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Ⅰ探究性思考创新题导与练
徐徐语文坊 走进徐徐语文坊,发现优质教育场6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本资料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理论指导。分析2021所新高考全国Ⅰ卷和Ⅱ卷的第5题,看题型变化,析答题思路,明解题要领。二是对点专练。精选三套试题: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2021年新高考语文Ⅱ卷、湖北省2021届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上期末联考的现代文阅读Ⅰ试题,含最为详尽的答题解析。经典试题,精讲精讲。抓考点,攻难点,专项突破,只求实效。一、理论指导:现代文阅读Ⅰ探究性思考创新题难点该如何突破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合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一体,题型变为三个选择题(题号1—3),两道主观题(题号4—5)。【创新题型】两道主观题考点主要涉及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证结构和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从2021年新高考Ⅰ卷和Ⅱ卷的第5题来看,题目有创新,情境化设置反“套路”明显。这一新变化,在2022届备考中值得重点关注。题号5:就某一问题(意义,价值,方法,措施,态度)加以理解和探究,主观题,创新题。这类题目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有比较不同材料的异同,如内容侧重、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立场态度等;有理解文中有主要观点的。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和Ⅱ卷都不约而同的考查到对文本某一内容的理解,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观点、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所以,考查的深度和难度有所增加,考生不仅要读,还要“悟”。从2021年高考来看,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的模式基本固定,大部分题型基本不变,但主观题5的变数最大,难度也最高,在备考过程中,抓常规考点复习的同时,这一创新题型值得重点专项突破。【解题方法】1.审题,看要求。如看清从哪一方面来比较异同,这是答题的大方向;需要理解的内容是什么,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区域进行精读。不要被题目“情境化”噱头所蒙蔽,要看到题目背后考查的内容,也就是明确知道题目要我们“答什么”。2.认真梳理原材料,对材料结构和内容要有完整的、深入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才能跨材料、宏观地深入比对。3.整体答题思路:题目所问→文本印证。依据题目设置的“问点”,找到文本的对应“答点”,进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梳理概括。答题时要全面,重要信息就是重要得分点,分条叙述,不可遗漏。4.比较异同类的,先要表明态度,然后说出理由。选定一个观点立场,明确表明自己态度。表明态度是管总的,有时就是得分项,这一步骤不可省,不可大意。说出理由是重点,要分条叙述。站在自己的立场地上,找到材料中能支撑自己观点态度的理由。学会辩证思维,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是同多还是异多,是利多还是弊多。5.理解某一观点内容的,要结合材料观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条表述自己的理解。理解的内容一定要以文本为依据,不能想当然。6.创新题也就是能力题。不同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证结构和简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要在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基础上,结合题目所给出的探讨话题,进行自己的理解与表达。没有套路模式,答题关键能力就是对“文本+考题”的综合理解。【题型例解】【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 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2021年新高考语文Ⅱ卷】5.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湖北省2021届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上期末联考】 5. 有人认为,在对待使用字母词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所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题型例解】例1【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 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解析】题目是情境化设题。康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顾恺之“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在原材料中是没有的,也就是以文本以外材料来考查文本以内观点内容。不要被不要被题目“情境化”噱头所蒙蔽,要看到题目背后考查的内容,也就是明确知道题目要我们“答什么”。 题目要求很明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①结合材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的答案要以材料为依据,说白点,自己不能臆造,不可独创,“坚信一切答案在材料中”,材料中肯定有这方面的观点表述。记住:题目从材料中来,答题到材料中去。②对此的理解,“此”指什么?这里的“此”就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诗句)+“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说画)两句话的意思内容的理解。题目要我们回答这两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注意是两句话,不是一句话。答题思路:题目所问→文本印证。由题目“问点”(题目所问切入点)推向文本“答点”(文本对应得分点)。“问点”:唐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是从诗的角度写两个动作。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内容也是谈到诗句中的两方面(手挥弦、目送鸿),但要扣住一“易”一“难”,“易”“难”是画相对于诗而言的,答题在两者对比分析中得出。“答点”诗和画的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在同一内容上会有什么差别,在文本中找。能力点:“问点”和“答点”的联系,实际上文本外和文本内的联系;文本就是理论依据,题目给出的情境化“问点”就是事例操作,是对文本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如:本题就是以文本外关于诗与画的两句话,来理解文本内关于诗画艺术形式的差异。总体上说,还是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只是题目以另一种形式来考,不是简单的提问,换一种形式,穿上情境化外衣而已。此个,概括也不是全篇概括,是有针对性的局部概括,是诗与画在表现动作上的差异概括。【参考答案】(1)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这是从唐诗的诗句内容理解角度来作答,答题的关键是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诗歌宜于叙述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这是从绘画的艺术形式特点角度来作答,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这是从对绘画的评说内容理解角度来作答,答题的关键是从专业角度评说为何“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第②步的回答就是为这一步做铺垫,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发画出来也就很难。)