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入则吐伴胁痛、吐涎沫,你怎么辨?


作者:杨中阳

单位:中国石油中心医院中医科,传承班十期学员

原文题目:经方治疗神经性呕吐个案思考

初诊(2018-06-01 ):孙某、女性、66岁,因"频繁呕吐4天,入水即吐2天"在急诊诊为"神经性呕吐"输液仍未缓解,来中医科就诊。有萎缩性胃炎病史,刻下:入水即吐,频繁吐白色涎沫,身恶寒,头痛目痛,口干苦不欲饮水,两胁胀痛,二便少。舌红绛苔薄微黄,左脉沉细右脉略弦大。

辨为太阴病,合并太阳少阳阳明,方用吴茱萸汤合茯苓泽泻汤,嘱小口频服,予2付(4包)颗粒剂,请患者次日复诊。

复诊(2018-06-02 ):下午患者复诊,说当天傍晚开始小口频服药(1包),未再吐,药后少量进食未吐,次日上午再服一包,均未吐,可以进食,复诊时,仅服药一剂,吐止、吐泡沫涎液已,恶寒减,头痛目痛减,胁肋胀痛减,口干苦减,仍有恶心,大便一次量少,小便如常,眠安,舌脉同前。仍辨为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合病,予小柴胡加吴茱萸,3付颗粒剂。

三诊(2018-06-06 ): 3日后再诊,食纳如常,身痛肢乏,大便近3日仅一行,微结,夜尿1,舌红苔薄微黄,两脉微弦。将息之。

先辨六经八纲

1、表证:头痛恶寒。表证确切。

2、半表半里证:头、目胀痛、口苦、呕、胸胁胀痛,是半表半里之阳。

3、里证:吐白色涎沫、不敢饮冷,说明里虚寒;大便平素微结,这几天因吐食少,大便反未结,也应考虑太阴之故;口干不欲饮,是阳明夹饮。

最后辨为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再辨方证

有关的伤寒条文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条文

呕吐哕下利8、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18、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初诊选方考虑

1、呕吐、头痛、频吐诞沫,就先想到了吴茱萸汤方证

2、三阳合病治从少阳,且少阳证息俱,应该用小柴胡汤

按此分析应该是吴茱萸汤合小柴胡汤最贴切,但是初诊期间,见患者频繁吐出白色涎沫,应是水饮更甚,比较茯苓泽泻汤较五苓散、小柴胡更温,符合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法,最后处方吴茱蓃汤合茯苓泽泻汤。处方2付,仅服半剂即效。

二诊虽然仍是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合病,有恶心、头、目胀痛、胸胁胀痛,但涎沫已,未吐,说明水饮渐化,即选方小柴胡加吴茱萸3付,三诊时,已饮食如常。

病案分析:

本案虽然不负仲景方"一剂知二剂已"之盛名,但遣方过程中有许多顾虑,初诊虽辨为太阴合并三阳夹饮,鉴于当时觉得水饮甚,虽患者有明确的少阳证,但治疗仅针对了太阳阳明太阴夹饮,而疗效确实显著,那么问题:

1、若是仅抓最主证,那就是太阴病,用方就是吴茱萸汤。

2、若按六经辨证遣方,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合病,就该是吴茱萸汤合小柴胡汤。

哪个更能效如桴鼓,百思不解,于是记录下来,跟诊间隙请教冯师。老师认为:

1、频吐涎沫,确是吴茱萸比较有特异性的药证,冯师认为其性味苦热而不燥。

2、两胁胀满,不仅见于少阳,水饮上冲亦见。

3、口苦,本是少阳要证,但是也有患者只是口中不适,自以为就是口苦,问诊中还需详辨

4、本案初诊遣方吴茱萸汤合茯苓泽泻汤,而显效,说明确是太阴为主,仅用吴茱萸汤未偿不可,但必竟是兼有三阳合病,应该是小柴胡汤加吴茱萸更贴切。若只是太阴阳明合病,也有用吴茱萸汤加生石膏的机会。

思考

胡希恕先生在《辨证施治概论》中讲到,六经八纲的辨证顺序,"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形。八纲虽为辨证的基础,但辨证亦从六经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表里别而阴阳判,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的分析,以明确阴阳为证的实质,至此则六经八纲俱无隐情了,是亦自然而然的辨证顺序也"

