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八十年代书法青年精英探寻展 NO.6 | 宋大伟

不断的重新出发

——致80后江苏青年书家群

董水荣

当80后遇上“新时代”,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他们的出场方式,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前面几代作家比起来,也有着天壤之别。尽管用一个年代来命名一代人的书法并不精准,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也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在现有书法认知里,我们都是通过展厅与展览,评审与入选获得书法水准的认可和身份的确认。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盛,一批出生于80后书法作者,活跃在新媒体的渠道上对作品的推介。微信、抖音、公众号,构成了书法作品新的传播机制与渠道,成了塑造新一代书法作者声名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书写,都以新技术和新形式为中心的传播,在作者群中获得认同,同时也获得自己的存在。

书法创作重视技术与形式,也是值得尊重的选择,点击量与读者的多少,能从一个侧面见证他们的书写价值。但是,书法的终极意义,终归不是由点击量来决定的,甚至也并不全由书法的技术与形式决定。书法作为艺术关乎人生追问和艺术探索,关乎审美的经验和精神表达,书法还要有对现实生活的表达能力。审美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书法创作也要有对抗原有模式的野心,这样才能有书法的生机。问题是绝大多数的书法作者在“声名”的追求下,表现出了庸常精神的屈服性。在书写上普遍以技术的程式化、经典平面的挪移化,当代名家的模拟化,充斥着书坛的风气。他们的书写方式、精神姿态极具表演性和平面化。技术的碎片,经典表层的阅读,对书法艺术维度简单的理解等等,成了许多80后书家作品的显著特征。一旦他们的书法抱负仅仅局限于通用的技术,展览获奖的庸常心态,并以此认为书法不过如此,那么,艺术探索和精神追问,很可能就由此停滞下来。我想,这不仅是书法的危机,更是一种精神创造的危机,一种当代书法创作主体的危机。

类似这样的书法作者、作品见多了,难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一代人里,那种经由传统经典浸染、熏陶,苦苦“匠心”的追求者,难道就真的无从寻觅了吗?“匠心”匠与心一体化,现在追“匠”去“心”。应该成为青年一代书法作者反思的起点。

眼光从那些喧嚣的风潮中转离,耐心品读很快就发现,原来这一代人中也有新的力量在探索、在成长,传统经典不断的被他们释放出活力。这些青年书法家,其实也在书法里浸润了许多年。也许以一个地域整体的团队出现之前,我们并没有细致而深入的对他们一一品读,也许被同代人所遮蔽,也被批评界所遗忘。江苏省青年书协把80后重要的书法作者集体推出,也可以从整体视角里看到江苏青年书法的新活力,他们的存在,构成了我们观察江苏青年书法家群体的新向度。我重视这种纯粹的书法向度。

我们喜欢以年代划分书家群,一直在找不同年代书家特有的质地。80年后书家群频繁出现在书坛的眼里。关注青年书家群体的崛起,也多次写过80后书家群的文章,每一次写作都怕重复,所以每一次观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习惯把太多的鼓励,给予比我们年轻的书法家,因为未来,是他们的天下。对于“后浪”不便得罪,不然会更早、更有力的把“前浪”拍在沙滩上。其实“前浪”与“后浪”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大浪淘沙的过程。所以在这里我们更希望大浪之后80后、乃至90后能留下更多有重量的书法家与精品。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在试图用自身的艺术实践来丰富原有的传统。但大多数的80后是踩着上一代书法家脚印在走,很少看到他们的身上那种独异的书写理念和精神立场。说明现在试图总体性来概括80后的书法,都是无效的,即便他们从同一个地方出发,最终的落脚都不会相同。

书法的发展总在不断的期待中,每一个年代都可以将前一个年代视为起点,不断地重新出发。我们回顾过往,用预见的艺术理念,新的精神体验,引导创作的存在,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所照见的,往往是一个时代不为人所知的精神内面,只有这样的书法创作值得期许。

我期待有更多这样的青年书法作者找到属于他独有的方式,坚定地表达自我,持续发声。尤其是当这些新的书法面孔集中出现在一个平台上时,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柔韧的力量,在改变我们对一个书法群体近乎固定的印象,同时也展示出新一代作者的创作活力。我希望他们将来被他们的“后浪”拍过之后,有更多的作者与作品能留下来。

