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244期 美术新闻
【编者按】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鲁迅是美术革命运动伟大的先驱者和实践者。本着“美术为人生”的根本目的,鲁迅以其文字、绘画、书法、设计等方方面面的探索阐释美、表现美,以美启蒙民众、唤醒国人。
1912年,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博物馆、图书馆、动植物园、美术馆及美术展览会、文艺、音乐、演剧、调查及搜集古物等事项。1913年,鲁迅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从何为美术、美术之类别、美术之目的与致用、播布美术等四个方面,系统性地阐释了他的美术观。他指出美术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又说:“美术云者,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谓。苟合于此,则无间外状若何,咸得谓之美术;如雕塑、绘画、文章、建筑、音乐皆是也。”
鲁迅相信,广义的“美术”能够解放性灵,达到“起国人”的功效,因此热心投入到各种美术活动中。他曾多次举办美术展览、支持和指导十余个美术社团、编辑出版中外美术书刊十余种、发表大量评论中外美术的文章、翻译多种国外艺术理论书籍和论文。他最先承担起了大量介绍欧洲版画的重担,并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直接推动者……
在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为纪念鲁迅对现代中国美术发展作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本期《中国美术报》特别策划本专题,从鲁迅早年“立人”之说中对科学与艺术的思考、鲁迅的各项艺术活动以及今天通过展览和艺术创作对鲁迅的纪念等方面,多角度呈现鲁迅一生的美术活动及其艺术思想,探讨鲁迅与20世纪中国美术流变的关系和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影响。
在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鲁迅在他的“遗嘱”中写道,“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然而在他离开时,人们却隆重地祭奠他,并特制一面题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覆盖在他的灵柩上为他送行。希望速朽的鲁迅最终得到的是不朽。几十年来,人们以多种方式表达了对鲁迅的崇敬和爱戴。在北京、在绍兴、在厦门、在广州、在上海,在鲁迅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都有纪念他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建立的第一个博物馆就是鲁迅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新展厅的基本陈列“鲁迅生平陈列”在1996年完成并对外开放,1998年获首届中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评选“精品奖”。2021年,时值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在2006年对展览进行调整后,再次对“鲁迅生平陈列”展厅进行升级改造。20余年来,历经两次改造,展览第一版本的思路一直得到延续,相信是因为当初我们探讨了如何将一位伟大人物的一生艺术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为人物生平陈列提供了一个范式与模本。
鲁迅研究早已是人文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了。鲁迅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无疑为鲁迅生平陈列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基础。研究鲁迅陈列,必须以鲁迅研究为基础。不是间接的研究,而是直接的研究。这种研究固然不必也不可能深入如专事鲁迅研究的学者,但鲁迅陈列研究的范围有自己的侧重和特色,如鲁迅的精神气质、鲁迅的艺术观、鲁迅的审美观、鲁迅的色彩观、鲁迅欣赏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应用等。因为只要讲究陈列的艺术,那么,任何陈列形式都不具有通用性,绝对不允许随意搬用套用。
鲁迅研究界的朋友几乎一致地告诫说:鲁迅陈列一定要从鲁迅出发,回到鲁迅之中。是的,我们必须认真地慎重地思考、研究如何把本真的鲁迅用特定的方式展示给公众,如何通过我们的展示让观众自自然然地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和鲁迅一起走过鲁迅的生命旅途,用心灵感应鲁迅的精神世界。从鲁迅出发,我们确定了并向所有参与者明确提出鲁迅生平陈列的基本要求:鲁迅陈列应当充分体现与鲁迅的创造、与鲁迅的地位相应的文化品格、文化追求。整体的环境,包括大门、庭院、序厅、展厅应通过艺术手段营造出鲁迅的生活和精神氛围,具体的生平陈列应真实地、客观地、科学地再现鲁迅伟大的一生和辉煌的业绩,应当在历史、地域、时代、民族传统、世界潮流、同时代人、同时代社会力量与鲁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宏大背景下展示具有厚重历史感和浓郁文化感的鲁迅,努力创造出无愧于鲁迅的展示水平、展示风格。鲁迅博物馆是个人纪念性博物馆。伟大的人物一般均有鲜明的个性,鲁迅尤为突出。鲁迅的伟大创造,他的人格魅力、思想穿透力、精神感召力,是以独特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的。鲁迅的陈列无疑应当追求与鲁迅相应的鲜明的个性特色。在陈列设计的总体指导思想中,放在第一位的,贯彻始终的是创造无处不有的鲁迅特色、鲁迅品位。
从鲁迅的内在的丰富性——其精神、气质、思想、艺术创造、鉴赏、批评、审美中,提炼出表现鲁迅的陈列基调,同时,这一基调又必须适合于在已经形成的建筑格局中表现。经反复论证,陈列基调最终定位于:质朴、凝重、自然、本色、流畅、和谐。并由此决定选材、造型、构图、色调等。庭院、序厅重在艺术地营造鲁迅的精神氛围,展厅则重在历史地、真实地营造鲁迅的生活与生命氛围。用写意的手法创造生活环境氛围,用写实的手法再现生命的真实历程,从两方面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生平展严格按照鲁迅的生平线索,划分为在绍兴、在日本、在北京、在上海等展区。分别从鲁迅生活的不同区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中抽象出不同的造型风格,作为展厅中区域性隔断墙体的造型风格,并以相应的风格处理处于该区域的门窗。我们的目的,自然是想通过这样的设计,于十分自然中给观众创造一个可能从开阔的人类历史文化背景下走向鲁迅、认识鲁迅、思考鲁迅的既情绪化又具理念化的氛围,以浓厚的局部人文环境氛围,合成完整的鲁迅生命历程的、思想精神的整体性氛围。
研究鲁迅的学者中曾有人研究过鲁迅作品中的色调谱系,研究过鲁迅较为敏感的、较为喜欢的、较为常用的色调。再扩大开来,从鲁迅亲手设计描绘和参与设计的图案中,从鲁迅收藏的艺术品中、从鲁迅的衣着及日常用品中,从鲁迅的居室布置、家什制作中,可以寻找和概括出五大色彩系列:黑色、红色、白色、灰色、木本色。以色彩学的观点看,黑、白、灰为本色即无色,木本色亦无色,于是,陈列色调整体定位于本色化包装,色调由丰富归于简单。这时候的简单,不是一般的简单,是已经蕴含了丰富的简单。
鲁迅的一生是丰富的,他的努力、他的业绩、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1000多平方米的展厅、350米的展线、150余件实物、600余块图版、900余条文字,组成鲁迅的世界。表现的方式限于文字、手稿、图片、书籍的范围之内。若仔细观看,没有四五个小时不行,一般参观,亦需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如看一场电影的时间。在这样的展出空间中、在这样的展出内容前、在这样的观看时间里,虽不奢望达到如看一部精彩电影般的只嫌其短不觉其长的效果,也不能使观众产生平板、单调、沉闷、枯燥、冗长、疲倦之感。必须保证整体的和谐流畅,也必须创造鲜明的甚至是强烈的节奏韵律。用变化的节奏连贯为流畅的整体,静物方可生出动感,才有可能扫除平板与单调,才有可能摆脱沉闷与枯燥。内在的节奏在于内容与形式的匹配与协调。展览整体上严格以生平为线索,局部的阶段性事迹则相对集中表现,大线索,小集中。不断刺激观众的兴奋点,不断调理观看的情绪。时而平静、时而动情,时而目不暇接、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沉思默想、时而感慨嘲叹,于不知不觉之中、于不疲不累之中、于凝神静气之中,走过鲁迅的生命历程。■
编辑 | 贺 玮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