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思维”,这个看似有些老道的话题,其...

“复利思维”,这个看似有些老道的话题,其实包含了“不确定性、连续性、对称性、预测、幂律分布、肥尾、下注、决策、贝叶斯、长期主义”等好多个有趣的话题。

但绝大多数人对于复利的理解是错误的,极少有人能够靠复利获利。

就像精神病院的专业人员竟然不能把疯子从智者中分离出来。看起来简单,但是难度太大。

首先,随机性就是个太大的话题。

笨人很难理解随机性这回事,而聪明人总觉得自己可以控制随机性。

可事实上,世界是在随机情况下产生规律的,就像无中生有的哲学概念,这并不符合“单纯因果决定论”,更不是线形的,而是呈乌斯比环发展的。或者因果关系也是有背景条件,背景条件改变,因果还要重新定义,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

“复利思维”为什么看起来如此有吸引力呢?
因为“复利”制造了一种简单的确定性。

我们的工作、生活、投资,大多是通过寻求事实和真相,来寻求生活中的确定性。

但是,什么是确定性?
假如你不能在某个“确定性”之前,加上一个背景条件和概率数值,那么这个确定性就是一个大坑。包括还有上限阀值的考虑因素。

当有人对我说百分百确定的时候,我通常百分百怀疑。你对于事实的“确定性”的判断,本质而言,其实只是某种信念,或者是概率算法。

复利有一个重要的假设,那就是连续性。

作为“致富工具”的所谓“复利思维”,按照休谟的话说,是取决于我们的情绪、习俗和习惯,而不是取决于理性,也不是取决于抽象、永恒的自然定律。

就像你所期待长期持有的复利增长的项目,真正让项目增长的是那关键人物,而不是项目本身。换一个人操盘就能让它加速结束,而不是复利了。

同理,买股票,你买的到底是那一家企业,还是你所看好那家企拥有的灵魂智慧头脑人物?因为企业发展,是关键人物所做的决定构成。

所以,独具慧眼的投资人,往往也是察人识人高手。

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里,提及了人类事务的对称性原则,包括公平、正义、责任感、互惠性。他尤其嘲讽了金融业的高管们拿别人的钱冒险赚自己的大钱。

塔勒布从数学的角度,在概率密度函数中突出了“矩”的概念,揭示了看似能够产生“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策略其实也隐含了本金全损的巨大风险。

看起来大概率低风险的收益,由于不对称性(既有机制上的,又有期望值上的),忽视肥尾和黑天鹅,委托人最终会因遭遇爆仓风险而损失全部资产。

一个大概率赔钱的策略不一定是糟糕的策略,只要没有破产风险且小概率能获得巨大收益即可,如尾部对冲策略(例如Universa);

一个胜率99.99%的策略也不一定是好策略,如果不能完全规避破产风险前期盈利都会归零,如杠杆统计套利(例如长期资本)。

任何聪明人都知道,是不可能有那种没有任何风险百分百安全的决策,唯一的安全反而就是概率风险指数,相信尽人事,相信谋事的人所拥有的综合潜力。

复利“连续性”的幻觉,对“均匀性”的幻想,“非对称”的风险和回报,经常是财富的致命杀手。

希望每天进步0.1%,进而叠加出惊人的复利,不能完全说是一种幻想,而是试图每天都获得“即时满足”。

复利思维过于被神话,其实是一种反智的智力贩卖。我觉得任何严谨的概念,如果被大众知晓,都最终会导致失去严谨性。大众就是差不多先生思维。

为什么呢?

因为要获取世俗上的成功,除了运气之外,你需要两个步骤:
1、做正确的事情;
2、把事情做正确。

复利神话过于强调第二点,让人忽略了第一点,选择做正确的事情。

还有那种“每年只要赚26%,十年能变10倍”的说法,除了教会你一点儿小学数学,一味相信实在是害死人。

如果你没有方向,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所以,选择对方向的前提下,进行概率统计的复利思维去权衡利弊。

投资和教育孩子也有点儿像,你应该做一名园丁,而不是木匠。在一个充满随机性的世界里,并不存在“设计和打造”的木匠。你应该无为而治,而不是一定有为。

其实那些经济学家对未来的预测,和算命感觉没什么区别。我自己偶尔也喜欢充当半仙儿!

那些关于所谓周期预测的神话,当事人其实是像算命先生那样,提前说了很多模棱两可的预测。人们总能从中挑出偶尔对的只言片语。

“充满惊险一跃”的大决策,仍然只是一个“信念”而已。你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信念”,而不是捍卫自己的观点。

并且,你需要有一种这样的心态:种下树,享受这个过程,哪怕你本人不能亲身享受最终的树荫。

所以,既然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我们何必不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然后尽情享受参与的过程?

创业太累,要么不创业,要么准备好全情投入。要么不做,要么选对方向,以万变应不变的做到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