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禅入商,开启创造之门——华夏基石专家谈禅与管理(上)

前言

今天,在时代更替的燥动及迷茫中,商业界隐隐然流动着一股对于禅学的内心渴求——如何运用禅的智慧观照现实的困顿?

作为中国管理思想智库机构,华夏基石试图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回到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到它的源头、它的本质、它的精神中去寻找答案。

但是,探讨“禅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这个论题实过于冒险!我们或可自信地说自己懂管理学,尤其熟谙中国企业的管理现实,但懂禅吗?有没有资格来谈禅?

胡适先生在《中国禅学之发展》的演讲稿中说到:“我不是宗教家,我只能拿历史的眼光,用研究学术的态度,来讲老实话”。胡适先生站在禅外说禅,却贡献了诸多有价值的独到见解。这让我们找到了一些底气——我们或许不那么懂禅,但我们懂管理、懂企业,套用胡适先生的话,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不是宗教家,我们只是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讲老实话”。

禅虽然起源古老却超越时代局限;博大精深却又极其强调实践性,“禅的唯一法门就是实修”,“工作坊即道场,工作就是修行”。因此,希望我们的思考能给带给读者更多思索,在实践中悟惮,让禅开启中国式的经营管理智慧。(尚艳玲)

一、禅与现代管理的联系

王祥伍  华夏基石首席企业文化专家

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或企业家精神与基督教新教密切相关。在东方市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其商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背后是否也有宗教信仰的支持呢?如果有的话,则应该说就是禅宗。

 1. 企业家与禅

我注意到禅与现代管理的关系最早是从稻盛和夫开始的,严格意义上讲,当时还不知道禅宗与一般佛教的区别,是因为稻盛和夫,让我最早注意到佛教与现代管理竟然还有如此紧密的联系。稻盛和夫是京都陶瓷和KDDI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创始人,是与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齐名而且唯一仅存的日本经营之神,也是挽救日航于大厦将倾的人。而与此同时,稻盛和夫还是一个信仰日本禅宗曹洞宗的虔诚佛教徒,并在1997年,65岁时在京都圆福寺剃度出家,专心修禅。关于禅与现代管理之间的关系,稻盛和夫出版了《活法》系列丛书,里面很多观点体现了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里不再赘述。

如果说是稻盛和夫让我在管理与禅之间建立了联系,那么乔布斯则让我进一步注意到禅与现代管理的关系。乔布斯在他的传记里面提到禅宗对他的影响,他提到了一本书叫《禅者的初心》,这是对他一辈子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作者铃木俊隆也是日本禅宗曹洞宗的传人。

乔布斯曾在好友的介绍下去到离家不远的洛斯阿尔托斯的禅宗中心静坐冥想,在那里结识了来自日本的禅师乙川弘文。乙川弘文于1967年应铃木俊隆邀请,从日本来到美国做他的助理,铃木圆寂后,他在1971年来到洛斯阿尔托斯禅修中心。乔布斯开始每天都和乙川弘文见面,每几个月都会一起静修、冥想。“与乙川弘文的碰面对我来说是一段意义非凡的经历,我后来尽可能多地与他待在一起,”乔布斯回忆说。

乔布斯认为,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带给他一种洞见本质的能力、对事物专注的能力、对简洁的热爱。乔布斯的苹果产品大方、简约,达到了这个时代美学设计的极致,成了时代的象征。乔布斯曾经自己解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独特的技术和设计思路。

沿着这条线索追溯,我渐渐发现很多企业家或企业都与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资料:那些引禅入企的公司

1.Google公司与禅

在谷歌,已有上千名员工参加过“搜索内心自我”的培训,还有400多名员工登记,排队参加“突破自我与如何用好自身能量”的课程。2011年后,谷歌公司每两个月举办一系列的觉察禅修午餐,餐中除了禅修铃声以外,大家禁语。他们还开发了一些课程,对互联网公司的员工进行培训。在加州、在硅谷现在特别流行,很多企业都愿意掏钱请禅中心的人给他们讲这个课。

2.硅谷公司与禅

在硅谷,禅修被认为是新的咖啡因,是一种能解放生产力与创造力的新“燃料”。脸书与推特公司的创始人也很重视禅修,把静思练习作为新兴的企业文化特色。在2012年举行的旧金山智慧2.0论坛讨论现代禅修的大会上,与会者多达1700名。推特、思科与福特汽车公司的高管都参加了。

