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家乡是我的名片
茧庐织字
一伙像蚕一样的人,用心编织蚕丝一样的字
小编邮箱:1057174530@qq.com
喜欢本文
你可以点赞、分享、打赏
作者简介
叶晓楠,江西横峰人,《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 辑、记者。
JIANLLU文苑
标签:散文
家乡,是贴在你身上的一张标签,撕都撕不掉,即便想不承认,你从小养成的口音也会出卖你。什么叫“家乡好脸上有光,家乡出事一起丢人”!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最有体会。
——叶晓楠
家乡是我的名片
文●叶晓楠
年岁不大,不敢妄言乡情乡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虽然常住北京,离开横峰老家也算有千公里之遥,但交通发达,又无任何障碍,什么时候想家了,飞机火车汽车样样都行。
但是,离开老家毕竟也有十多年了,初时不觉,现在想来,还是很想家的。
年少时,或多或少有些叛逆心理。16岁不到,迫不及待地通过上大学离开家,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着独自去看一看、闯一闯。那时也有没有太多别的想法,就想离家越远越好,虽然最后只上了一所本省高校,可毕竟算是离开了家。
年少不想家,大学的生活也无太多事情,每日宁肯在校园里乱晃,啃着方便面喝过夜的凉白开,也不愿常回家去吃热腾腾的饭菜。当年在宿舍,躺在床上打着应急灯看小说,头顶的蚊账上,不时有老鼠窜过,洗衣服要排队,洗澡要排队,吃饭还是要排队。那时候不愿说老乡,觉得太土,什么老乡会一概都不参加,不就是碰巧在一个城市生活过几年吗,谁认识谁啊!
大学毕业后,抱着离家越远越好的想法,我一鼓作气考上了上海的研究生,毕业后更是一路向北,到了北京这个与我毫无关系的城市,随即落地开花,还生了个女儿。
转眼之间,在北京又呆了十多年了,干的又是媒体宣传的工作,我发现,现在的心态变了,不仅开始想家,还常常费心思想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我还发现,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更多更响的家乡名片。
尽管拥有北京的身份证、户口、房子,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北京人,不论什么时候别人问起我,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我是江西人,最多只承认自己是生活在北京的江西人。再问,就说起我的家乡是上饶市乃至横峰县,往往很失望地发现,绝大部分的人对这个地名一无所知。
我于是淳淳“诱导”:“叶挺知道不?就曾关押在我们家那的。”“哦,上饶集中营,看过那部电影。”
不错,接着“诱导”:“知道凤凰相机不?”十个人中有三四个摄影爱好者知道,“原来是你们那产的啊!”
再想,还有什么名片?
“嗯,知道上饶客车厂吗?”“啊,想起来了,在马路上见过大客车身上有这个字样。”常有人这么说。
旅游事业兴旺发达了,又增加了词汇,“知道婺源吗?那也是我们上饶的哦。”
要介绍更具体的老家横峰,知道的人就更少了,“知道黄道吗?我们老乡哦。”可惜对于这个革命先烈的名字,年轻一些的80后、90后们更是知之甚少了。
于是,我私自篡改了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名句吧,留头剩尾,就是我的老家了。”我发现这个办法最简易可行,我这么一说,别人全记住了。
我在这里长篇累牍地说我在外怎么介绍我的家乡,您可能觉得我聒噪个没完。可是,如果长年生活在外,才最能体会到家乡是什么,那就是贴在你身上的一张标签,想撕都撕不掉,即使有人想要不承认,从小养成的口音也会出卖你。什么叫家乡好脸上有光,家乡出事一起丢人,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最有体会。
在我印象中,人们对江西的印象总是很模糊,既不会像河南人一样需要写本书发次大讨论证明这个人口过亿大省里的人好不好,但似乎也没有人会主动在第一时间提到我们。人们说到江西时,常会说,“江西人啊,不太了解,可能挺勤劳的吧,南方人不都勤快吗?!”再不然就是“老区人,一定很穷吧。”再没别的了。
再说饮食,在北京,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美食,什么鲁菜、东北菜、西北菜,更不用提打遍全球的川菜了,连我们的邻省湖南,近年来湘菜也通过改良打进了素不喜辣的北方市场。可是赣菜呢,实在少得可怜,以我好在北京寻觅美食的习惯,在偌大的首都,数得过来的有点名气的江西菜馆也不超过一双手,而且大都停留在老乡的小圈子里,知道的人少,捧场的更少。
我经常跟别人说:“我们江西菜很好吃啊,去试试就知道了。”前几年,我有一回出差回老家,由衷体会到山青水秀的地方菜也好吃。不说别的,上饶老家的青菜,那都是水嫩嫩甜丝丝的,那种甘甜的味道,在北京吃惯了大棚菜的人是绝对想像不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笋子、芸豆什么的,我就纳闷,这些美食若是放在北京,怎么会不红火呢?咱们赣菜怎么就拼不过其他省的菜系呢?
所以,不是我们的家乡不好,而是我们这里的人比较含蓄内向,不善于表达,不懂得宣传自己。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在这个热闹的年代里,人人都在抢话语权,你不说就是在主动放弃自己的发言权。好在近几年我看到家乡的宣传形式不断增多,而我在给别人介绍家乡的名片也在不断加厚增多,从红色旅游名镇的葛源,到国家森林公园岑山,再到有色金属的开发,可讲的越来越多。
我相信,凭着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总有一天,家乡的名片会璀璨夺目,家乡的名字会耳熟能详。
我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