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块石碑上的文字被磨平了三次

在教科书中,安史之乱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起点,此后盛唐再也不复存在。其实,唐朝后来的皇帝,几乎也没有一个彻底的昏君,他们也曾为大唐的崛起而努力,唐宪宗就是其中一个。

在他当皇帝的时候,最为头痛的问题还是藩镇割据。这些强藩仗着兵强马壮,不听朝廷号令,看起来仍然地大物博的唐朝,实际控制能力却小得可怜。藩镇割据后,不仅赋税大减少,对外战争也力不从心,统治权名存实亡。

因此,唐宪宗采取了铁腕手段,哪个节度使不服从中央朝廷,他就打哪个节度使。在历次战役之中,淮西之战又是极为关键的。当元和九年时,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后,他的儿子吴元济拒不交出权力,反而拥兵自重,企图以武力来胁迫唐朝承认他的地位。

唐宪宗本来准备让宰相武元衡讨伐,吴元济竟然派刺客暗杀了武元衡。然而唐宪宗不为所动,派出裴度继任宰相,主持讨伐。在官军和叛军相持不下的时候,唐邓节度使李愬以少数兵力,偷袭了蔡州,一举生擒吴元济。这也是纳入中国战争史中最为精彩的“李愬雪夜袭蔡州” 。

从此,已经割据了五十多年的淮西,重新回到了唐朝中央朝廷的掌控之中,也大大震慑了其它不服号令的强藩,为唐朝续了半条命。然而,这场胜利,却引发了一场天大的争议和旷日持久的官司。

按照当时的规矩,这样大的胜利,不仅要赏赐,而且还要铸碑记功,传至万代子孙。赏赐好办,唐宪宗将裴度晋封为晋国公,将李愬封为凉国公。至于说立碑记功,也交给了当时的文坛领袖、刑部侍郎韩愈。

韩愈深知这场胜利的意义重大,也清楚必须摆正这里面功劳的大小。他自然要重点歌颂皇帝的英明神武,其次将立功人员一一点到,问题就出在战争的首功之臣上。按照韩愈的想法,裴度作为最高指挥官,当然是首功,这其实也是唐宪宗对裴度说的“汝度功第一”。至于说雪夜袭蔡州的李愬,只能在韩愈的碑文中排在第二位了。

这篇就是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平淮西碑》,全文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有理有据,可以说是大文学家韩愈的巅峰之作。碑文写好后,就应该立碑。碑是现成的,当年蔡州有一块淮西节度使吴少诚所立的政德碑,现在吴家倒台了,朝廷正好将这块碑文磨掉,重新刻上了韩愈的《平淮西碑》。

然而,就是因为写得太好,名气太盛,有人不满意了,这个人自然是李愬。

一开始李愬的的态度还是很谦虚的,他认为裴度的功劳更大。但李愬的妻子是唐安公主,即唐宪宗的姑母。她的脾气很大,又可以随时出入皇宫,于是天天在宪宗耳边诉苦。李愬的部将石忠孝更是将此碑推倒,磨平了上面的文字。

唐宪宗无奈,只好与裴度商量,裴度气量很大,同意将此碑文重新由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在段文昌的碑文中,则大肆夸耀李愬的功劳。

本来,这场官司在唐朝因为裴度的宽和而告一段落,不料却在宋朝又引起了争议。此时蔡州已经改名叫做汝南,有一个汝南太守,因为仰慕韩愈的才华,为这样的佳作不能名正言顺刻在石碑上而不平。他利用自己的权力,第三次将碑文磨平,再次将韩愈的文章又刻在上面。

其实,历经多年,关于《平淮西碑》的争议一直不断。从韩愈与段文昌的文章,到裴度、李愬的功劳与气量,长期就有不同的声音。其实,往事种种,已然是过眼云烟,权当是历史中的一朵浪花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