3.台湾企业家与禅

台湾的星云法师为禅宗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台湾的很多企业家包括传统制造业代表的郭台铭,新经济的代表人物李开复,都是星云法师的好朋友。郭台铭在富士康遇到员工跳楼危机的时候,李开复在自己患上癌症的时候,都去请教星云法师开悟。台湾另外一名对企业家有着广泛影响的人——台湾花莲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在台北临济护国禅寺正式拜师,按传承上理应也属于禅宗,台湾很多企业家都是证严法师的信徒,特别是在企业慈善事务方面,受证严法师影响巨大。

2.禅与东方企业家精神

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或企业家精神与基督教新教密切相关。那么,在东方市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特别是以日本、韩国、台湾等为代表的新兴的经济体,其商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背后是否也有宗教信仰的支持呢?我想,应该也有,如果有的话,则应该是禅宗。

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禅宗伦理对建构日本企业家精神的作用》,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日本企业家的精神建构在禅宗伦理的基础上,而禅宗伦理也受到新教的影响。

正如在论及欧洲社会精神转型过程时不能不提到的加尔文和马丁·路德一样,钤木正三和石田梅岩也是为锻造日本企业家精神伦理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

铃木正三曾是个武士,受儒教和佛教影响而成为日本禅宗的创始人,也被誉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禅宗伦理,像马丁·路德的新教伦理一样,轻轻地赦免了企业家的贪婪罪,为经商、致富罩上一圈神圣的灵光,消除了企业家们的精神障碍。他认为,“农人日用”、“匠人日用”、“商人日用”,任何职业皆为佛行,人人各守其业即可成佛,而佛行之外并无成佛之道。简单地说,世俗的业务就是宗教的修行。对于不为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可的商人,他则称赞到:“献身于世界,所思皆为社稷,所念皆为万民。携本邦之货销往他国,将他国之物购来我邦,万里之国不辞其远,穷乡僻壤不辞其苦。奔波于各国而事商,立志满足众人之需要,决心克服万般之困难,越万山而劳其身,渡千河而清其心,舍一切之迷恋,弃所有之欲望。苟如此事商,则诸佛佑其成功,神明赐其大利,德性益美。耻于徒为大富,终成真挚向佛之心,于行走坐卧之间达乎禅定。”

石田梅岩则是石门心学的创始人,在他的时代商业已经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经营实体。他写道:“商人之道岂异于士农工商之道哉?商人事买卖之来以利天下。工得其薪资,农得其收入,正如士得其俸禄。”在他那里,已经把商人与武士在道德上等同起来了。

日本的这种禅宗思想不仅仅为东方企业家精神提供了宗教上的支撑、伦理上的肯定,实际还直接孕育出来了最近才受到国人高度关注的东西——工匠精神。

二、中国禅需要融合 “知行合一”方能在实践领域发挥功用

胡向华  华夏基石集团高级合伙人

理解中国禅,不一定要追究“禅理上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应更多来自于“一般人认为是什么”的事实。基于实践和现实演变的基础上去理解和解释,这样可能更符合禅“无分别心”的理念,也更符合心学“知行合一”的理念。

1.禅在中国宗教中的特点与局限

进入近现代后,禅宗思想日渐衰微,传承主要靠少数高僧大德来光大宗门,且相互之间批判、不认可的情况很多,对世俗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如果说禅在日本已经是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思维,那么在在中国,禅还只是一种宗教活动,甚至也不是宗教活动的主流。

中国的宗教,儒道释三教合一,尤其是明清以来,心学与禅,成为士大夫阶层所信奉宗教的一体两面,禅追求出世,强调无本心、不执着,最后达到“空”的境界、解脱;心学追求入世,重视学习、修养、知行合一、改造世界,而禅宗从六祖慧能往后,也强调入世修行。所以,禅,或者说儒释道三教,发挥的作用就在帮助中国人在内心世界中追求尘世所难以获得的心理平衡。

不执着、无本心,这些禅的理念,与儒学那种“三省吾身”“己所不欲、不施于人”、“中庸之道”等等,以人生哲理、心灵鸡汤、公案典故等形式出现,作为传统人生观中积极入世 “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补充的结构、次要的追求,一直保存在士大夫的心目中。

所以一方面,禅的内涵、故事很丰富,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库,另一方面,禅的应用被局限在宗教活动范畴,只传播于士大夫阶层,只停留在“悟”的层面。与日本禅“工作即修行”的理念不同,中国禅对“修行”中“行”的强调少,更强调“思”,这可能跟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更重视直觉与实践,更强调苦心静修的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有关。