董水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20.10.19

NO.6

书家 | 宋大伟

1983年

江苏宿迁

书家介绍:

1983年出生于山东文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宿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宿迁印社副秘书长、沭阳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宿迁市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对象。现为沭阳美术馆展览活动部主任。

中正古气 意象大美

——透视八○后青年书家宋大伟书法之“四相”风格

文/司东

书法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经过先秦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发端、隋唐五代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守成和中兴,直至今天的文化大发展和书法大繁荣,汇成一股书法文化之流,一泻直下,波澜壮阔,可谓书法之青春时代。八○后出生的山东籍沭阳青年书法家宋大伟生逢盛世,从齐鲁大地来到淮北平原,从大学书法专业毕业跨行入警,又从弃戎从笔,调沭阳美术馆工作,把爱好变为职业,将青春交给书法,与书法艺术结下不解情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提名大伟参加八十年代青年书法家系列展,实为沭阳书坛一件幸事。“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 汤显祖诗二首》

作品释文:

(一)

风起烟霏林翠开,暮帆秋色半山回。

疏灯独照归鸿急,长似潇湘夜雨来。

(二)

溪山云影杏花飘,衫袖凌风酒色消。

数道松杉残日里,春深立马望华桥。

作品释文: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

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

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风格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域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路和艺术特点。书法风格亦指一个时代、一个流派或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路和艺术特点。感知八○后青年书法家大伟的学艺经历和书法作品,透见“中正、古气、意象、大美”之“四相”风格。

“中正之相”为其首。“中”即为中和。《书法雅言》曰:“人之所禀,上下不齐,性赋相同,气习多异,不过曰中行,曰狂曰狷而已。所以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临池之上,进退于肥瘦之间,深造乎中和之妙。是犹自狂狷而进中行也,慎毋自暴且弃哉。”做人要由狂狷而至中和,书法也要以达到中和为最高境界。大伟深谙其道,为人厚道,行事认真,作书中庸,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齐,齐不失正,会乎中和,斯为美哉。“正”在大伟的书法中可化为“中正”、“ 平正”、“ 周正”的审美品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法学习要注意的“路子正与不正的问题”,亦或是“传统书法与江湖书法的问题”。科班出身的大伟从习书开始就规范入帖,从平正学起。正如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其学习隶书,从《礼器碑》、《曹全碑》等规范、平正的汉碑入手,待充分掌握隶书的基本方法和特点后,再临《张迁碑》等极富个性的隶书佳作,形成中和风格的隶书风貌。《周易》:“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古人云:“心有尺规行不乱。”乾道持中而行,正直不曲,坚毅不懈。大伟在徐州师范大学书法本科专业系统学习书法四载,从临摹到创作,从实践到理论,从教室到名山大川,中正之道始终伴随左右。

《 明人诗二首》

作品释文:

(一)

青山欲转绿溪回,古木春云掩复开。

不识桃源在何处,但见流水落花来。

(二)

溪山云影杏花飘,衫袖凌风酒色消。

数道松杉残日里,春深立马望华桥。

《李白送友人》

作品释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学习书法,不习古人,就没有规范,没有规范便成不了书法,也就无古气。明赵宦光《寒山帚谈·临仿》所云:“临仿法帖,字字拟古,人知之矣;笔笔自好,知者益鲜也。不拟古,无格;不自好,无调。无格不立,无调不成,是以有格者多,成功者少,不自好者载道耳。世人不知书法,每每自好,及至法度现前退舍辟易者,众矣,何也?知法则娩自生耳!知魏而不忘自好,方能进德,若妄与怯,皆过也。”大伟的书法字字拟古,笔笔自好。米字行书古气十足,气韵生动,得米芾之笔法。对米书的分布、结构、用笔,他有着独到的体会。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云:“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致,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熟米书后,又融入赵孟頫快利秀逸、结体妍丽特点,用笔不含浑,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古气之相”自然而生。

《 尽日长年联》

作品释文:

尽日相亲惟有石,长年可乐莫如书。

《 菜根谭二则》

作品释文:

(一)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二)

