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桥、叹息桥、再别康桥:剑桥大学那些名桥背后的故事及其真相

上一篇:游剑桥不可不知的那些事:达尔文的屋、牛顿的树、国王手中的椅子腿

之前圣约翰学院门前的街名叫圣约翰街(St John’s Street),圣三一学院门前是圣三一街(Trinity Street),而同一条路继续向南延伸到国王学院门前这段却叫国王大道(King’s Parade),沾了国王的名号果然就有所不同。

国王学院由亨利六世1441年创建,正式名称为圣母玛利亚和圣尼古拉斯国王学院。因为亨利六世出生在圣尼古拉斯日,所以尊圣尼古拉斯为主保圣人。学院最惹眼的建筑是前庭北侧的礼拜堂。我们从街上只能看到它的大东窗。

这间礼拜堂可能算得上剑桥最恢弘的一座了。它从亨利六世1446年奠基,因玫瑰战争而被迫建设放缓,到亨利七世重新大手笔投资,直至亨利八世执政的1544年才全部完成,前后历经近百年。其屋顶是世界最大的哥特式扇形拱肋屋顶,甚至超过了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圣母礼拜堂。

因为大部分建设资金来自亨利七世,所以墙上挂的是亨利七世的盾徽及都铎王朝的玫瑰与吊闸标志。

礼拜堂东头的祭坛画为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1616年创作的《三博士来朝》,是1959年一位富翁以当时创纪录的27.5万英镑买下并于两年后捐给国王学院礼拜堂的。

东门与前庭南边的图书馆和食堂大厅都是威廉·威尔金斯(William Wilkins,1778-1839)于1828年设计。英国建筑家詹姆斯·吉布斯(James Gibbs,1682-1754)原本为学院前庭制定了一个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规划,但苦于资金缺乏最终只完成了西翼的吉布斯楼。实际上院方根本就不喜欢什么新古典主义,若与前庭北侧的礼拜堂相配,当然要用哥特复兴风格了。所以吉布斯一死,他的设计方案便被束之高阁,并在几十年后请来了著名建筑家威尔金斯。其实威尔金斯擅长的也是新古典主义,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就是他设计的,但架不住学院的一再坚持,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哥特复兴式大门、图书馆和食堂大厅。大门上方和两侧满满的都是都铎王朝的标志和亨利七世的盾徽,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与礼拜堂同期建造的呢。

如果走进前庭,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学院礼拜堂的宏伟,这些高大的花窗多为16世纪制作,没有在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中被敲碎换成素窗,很可能就是因为它与亨利七世的关系。

正当我们为无法进入校园而感到遗憾时,国王学院门口一名学生模样的人举着广告牌向我们推销起剑河撑篙来。我连忙问他能不能把我们带进校园,他耸了耸肩表示无能为力,随后极力劝说我们买他的船票,号称标准价格25英镑,在他这里只花20英镑即可。想想看,更近距离地欣赏校园景色也只有乘船这一种方式了。

我们买好票按照他画的路线图向南走到银街向西一直走。银街上有一座跨越剑河的石桥,站在桥上是拍摄王后学院数学桥的最佳位置。

王后学院的英文叫Queens' College,王后一词用的是复数。它最早由亨利六世的妻子玛格丽特王后(Margaret of Anjou,1430-1482)创建于1448年。亨利六世被推翻后,1465年被新王后爱德华四世(Edward IV,1442-1483)之妻伊丽莎白·伍德威尔(Elizabeth Woodville,1437-1492)重新创建。因被两位王后先后创建,故称Queens’而非Queen’s。1484年理查三世(Richard III,1452-1485)之妻安妮·内维尔王后(Anne Neville,1456-1485)继续捐赠,成为学院第三位王后身份的保护人。王后学院与圣约翰学院是剑桥大学中唯一两个在剑河两岸都有建筑的学院。前面看到的圣三一学院和国王学院虽然也是地跨剑河两岸,但西岸只有花园而无建筑。王后学院的师生们戏称河东的老校区为“黑暗面”,河西的新校区为“光明面”,二者通过数学桥相连。