中国人在世俗的禅修理念中,强调思考,或者说悟,甚至不是渐悟,而是顿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有了很强的机会主义色彩,有“临时抱佛脚”的拜佛习惯,大都不愿意在修行上下苦功夫。加上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强调内省,对行动的强调较少,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后稍有改变,但心学影响的人群多局限在士大夫精英阶层,对老百姓影响较小。

要想真正把禅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是得找到禅理念在中国的群众基础——中国禅的进一步世俗化,尤其是要回答“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

同时,引入“日本禅”理念要注意到两国的文化基础差别巨大——“日本禅”是禅文化与日本民族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日本自然资源少的地理特征,形成了日本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巨大的生存危机感,总是以挑战人生极限的姿态工作和生活,沉重、压抑、“富而不乐”,查尔斯·艾略特在《日本佛教》中甚至指出“日本的性格就是禅”;而中国人既强调积极入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既有积极入世的儒家理性,也有退隐江湖的道家哲学。具体到当下中国人的工作生活理念,一方面是实用主义根深蒂固,另一个方面是传统的中庸智慧,变通、灰度、融合。中国人的特点,从消极面看,总有人批评中国人过于重物质享受,没有信仰,过于圆融,不讲规则,不容易组织化;从积极面看,也正是这两方面给中国人提供的动力和创造力,造就了过去这30-40年的经济成就。

我们还要认识到,在中国,禅从来就不是一门显学,即便在传统文化理念中,禅思想的群众基础相对还比较薄弱,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面所起的也只是辅助作用,而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仍然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另外,中国禅虽然也认可入世修行,但中国人终究是缺少“修行”的习惯,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2.禅需要融合心学的“知行合一”

中国“三教合一”已经有上千年的历程,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宗教发展中都是多种主张融合的成分多,对立斗争的成分少。我们在思考禅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禅的教义、或者禅作为一种宗教本身的理念,可以从传统文化这个更大的框架里面去挖掘。这也是日本禅文化的传承、创新、传播过程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经验。正因为无所不包,“日本禅”甚至被认为已经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比如从近年传播很广的稻盛和夫的工作理念、“活法”理念上,归根溯源,其实更多都可以从王阳明的心学里面找到答案。稻盛和夫的核心理念“敬天爱人”,“思考做为人,何为正确”,本质上是自利利他、为善去恶,强调以“善恶”,而非“得失”来做事情,这跟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一致,跟“禅”的关系就稍远一些。

再比如“六项精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都是比较典型的儒家文化理念。而带领日航起死回生的故事,其实是“知行合一”的最佳实践典范,把一些每个人都知道、都认可的、简单的道德准则,如: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善于与人共事,有协调性等,真的坚持去做,真的可以有效,可以扭转一家规模巨大的、面临倒闭的企业。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并非指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或者说知行根本就是一回事,即“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从禅的修行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只在知识和道理的层面上去“悟”,终归是死胡同,必须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行”的过程中去“悟”,去实践道德准则、价值准则。把“知行合一”的思想结合到禅的理念中,对中国企业把禅应用到经营管理中可能有帮助。挑战在于,在传统文化教育断档几十年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都已经很薄弱,包括王阳明心学,早已没有日本的群众认知基础。

另一方面,儒道思维融合后形成的“智慧、中庸、平衡”等思想,对中国人仍然有深厚的影响,尤其在中产阶级有非常雄厚的群众基础,追求的是靠智慧化解现实中的矛盾,获得心灵上的平衡。这些都可以借鉴到禅的理念中。理解中国禅,不一定要追究“禅理上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应更多来自于“一般人认为是什么”的事实。基于实践和现实演变的基础上去理解和解释,这样可能更符合禅“无分别心”的理念,也更符合心学“知行合一”的理念。

3.禅在经营管理中有三个领域的功用

从实用主义出发,结合当下的环境,我认为,禅文化在经营管理上可以有三个领域的功用:

第一个领域是通过禅修帮助心灵平衡。

回顾历史来看,禅最大的功能就是一种平衡——成就时,禅就是表示高雅澹泊的手段,失意时就是心理平衡的手段。人总是同时在做这两件事情,改造世界、认识自我。分别属于科学和宗教的范畴。工业化社会,管理科学是基础,体现为哲学理念就是实用主义,最大特点是以分工为基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人的工具性也不断强化、单一化,虽然实现了财富积累和社会发展,但很多时候,做的事情还是会与人生的目的还会背道而驰的。所以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打工谋生都,都会去做一些违背个人人生追求、违背个人价值观甚至道德底线的事情,所以:现实与追求、工作与生活、人与自然、人与群体、心灵与肉体,都是矛盾、分离的。