正是本着"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之大法,所以本案中,虽有疑惑,但大法勿失,故治疗未现偏颇。且仲景临证,多是一剂,而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以本案初诊仅用吴茱萸汤一剂,或许更是覆杯即愈,或许一诊后诸阳证更现,再调方遣药。病案如实记录于此,推敲斟酌,以期未来临证,可以更为精准的求得方证对应。

编者按:本案疗效显著,但作者并未满足于此,而是不断发问思考,值得我们学习。欢迎大家以写留言形式参与讨论


写留言

  • 牧马人
    不欲饮水,入水即吐(水逆五苓散证),频繁吐白色涎沫,身恶寒,头痛目痛,(少寒饮内盛吴茱萸汤证)两胁胀痛,二便少。舌红绛苔薄微黄,左脉沉细(阴寒内盛阳气不升)右脉略弦大(金匮云单弦为阴双弦为寒)。总体辩证此症为寒饮内盛水逆为患,五苓散合吴茱萸汤,此病属于阴病,没有少阳(少阳柴胡剂是呕而不吐,如果吐就不是少阳半表半里了,就属于三阴里证)
  • 陈中医
    医案很典型。尊仲景法表里同病要权衡主次要么先解表,要么表里同治,而不能弃表而只治里,夲案选吴茱萸无疑点,但应配五苓散或小柴胡为宜,不宜合茯苓泽泻汤,至合五苓散还是小柴胡应结合脉诊细参。二诊表不解已说明之。
  • 学生小明
    刻下,水入即吐二便少!随证治之!为什么不是五苓散?
  • FIFI钟
    看到这个病例症状,我也会选择吴茱萸汤合小柴胡汤,文章整个思考的心理过程和我们这些初学者特别的贴切,非常好的一篇学习文章,
  • 福良
    本案是学习的典范行文,赞一个,但就从仲师六经杂病的治则着手,个人会遵从:三阳合病治从少阳,故首方会采用:吴茱萸汤与小柴胡汤何合方。
  • 郭大侠
    如冯老所讲,水饮上冲也会胸胁涨满,如果患者对口苦的表述有误,可以排除小柴胡汤。吴茱萸汤是肯定的,还因恶寒,小便不利,呕吐水逆——五苓散是否可以合上?
  • 庸医金小多
    学习了,医案真不错。希望以后多点这样的医案
  • 正玉
    属于小半夏加伏苓汤合小柴胡汤和吴茱萸汤证。
  • 天南星
    恶寒,头痛,辨为表证,有失偏颇。口干不欲饮,呕吐,吐涎沫,水逆。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加减,对头。
  • 可追
    胡希恕书上有这种案例,说是自己邻居老头
  • 小进
    入水则吐,不知吃饭如何?舌红如何解释?
  • 经方古中医蔡大夫
    用吴茱萸汤合五苓散合适,合小柴胡是否太凉?口干不欲饮是太阴吧,不能称为阳明吧
  • 杨中阳
    真诚感谢诸师兄指教,学习了
  • 审的为效
    我也没什么资格说反话。但有疑问必须想说。那个我老看到又是太阴病,又是阳明病。而且还和病。那究竟怎么立法去治疗?伤寒论用得最多的字就是“主之”。凡是病哪里有不虚人的。凡是虚人哪里有不结聚的。所以扶正就可以驱邪,驱邪就可以扶正。所以多数病人都是寒热虚实都有的半表半里形态。所以治病应该辨个主要的呀。怎么可以想把全身症状一起治好。抓主证去治。才能符合主之的精神。主与次不就是相对论的?说错了望指正!这个案例是经典!可以写进教科书,希望以后多发这种案!非常有指导意义!
  • 云杼机
    八纲辨证取自八卦分象,天地定位,雷风相薄,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辩矣。
  • @
    五苓散加吴茱萸汤更好吧74条不是治疗水逆的吗
  • 胡一诺
    单用吴茱萸汤
  • 知行
    这种舌象,还能小柴胡?
  • 天南星
    土不制水,水邪上犯
  • 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 牧马人
    五苓散合吴茱萸汤
  • 一念阳光
    案例很好,主症,兼症的辨别,用药时,兼症无法完全顾全,如何拿捏,或许正是辨症施治的一个重大门槛。真功夫都是对打出来的,中医普遍在临床上疗效不佳,或许正是缺乏这一系列正确的身教和临床历练。
  • 金水堂中医诊所
    辨证细致,并且把辨证之时的心理点滴刻画入微,让人如临其境,辨六经,析条文,仍然详细思辨,真乃吾辈榜样也!

上篇:从一则新生儿黄疸案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推荐:美尼尔氏及癫痫,水饮上犯最常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