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帝责——宪宗伟业:文治榜样

文治煌煌的明宪宗

看史料品明朝,码字的又来说明朝皇帝的坏话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差的时代,这是曾经我们所有过的时代。

说完了武功自然要说说文治。

网络上一直有一个论调,明朝的灭亡是因为文官的阴谋,他们对明朝皇帝各种限制迫害最终造成了明朝的灭亡,今天本篇就顺带探讨下这个问题吧。

从哪开始说成化帝的丰功伟绩呢?

还是从礼部老先生们给成化帝定的庙号开始吧。

太庙。明清两朝的庙号、谥号越到后期越令人无语。

博闻多能曰宪;赏善罚恶曰宪;行善可记曰宪;在约纯思曰宪;圣能法天曰宪;圣善周达曰宪;创制垂法曰宪;刑政四方曰宪;文武可法曰宪;聪明法天曰宪;表正万邦曰宪;懿行可纪曰宪;仪范永昭曰宪。

码字的猜礼部的这些老爷子们就是从“创制垂法曰宪”里选的这个宪字做为庙号的,创制正是对成化帝后半生作为最为合适的评价。

这个宪字真是选的妙啊,给成化帝一个宪的庙号太有预见性了,明朝的礼部老爷子们还真是未卜先知。化帝的所作所为确实成为了以后明帝们的榜样,一个个纷纷效法他不断地花样翻新。

前面码字的说道过,明宣宗是明朝皇帝里开个人特殊爱好的先河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老人家的孙子成化帝真是继承了他的优良品质,不过成化帝的爱好比较大众——长生不老。

可是真按道士和尚说的方式清心寡欲一心修炼成化帝也受不了,于是他选择了一条折中的道路——服丹。

以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亦不能免俗矣

这条道路从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开始,一路走来汉武帝、唐太宗一直到雍正无不以身试法,所以成化帝也算是追寻先贤的足迹。

但是有一个问题,别的皇帝只是让这些神棍们给自己炼丹,最多也就是国库遭殃;成化帝却不太一样,他直接让这些神棍们掌握大权兴风作浪。

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是李孜省了。

与别的神棍不太一样,李孜省本为江西布政司的吏员是体制内的人。这位老兄还是很有点本事的,至少上司很满意他,于是便推荐他参加京官的选拔。

本来可以走正常路的李孜省春风得意在北京等待被选时,却有人告发他是个贪污腐败分子。

这老兄人脉很广听到了风声立马就溜了,在畏罪潜逃期间不知从哪学习了方术(码字的猜测应该是戏法之类的)。

他老兄再出现时已经是成化十五年(1479年),被特旨授予了太常丞(大概从四品)。成化十七年(1481年)又升为右通政(正四品),虽然中间有所波折最后依旧升迁到了礼部左侍郎(第一副部长)。

可能大家都好奇了,这么一个贪污腐败弃官而逃的家伙怎么就转眼间平步青云了呢?

成化帝不是好服丹吗,对于神神鬼鬼之事自然比起常人都要多信几分。

这李孜省走了门路在成化帝面前将他学会的戏法表演了一番,成化帝以为遇到了仙人龙颜大悦,立马就封了李孜省官。

可是明朝的官吏晋升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何况李孜省有劣迹在身又是逃吏,他怎么能当官的呢?

原来啊,为了能广招仙人奇士来炼丹,成化帝开创性地设置了传奉官这么一个升迁途径。只要他的一道诏命,昨天还是一个扫地僧今天就可以在朝堂之上位列臣班。

成化帝为了长生不老也算是费尽了心思。

燕昭王有一个很有名的轶闻——千金买骨。

这是郭槐向燕昭王支招怎么招揽人才,简单地说就是不惜赏赐。

您可能要问这跟成化帝有什么关系呢?

以成化帝的聪明才智会对李孜省的把戏全无察觉吗?其后有个叫李文昌的想有样学样不就被成化帝给识破了吗?

可是成化帝依旧重用了李孜省,为什么?

这就是成化帝版的千金买骨。

通过树立李孜省这个榜样成化帝希望为自己招揽来真正的得道高人给自己炼丹,以求实现他的长生不老梦。

不得不说,成化帝这招还是很高的。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李孜省得道,天下神棍纷至沓来。

有了李孜省这个光辉榜样,各种牛鬼蛇神都冒了出来,侍奉官后来达到了数千之多!

这些平日里就以坑蒙拐骗为营生的家伙混到了大明朝的各个官位上,大明朝还能好吗?

这成化是真该骂啊!