这个问题,西方人也同样面对,他们的处理是二分法,科学的归科学,宗教的归宗教,有问题、有矛盾就去批判、修正。中国人不是这样,中国人讲求统一、平衡,这时候禅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再从这种平静中,提高专注力、创造力,提高处理情绪的能力,达到更高境界时可以开发内心潜能与智慧。

从信仰上,禅或者说“三教合一”后的宗教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一直非常深,其力度与深度不会弱于基督教对西方人的影响,只是表现形式很不一样——基督教认为是上帝主宰世界,而中国人的宗教里面从来没有神的位置,儒家有圣人,道教有神仙,佛教有佛有菩萨,他们存在的目的都不是主宰世界,而是代表大智慧、个人修行的终极状态。所以西方人有问题会求助于上帝,中国人有问题求助于内心;西方人重仪式、侍奉上帝,中国人重自我反省、讲悟道;西方人愿意受教义的约束,讲选择,中国人愿意以智慧来化解矛盾,讲妥协、灰度。所以通过传播禅修理念,能帮助企业家和所有的人,更多地关注内心,更好地平衡。

第二个领域是以“工作即修行”理念强化职业伦理和商业伦理。

包括倡导工作哲学、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改造员工的思想,形成积极的工作氛围。在中国,禅并没有像新教伦理通过“天职(某种由上帝安排的任务)”这个核心理念,或者日本禅通过“工作即修行”的理念,赋予工作以宗教意义,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精神、现代科学分工与管理精神的萌芽和发展。这方面日本企业有成熟的理念和做法可以直接学习,这几年国内也有很好的实践。

第三个领域是把修禅的感悟,用于工作实践。

禅的传播方式本身就很特殊,不说破,靠自己悟,所以每个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悟性,能“悟”出什么、领会到什么,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事情。这里面的典型,是乔布斯,以及这几年在互联网圈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初心。初心的理念被广泛传播,得益于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初心就是初学者的心,空空如也,不受各种习性羁绊,要保持初心,随时准备好去接受、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一步接着一步前进,然后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初心,本质其实是“无分别心”,翻译成乔布斯的话是“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追随你的内心”,体现在产品创新上,就是看透本质,追求简单、极致;表达为价值理念就是放下成见,看清事物本质。如果把“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理解为创新的话,禅“无分别心”的理念就值得好好去“行”、去“悟”。尤其是现在企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多、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讲模式讲方法论,这样就越容易心生执着和分别,越需要去掉“分别心”。

现在有一种误解,把初心理解为“当初为了什么目的开始做这事情”,这就偏了。

这三个方面,都是应用“禅”的智慧,应对经营管理实践中的困惑,改变每个人的内心,以禅的说法是以“修行”的心态工作,以心学的说法就是“知行合一”。

三、引禅入商,体验美的极致

陆学彬  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

引禅入商,禅可以愉悦我们的身心灵,启发我们的智能,引导我们体会美的意境,摆脱日常烦恼和苦痛,进入到更超脱的自由世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引禅入商,最经典的例子是苹果产品的设计,不论是产品还是广告还是体验,都以人美的感受。但超出产品之外,引禅入商,更重要的意蕴在于,使人们对商业产生喜悦的心情。这或许是当下的企业家解决诸多复杂问题的一把钥匙。

1.禅定初心

做事业的初心,不是商业的具体目标,而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当初各种机缘汇聚时那个念头的缘起,也是各种机缘之前的利他心思。以现代管理术语,表达的就是企业的“愿景和使命”,愿景是内心深处,所期待的样子;使命是从一开始,你就抗在肩上的东西。

但是,时间会改变一些东西,经历会让初心蒙上灰尘。

禅定初心,不是让你在愿景和使命这个表述上,而是让你在愿景和使命所构筑的空间和意向上,心生欢喜的感觉。

心生欢喜了,但现实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何解决?

