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元煎,顶起元气的方子!胃下垂6厘米,用它治好了,医案要细看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说一张方子,叫做举元煎。
举元煎,你听听,多大气的名字。
按照我的理解,举,指的是“举起”。元,指的是“元气”。这张方子,就是用来托举元气的。
当然,这个元气,更确切地讲,指代的是脾胃之气。
闲言少叙,我们还是从医案说起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49岁,医案记载姓杨。
这个人,最初的时候,胃脘胀痛。他曾经问过当地的私人诊所。大夫一听,说你这是胃炎无疑。但是按照胃炎治疗,无效。
后来,他就发现,自己在劳累的时候,或者吃饭以后,胃部胀痛就明显,而且有下坠之感。不舒服怎么办呢?他就躺下来平卧。另外,一旦深深吸气,感觉也会好一点。
这个时候,他怕自己得了什么不好的病,于是到医院做了详细检查。这一查,发现他有胃下垂,“胃下垂6厘米”。
怎么办?经过权衡,此人去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弱,舌淡苔白。细问得知,患者长期以来便溏,拉稀,小便清长,而且平时偶尔有头晕气短的现象。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就给开了一张方子。我们来看看吧——
黄芪30克,党参15克,炒白术、炙甘草、炒枳壳各10克,升麻、柴胡各8克,陈皮6克,大枣10枚。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10剂以后,胃部坠痛发胀的感觉就大大缓解。医家嘱咐,乘胜追击,继续用。
就这样,患者连用46剂,身体一切不适症状全都消失。这个时候,再做一次检查,发现胃下垂已经消失。
这张验案,记载于1984年的《黑龙江中医药》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现在,我来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上面这个患者的问题,中医视角看,属于中气下陷。
所谓中气,就是脾胃之气。脾胃之气,在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先有一个所谓“脾虚”的状态。脾虚日久,再往下发展,就是“下陷”。因此,中气下陷,比脾虚更严重,更进一层。
中气下陷的表现是什么?最典型的,就是胃下垂。顾名思义,下陷嘛,就意味着胃要掉下去了。因此,上文医案里的患者,胃下垂6厘米。
这个患者的其他感受,比如头晕气短、便溏、小便清长,以及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等,也都是中气不足、气血失养、固摄无力、运化不及所致。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既然脾胃之气“下陷”了,那就必须想办法把它托举起来。
怎么实现这个目的?医案里,医家采用的是举元煎化裁。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黄芪30克,党参15克,炒白术、炙甘草、炒枳壳各10克,升麻、柴胡各8克,陈皮6克,大枣10枚。
这个配伍是举元煎的加减。
举元煎,源于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第51卷。基本组成是人参、黄芪各9到15克,炙甘草3到6克,升麻2到3克,炒白术3到6克,水煎服。
这配伍的主要用途,就是改善中气下陷的问题。人参和黄芪,重用,大补脾肺之气。炒白术,健脾燥湿。升麻,提升中气。炙甘草,调和诸药。
医案里,又加入大枣、陈皮、柴胡。柴胡和升麻配合,可以更好地提升气机。陈皮行气导滞,和脾胃,大枣健脾养血。
总而言之,经过这么一番运作,患者的中焦脾胃之气,就被托举起来了。举元煎,完成了它的使命。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朋友可能会问了:就医案用的方子来看,怎么看怎么像补中益气汤。为啥不说是补中益气汤加减,而非要说是举元煎的加减呢?
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用量的差别。补中益气汤原方,黄芪用量独重,用到一钱,差不多18克,人参用三分,差不多6克,仅仅是黄芪的三分之一。而举元煎原方,黄芪和人参(常用党参替代)用量是一样的,同时重用。这就突出了举元煎以托举中气、治疗中气下陷为主的功能特色。因此,在参芪用量都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它承载的是举元煎的配伍理念。
也就是说,举元煎虽然脱胎于补中益气汤,但是就治疗中气下陷这个问题来看,显然还是它更直接、有力一些。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个人见解,不一定对,您要多批评。
总之,这个举元煎,是治疗胃下垂等脏器下垂疾病,证属中气下陷的常用方。我上文所讲的医案,不过是万千案例中的一个。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们借鉴、参考。非专业的读者朋友,请一定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要盲目尝试。
另外,我还说,就这个胃下垂而言,治疗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医案里,患者用药40多剂,这其实是常有的事儿。所以,如果没有耐心,贪多求快,患者往往得不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