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掠影-摩洛哥(一)
旅行
日记
寻找人生最华美的奢侈,最灿烂的自由
2017.2.17
摩洛哥是我所到国家中色彩最艳丽的国度,又因为浓重的宗教色彩,给她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虽然是三年前的旅行,但是因为如此与众不同,所以还是想静下心来重温一遍。
飞渡
我们从美国西海岸飞到摩洛哥需要在美东的费城和西班牙的马得里各停留一次。从家门口出发开始计时直至抵达摩洛哥的马拉喀什机场,总共25个小时,算是史上耗时最长的一次飞行。虽然是早春二月,但是走出机场阳光明媚,晒在身上暖洋洋的。这里的气候像极了南加,日夜温差大,白天气温很温和。
Riad
据说来摩洛哥如果只有时间去一个地方,就得去马拉喀什。马拉喀什是摩洛哥最活跃最具代表性的中世纪古城,是四大皇城之一,又被称之为红城。在马拉喀什我们选择住在麦地那(Medina)里的Riad,类似于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或者上海弄堂里的石库门,建筑风格独特。我们选的Riad 离非洲最大最热闹的集市场只有3分钟脚程,出来是人声鼎沸,进去是细语无声,虽然院子不大,但非常干净整洁,一楼庭院的地板被刷的都照得出人影来。
餐饮
摩洛哥的国茶是薄荷茶。薄荷茶的标准是5茶匙糖1茶匙茶,得多对点水才不会甜的发腻。
摩洛哥的国菜叫塔吉锅,类似中国的小砂锅,肉类,蔬菜和李子一起炖烂,噱头就在于塔尖形的锅盖。第一天吃很新鲜,连续吃了一个星期,再好吃的食物都会吃腻。
城区
记得看到某份杂志的排名,马拉喀什是2017年全世界最值得到访的城市前三名之一。她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是南北分水岭,她的北面是阿拉伯语区,南面是伯伯人(Berber)语区,同时还混杂着法语和西班牙语。摩洛哥本身被称为欧洲的后花园,是阿拉伯穆斯林基督教并存的国家。据马车夫介绍,马拉喀什的犹太人区也住着穆斯林人,而且两种宗教的人相处很和睦。下午骑着马车逛了新区,犹太区再回到老区,满眼红色土墙。
德吉玛广场
马拉喀什的德吉玛广场是摩洛哥最繁忙的市场,每天狂欢到午夜。这里有杂耍的,舞蛇的,绘印度纹身的,做各种买卖的小摊小贩,有里三层外三层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在布满当地手工艺品摊位的窄巷中穿梭,挑战自己的方向感,同时空气中弥漫着马粪,尿骚,印度香,皮制品气味的混合,更引起嗅觉末梢的兴奋。就这样一个大杂烩,是整个马拉喀什的中心,是最接地气的地方。
第二天黄昏再次回到集市,找了个二楼能看到全景的茶馆,点了一份薄荷茶,要了一份点心,静静地等待夕阳西下,余晖浸染着整个集市,直到陷入生机勃勃的夜幕中。
本约瑟夫神学院
位于马拉喀什的本约瑟夫神学院是北非最大的神学院之一,建于1565 年,除了神学,还教授文学,科学和历史等领域的知识,最多可容纳800名学生。走进学院,中央有个开阔的庭院和倒影池,东西两边是开放式的走廊,上下两层是学生宿舍。建筑构造极为对称,奢华的雕花与马赛克装饰无不彰显神学院在阿拉伯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马若雷勒花园
20世纪初期,法国画家杰克马若雷勒(Jacques Majorelle)在马拉喀什定居时,买下了这块土地。按照自己喜好打造了这座阿拉伯式的印象派花园。
后来一次偶然的参观让法国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爱上了这座花园,于是在1980年买下了它,并在原本的基础上融入了设计师自己的创作元素,走在花园里无不被这蓝色的基调所淹没。
下一站再见
see you at the next 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