别忙,要骂得从朱元璋骂起。

这要是在大明朝,码字的这么说话得被凌迟了

成化帝能这样为所欲为的根源在于朱元璋,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这使得从制度上失去了对皇权最有力的制约。

明朝前期皇权虽也缺乏限制,但是明朝的皇帝们还是将维持国家制度的严肃性放在重要地位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皇帝们越来越耽于享受,为了自己的痛快他们对国家制度的尊重也变得越来越少了。

明宣宗重下西洋说穿了就是为自己寻宝货,而明英宗为纵容王振连朱元璋的铁牌都敢毁了,到了成化帝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成化帝他老子是纵容王振卖官鬻爵祸乱官场,到了他这皇帝亲自下场破坏国家的用人制度,也变相地改变了朱元璋创造的只能通过科举改变出身的祖制。

成化帝这种违反祖制的行为能够畅通无阻地实行,皇权缺乏限制的弊病显露无疑。

皇帝的权力缺乏监督的结果就是各种弊端丛生,但是有乱自然就会有治。

成化朝时期士人——通俗说文官的地位获得了很大的加强,这其实很正常。因为明朝皇帝越来越懒自己不想做事,可屁股底下的龙椅必须坐到死才能让贤。

元明清三朝只有一个太上皇乾隆

怎么办?

自然是让文官代替自己去做事了,可要让别人做事那就必须得放权。于是做事的文官们权力越来越大了,而随着文官的权力逐渐增大,自然他们对皇帝的制约能力也就越来越强了。

于是乎代表文官最高权力的内阁大大强化,它代替丞相对皇权加以监督和限制。

不过成化帝时期皇权依旧能压制住内阁,这也是为啥会有以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存在的原因,这种不做事光是拍马屁献春宫图的玩意儿,不是成化帝护犊子能在阁老的位置上呆得住吗?

万安等人之所以会在那个位置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限制成化帝,成化帝可以为所欲为不用担心被念叨,这其实也是皇权压倒一切的必然结果。

很多网络文章大肆攻击文官,将明朝覆亡的脏水全往文官身上乱泼,说什么是文官捣乱才造成了明朝的覆灭。

可我们审视明朝中后期的历史时却会发现这么一个必然的规律。

从成化帝开始,明朝政坛一直有一个现象。

文官与皇帝间的拔河比赛两千年没停过

皇权压倒相权(内阁)的时期,明朝无一例外都进入衰败期,而相权能限制住皇权的时期明朝往往都能显出复苏的迹象。

所以,明朝中后期皇帝和文官谁对明朝倾覆负有的责任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明朝能在土木堡后续命200年,内阁权力加强能制约住皇帝这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保证了即使明帝想折腾也没法太出格。

但是内阁毕竟不是丞相,制度上的先天缺失使得皇权的主导地位无法被动摇。明朝皇帝一旦真任性起来,内阁根本无法制约住皇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弊端这时便显露无疑。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但是皇帝要想去干自己的事就得放权给文官理政啊,这必然导致了文官掌权越来越多,反过来对皇帝限制便会加强。

怎么解决这个死循环呢?

不用为明帝担心,在朱棣时期就准备好了解决方案,到了成化帝这又玩出了新的花活来——西厂。

“东厂不敢杀的人我杀,东厂不敢管的事我管。”

这句话历史上汪直没说过,但是用来形容汪直这个人还真是恰如其分。

得到成化帝两句夸奖,汪直这个愣头青就真把自己当棵葱了,越来越飞扬跋扈啥都敢干。

不过这也不能怪汪直,毕竟他当上西厂厂公那会儿很可能还不到20岁,年少轻狂啊。

一心想建功立业被成化帝夸一句就尾巴上天的汪直各种折腾,成功地吸引了朝臣们的目光与仇恨。自然的朝臣对于成化帝炼丹的批评就少了,汪直成功地完成了成化帝利用他转移矛盾的任务。

少不更事的汪直完全没想过,自己其实就是成化帝用来打击文官势力维持皇权独大的一个工具而已。

一旦玩过火让成化帝感觉到了威胁,那么汪直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不过汪直也真该好好感谢下成化帝,毕竟比起祖宗朱元璋尽拿帮忙的人脑袋堵天下人的悠悠众口来,成化帝确实善良多了,最后汪直得以善终。

厂公的权力都是皇帝给的,厂公能给别人的皇帝都能给,所以厂公凭啥能代替皇帝

其后汪直、尚铭(东厂厂公,爱好是勒索)被贬史料都说是李孜省之流的功劳,非也!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这才是汪直、尚铭被贬的关键,文官集团已经成了一群傀儡不能再限制成化帝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了,那他还留着汪直、尚铭这些飞扬跋扈甚至威胁到了皇权的权宦做什么呢?

都说嘉靖是明朝最聪明的皇帝,码字的却认为应该是朱元璋和成化帝,他们两个是明朝皇帝里最会找替罪羊的。

有明一代真正使用宦官系统地对付文官正是从成化朝开始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后的明朝皇帝们一个个有样学样,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私器各种破坏国家制度,利用宦官制衡朝臣安心地享乐,大明朝自然也由此蒸蒸日上千秋百代了。

成化朝可说的事情实在不多,就到此为止吧。

最后啰嗦一句,史料都说成化帝是因为万贵妃去世而悲痛过度而亡,码字的认为更多地还是他仙丹妙药吃得太多所以早登极乐位列仙班了。

真是可喜可贺,社稷之福啊。

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您可以在头条中搜索码字的文章,《明亡帝责——宪宗伟业:赫赫武功(下)》或点击文末的传送门了解更多

都到这了,给个赞给个关注鼓励下码字的吧。

(0)

相关推荐