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有这么重要吗?——30天训练营讲义公开
我的行草书入门基础训练课程——《智永草书千文》30天训练营即将开营,这篇有点学术分量的文章奉献给即将开始训练的你。
传说周兴嗣奉诏一夜编成《千字文》,鬓发皆白。这个传说强烈地表明,《千字文》凝聚着巨大的能量。其后《千字文》作为蒙童读物,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合称“三百千”、“诗百千”、“千百千”。历史上很多著名书家,都写有《千字文》作为法书传世,遍及五体,直至当今。
梁武帝(502 —549 年)为什么要编《千字文》呢?说起来也奇葩,是因为要编一部王羲之书法字典,因为他喜欢王羲之书法,但是帖子太多太乱,不容易一下子就找到想要的那个字。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编纂成文,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人伦、修身、处事、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千字文》竟然是为了学习书法集字之用,可见中国书法与识字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智永,陈隋间人,生卒不详,俗姓王,名法极,浙江会稽人,王羲之七世孙。
智永幼年出家,居湖州永欣寺,临书30年,妙得家法,晚年书写《真草千字文》墨迹八百多本,分赠浙东各寺。所退笔头五簏,埋作“退笔冢”;索书者踏破门限因以铁裹之, 人称“铁门限”。据传,王羲之《兰亭序》即为智永伪作或临作。
浙江湖州永欣寺,是否当年智永出家的那个永欣寺,不得而知。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达八百多本,传世的主要有两本。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墨迹本,一为保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薛嗣昌石刻本,世称“关中本”、“陕本”,还有藏于法国的敦煌临本墨迹等。
虽说刻本“颇极精工,无复遗恨”,而且不缺一字,可称善本,但智永刻本和墨迹相比,用笔偏瘦,轻重变化小,笔意呼应不明显。相比之下,写本笔精墨妙,如见挥运之时,因此,非常适合作为临写范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复出后,很多学者不敢肯定为真迹。为了保险,说成是“唐摹本”。启功先生曾于1989年4月在京都小川家获观原本,在其《千字文说》中补记有“(纸色)盖敦煌一种薄质硬黄纸经装裱见水时即呈此色。其字每逢下笔墨痕浓重处时有墨聚如黍粒,斜映窗光,犹有内亮之色,更可知绝非钩描之迹矣”。先生以初唐人临本证明:这就是800本之一。并有诗云:“永师真迹八百本,海东一卷逃劫灰。儿童相见不相识,少小离家老大回。”
智永为什么要写《千字文》?为什么要写800本(幸好写了800本)?为什么还要分赠出去?
原因只有一个,使命。有使命的人,都是自命不凡的人,都是想照耀后世的人,而智永,承担得起。
他一辈子写他家祖上一门的字,精熟是不用怀疑的。智永没有想搞个刻帖,而是发挥自己“复印机”的特长,把自己的书法用千字文这个蒙童读物载体,复制800本,不是随便送,而是送到寺里。
因为他信佛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时的寺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分赠浙东800寺,是明智的选择,但即使这么明智,最后也就流传下来一本而已,好险。
左为关中本,右为日本藏写本
30天训练营的专用选字帖
智永书法上承二王,下启唐宋元。
写一写智永,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很多东西只有上手才明白。想上追东晋士人书法,精临智永草书千文5通,即可深入理解王羲之过于复杂的笔法体系和造型方法,也更容易顺流而下。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书谱》,颜真卿稿行,贺知章《孝经》,杜牧《张好好诗》,蔡襄、苏轼、赵孟頫等,均属智永遗风。
很多写不好二王和唐宋名家、赵孟頫的人,根本原因是没在智永这里做好1+1=2,急着去做了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甚至解析几何。
那么,这个1+1=2,到底有什么重要之处呢?
王羲之,孔侍中帖
王珣,伯远帖
孙过庭,书谱
颜真卿,文殊帖
怀素,苦笋帖
苏轼,李太白仙诗卷
赵孟頫,跋怀素《论书帖》
超级经典,初级教程。
——对的,一个超级,一个初级。
这是中国教育的病根子——严重缺乏超级经典的初级教程,严重缺乏这样的老师,所有资源向下游集中,花大力气教那些没用的东西,教那些已经无法教化的人。
写了智永真草千字文,有了基本的笔法与造型的意识和能力,有了轻松流畅的书写习惯,这时候再去写历代著名碑帖,才不致僵化刻板。否则,学了一大堆所谓的高级“表现力”,一大堆华丽辞藻,但是最根本的东西却搞不来。
看看后人的评价吧——
唐李嗣眞《书品后》称其“精熟过人,惜无奇态”。(按,这是当然的,初学无需)
唐张怀张怀瓘《书断》:“微尙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
宋苏轼《东坡题跋》:“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及,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又云:“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刑,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 又“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若穿透,始到钟索也。”(按,苏轼眼光总比他人深一点)
明项穆《书法雅言》:“智永专范右军,精熟无奇,此学其正而不变者也。”
淸梁巇《评书帖》:“晋人后,智永圆劲秀拔,蕴藉浑穆,其去右军如颜之于孔。”
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隋智永、唐虞世南皆宽和有余,英迈不足。”
我的教法与别人不一样,我把这些创新的点罗列出来。
1,考察和掌握行草书的基本笔法要点——到位与锋变。
强调用笔到位,花一百分力气去强调。
深度理解锋变,把行草书最特殊、最惹人喜爱的地方搞清楚,练精熟。
2,着眼于连续流畅自然书写——忽略不重要的细节。
一开始我会主动提示学生忽略一些所谓的技巧,把所有时间精力投入到基本功训练中,那些小把戏,只要基本功到了,速度上得去,一定出得来,否则怎么学都学不会,还以为有多么高深,把时间浪费了,而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迷信老师,迷信笔法的神秘,对自己反倒没信心。
3,熟悉草法,熟悉基本造型方法。
我不要求造型太准,我要求你能理解这样造型的原因。
4,重点突破,全面铺开,精熟指定300字后再通临。
太多的人上手就通临,实际上是抄帖,浏览式抄帖,不走心,完全浪费时间。我注重单字精临,先通过少部分字把规律性的东西抓住,再去用已经掌握的规律去发现去分析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