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接替了此人的职位,为什么非要置他于死地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八十三 请勿转载

曾国藩自从带着湘军起家之后,最为头疼的就是没有实权。他以二品虚衔领兵,没有自己的地盘,不能任意提拔重用将领,只能通过打胜战后向朝廷请赏来嘉奖将士。更为重要的是,湘军的粮饷都需要他去各个总督、巡抚那里协商,说白了就是卖老脸去讨钱。可是,在乱世之中,谁的日子好过?谁不是为了钱捉襟见肘,所以湘军闹饷非常严重,经常发生哗变。

那么湘军立下那么多大功劳,曾国藩又忠心耿耿,为什么就是得不到朝廷的青睐?咸丰帝为什么非攥着官职不给,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呢?

后人推测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曾国藩创立湘军的时候,身份只是一个丁忧在家,挂了二品侍郎衔的布衣。他登高一呼,应者如云,这让朝廷非常忌惮。有人就提醒过咸丰,这样的人值得警惕。

另外一个原因是在湘军在衡州誓师出征前,曾国藩针对太平天国利用汉人和满人矛盾而发布的檄文,写下了著名的《讨粤匪檄》。这篇檄文避开了民族之论,反而打出了文化牌。他指出太平军学了洋人一套的教义,实际上就是夷狄,而清廷是维护中华文化的正统。这一个精彩的论点,也让清廷能够有底气与太平天国进行口舌之争。

然而,檄文虽然写得漂亮,也让清廷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摆脱了尴尬的局面。但是,咸丰帝不得不对此提心吊胆。如果说代表中国文化的正统,已经信了洋教的洪秀全是不够格,但以理学大师著称,又身为汉人的曾国藩岂不是更有资格?

所以,咸丰帝始终对于湘军,对于曾国藩是怀有深深的戒心。他不肯授予曾国藩实权,尤其是湘军在江西战场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如此危险的形势下,仍然放曾国藩回家守孝,将攻灭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在两江总督何桂清和江南大营的绿营兵身上。

然而,形势变化得太快,让人目不暇接。就在曾国藩丁忧期间,太平军进犯杭州,江南一带岌岌可危。这里是清朝的粮仓和税银重地,江南一丢,清廷的元气将会大伤。因此,咸丰不得已只能让曾国藩夺情起复,重新统帅湘军。

不过,就是在这个时候,咸丰依然没有将实职授给曾国藩。直到江南大营被李秀成捣毁,何桂清在常州弃城而逃,跑到上海躲藏后,两江总督职位的空缺,才终于让曾国藩补上。

这也是咸丰实在没有办法的下策,不过却让曾国藩从此之后摆脱了缺钱缺饷的困扰。最终湘军越来越壮大,最终攻破了南京。

然而,对于何桂清,曾国藩却没有半点怜悯之情。何桂清少年得意,15岁就考上了举人,19岁就考上了进士,名次还相当靠前,这在整个清朝两百多年历史来说,也是极其少见的。而且,何桂清与曾国藩不同的是,他36岁就担任了巡抚,41岁当上了两江总督,相比近五十岁才接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可谓深得咸丰的信任。

不过,曾国藩和何桂清,很早就有深刻的矛盾。曾国藩没有实职,朝廷授予他权力向各地督抚要钱,但给不给是看督抚自己的意思,何桂清就是不给钱的那种人。他将两江的赋税搜刮干净,源源不断支持江南大营,却不给曾国藩的湘军,使得两者矛盾加深。

而且,曾国藩在江西遭到困局,湘军迟迟打不开局面,被太平军反扑的时候,何桂清却没有半点同情,反而颐指气使的说:

江右误于涤生(曾国藩的号)之胆小,竟是坐观,一筹莫展。——《何桂清等书札》

随着战争的白热化,江南剿灭太平军的清军阵容,俨然分化为何桂清集团与曾国藩集团。双方为了驰援浙江巡抚罗遵殿、李元度组织“安越军”、救援浙江巡抚王有龄等事,互相掣肘,互不买账,互相弹劾。

但是,历史终究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何桂清逃到上海后,就失去了发言权,只能成为鱼肉。虽然朝中大臣很多出面保他,但更多的人出于意气,出于对曾氏权势的附庸,主张要杀之以谢天下。曾国藩本人更是提出:“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定罪状,不必以公禀之有无为权衡。”

这个案子拖了两年,直到太平天国都城被湘军攻破,大局已定后,再次征求曾国藩意见时,曾国藩仍然主张要杀何桂清。湘军曾经最大的政敌,就这样被朝廷秋后算账,开刀问斩了。

喜欢请点击关注,每天带给你有趣的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湘军征战史》、《何桂清等书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