说起这个数学桥又有一段故事,它的正式名称其实就叫木桥,但很久以前谣传它为牛顿设计,而且未用一个螺钉和螺母,全靠精确的数学计算,故被称为“数学桥”。谣传还说现在我们看到的木桥是有螺钉螺母的,那是因为后人拆开研究但无牛顿之才而无法装回,迫不得已才使用的。实际上这又是人们强加给牛顿的一段传奇,因为这座桥实为James Essex(1722-1784)按照William Etheridge(1709-1776)的设计于1749年建造,此时牛顿已去世23年,可以说这座桥与牛顿没一毛钱关系。由于最初建造木桥的橡木逐渐腐烂,现在看到的是1905年采用柚木重建的。

在银街的桥下聚集着几个撑篙的租船点,不过一打听哪个都不是我们要找的。我们的上船处在银街西头的红绿灯向南,可能是所有租船点最远的一个。与其它租船点相比,这里显得更冷清一些,也难怪要满大街推销。

剑河上租船的公司很多,船体大小不一,我们坐的就是这种大船。

坐在船上,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接触数学桥。

数学桥向北是国王学院桥。船工特意提醒我们几个乘船的中国人,在这座桥西的河畔有中国人关注的徐志摩诗碑。我上中学时也喜欢徐志摩(1897-1931),后来读了关于他的传记,就不太喜欢这个人了,不过他写的诗还是不错的,尤其那首《再别康桥》。1921年,24岁的徐志摩在国王学院读书,爱上了17岁的林徽因(1904-1955),当时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正怀着她与徐的第二个孩子,但仍被徐无情抛弃。张产期临近时求徐无果,只好只身前往巴黎投奔自己的二哥,最终在柏林产下一子。徐志摩只在办理离婚手续时才前往柏林见了一下这对母子。1922年徐志摩回国后遇到了朋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他又夺人所爱。不得不说,这样的经历让人对他笔下的浪漫不免生出些许寒意。

我在《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这本书中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徐志摩的文字,看来英国人对他并不熟悉。这块石碑是2008年才由剑桥的一位中国朋友在北京制作后带到剑桥经院方同意放置于此的。碑上刻着徐志摩1928年写下的著名诗篇《再别康桥》的首尾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结合他的那段英国经历,我觉得更应该是:“单单的我走了,不似我双双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个孩子”。

岸边的剑桥学生坐在长椅上侃侃而谈,真是令人羡慕不已。

再向北是克莱尔学院桥,建于1640年,是剑桥现存最古老的桥,因为这一带比它更早的几座桥都在英国内战中被国会军队摧毁了。

继续向北的一座体态轻盈的混凝土桥叫阁楼旅社桥,是由剑桥耶稣学院的一位本科生于1960年设计而成。当时他在剑桥公开举行的设计竞赛中胜出,可惜桥未建成便英年早逝了。此桥是英国首座运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建成的桥梁。

再向北是建于1764年的圣三一学院桥。

船行至此,剑河拐了一道弯,原来的河道正对圣约翰草甸,悠闲的学生坐在草地上晒着太阳。

树下则是一群用功的学生进行着小组讨论。

船拐过去便可看到圣约翰学院的厨房桥和叹息桥。

千万别只顾欣赏叹息桥而忽视了南边的厨房桥,它可是大名鼎鼎的建筑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1632-1723)设计的。桥栏杆上雕刻着学院创始人玛格丽特·博福特的盾徽。

叹息桥可能是剑桥最出名的一座桥了,不知为什么牛津和剑桥都命名了一座“叹息桥”,号称模仿了威尼斯那座著名的石桥,可其实哪一座都不像威尼斯的叹息桥,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均为廊桥或者说都是带盖的,其它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我记得船工撑船到这里时特意问了一下大家:它跟威尼斯的叹息桥像不像?船上的一个中国女孩大声回答:“Completely same!(完全一样)”我去,到底去没去过威尼斯呀?威尼斯的叹息桥连接的是审讯室和监狱,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窗户呀。

我找来威尼斯叹息桥的照片,大家一看便知。

驶过叹息桥,是一片略显宽阔的水域,船工把船头一调,开始返航。

是时候给我们的船工照上几张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