贵州梵净山,是弥勒佛的道场,山门口有一句话:“生欢喜心,结未来缘”。你面对当下的问题,如果能够摆脱问题表象的束缚,心生欢喜,发出愿力,善缘有了,问题容易得解了。

其实,企业的问题不外乎:成败、得失、是非。企业问题的解决者不外乎人,在解决企业问题时,人的心态很重要。有的人面对问题,躲避躲闪;有的人面对问题,避重就轻;恰当的方式,是以禅者的智慧,看清利益盘面,透视生克关系,理解更迭之妙,直面问题,或改进优化,或创新求解。

所以,初心是那种让你心生喜悦的感觉,如果每天不用听微信鸡汤,而是用内心观照或者行禅的方式,让自己精神抖擞,不是一种美好的生命状态吗?

2.禅入妙境

做企业的,身体容易透支。身体坏了,躺在病床上就会更多思考。李开复康复归来写的帖子,就给人更智慧的感觉:李开复之前讲《做最好的自己》、《从心选择的智慧》,以成功为逻辑去理解人生。但人生不仅仅有成功,还有健康、幸福、友谊等等。所以,在他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谈的七个学分:健康无价;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它的理由的;珍惜缘份,学会感恩和爱;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经得住名利的诱惑;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开始有些禅意的思考了。

修禅,能够让你体味妙境:渐修法门讲起居坐卧,各有讲究。寺庙里打禅七时,会教你如何拜佛,体味拜姿,发现与瑜伽的动作有些类似,讲究对经络的拉伸动作。在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培养专注力。这些法门,渐渐成为规矩之后,很多人不清楚怎么来的,实际上认真履行了,是训练人的身心灵的。而顿悟法门,通过参话头和公案,修大智慧,让你参透生死,体悟虚空,觉悟到“真空妙有”之境。

把企业作为一个禅堂,你就会关照自己和员工的身心灵的成长,就会证悟到经营企业的法门。松下幸之助通过佛缘,觉悟到“自来水”经营哲学,打通了自己作为商人,在俗世中的使命和价值,因而更加精进;稻盛和夫理解到“工作是磨练灵魂的道场”,发现认真投入工作后,自己就能够产生一个指向目标的生动意向。所有的努力都会坚定地指向那个意向。这样,就会出现照亮人生的火炬,智慧就会洞开。用稻盛和夫的话说就是,“工作现场有神灵”。

苹果公司让自己在富士康代工的员工,修习书法。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修禅方法:让员工理解和体会到美,并把美的体验和感受,带入到工作中。

3.禅生智慧

唐朝的宗教,应该是道教为主,一者,皇帝是李家的,顺理成章,李姓的道教自然占优势;另一方面,唐代能臣魏征,也是道家出身。但有意思的是,唐太宗和太子李治都为偷渡出国的玄奘翻译的佛经,谦恭的作序,练习书法的,都知道《大唐三藏圣教序》。在圣教序中,收有太宗和高宗的序,此外是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想像一下当时的情境,让崇信道教的唐太宗,去接受和理解佛教的经义,并开启大唐佛教的中兴时代,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里,既充满了说服和改变玄机,也有思想和文化的竞合之妙。

大智慧就是能够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玄奘需要突破几重障碍:其一,自己的偷渡身份合法化;其二,朝廷中的发对佛教和佛法者;其三,让皇帝听闻佛法并愿意接纳佛法;其四,作序,让皇帝为佛教站台,开启佛法新时代。

玄奘具体做了什么事情我们不知道,但《圣教序》把心经放进去了,至少心经是唐太宗和太子李治看过并认可的。而这个心经,与六组的《坛经》、《金刚经》合参时,会发现256个字,就把佛教的核心教义讲透了,其本质讲的就是“实现愿景(目标)的智慧心法”。

其实,商业的本质不也是“大道至简”的吗?华为的文化逻辑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把“奋斗者”作为整个企业文化的核心;Netflix以“成年人”为中心词,以员工能够自立并能够自我管理和负责任为前提,构建企业的文化;引禅入商,就是以“智慧”为中心,去引导企业家自身和员工追求“自在”之境。

4.禅重实用

《心经》后面偈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

翻译一下,大概是这个意思:

“去吧去吧;走过所有的道路,一起去向人生的彼岸,欢呼觉悟吧;”

这是不是有点销售员早课的时候,喊的口号?结合心经前面的经文,偈语就是让人放下一切苦,心无挂碍,行动起来。

引禅入商,利于突破即有束缚,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获得新的认知,并通过在工作中与对象的主客一体化,形成美的体验,继而把这种极致体验形成一种工作场所文化。这有助于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总之,引禅入商,禅可以愉悦我们的身心灵,启发我们的智能,引导我们体会美的意境,摆脱日常烦恼和苦痛,进入到更超脱的自由世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 注:本专题文字由尚艳玲整理编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