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捏脊精要,你就是半个小儿推拿师了。
捏脊,也叫捏积。多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等病证。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北京冯氏捏脊(积)。据传,其全盛时期,每天捏脊人数达到1500人次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捏积冯”几乎家喻户晓。
民间常见捏脊,大都食指在上,拇指在下。冯氏捏积则手法独特,拇指在上,其他指头在下,并且捏拿位于脊柱正中,一般捏脊捏在脊柱两侧。个人体会,冯氏捏积力度够狠,效果较猛。
上捏脊是从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沿着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上捏至大椎穴。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根据经络按摩“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原则,顺督脉自下而上捏脊的作用是升阳,属补法。
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泻法,平时多用于实热症比如发烧或便秘的治疗,极少用于平时保健。下捏脊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比如实热症的小儿发烧,推拿完手上的穴位后,加推背(从大椎穴推至长强)至皮肤发红发热,能有效加快退烧。
实际的运用中上捏脊(即是从下往上捏)最为普遍,日常保健下捏脊用得比较少。
其实,捏脊可以广泛应用在成人的治疗保健中,后背为人体阳气所在,督脉总督诸阳,足太阳膀胱经阳气澎湃。夹脊穴与诸脏腑相连,故五脏六腑之气均可以调理。所以,通过刺激后背的督脉、夹脊穴、膀胱经,可以迅速鼓动一身阳气,达到祛湿驱寒,调理脏腑、增强体质的目的。适用于积滞、疳证、疳积、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厌食、呕吐、便秘,或肺虚引起的慢性咳嗽、哮喘等。好处的确很多。
大河提示,小儿捏脊是个好东西,但是切切不可每日捏脊,多捏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中医,讲究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每日进行,则会造成小儿阳气过旺,会引起便秘、发热、消瘦、失眠、胃肠功能紊乱,进而造成免疫力下降,极易引发各种疾病。
还有句老话,过犹不及,如果小儿身体健壮,吃嘛嘛香,你勤不着懒不着捏着干嘛呢,打破其阴阳平衡,不捏出病来才怪。大河在实践中,捏脊后给孩子揉下三阴交和搓下涌泉穴,可以防止上捏脊造成的上火。
大河捏脊法,如果是疾病治疗期,一般每天捏一次,每次可捏5~7遍,连续6天为一疗程。第7天休息,易经叫七日来复。休息1天后,再做第二个疗程。直至病愈。如果是日常保健,每次5遍,一周1次即可。切切不可每日捏脊!
第123遍:捏到大椎后向上提两下,反手用手指贴脊柱向下抹,直至尾骨,接着捏起尾骨上的肉开始第二遍......
第45遍:捏起尾骨的肉向上提一下,然后每捏2下提一下,即一二提,一二提,捏到大椎再反手下来。
捏到大椎一定要提两下。到大椎后一定要向下抹。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从上向下来回搓几遍,令其后背发红发热,再按揉肾俞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