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题目述评】这道高考题很典型,质量很高,从上面的答案可以看出,没有规范的答题模式,无套路可言,更多的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转换能力。从答案组织来看,三个步骤(三个得分点)之间的逻辑推理非常严密,思路层次也很清晰,一步套一不,环环相扣。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实现学生“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化。这也是今后高考题目变化的总的指导思想。题目在创新中变化,难度加大,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要求更高。不仅仅是读懂,还要能结合实际问题加以运用,也就是阅读理解上还有一个实践能力的转化问题。【2021年新高考语文Ⅱ卷】5.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解析】题目是情境化设题。“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这就是情境化,是生活中的现象,是事例。对这一现怎么看?一样不能自己编写答案,回答的前提条件是“请根据文章”。答题思路:题目所问→文本印证。由题目“问点”推向文本“答点”。“问点”,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这是一种违法的网络行为,这是最基本有思想认识,但是如何全面理解这一行为?文本中一定有相关的、系统的专业论述,找到与这一现象对应的论述,就是“答点”。能力点:文本材料对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论述是多角度的,答题不能不加约束地全部概括,是要有针对性地局部概括。所以分析问点很重要。现象:“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这里有三个信息:①身份是年轻人;②动机是为炫耀技术故意为之;③行为是在网络植入病毒,传播病毒。回答时要找到这三点信息所限定的范围,找到文本中有关这些方面的论述即可。【参考答案】(2)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是最根本的看法,从行为结果的处罚角度来作答。)(3)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这是从这一行为的直接危害性角度来作答。)(4)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这一点与题目中的“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为之”来分析作答的。也就是找出现这一现象产生的思想原因。)(5)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这一点是从解决问题角度来分析作答的。)【题目述评】这道高考题很典型,质量很高,从上面的答案可以看出,没有规范的答题模式,无套路可言,更多的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转换能力。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实现学生“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化。这也是今后高考题目变化的总的指导思想。题目在创新中变化,难度加大,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要求更高。【答题反思】头绪如何理清?首先还得从源头来解决问题。这个源头就是抓住论述类、实用类文体特点。这类文章多从报刊或网络节选,组成非连续性文本(2-4则材料),选材广泛,贴近现实,关注传统文化,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如传统文化、人工智能、新冠肺炎、医药、养老、教育、环保、科技成果等均有涉及。几则材料放到一起,有一个共同的母话题,但是每则材料论述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同一话题,不同角度,构成“非连续性”。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文章,在文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作者会围绕某一话题,提出一个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写法是多样的、灵活的,有分析问题,有解决问题,有提出建议等等。对于考生而言,重要的是理解每一则材料的整体结构、论证思路和主要内容,这是答题的根本。得分点如何精准?第一步,坚持问题导向,审题很重要,问什么就答什么。特别是对于情境化设题方式,要透过题目看本质。第二步,坚持文本导向,当然是建产在前面所说的“理解每一则材料的整体结构、论证思路和主要内容”基础上,在文本中寻找答题;注意对点回答,有针对性地找到文本对应区间,扣关键词和句;第三步,概括梳理,分条表述,形成答案,力求语言精练。【湖北省2021届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上期末联考】 5. 有人认为,在对待使用字母词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所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详尽解析见后面练习所附答案)二、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Ⅰ探究性思考创新题训练01.【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02.【2021年新高考语文Ⅱ卷】03.【湖北省2021届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上期末联考】【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菜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答案】1.选 A 2.选 C 3.选 D1.选 A 。【解析】A项中“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且在材料二中,也有相关表述:“《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可见,“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之说有误。2.选 C 【解析】A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但不能证明高明的绘画不如诗歌来得生动明白。除了根据原文,我们也能按基本逻辑来推断:诗歌里不乏拙劣作品,又怎会一定胜过绘画?B项过于武断。材料一中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见,画作也可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有误。D项偷换概念。王维兼为诗人和画家,不仅能诗善画,还能把艺术中的诗与画有机融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歌能使作者如置身图景当中,说的是诗的意境优美,画的诗意浓郁。而沈括质疑唐代有关王维的传说,只是表明图画在“表达时间上的后继”上存在局限,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后人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事实上,知识面广博的考生应该知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轼的经典观点,历来为人所称道。C项中,“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祁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和“两山排闼(推门)送青来”都是王安石的名句,或以拟人手法,或词类活用,化静为动,以动作(闹,吹绿,排闼)来描绘景致。故C项正确。3.