清能有容,仁能善听,

明不伤察,直不过矫。

卫恒《四体书势·字势》曰:“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这些形象的喻知对古文字象形美描绘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给人以多元的感受。大伟被诸如此类极具图画色彩的象形所吸引,从依样画葫开始,直至入高等学府学习篆书,在“形”和“象”中遨游,汲取历史文化和大自然赋予的滋养。在扎实研习《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等秦篆代表作品后,大伟转入具有“意象”风格的清篆学习。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打破了篆书追求匀称光洁的风气,参以汉代篆额婉约灵动的书风,更以隶法入篆,让篆书出现重大突破。“突破”触动了大伟的审美神经,从此以吴让之、赵之谦两位大家为模范,将隶书、楷书笔法融入篆书,做到提按、粗细、枯湿、浓淡等变化,增强装饰性,极大地丰富了篆书的表现形式。同时将“写意”的笔调融入其中,笔画流畅舒展,婉转中有纵逸之气,此乃“意象之相”。

《 张怀瓘文字论句》

作品释文:

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

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

《 王维桃源行》

作品释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庄子》将美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一般的美,是相对的;一是道之美,是绝对的。前者谓小美,后者为大美,或者至美。咋看大伟的书法是前者的小美,细品则是后者的大美。大伟书法楷行隶篆四体皆能,尤以楷行为佳。楷书专攻颜真卿、褚遂良,行书精于米芾、赵孟頫,隶书会通曹全、礼器,篆书擅长吴让之、赵之谦,无论是临帖,还是创作,大伟均能领略其中的线条力度、结构造型和气势风骨。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应该亲口尝一尝;要获得书法美的感受,就应该亲自去进行书写实践。大伟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他从小美开始,从一点一画练起,先摹后临,先易后难,先入帖后出帖,循序渐进。大学暑假,一天能练到十二小时以上,如一头勤耕之牛卧在砚池中,数年坚持,必能成功。读书期间,获奖、入展国家级专业展览,获得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格。篆书的圆润、隶书的古拙、楷书的端严、行书的流畅,完全是自己亲自实践所得的体会,心手相应,其妙无穷。大美是人类语言所不可分别的浑全之美,是无言之美,是永恒的,本原的,无限的。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可说的,可说则非美。这样的美只有没入其中,才能领略其大美。而立之后的青春小伙子,经过童年的懵懂、少年的临习、大学的一统、工作的积淀,其书隐隐有一种大美之感。记得大伟的书斋号“静远堂”,从字面可以厘清其书法审美倾向和创作导向。安静之气,不言之美,如同大自然一样,花开花落,流水自流,白云自飘,任你遐想。屏住呼吸,还能嗅得到“远”的味道,深厚的师古之痕,传统的敬畏之心,执着的大美追求......

《 毛泽东词》

作品释文: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清刘开句》

作品释文: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

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

每一颗珍珠都是美丽的,若要成为名贵的一串项链,就需要工匠师傅的精心打磨和织造。书法亦如此。需要“贯通四体”,也需要“脱化四体”,融会贯通,脱化返约,由熟求生,由巧归拙、由险绝复归平正。歌德曾说过:“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青年时代。”期待大伟弟在青春作伴的学书路上,多思考,勇探索,自开门径,自成一面!

(司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宿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沭阳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我和我的书法

文/宋大伟

有幸受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提名参加全省80年代青年书法家系列展览活动,诚惶诚恐。组委会让我写点关于书法的话,那就从我的学书经历说起。

我学习书法的经历和我们这代大多数人一样,都源于童年少年的兴趣爱好。80后爱怀旧,回忆求学时期虽然苦了点但还是充实快乐的,书法是我的童年,书法是我的快乐,书法是我的生命,所以给我写的话题目定为《我和我的书法》。

记得小学时,父亲给我买了一只钢笔和一只毛笔。在当时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我就有了与同龄小伙伴不一样的炫耀。那时,其实根本没听过书法这两个字,就是拿着毛笔一通乱画。可能是那时养成的自信,到二年级学校开设大仿课,别的同学都是描摹,而我坚持自己临写,虽然别人满篇红圈,而我一个红圈没混到,却也乐在其中。随着年龄增长,写毛笔字倒成了让我痴迷的一个爱好,书法开始植入我的生命。

