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夙夜在公 寔命不同
春秋时,曾子在莒国当过小官,俸禄只有三秉粟米。“秉”是古代容量单位,一秉等于60斛(hú),一斛=10斗,后来是5斗。一斗=10升。经过实测,古代的一升大约是如今的200毫升。此时,曾子看重的是获得稳定的俸禄收入,以便供养父母,不能太想着自己。
父母过世后,据说,齐国邀请曾子去做宰相,楚国邀请他去做令尹,晋国迎接他做上卿,但曾子都拒绝了。这个时候,曾子更看重的是提升自己,而不再看重俸禄和爵位。
有才能,却听任国家迷茫动荡,这样的人,不能和他谈论“仁”;身处窘境,却自命清高,不能很好的赡养父母,这样的人,不能和他谈论“孝”;背着重东西在长途跋涉,都不会刻意选择歇脚的地方;家庭贫困,父母年迈,就不会对职业挑三拣四。因此,君子也会出于需求,从而穿着旧鞋子和破布袄整天乱跑。所以说,君子在贫困交加的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会出来做官,也会努力做事,尽心尽责,但不会为坏人谋划。
《诗经》说“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如下:
“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方是之时,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怀其宝而迷其国者,不可与语仁;窘其身而约其亲者,不可与语孝;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故君子桥褐趋时,当务为急。传云:不逢时而仕,任事而敦其虑,为之使而不入其谋,贫焉故也。诗云:'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