选 D 【解析】为文章观点筛选合适论据,这是考生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莱辛《拉奥孔》中有关“诗画异质”观的主要论点是: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D项中,前句写图画能摄取连贯动作的某一画面,而后句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后续过程,这个表述与莱辛观点最匹配、吻合,故正确。A项中,句意是说:诗歌空灵,才是好诗,可以入画的诗还是眼中有“金屑”。所谓“金屑”,指的是贵重的能迷眼的事物,也可指佛经中的片言只语,佛法中的一知半解。古人有“金屑虽贵,落眼成翳”“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之说。A项这句话是说,诗歌如果能入画,那就还有迷眼之物,不算空灵的好诗。强调的是诗歌要有空灵的意境,而不能支持“诗画异质”的观点。B项中,句意是: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种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这是证明“诗画同质”。C项认为诗画能圆满结合,显然也是支持“诗画同质”的观点。4.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梳理能力。材料一主要阐释莱辛的“诗画异质”观,1到3段阐述这种观点产生的缘由,4到6段是观点的推论和结论,7到10段是作者结合个人理解对莱辛观点做进一步阐释。材料二先引出莱辛“诗画异质”观的主要论点,然后列举中国古人对诗画关系的研究与讨论,借以照应莱辛的观点。【参考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观点、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并要求考生能准确解读诗句的涵义。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两句,让人想象到诗人目送鸿雁飞去,双手拂动琴弦的画面,是用诗叙述“动作”。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点明了画在叙述动作方面有局限。因为琴是静止的,手指也可以抓住某一刹那的动态进行描绘,因此说“手挥五弦易”;而“目送归鸿”则是一个连续性的动作,画家无法画出“目送归鸿”的连续画面,故说画“目送归鸿难”。可结合文章相关观点作答,比如材料一中“画只宜于描写静物”“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等,比如材料二中“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止能画一声”等。【2021年新高考语文Ⅱ卷】(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B. 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C. 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D. “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B. 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C. 中国传统美德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D. 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 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B. 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C. “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D. 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5.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2021年新高考语文Ⅱ卷】1.选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来规范和管理网络”错。原文是“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见应当规范的是青年的网络行为;B.“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错。原文是“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可见没有对线上线下的工作效率的比较;D.“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错。原文是“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是对线上线下的道德要求一致,并非线上线下的行为一致。故选C。2.选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比'不做什么’更重要”无中生有。原文先介绍了底线意识,即“五不”要求,然后说“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可见基准意识是有了网络行为后的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文中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谈不上哪个更重要。故选B。3.选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文的论点可以从文章第二段“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得出。A.是从立法和惩治的角度谈网络文明规范,不是本文内容;B.讲的是网络基准意识中的两点,不全面;C.从底线意识讲如何规范网民的文明观念,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故选D。4.【参考答案】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开头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接着从青年人的角度提出论点,“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然后从“不能做什么”的底线意识角度论述“五不”的具体内容,“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这“五不”分别为“不伤害”“不偷盗”“不造假”“不浪费”“不盲从”;接着从“能做什么”基准意识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可见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5.【参考答案】(1)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2)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3)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4)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谈对某种现象的看法,首先要明确这种现象的性质,亮明自己的观点。如针对为炫技故意植入病毒的行为,明确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接着可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依据原文“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以分析出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然后可以分析他们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些网络规范。依据原文“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可见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最后分析应当如何教育规范这样的青年的网络行为。