2003年,我考入徐州师范大学书法专业,为我打开书法的一扇大门,系统全面地学习书法、篆刻等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各种经典碑帖,开阔眼界,深入经典而生敬畏。无规矩不成方圆,深知书法必须要从传统入手,成就于传统。我钟情于庄正大气的传统之美,书法从篆书到篆刻、隶书到楷书、行书等均有涉猎,追求中庸、平和、安静,给人一种舒服、美的感觉和享受。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知识的积累,阅历也是积累的提升。作为书法艺术,它是知识、阅历、艺术的综合结晶。阅历不同,对艺术的感知就会不同,因而,书法风格就有不同。大学毕业后,我工作岗位变动了几次,从村官到公安民警,再从民警到美术馆策展人。特别是在做基层公安民警的8年多时间里,由于时间紧工作忙、任务重,书法学习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没有进步就会退步。但是这段时间是我人生阅历最丰富的时候。不同于他人的狂放激扬,我更加的稳重、安静,更喜欢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宠辱不惊。《书谱》云:“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我到美术馆工作后,有更多的时间来坚持自己的书法爱好。这次展示的10件书法作品,书体涉及篆、隶、楷、行等种书体,形式上未作过多的装饰,素颜朝天,返原本色,透视书法真谛。本人深谙书法之难,我和我的书法仍然在路上,恳请方家指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80后的我将把颜真卿这首诗《劝学诗》作为学习书法的座右铭,不断激励自己,不断提高书法技艺,力争做一个完美的书法之人。

(0)

相关推荐

  • 【中国篆书百家】邓红云书法作品展

    邓红云,斋号执古书屋,河南辉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新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辉县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先后研读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刘洪洋导师工作 ...

  • 【中国篆书百家】金开颜书法作品展

    金开颜,男,1977年生,浙江省浦江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新峰计划"青年人才培养作者之一,浙江省书法"新峰精英"40家之一,浙江省书法 ...

  • 书法|醉心楚简写大风 ——何慧敏先生楚简书法艺术赏读

    何慧敏 何慧敏 又名会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协理事.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兼楚系文字研究会负责人,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湖北楚简书法研究院院长,湖北书法院研究员,湖北中流印社创 ...

  • 【典藏名家·冯丽】经典 | 收藏 | 传承

    感受艺术,品读经典!书画是人们生活中创造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值得品鉴和典藏的艺术珍品.<典藏名家系列>精选当代实力书画家,向广大网民推荐既有精神品格又有艺术品质的名家佳作.每幅作品皆是艺术 ...

  • 江苏省八十年代书法青年精英探寻展 NO.22 | 宋志伟

    不断的重新出发 --致80后江苏青年书家群 董水荣 当80后遇上"新时代",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观 ...

  • 江苏省八十年代书法青年精英探寻展 NO.41 | 张禹

    不断的重新出发 --致80后江苏青年书家群 董水荣 当80后遇上"新时代",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观 ...

  • 江苏省八十年代书法青年精英探寻展 NO.36 | 储卫

    不断的重新出发 --致80后江苏青年书家群 董水荣 当80后遇上"新时代",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观 ...

  • 江苏省八十年代书法青年精英探寻展 NO.34 | 陈鹏

    不断的重新出发 --致80后江苏青年书家群 董水荣 当80后遇上"新时代",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观 ...

  • 江苏省八十年代书法青年精英探寻展 NO.32 | 黄晖

    不断的重新出发 --致80后江苏青年书家群 董水荣 当80后遇上"新时代",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观 ...

  • 江苏省八十年代书法青年精英探寻展 NO.16 | 朱国良

    不断的重新出发 --致80后江苏青年书家群 董水荣 当80后遇上"新时代",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观 ...

  • 江苏省八十年代书法青年精英探寻展 NO.15 | 提俊丰

    董水荣 当80后遇上"新时代",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他们的出场方式,作品 ...

  • 江苏省八十年代书法青年精英探寻展 NO.8 | 靳慧慧

    不断的重新出发 --致80后江苏青年书家群 董水荣 当80后遇上"新时代",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 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 ...

  • 江苏省八十年代书法青年精英探寻展 NO.5 | 程娇龙

    不断的重新出发 --致80后江苏青年书家群 董水荣 当80后遇上"新时代",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