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事件:弥兵大会隐含的智慧

春秋时期,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平公与各诸侯国大夫于宋都城东北之“蒙门”外结盟。盟约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各诸侯国都得向晋、楚同时朝聘、纳贡,史称弥兵大会。

为什么会有”弥兵“?是因为有兵,

有实力的诸侯国要扩张,需要用兵;没实力的诸侯国要自保,也要用兵,

弥兵大会的主角晋国和楚国就是有实力的,而除齐、秦之外的小国则是无实力的,

大国要扩张,小国怎么办呢?只能依附,

什么叫“依附”?

一是要进贡,二是要帮着打仗,

比如依附了晋国,那就给晋国进贡,晋国攻打楚国时也要帮着攻打楚国;反之亦然。

问题是,今天晋国打过来了,小诸侯们依附了,明天楚国又打过来了,小诸侯们又要弃晋从楚,天天“朝晋暮楚”,比晋楚还累,

小诸侯们受不了,才有了宋都城东北的“弥兵大会”,小诸侯们同时向晋楚两国进贡,至少不用打仗了,

从弥兵大会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国际社会很平静,阿弥陀佛,可算能歇一阵子了。

“弥兵大会”为什么是历史大事件?

因为从这一刻,历史开始从春秋走向战国,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的分水岭是“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晋国内部的大夫们争夺领地的最终结果。

当国际局势紧张时,各国内部都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当国际环境平和时,各国的大夫们就开始在内部搞事情,

鲁有三桓当政,齐有田氏代齐,晋有三家分晋,

总之是能分家的就分家了,能取代的就取代了,不能分不能取代的,也把持着朝政,反正没国君什么事了。

看来,有时候制造点外部矛盾,还有利于内部团结。

三国时期的郭嘉,临死前对曹操:“穷寇莫追,静待自残”。

当时曹操追杀袁氏兄弟(袁绍的儿子们),一直追到漠北,袁氏兄弟投奔到公孙恭门下寻求庇护。

郭嘉主张穷寇勿追,怕把公孙氏与袁氏兄弟逼到联合起来。

于是曹操不再进军,公孙恭一看曹操没来打他,袁氏兄弟却在他的地盘上作威作福,于是设计擒杀袁氏兄弟。

嗯,也是这个理儿!


上一篇:你那里过年了吗?

推荐:

为什么说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等女儿上了初中,我就带她读这本书

我出生在农村,却要死在城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