依据网络基准意识中的“等效意识”,“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这些青年应当明确线上线下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依据“反身意识”,“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他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约束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依据“价值意识”,“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他们应当明白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负面价值;依据“契约意识”,“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些青年应当通过契约意识明白自己需要承担的义务。【湖北省2021届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近年来,字母词呈迅速扩张之势。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为例,第四版收录字母词39个,第六版猛增到239个。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的不该使用英语的地方,字母词也屡见不鲜。我们中国人生产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始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只见高耸在大都市的一些公共建筑、楼盘上的英文标识,而不见汉语踪迹,让人恍若到了英语国家。字母词在汉语通用领域扩张,向社会发出了汉语英语可以混杂的错误信号。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近二三十年来,英语正在改变中国年轻人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改变他们对汉字汉语的感情。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基石,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性,冲击中国文化的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字母词也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我们不能把字母词拦在中华文化的大门之外,可是也不能任由字母词泛滥成灾。因此,应该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能不能仿效机动车的出行规定,让字母词的“出行”更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领域。专业领域,也就是专业人员和部分人群才经常使用的专业用语用词,比如X光、B超、A股、B股等。在专业领域内,有些字母词用汉语代替很不方便。专业字母词只在专业范围内交流使用,不需要大众都看得懂,又因为它不进入通用领域,对汉字汉语的影响甚微。因此,专业领域类似“快车道”。公民个人生活领域,类似“慢车道”。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就像“人行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国家机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字母词来自外语,外语显然不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的规范和标准。现在,有些人主张取消通用领域对字母词的限制,理由有两条:一是“吸收外来语丰富汉语”,二是字母词比汉语简单好用。其实,没有人反对吸收外来语,只是要求翻译成汉语再吸收。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对应的中文简称代替字母词,同样简单好用。现在通用领域正在使用的字母词,有一些的确没有相应的汉语简称代替。这就需要政府语言文字主管部门组织权威的翻译委员会定期翻译公布,比如:“CPI”用“消指”代替,“PM2.5”用“微尘2.5”代替,等等。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是给最广大的人民看的,可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懂英语,更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在通用领域限制字母词,不仅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尊重,也是对不懂外语者的理解和尊重(摘编自傅振国《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使用字母词形成热浪,令人注目。汉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一种语言,只要跟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就难免出现外来词。汉语的突出特点是使用方块汉字。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都能帮助我们把同音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分辨清楚。比如:飞屑吸入人体致癌①,这种石头也能治癌②。这里出现了“治癌”和“致癌”,二者的前一个字都读 zhi。正是因为字的形体有所不同,才保证了不会引起误解。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书面语做不到的。面对风起云涌的字母词,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语用价值。字母词对使用者而言,具有美感引力。其一,视觉引力,从字形上凸显某种事物,显得醒目突出,如“巴萨vs皇马”。其二,新知引力,通过字形求解字义,增长知识,如GDP,指国内生产总值。其三,心态引力,由于新颖而带国际味,因此可以引发人们心理上的高雅感和奇异感。某种营养品盒子面上,印着小一号字体的TRT(蛋白质粉)。TRT是什么,没几个人知道,可看起来觉得“有档次”。诚然,字母词不属于汉语汉字,不能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但是,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支外来的特种生力军,让它配合汉语汉字,发挥其特定的作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字母词的普遍使用,会不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这不必担忧。阿拉伯数字也是外来的,但是,它们在汉语中的使用并没有伤及汉字文化,因为汉语有汉语的应用规律。比如八十八岁叫作米寿,这是因为“米”拆开是八十八;九十九岁叫作白寿,这是因为“百”减去“一”是“白”。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用法,阿拉伯数字能够干扰吗?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局限性。字母词的使用,缺乏实实在在的群众基础。比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除了内行者,能看懂的少之又少。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郑重指出:“辞达而已矣。”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明确字母词这一弱点,运用时要想办法弥补。个人以为,可以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同时有必要立项研究如何做好字母词汉化的工作。【注】①飞屑吸入人体致癌:出自②这种石头也能治癌:出自柳建伟《突出重围》。(摘编自邢福义《辞达而已矣》)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汉语通用领域,字母词的不断扩张,错误引导人们将汉语英语混用。B. 英语改变着中国年轻人对汉字汉语的感情,这会冲击中国文化的基础。C. 汉语与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后,不免出现外来词,这在历史上有迹可循。D. 由于汉语使用方块汉字,所以我们能根据字形将同音的词语分辨清楚。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提出了要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的观点,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B. 