡,如此就能看出黄金的成色,非常智慧。

除了金器,还有其他金属制品,比如这只锡盘,造型十分古朴。这些物件,正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历史见证,也是宋朝艺术与技术巅峰的象征。

古代的船上还有一些奇特的装置,比如这是测风力和风向的“五两”。

为什么叫“五两”?就是用五两重的鸡毛,制成綄挂到旗上,即使一点点风,綄都会动,很是灵敏。
再比如这是碇石,是木质帆船停泊固定船体的代表船具。

南海I号在海底经历800年,保存相对完好,这是一个奇迹。

即使到了今天,南海I号还有很多谜团亟待揭开。船主是谁?船是怎么沉的?是风浪肆虐还是船只超载,亦或是触礁?

但南海I号以及发掘出的文物,印证了我们这个民族对整个世界文明的影响。那个时代的人们,将瓷器、金器、甚至于文化带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一件伟大的事业,就算他们消失在了半路上,也已经非常了不起。
就凭这,足以让我们去知晓、去了解南海I号。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