材料一认为无相应汉语简称代替的字母词可由权威部门定期翻译公布,比如“很SA”用“很飒”代替。C. 材料二介绍字母词对使用者的三种美感引力,视觉引力、新知引力、心态引力,并对其举例分析。D. 材料二认为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并且对字母词进行汉化处理是可以弥补字母词弱点的。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我们应该批评某些企业,他们将国货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种外文字母符号,以此提高企业品牌的“高级感”。B. 有些字母词使用很方便,应该向大众推广。比如DNA,要是翻译出来既难记又难写,还不如DNA来得简明清楚。(材料一观点,“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与作者观点相反。)C. 某科研数据显示,2016年-2020年每年一周合计35天的《人民日报》样本语料中出现字母词490个,共1597次。(由材料一题目《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可知,字母词大量出现正是作者担忧的现象。不能支撑作者观点。)D. 阿拉伯数字在汉语部分词汇中是替用不了的,比如“推三阻四”、“不管三七二十一(搬开再说)”。(这是材料二的观点,材料引用这一论据是证明:不必担忧字母词的普遍使用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这一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是相反的。)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字母词的特点。(4分)5. 有人认为,在对待使用字母词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所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湖北省2021届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1.B 【解析】(见材料一第二段,“冲击中国文化的基础”的前提是“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滥用”。)2.B【解析】(举例不当,SA不是字母词,是“飒”的汉语拼音字母。)3.A 【解析】B项“向大众推广”不对,材料一认为在面对类似“人行道”的公众通用领域,字母词像机动车一样应禁止使用;C项材料一明确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国家机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D项认为阿拉伯数字在某些词汇中无法替代,这论证了汉语汉字有自己的应用规律,不属于字母词的使用范畴。4.①字母词由英文字母或由英文字母、数字、汉字等混合构成;②字母词来自外语;③字母词具有语用价值(具有三种美感引力);④字母词有局限性(缺乏群众基础)。(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解析】综合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答题方向是找“特点”。字母词,由字母组成的词。相关信息有,专业用语用词,专业领域的专用名词比如X光、B超、A股、B股等,“CPI”(消指) ,“PM2.5”(微尘2.5颗粒),GDP(国内生产总值),TRT(蛋白质粉)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等等。得出字母词的构成特点:字母词由英文字母或由英文字母、数字、汉字等混合构成;字母词,这个字母是英文字母。相关信息有很多,如: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中国制造的产品始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公共建筑、楼盘上的英文标识,“字母词来自外语”“不懂英语”等。得出得出字母词构成特点:字母词中的字母来自外语,是英文相关词语的第一个字母缩写形式。材料二介绍字母词,第三和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具有语用价值”和“有局限性”两点内容很好概括。此题难在材料一的特点概括。材料一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整体分析、筛选与概括能力。5.示例一 :同意。①材料一认为在面对公众的通用领域使用字母词必须有所限制,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滥用,会冲击中国文化。(3分)②材料二认为字母词的使用不会引起汉字汉语的混乱,不必担忧。(3分)示例二 :不同意。①两则材料都辩证地看待了使用字母词的问题(2分)。②材料一认为在个人生活领域和专业领域可以使用字母词;材料二认为字母词配合汉语使用,有积极意义。(4分) (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解答这类关于两则材料观点态度相不相同的探究题,考生首先要对材料内容宏观把握,整体了解作者的论证观点、思路,然后再来分析两者就同一话题所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是否一致。通常情况下,就某一话题进行论述,往往不是一边倒的观倾向,作者观点总会进行辩证地、一分为二的客观分析,只是看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各有偏重而已。如材料一,分析字母词问题,肯定的少,否定的多,作者持担忧态度;材料二则是肯定的多,否定的少,作者持欣赏态度。考生在组织答案时,先要确定一种态度,同意还是不同意。然后同意就找两者的共同点,不同意就找不同点。考生要认真梳理原材料内容,然后把材料相同和不同的一面分列出来,再选择一种态度,找到理由,分条简要陈述即可。原材料结构内容如下表:材料一:《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段落分层内容字母词迅速扩张,向社会发出了汉语英语可以混杂的错误信号。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应该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①专业领域,字母词对汉字汉语的影响甚微。②公众的通用领域,字母词来自外语,不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的规范和标准。找到对应的中文简称代替字母词在通用领域限制字母词,不仅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尊重,也是对不懂外语者的理解和尊重。《辞达而已矣》段落分层内容使用字母词形成热浪,令人注目。汉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汉语的突出特点是使用方块汉字。正是因为字的形体有所不同,才保证了不会引起误解。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书面语做不到的。字母词的语用价值:①视觉引力;②新知引力;③心态引力。字母词是特种生力军,它配合汉语汉字,可发挥其特定的作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必担忧因字母词的普遍使用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 。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局限性。字母词的使用,缺乏实实在在的群众基础。字母词存在弱点,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解决办法: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立项研究如何做好字母词汉化的工作。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只要对材料内容有全面系统了解,找准找全异同点,回答这种类型题目并不难。对考生而言,难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的时间限制,考场短时间阅读并深入理解文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一些材料涉及专业领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二是精准地的找到异同点,信息不遗漏,也有一定难度。来源:区域课改交流平台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